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缓解现阶段广西城乡就业矛盾的路径选择

2009-02-05

桂海论丛 2009年6期
关键词:对策

黄 茂

摘要:广西处于我国的西部地带,发展得比较缓慢,劳动力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格局并未因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持续增长和经济体制的市场化变革而发生改变,而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教育体制的改革,城镇的失业人口逐年增加,造成了广西城乡就业矛盾的产生。文章以广西为例,分析了广西当前就业形势和城乡就业矛盾的原因,提出了缓解广西城乡就业矛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就业矛盾;剩余劳动力;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09)06-0100-04

一、广西当前就业形势的表现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广西就业形势出现“三高”叠加现象,就业压力逐渐加大,待业群体心态和行为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

受农民工返乡潮冲击,2009 年广西财政将遭遇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挑战。为此,2009 年广西全区固定资产投入将达到6000 亿元,以消化这一前所未有的就业困局。这6000 亿元投入中,银行信贷约4000 亿,是2008 年广西金融机构900 亿元人民币贷款增量的4 倍多;另外,广西政府计划拿出10 亿元专项资金,作为5 万元最高额度小额担保贷款的资金保障,解决返乡农民工创业资金瓶颈问题。目前,全广西跨县以上转移就业的农民工约有760 万人,其中在区外务工的约410 万人。到2009 年3 月末返乡失业农民工在150 万人左右。这150 万人是“预算外”的失业增量,而“预算内”就业需求增量尚有三块,呈“三高”叠加之势:一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达400 多万人;二是城镇新增劳动力(含每年大中专院校和职业院校、技工学校以及初高中毕业未继续升学的毕业生) 人数,达70 万人;三是历年下岗失业人数,约15 万人,三者合计485 万人,加上“预算外”150 万回流民工,广西就业增量需求为635 万人。根据广西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提供的经验数据,广西GDP 每增长1 个百分点能提供的就业岗位不超过2.5 万个,每年新增就业岗位在30 万-35 万个之间,算起来2009 年就业需求缺口达600 万(个)。考虑到新增就业岗位是区内指标,而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包含区外就业因素,统计上如果不把这400 多万人纳入计量范围,本地就业硬缺口则在200 万以上,占全广西适龄劳动人口八分之一以上,而2008 年广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目标是4. 5%。

按照广西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提供的“十五”期末数据,广西跨县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总数为403. 8万人,外出务工总收入202 亿元,算起来每人每年仅5000 元(416 元/月)。目前,广西近70%的人口在农村。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的广西,耕地少、人口多,农民对劳务输出有依赖性,外出务工收入在很多地方已占到农民家庭总收入一半以上,按照上述5000 元/年生存工资计算,150 万民工失业返乡就给广西农民家庭造成直接收入损失75 亿元,延伸下来,广西财政在民生这一块的支出急剧上升,包括粮食及生产农资补贴、贫困村扶贫开发、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等等,地方财政困难局面全面凸显。

目前,广西把改善民生的财政压力转移到强化企业税收的做法,到2009 年已是难以为继。很显然,目前的民工返乡大潮,恰恰是实体经济受到侵害的反应链条之一。对广西新一年民生财政支出而言,已行至压力空前的两难境地。

二、广西现阶段城乡就业矛盾形成的原因

(一) 金融危机的爆发是城乡就业矛盾的根本原因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2009 年我国外出务工农民工有1. 4 亿,春节前返乡的,大约占50%,比常年多10%左右。春节后约有80%农民工回到城里,已经找到工作的在4500 万人左右,还有1100 万人没有找到工作,与大学生一起竞争有限的工作岗位。2008 年,爆发了全球性金融危机,经济发展严重受挫,许多企业纷纷倒闭,一些活下来的企业也都进入了“冬眠”状态,企业用人进一步趋向谨慎。未来几年,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将会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

