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贝西•黑德《枢机》中的爵士之声

2022-04-05卢敏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黑德贝西枢机

摘要:《枢机》是现代非洲第一位享有世界声誉的黑人女作家贝西·黑德的自传体中篇小说,是20世纪50年代南非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折射。《枢机》采用片段、拼接、开放式结局等现代艺术手法,描绘南非现代都市文化的复杂风貌,通过爵士之声传达各种族人民对种族隔离制的抵制和反抗。

关键词:贝西·黑德《枢机》爵士乐

《枢机》( The Cardinals)是南非-博茨瓦纳女作家贝西·黑德(Bessie Head,1937—1986)的第一部自传体中篇小说,也是其唯一以南非为背景的作品,创作于1960至1962年,但由于南非20世纪60年代后日益严酷的种族隔离制和无处不在的审查制,该作品一直未能出版。1993年,该作品的最早经手人帕特里克·库利南(Patrick Cullinan)认为出版的“时机”a 到了,玛格丽特·戴蒙德(Margaret Daymond)编辑出版了《枢机与沉思等短篇小说集》(The Cardinals with Meditations and Short Stories,1993)。艾德勒·纽森(Adele S. Newson)指出,该作品的重要性在于“它预示了贝西·黑德之后作品的主题、人物和风格选择”b。本文认为《枢机》是南非现代主义思潮的折射,以都市报纸《非洲鼓》为核心,采用片段、拼接、开放式结局等现代艺术手法展示20世纪50年代南非现代都市文化的复杂风貌和各种族人民对种族隔离制的抵制和反抗。本文将从《枢机》创作背景、南非爵士乐、爵士话语三个方面探讨《枢机》中爵士乐与南非现代文学的关系,解读刘易斯·恩科西(Lewis Nkosi)用“华丽50年代”c 概括此段南非文学史的含义。

一、《枢机》创作背景

《枢机》以南非20世纪30至 50年代末的开普敦为背景,以1957年女主角成为《非洲鼓——人民之报》(African Beat—The PaperofthePeople)记者两三年间的经历为叙事主体,以片段和拼接的方式生动描绘了开普敦多种族混杂而居的状况被种族隔离制终结前的众生百态。当时的开普敦已经发展成繁华摩登的国际化大都市,

开普敦自然风光壮丽,拥有宜人的地中海气候,是欧洲殖民者在南非最早建立的殖民地。作为连接南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港口城市,开普敦最鲜明的特色是多种族混杂而居,形成丰富多彩的语言和文化环境。与开普敦繁华大都市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它周围大大小小的贫民区,而这些充满暴力、酗酒、罪恶的贫民区又以独特的包容性、生命力和驱动力长久存在。

贝西·黑德是南非第一位黑人女性记者,1958年供职于《金礁城邮报》(Golden City Post),当时月刊《鼓》杂志和周刊《金礁城邮报》两家办公室在一起。《鼓》杂志编辑部的几位有名的黑人记者,如刘易斯·恩科西、坎·坦巴(CanThemba)、丹尼斯·布鲁特斯(DennisBrutus)等都是贝西·黑德的文学引路人,对她的文风有很大的影响。

在贝西·黑德进入报社之前,《鼓》杂志已经凭借几任编辑和记者的强大团队打下一片天地。先后任职的四位白人编辑是罗伯特·克里斯普、安东尼·桑普森(Anthony Sampson)、西尔维斯特·斯坦(Sylvester Stein)、汤姆·霍普金森(Tom Hopkinson);还有在约翰内斯堡和开普敦的黑人新闻记者和专栏作家群,他们的主要人员是亨利·恩苏马洛(Henry Nxumalo)、阿瑟·梅马恩(Arthur Maimane)、托德·马特史克扎(Todd Matshikiza)、坎·坦巴、卡塞·莫西西(Casey Motsisi)、布鲁凯·莫迪萨尼(BlookeModisane)、刘易斯·恩科西、埃斯凯·姆赫雷雷(Es’kiaMphahlele)和纳特·那卡萨(Nat Nakasa)。记者中的大多数人都在教会学校接受过教育,一些人拥有著名黑人学府福特哈尔大学(Fort Hare University)学位,恩苏马洛和恩科西都是有经验的从业者,曾分别为《班图世界》( Bantu World)和《纳塔尔太阳报》(IlangelaseNatal)撰稿。 d

