APP下载

创新、实践铸就成功

2009-02-27马淑花

中国医药导报 2009年3期
关键词:枢机表里通则

马淑花

秋天是北京最美的季节,墨绿、深黄、绯红……诸多绚烂的色彩美不胜收。在这收获的季节里,记者拜访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姜良铎教授,他一生都辛勤耕耘在中医这块土地上,并收获了累累硕果。

在采访中,记者深刻感受到,姜良铎教授不是一个墨守成规的人。在中医临床实践和医学教学中,他敢于创新,敢于质疑已有的理论,更敢于面对众多学术权威的质疑。姜教授说,随着时空的转换,不可能有某种既往所形成的学术见解可以完全适用于目前的情况,因此,我们需要在继承发扬前人优秀学术成果的同时,以当今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发展创立出中医临床的新理论、新观点。本着科学求是的态度,姜教授创立了中医临床“从毒论理”、“从通论治”、“以调求平”的新理论。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反复临床实践,他发明了众所周知的排毒养颜胶囊。

第一,从毒论理。自《内经》始,“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即成为中医学基本的原理之一。通过不断的总结和提炼,姜教授提出了“通则不病,病则不通”的学术新观点。他说,人体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有一套动态的、立体的、完善的排毒系统。这套排毒系统主要由脏腑、排毒管道和气血组成。其中,脏腑器官本身的功能完善和彼此之间的功能协调,是排出各种毒素的物质基础之一。排毒管道包括五官九窍、腠理毛孔、经络血脉等体内所有管道系统,在管道通畅时,内生之毒可以通过自身的排毒系统排出,不致毒存体内损害脏腑器官。只有当毒过强、过盛或排毒系统功能发生紊乱时,管道欠通畅或不通畅,毒才会留而不去,导致疾病的发生。从生理角度分析,对于正常机体,“毒”不会存于体内,并不仅仅在于外来之毒不接触人体或内生之毒不产生,而更在于排毒系统的功能状态,尤其是排毒管道的通畅与否。排毒管道通畅,人体每天产生的代谢废物及各种存于体内有损于健康的物质,都可以通过排毒管道排出体外,不会“毒存体内”损害脏腑器官。从这一角度看,“不通则病”是所有不同性质的疾病产生的共同病机,这种观点为辨证论治打下了基础。

第二,从通论治。中医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辨证方法,如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姜良铎教授将“管道不通”补充为辨证的另一种思路。姜教授说,外来之毒或内生之毒如果不能存于体内则不具有致病性。因此,需要从两个层次上深化对病因的认识。毒存体外时,只具有致病的潜在性和危险性;毒存体内,则成为致病因素。因此,任何致病因素都要经过“毒存体内”的过程,都是在“管道不通”或“管道欠通”的状态下实现的。即毒存体内的前提是管道不通或欠通。所以将“管道不通”补充为辨证的另一种思路,对从整体出发把握疾病有重要意义。

第三,以调求平。中医以整体观、辨证论治为理论核心,而中医整体观、辨证观从本质上抓的就是状态,如中医的“阴平阳秘”,在此基础上,姜教授提出了“以调求平”的新观点。所谓“调”,即是调和之意,与中医治疗八法的“和法”的道理是一致的。通过调整阴阳、表里、心身,达到机体内外环境的和谐与平衡,保持整体的健康平衡稳态。姜教授指出,在具体临床实践中有几个切入点值得注意:其一,和正祛邪;其二,调解微生态;其三,调和少阳枢机,少阳主枢,在表里之间,可出入表里,通达上下,调理升降,犹如枢机。枢机运转,则气、血、津液敷布适宜,脏腑气机升降如常;枢机失运,则敷布失宜,升降失常,诸病滋生。少阳枢机的内涵实质在于保持全身气机的流畅,使表里、内外的生理活动运转如常,因而具有整体调节的功能。

这些中医临床新理论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但是更值得我们学习的是这些新理论的创造者——姜良铎教授的那种敢于突破传统理论、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专家简介

姜良铎(1948~),男,中共党员。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至今一直担任中国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学科带头人,同时担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呼吸科学科带头人。在发热性疾病、呼吸病、肝病、老年病及内科疑难病症的诊疗方面,有丰富的经验且疗效突出,素以解决疑难病症而著称,擅长制定医疗决策和健康计划。创立从状态论治医学理论、胚芽促进健康动力理论和排毒解毒调补养生理论,提出“中医微生态”学说。发明了“排毒养颜胶囊”、“绿原胶囊”、“水苏糖”。

猜你喜欢

枢机表里通则
“营分为枢”思想探讨
基于“开阖枢”理论浅析乌梅丸通利枢机之用
贝西•黑德《枢机》中的爵士之声
从少阳主“枢”论小柴胡汤治疗荨麻疹的应用
山河“表里”——潼关,岂止是一个地理的“关”
《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新旧版比较
经二重组织表里经遮盖性不良的成因与对策
通则有路
对北洋政府新闻出版立法表里二重性的分析
反讽:基于表里内外语境的“佯装”、“歪曲”:张力诗语探究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