自1999 年始,我国高校出现了大规模扩招现象。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精英化”教育模式逐步被“大众化”教育模式所替代。2003 年我国迎来了第一个高校毕业生高峰期,当年毕业生达到了212 万,比2002 年净增加67 万,并且每年以70 万左右的数量递增,2008 年高校毕业生为559 万,而2009 年更是达到了611 万,加上前些年毕业未就业的大学生,2009 年面临就业的大学生达到800 多万。这些因素交错出现,使得就业问题显得更加突出。

(二) 广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城乡就业矛盾的主要原因

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农民渴望应有的社会经济地位是形成劳动力转移的“心理动力”。从政策导向上看,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根源于长期形成的城乡间、地区间的差距所产生的“比较利益差”,这种比较利益的驱动力吸引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当然还有自我实现的驱动力,城镇不仅具有较高的收入、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设施,而且有更多的接受现代教育和在城市氛围中锻炼的机会。尤其是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乡村人口在自我意识的驱使下,除了有改变经济地位的强烈愿望外,还有提高社会地位的要求。这种强烈的心理动力是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重要因素。也正是广西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及其客观存在的转移,加大了广西农村就业的压力,同时这种无序的流动势必又加重了本来就已不负重压的城镇就业压力,使得广西城乡就业矛盾日益严峻。

(三) 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是城乡就业矛盾的直接原因

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尤其是国有经济依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内在的要求进行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造,迫使大批城镇隐性失业职工下岗、失业,造成现阶段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迫使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沉积的土地上的富余人员走出乡村,加入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供给大军之中,形成数目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剧了广西城乡就业矛盾的激化。这些构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严峻就业形势的直接原因或表层原因。非有序流动或无规划流动的农村人口的流量过大,又反过来加重了城镇就业的压力。而限制农民工进入城市某些岗位的歧视性就业政策,非但不能解决城市失业问题,反而会进一步破坏城乡间劳动力资源的有效流动,加剧了广西城乡就业矛盾的激化。

三、解决广西城乡就业矛盾的对策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广西城乡就业矛盾日益激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寻找解决这一局面的对策。根据广西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城乡就业矛盾的表现,解决广西城乡就业矛盾的对策及建议有以下几点:

(一) 挖掘广西农村就业潜力,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

1. 优化广西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内部吸收和

消化劳动力的能力。广西地处亚热带,北回归线横贯东西,阳光充足,雨量丰沛,气候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多样化。广西与全国其他省区相比,对发展地方特色的亚热带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广西应充分利用本省区自然资源特点,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以市场为导向,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一是利用广西淡水资源丰富,海域广阔,海岸线绵长的优势,积极推进广西优质淡水鱼养殖和沿海产品养殖业的发展,积极开发海洋产业。二是利用广西丰富的绿色植物资源优势,提高荒地、草山草坡、滩涂的综合开发力度,支撑畜牧业的发展。三是建立广西优质农产品种植、养殖基地,使之形成产业化、专业化规模经营,促使广西农业向优质、高效方向发展。四是发展立体农业、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等多种新型经营模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的转移。总之,广西农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就业空间。

2. 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广西农业以传统的农产品生产为主,产品多为初级农产品,经济附加值低。广西应以农产品加工业为突破口,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多种形式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应积极发展仓储、保鲜、运输、分级、包装、销售等农业技术服务产业,并加快发展一批带动性强、辐射面广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拉长传统农业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劳动力实现就地转移创造就业机会,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压力。

3. 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挖掘农村就业空间。广西农业和农村的基础设施一直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在通水、通电、通路、通邮、通广播电视等方面均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距。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交通运输条件发展严重滞后,制约了广西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素质提升。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能为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同时,基础设施建设本身劳动密集型以及劳动力文化素质要求不高的特点可以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提高农民收入、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广西应抓住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与国家实行扩大内需的方针,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带动作用,通过以工代赈方式,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来,集中力量在水利、能源、交通、市场及科研推广示范设施等方面建设一批对全局起重大作用的项目,从而达到既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又转移农村劳动力的目的。

(二) 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和第三产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城镇化转移