贝西·黑德在题记中对标题《枢机》做了解释,取其星相学上的意义,指“在变化中起关键作用的人”e。这些人就是女主角所在报刊编辑部里的上司和同事,他们扮演了她的写作老师和人生导师的角色。女主角的人生是从20岁当上《非洲鼓》的记者开始发生变化的。16岁前她在贫民区先后以孤儿身份被十个家庭收养,没有固定的名字。16岁后,孤儿福利金停发,她开始独立生活,在一家美发店当送茶女。一日,她偶然发现一份新报纸《非洲鼓》,购买阅读后被其空洞的内容和粗俗的风格所震惊,便给编辑部写了封投诉信,没想到却收到编辑部的工作面谈通知。女主角初到编辑部时神态胆怯,被记者约翰尼(Johnny)戏称为“莫丝”(Mouse,老鼠),这个名字就保留了。莫丝从学习打字开始,在白人编辑皮克(PK)的咆哮及黑人同事约翰尼和詹姆斯(James)的冷嘲热讽中迅速成长为一线记者。

二、南非爵士乐

爵士乐是黑人音乐,在20世纪20年代进入美国主流社会,并迅速传播到大西洋对岸,进而风靡全球,成为时代的音乐和现代文化的标志。爵士乐在20世纪30至60年代早期在南非大都市开普敦盛行f,既是回归故乡,又激发了现代黑人爵士乐的飞跃性发展。爵士乐是用现代、黑人、都市三个词来定义的音乐,其传播通常表达的是黑人共同的城市化经历,及其历史(傳统上是农村和社区)经验与现代殖民地大都市之间不和谐的关系。 g南非爵士乐研究专家克里斯托弗·巴兰汀(Christopher Ballantine)指出,爵士乐在非洲代表两方面的信念:一方面代表的是自由和个人主义信念,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的小资产阶级观点和做法的结果;另一方面代表的是激进的观点和做法,即爵士乐的非洲性具有内在价值,可以协助推动更根本的社会变革,在思想上表现为新非洲主义,并促成了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青年联盟的成立。 h这两种对爵士乐的信念在《枢机》中都有反映。

《枢机》中约翰尼对爵士乐的态度属于激进派,而白人编辑皮克则从个人的角度来欣赏爵士乐。约翰尼批评詹姆士以欧洲文化标准和价值观来描写贫民区里的黑人,没有写出黑人真实的精神面貌,教导他要向爵士乐那样捕捉时代的节奏和真实的生活:

你在过去4年左右的时间努力摆脱你骨子里的贫民气息。你终于摆脱了之后,就把莫扎特、巴赫、肖邦当作文化。那会怎样?你会和六年前一样毫无希望。……如果你想要文化,我最好告诉你,巴赫和肖邦的音乐形式死了、死了、死了。它属于客厅茶会的时代和动辄晕倒的女士们。今天的音乐是爵士乐。爵士乐是唯一能反映我们生活的时代的速度和节奏的音乐。i

约翰尼一针见血地指出,从南非黑人贫民区奋斗出来的人要抛弃自己的文化根基,在艺术文学创作中,用欧洲的文化形式和价值观来包装自己,肯定是行不通的。约翰尼的批评包含鲜明的黑人意识和新非洲主义。在20世纪50年代,非洲城市工人阶级和工会迅速发展的年代,黑人意识得到提升,以克服黑人之间的阶级分化。新非洲主义倡导在黑人都市文化中加入土著特征,并以此为荣,非洲爵士乐自然成为不同于欧洲的、具有非洲特色的现代性的理想例子。皮克对爵士乐的欣赏更具有个人意味。他和约翰尼有一段关于文字和音乐差异的对话:“文字交流依赖于理性和逻辑。爵士乐人通过音乐向我倾诉,但我无法用文字把他通过音乐传达给我的内容翻译出来。”j 而那无法用文字表达的恰恰是爵士乐最触动人心的部分。

《枢机》中提到美国黑人爵士音乐家、小号手迈尔斯·戴维斯(Milestone Davis)。他既代表时代风尚,又代表创新精神。在20世纪40至60年代,他参与创造了酷爵士(Cool Jazz)、硬波普(Hard Bop)、融合爵士(Fusion Jazz)等爵士曲风。1959年推出的即兴专辑《泛蓝调调》(Kind of Blue)是爵士史上的不朽之作。他认为“所谓传统,本当是具有更广泛意义的事。它并不能简单地被继承,而是需要你付出巨大的精力才能从中汲取到养料”k。迈尔斯·戴维斯的创新精神给非洲爵士乐人带来巨大的灵感和精神鼓励。爵士乐在美国是受压迫的黑人音乐,因此在南非黑人中立刻得到相同的表达和回应。卡罗尔·穆勒(Carol Muller)指出:“南非爵士乐一般指黑人和有色人创作的音乐,而其消费者和表演者则范围极广,绝不限于单一个体和群体。”l非洲爵士乐是平等、世界主义、黑人团结的音乐,不是狭隘的部族主义,因此赢得了大量像皮克一样的欣赏者。

