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庖丁解牛”式教学的误区及其解决策略

2009-02-05侯育永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1期
关键词:庖丁解牛整合语文

侯育永

[摘要]现在很多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课文肢解有余而整合不足。通常会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就如古之庖丁解牛,只见牛之各个部件,而不见牛之整体一样。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只有从整体上入手,去解读文本,设计教学。

[关键词]语文 课堂 肢解 整合

古有庖丁,解牛时能做到目无全牛,能将牛之各个部件一一肢解,堪称解牛之高手也。然而,纵观现在的许多语文课堂教学,也充斥着“庖丁解牛”式教学,只注重部分,不见整体。

一、何谓“庖丁解牛”式教学及其误区

所谓“庖丁解牛”式教学,是指教者对教材进行深入而细致地钻研,将文本分析得头头是道,条理分明,结构清晰。就好似庖丁解牛一般,目无全牛,心中已将牛肢解为一个个独立的部件。然后据此设计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将文本的各个部件都搞清楚,弄明白,便大功告成。这种教学最大的缺陷就是肢解有余,整合不足。如一位老师在执教苏教版第七册《九寨沟》一文时,其教学环节设计如下:

师:请同学们读读第三自然段,看文中给我们描绘了九寨沟哪些自然风光?

生:雪峰、湖泊、瀑布。

师:那么这些景观都有哪些特点呢?

生:“雪峰”是“插入云霄、银光闪闪”;“湖泊”是“清澈见底、色彩斑斓、大大小小”;“瀑布”是“高低错落、白练腾空、银花四溅”。

师:好!现在请大家结合插图、文字,边读边想像雪峰的形象。

生1:我头脑中出现了一座高大雄伟的雪峰,它高耸入云,仿佛站在上面能摘到天上的星星呢!

师:嗯,可真高呀!

生2:雪峰上覆盖着厚厚的白雪,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迷人的光芒。

师:可真美呀!你能读出这种美不胜收的感觉吗?

生:有感情地朗读。

(照此方法学完湖泊、瀑布这两种景观。)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第四自然段,看文中给我们介绍了九寨沟哪些珍禽异兽?

生:金丝猴、羚羊、大熊猫、小熊猫。

师:它们都有些什么特点呢?

生:金丝猴体态粗壮,机灵;羚羊善于奔跑;大熊猫憨态可掬;小熊猫行动敏捷。

师:我们来练习通过朗读来表现它们的各自特点,好吗?

生:练习朗读。

师:指名朗读,并评价。

这样的教学很多人可能似曾相识,因为自己平时就是这么教的。可能认为这样教学不错,分析得细致,文章重点均抓住了。可是,却恰恰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学生通过本节课学习之后,对九寨沟的整体印象没有建立起来,而只是在头脑里记住了雪峰如何高大,记住了湖泊如何色彩斑斓,瀑布如何白练腾空,金丝猴如何体态粗壮、机灵,大熊猫如何憨态可掬……就是没记住这“雪峰”是九寨沟的“雪峰”,这湖泊、这瀑布也都是九寨沟之“湖泊”、 九寨沟之“瀑布”呀!那些动物也是生活在九寨沟的珍禽异兽呀!只有理解了这些,才能真正领略到九寨沟的诗情画意呀,也只有明白了这些,才能真正懂得九寨沟。因为本文的课题就是《九寨沟》,“雪峰”、“湖泊” 、“瀑布” 、“珍禽异兽”只是构成九寨沟的一个个部件而已,学生学完之后不能只知道“雪峰”、“湖泊”、“瀑布”、“珍禽异兽”而不知九寨沟呀!就如解牛时的庖丁只见牛之骨、牛之肉、牛之筋这些牛之各个部件,就是不见整头牛般,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庖丁这样解牛可以,而且还能受人称赞,但一位好的语文老师却不能这样设计教学,因为这样的教学学生接收的知识的零散的,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缺乏系统性、整体性。这些孤零零的知识点无法有效地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那么,应该如何重新设计教学呢?笔者认为应该从“目无全牛”走向“再见全牛”。

二、解决的策略

如果说将庖丁解牛过程与语文教学相联系起来看的话,庖丁解牛只完成了前两步“只见全牛”、“目无全牛”,缺少了第三步“再见全牛”。

第一步:“只见全牛”是很多老师、学生解读文本的第一步,就是粗知文章大意。而不能细嚼慢咽,领会其妙处。其对应的语文教学环节就是初读文本,了解梗概。这一步往往在第一课时完成。

第二步:“目无全牛”就是能深入文本各个部分,仔细探究,认真揣摩、品味,或是一句高论,或是一语新词,都能让人驻足流连。其对应的语文教学环节就是精读文本、欣赏品鉴。上面这位语文老师教学设计就是仅停留到此为止。但光有这两步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最重要的第三步才行呀。

第三步就是:“再见全牛”。就是要从文本里走个来回,走得进去,能将其一一肢解,还要能出得来,再将其一一整合,使其重新成为一个整体。如上面老师的《九寨沟》一课教学设计可以重新调整为:

在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对九寨沟有了一些表面上的、模糊的认识之后,在学生按上面环节学习了“雪峰”后,就要及时回归整体:

师:欣赏了银光闪闪的雪峰,你再来说说,你对九寨沟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生:畅谈。

师:(小结)难怪说“九寨沟是一个童话世界”呢,真如作者所言“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知道这雪峰是九寨沟的雪峰,把对雪峰的认识及时纳入到对九寨沟的认识中来,学生对九寨沟的认识就会由部分到整体、由模糊到清晰。这样随着对文本学习的深入,学生对九寨沟的认识会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全面,九寨沟的整体形象才能在学生头脑中慢慢建立起来,而不是仅仅对九寨沟里的部件印象深刻。同时通过这样说的训练,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巩固了对所学内容雪峰的理解。

同样在学习了“湖泊”、“瀑布”、“珍禽异兽”之后,都要及时回归整体:

师:欣赏了清澈见底、色彩斑斓、大大小小的湖泊,你再来说说,你对九寨沟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生畅谈。(此时会谈得更具体一些)

师:(小结)所以说“九寨沟是一个童话世界”呀,真如作者所言“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

师:欣赏了高低错落、白练腾空、银花四溅的瀑布,你再来说说,你对九寨沟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生畅谈。(此时会谈得更深入一些)

师:(小结)所以说(生齐:)“九寨沟是一个童话世界”,真如作者所言(生齐:)“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

当最后领略了珍禽异兽之后再来说的时候,学生会说得会更全面、更深入。此时,学生对“九寨沟是一个童话世界”、“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的认识就会水到渠成,真正是自己内心深处的认同,而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已。此时的九寨沟早已不是学生刚接触文本时的九寨沟了,而是一个由“雪峰、湖泊”等各个景观构成的有山有水、有花有草的整体九寨沟了,确确实实是一个童话世界,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学生在经历了“只见全牛”时的朦胧、“目无全牛”时的细究后,才最终到达“再见全牛”时的深刻、全面,由感性认识上升为了理性认识。此时的“全牛”已不是当初的“全牛”了,而是经过深入探究,全面认识之后的“全牛”。只有这时候的“牛”才真正是学生自己的“牛”,是可以随时取用、任意驾驭的驯服之“牛”。也只有到此时,才能算把文本读懂了、读透了,文本才真正成为了学生的精神食粮,给他们以滋养;也只有到此时,语文教学才算成功了。

猜你喜欢

庖丁解牛整合语文
对《庖丁解牛》一文几处细节的解读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视阈下的“解牛之美”
从《庖丁解牛》看当代职业教育的技与道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1+1”微群阅读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