大力发展非公经济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渠道。非公经济最具活力,已经成为我国就业的一个主要增长点。因此,要进一步做好引导工作,鼓励失业和下岗人员去非公经济部门就业。放宽对非公经济一些政策上的限制,使劳动力流向这些经济部门。政府应制订优惠政策,鼓励失业和下岗人员自愿结合,自筹资金,开办各种私营或合伙企业。

第三产业是劳动力高度密集的产业,可以为劳动力提供最多的就业机会。与第二产业相比第三产业能源消耗少,属于绿色产业,有利于改善环境。发展第三产业对广西乃至全国来说都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新领域。目前,对于地域广阔的农村来说,第三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还有相当多的领域未被发现和开发。可以预见,随着第三产业中一些传统行业的延伸和扩展以及大批新兴行业的涌现,一定会为广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开辟新的途径。

(三) 建立城乡统筹就业新机制,实现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统筹解决就业的关键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而不是去强化分割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劳动力市场。农村劳动力流动和向城市转移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必要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将大大推进这一过程。目前,其他生产要素的市场程度已经很高,相比较而言劳动力是市场化程度最低的一个生产要素,只有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才能实现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市场机制要充分发挥作用又要求具备生产者和消费者自由选择和平等竞争的机会,因此,支持和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有序流动,进入平等竞争的统一劳动力市场,才是协调广西城乡就业关系的根本方向。一旦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形成和城乡劳动力自由流动机制建立起来,流动本身会有助于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这反过来会减慢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的规模和速度。也就是说,城乡间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会逐步协调广西城乡就业矛盾问题的解决。

(四)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新型劳动关系调整机制

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探索建立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尽快建立下岗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制度,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下岗失业人员离开企业时,其过去的社会保险缴费年限和个人帐户继续保留,再就业后继续参加养老保险并按规定缴费的,其前后缴费年限合并计算。对下岗失业人员以非全日制、临时性、弹性工作等灵活形式就业的,可制定适应其就业特点的社会保险办法和劳动用工管理制度。积极推动建立双方自主协商、政府依法调整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推动建立通过劳动合同确立劳动关系的制度。劳动合同制度已经在城镇各类企业中广泛实施,政府应鼓励企业不断加强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的职能,完善职工民主参与制度,积极探索和推行通过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的制度。全面启动建立符合广西实际的政府、工会和企业三方协商机制,对涉及劳动关系的重大问题进行沟通和协商。建立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和法律诉讼制度,将劳动争议纳入依法处理的轨道。

(五) 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对特殊群体实行就业扶持政策

保险制度改革对我国的劳动就业有较大影响,但保险制度改革相对于就业制度的改革还欠缺实质性的变化。我们应先行突破的是与劳动就业最为密切的失业保险,它直接涉及用工和工资制度改革的深化,建立失业保险制度首先要解决那些职业风险大的问题。能否实现劳动力在较大的范围内自由流动和最佳配置,从而扩大劳动就业,与劳动者享有的权利落实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程度有密切关系。因此,不仅要在国有企业建立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等,还必须扩大社会保险的范围。对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个体经营业中的劳动者都逐步实现社会保险制度,创造公平竞争、机会均等的宽松社会环境。养老、失业、医疗等保险还必须打破城乡分割的状况,将农村进城务工的劳动者也纳入城市社会保险的范畴,以消除劳动力流动的后顾之忧,实现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最佳结合,促进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从根本上解决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问题。

对特殊群体实行就业扶持政策。政府通过给予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发展福利企业以吸纳更多的残疾人就业;还实行残疾人按比例就业的政策,达不到比例的企业和单位要交纳促进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在1996-2000 年的5 年间,社会各界利用政府拨款和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培训残疾人110 多万人,安置就业110 多万人,残疾人就业率由70%提高到80. 7%。针对城市贫困无业人员、低技能无技能待业人员,政府应建立就业服务制度,通过出资扶持社区公益性就业组织,开展环境保洁、社区保安、社区服务等项目,安置特困人员就业及组织开展免费就业服务等。

猜你喜欢

对策
输变电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常见问题及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南方小型农机的推广应用对策
水利工程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对策
“住改商”问题与对策之思考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完善公司内部控制的相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