三、爵士话语

《枢机》中约翰尼和皮克对爵士乐的评论不多,但相当精彩,透露了报刊评论和爵士乐在南非的流行之间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促成了南非特色的现代文化。戴维·考普兰指出,《鼓》《班图世界》《金礁城邮报》《纳塔尔太阳报》等报刊上刊登的托德·马特史克扎、坎·坦巴、卡塞·莫西西、亨利·恩苏马洛、刘易斯·恩科西、埃斯凯·姆赫雷雷、纳特·那卡萨等人撰写的激励人心、入木三分的精辟都市文化评论,助力黑人社区塑造一个充满活力和韧性的自我形象,传达积极的成就感,尽管政府在不断加强对他们所珍惜的一切价值的打压。 m《鼓》杂志资深撰稿人刘易斯·恩科西指出,南非爵士乐“扎根于毫无保障的生活中,片刻的自我实现、爱情、光与律动比完整的一生更有超凡的重要性。热情洋溢的乐声从暴力泛滥的情景中传出,那里警察的子弹,非洲暴徒的刀刃随时致人死命,那乐声比美国之外的任何之地,都更直觉地揭示爵士乐要庆祝的——爱情、欲望、勇敢、增长、成果,和身体尽情舞动的美好时光,當下就是一切”n。刘易斯·恩科西用充满诗意、绚丽而辛辣的文字揭露了南非爵士乐的精神实质:对抗暴力和死亡,享受生命和爱情,用片刻欲望的满足拉长短暂无常生命的时间。

南非爵士乐也促成了爵士评论独特的文风和话语,迈克尔·泰勒斯塔德(Michael Titlestad)称之为“爵士话语”o。爵士话语和爵士乐一样,有鲜明的即兴性、自发性和动感,打破了欧洲殖民者的静态话语模式,充满非洲语言的活力。爵士乐报道在很大程度上成为黑人爵士乐人的传记,这些传记的存在为非洲现代历史书写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打破了种族隔离制下的线性、单一的历史叙述。南非著名的爵士乐评论家托德·马特史克扎本人就是音乐家、作曲家,他的评论开创了南非爵士话语。安东尼·桑普森如此概括托德·马特史克扎的风格:“托德改变了《鼓》。他以轻快的节奏,边说边写,每句话都有节奏。他像弹钢琴似的敲击打字机。我们的读者热爱我们的‘马特史克扎’,那是合着他们内心的爵士乐节拍,说话和思考的方式。”p

托德·马特史克扎作曲的爵士音乐剧《金刚拳王》(King Kong:An African Jazz,1959)讲述了被粉丝称为“金刚”的重量级拳击手以西结·德拉米尼(Ezekiel      Dlamini,1921—1957)辉煌、短暂、悲剧的一生,代表了新的非洲都市美学,令人耳目一新,创下票房纪录,并受邀到英国演出。伦敦演出一举成功,《金刚拳王》成功登上国际经典名录。南非著名爵士乐队“爵士信使”(the Jazz Epistles)中的米瑞安·马卡贝(MariamMakeba)、休·马赛卡拉(Hugh Masekela)等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整个剧组70位人员由此开启他们伟大的演艺事业。 q

约翰内斯堡索菲亚镇和开普敦第六区的黑人咖啡馆的表演往往成为多种族聚集的嘉年华。爵士乐队成员种族混杂,他们的表演吸引了各种族听众,与爵士乐交织在一起的还有跨种族的性关系,因此,爵士乐队被南非白人政府视为对种族隔离制的公然挑衅,如洪水猛兽。20世纪60年代初,南非白人政府大力推行种族隔离制,国家采取紧急状态镇压持不同政见者,取缔非洲国民大会和泛非大会等政治组织,囚禁纳尔逊·曼德拉等领导人,很多人遭受禁令,日益严酷的局势迫使黑人爵士乐人和作家纷纷流亡海外。

在此局势下创作的《枢机》对未来自然没有明朗的看法,其开放式结局的要点不在于约翰尼和莫丝是否会发生乱伦关系,而在于莫丝和约翰尼面对毫无保障的、邪恶的、流沙般的生活所持的两种态度:莫丝的困惑和约翰尼享受当下的坚定信念。莫丝的困惑反映的是作者本人的困惑,而约翰尼的态度是多数爵士乐人的态度,以歌唱和创作对抗种族隔离制。贝西·黑德1964年也走上流亡博茨瓦纳之途,摆脱了摇摆不定的思想状态,写出了极具南部非洲特色的长篇小说《雨云积聚之时》,确立了她在世界文坛的影响力。

