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望问天路

2009-02-19

学苑创造·B版 2009年1期
关键词:翟志刚航天服舱门

从星夜起航到如约而归,神舟七号的问天之路,已经成为中国人共同拥有的永恒记忆。

然而,3天的太空飞行,46次日出日落,留给3名航天员又是什么样的记忆?

神舟七号先进事迹报告团巡回报告期间,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等3位航天员讲述了那段不平凡的历程。

组装航天服

组装航天服原计划用16个小时,由于太空和地球的差别,翟志刚和刘伯明却整整花了20个小时。

刘伯明说:“飞船在飞行中会遇到很多震动,为了防止螺丝松动,航天服上所有的螺丝都拧得非常紧。我们在太空组装时把螺丝拧开要费很大力气。有时,着力点没控制好,螺丝钉没有转动,人却旋转起来。”

为了赶进度,翟志刚和刘伯明牺牲休息时间,昼夜工作。

太空环境下,人体处于失重状态。由于血液涌向头部,“感觉就像在地球上倒立一样”。20个小时的“倒立”,加上艰难的空间操作,两位航天员“头肿眼胀”,根本无暇顾及吃饭。

唯一一次吃热食,是因为刘伯明“路过食品区时,顺手拿出一包食品,加热了一下”。

饭热好了以后,饥肠辘辘的他们却谁也不肯先吃。于是,大家商定一起享用这顿仅供一人食用的热餐。

出舱的意外

出舱的最关键时刻,出现了意外。

“气闸舱泄压到1000帕,我用力拉了3下,可是舱门丝毫没有反应。”翟志刚说。

这是天与地的差别。地面训练时,只要将气闸舱泄压到2000帕以下,打开舱门没有任何问题。

在刘伯明的协助下,翟志刚用辅助工具将舱门撬开一条缝,然后用力一拽,将舱门拉开。

可是,残留的气体马上又把舱门紧紧压上。

舱门依旧关闭,对太空环境的适应仍在继续……

按照国际惯例,太空飞行的前3天,是人体生理的适应期。此时,航天员最容易发生空间运动病和减压病。这次神七任务中,航天员却必须在第2天完成出舱活动,任务的艰辛可想而知。

这时,翟志刚操作十分吃力,刘伯明压住翟志刚的手,大声说:“稳住,深吸一口气,拉下来,顶住!”

翟志刚拼尽全身力气,用力一拉,终于,通往浩瀚太空的舱门打开了。

翟志刚开始出舱作业,在轨道舱内协助翟志刚出舱作业的刘伯明露出身来,递给翟志刚一面五星红旗。

“即使回不去,也要让五星红旗在太空留下永远的瞬间!”刘伯明事后对战友说。

翟志刚接过旗子,在太空中挥舞一此刻,飞船正处于祖国上空。

两天后,翟志刚回到北京,看到自己在浩瀚太空举起五星红旗的画面,他说:“那一刻,被自己感动了。”

“奢侈”的景色

从太空看地球无疑是一种震撼人心的体验,3天里,航天员们饱览的美景近乎“奢侈”——这,是否也是对英雄的另一种奖励?

“地球是亮的,轨道舱是亮的,还有我的手套、我的脚尖,都是亮的。”报告会时,翟志刚一边感慨,一边描述出舱时的感受。那时的太空一片漆黑,深邃无边,静谧无边。

不过,大多数时间里,坐在3人中间的翟志刚无法欣赏太空美景。即便在出舱的时候,他也不敢心有旁骛,满脑子都是任务,总在想着“这一步完成了没有,下一步要做什么。”

报告中,航天员们这样形容他们看到的景色:“茫茫无际的太空,地球呈现出它的亮丽夺目,云海一色,陆地的棕黄,高山的奇峻,润泽似缎带的江河。这一切,都在我们脚下。”

私下里,刘伯明告诉我们:“地球是五彩缤纷的,空中的云彩像冻结的冰一样。”

景海鹏则说:“那种感觉很奇妙,是直入人心,难以形容的。”

对于太空中的种种记忆,语言,有时确实显得苍白无力。

猜你喜欢

翟志刚航天服舱门
翟志刚
中国“飞天”舱外航天服
航天服的奥秘
民用飞机舱门控制系统的设计研究
民用飞机舱门传感器设计分析
触摸太空的农民之子
航天员翟志刚
炒过瓜子的航天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