南非诗人巴伦德·托里恩(Barend Toerien)认为,对南非黑人来说,20世纪50年代是最糟糕时代的开端,而就在这个年代,一批书写“非洲不败精神”r 的黑人英语作家涌出。20世纪60年代后,这些黑人作家被迫流亡海外,但他们继续以非洲不败的精神写作,树立了非洲文学的丰碑。他们是埃斯凯·姆赫雷雷的小说、故事、评论文和自传,贝西·黑德的小说,刘易斯·恩科西的评论文、戏剧、散文,卡塞·莫西西和布鲁凯·莫迪萨内的札记、自传,以及托德·马特史克扎的音乐。 s他们都曾是《鼓》杂志的编辑部成员,是南非现代文化缔造者,在《枢机》中留下诸多可循的踪迹。《枢机》从内部人的视角揭示了南非现代媒体记者与真实世界的复杂互动,以及他们从记者到作家的成长道路、内心世界、精神追求。《枢机》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充满现代主义特征,它通过片段式、拼接、非连贯、开放式结局描绘20世纪50年代南非多元、动态、复杂、矛盾的黑人都市文化及其对种族隔离制的各种抵抗。现代主义艺术手法的使用使这一篇幅不长的小说讲述了复杂的故事,蕴含了强劲的叙事潜能和开阔的阐释空间。

aCullinan, Patrick. Imaginative Trespasser:Letters betweenBessie Head,Patrick and  Wendy  Cullinan 1963—1977[M]. Johannesburg:Wits University Press,2001:41.

bNewson, Adele S. Review  of  the  Cardinals ,withMeditations and Short Stories by Bessie Head [J]. World Literature Today,1994(4):870.

cNkosi, Lewis. Home and Exile and Other Selections[M].London:Longman,1983:5.

dDriver, Dorothy. The Fabulous Fifties:Short Fiction inEnglish[A]. In David Attwell and Derek Attridge(eds.).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South African Literature[C].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2:394.

ei!0  Head, Bessie. The Cardinals[A]. In M. J. Daymond (ed.). The Cardinals with Meditations and Short Stories[C].       Oxford:Heinemann Educational Publishers,1993:2,16,24.

fMuller, Carol. Capturing the “Spirit of Africa” in the JazzSinging of South African-Born Sathima Bea Bemjamin[J].Research in African Literature,2001(2):135.       goTitlestad, Michael. Jazz Discourse and Black South African Modernity ,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Matshikese”[J]. American Ethnologist,2005(2):212,210.

h  Ballantine, Christopher. Music and Emancipation:TheSocial Role of Black Jazz and Vaudeville in South Africa between the 1920s and the Early 1940s [J]. Journal of Southern African Studies,1991(1):129.

k  喬治·格雷拉:《迈尔斯·戴维斯:即兴精酿》,桂传俍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19年版,第217页。

l  Muller, Carol. South Africa and American Jazz:Towardsa Polyphonic Historiography [J]. History Compass,2007(4):1065.m  Coplan, David. In Township Tonight! South Africa’s BlackCity Music and Theatre(Second Edition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8:207.

n  Nkosi, Lewis. Jazz in Exile [J]. Transition,1966(24):24. p  Sampson, Anthony. Drum—An African Adventure andAfterwards[M]. London:Hodder and Stoughton,1983:26.

q  King Kong the Musical 1959—1961[EB/OL]. https://www.sahistory.org.za/article/ king-kong-musical-1959-1961.2020-05-17.

r  Toerien, Barend J. Review of the “Drum” Decade:Storiesfrom the 1950s [J]. World Literature Today,1991(1):176.

s  Heywood, Christopher. A History of South AfricanLiterature[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26.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贝西·黑德文学艺术思想研究”(17BWW038)阶段性成果

作    者:卢敏,文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上海市世界文学多样性与文明互鉴创新团队骨干成员,研究方向:外国文学。

编    辑:赵斌 E-mail:mzxszb@126.com

猜你喜欢

黑德贝西枢机
从少阳枢机理论浅析小柴胡汤在甲状腺疾病中的应用
基于“开阖枢”理论浅析乌梅丸通利枢机之用
从少阳主“枢”论小柴胡汤治疗荨麻疹的应用
一节没上的钢琴课
一节没上的钢琴课
一节没上的钢琴课
会“眨眼”的盖茨黑德千禧桥
首相的礼拜天
科尔森·怀特黑德的《地下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