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克思主义现代化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

2009-02-05苏礼和

桂海论丛 2009年6期
关键词:中国化现代化马克思主义

苏礼和

摘要: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实践性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现代化面临着如何认识社会发展动力、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如何认识发展等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现代化是辩证的,中国化内含着现代化,中国化必须体现现代化,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要求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现代化的统一。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现代化;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 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 (2009) 06-0006-05

在马克思主义研究过程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研究方向:一种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国情、传统文化等结合起来,即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具体到我国,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另一种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特征相结合,以回应时代所产生的新问题、新情况、新特征,即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化,具体到现在,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适合本民族发展道路的理论必然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的国情、与本国所处的时代环境相结合,而不能脱离其中的任何一个结合方向。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就是同时坚持了两个方向,成为指导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思想和理论,为我国开辟了一条适合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一、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从本质上看,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现代化的开放性理论,它不仅有在空间上走向世界的理论气度,还具有时间上面向未来的理论品质,呈现出与时俱进的发展态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革命性使得它自身具有进一步走向现代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一) 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的必然性

1. 世界的变化。当今世界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全球化进一步深入。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使反动派大为惋惜的是,资产阶级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来往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替代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虽然这只是马克思对由于资本的扩张而导致的世界市场形成的描述,但他已经看到了全球化步伐正在加快的趋势。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关系日益紧密,相互渗透,相互依存,资本、经济贸易、劳务、技术、信息等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跨国公司不断增加。同时,各国在政治、文化、军事等其他领域也开展对话和合作,使得全球化趋势在更深层次得以加强。其次,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当今世界虽然局部地区仍有军事冲突、民族矛盾、核武器扩散等影响世界和平因素的存在,但和平与发展仍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景和追求。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后,各国人民深刻认识到战争的严重破坏性。随着冷战的结束,两大阵营瓦解,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都把谋发展、促和平当成最重要的目标和任务。代之而来的是,科技日新月异,成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科技不断加速发展,推动着生产力的进步,出现了互联网、基因技术、智能产品、电子产品等,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各国人民的生活。

2. 我国的变化。改革开放30 多年来,我国将“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提高了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中国共产党由一个带领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革命党变成了一个带领人民当家作主的执政党和建设党,党在不断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优秀成果。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包括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改革步伐的加快,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出现了社会贫富差距加大、干部腐败严重、党员信仰缺失等严重问题,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愿望强烈,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趋势。

世界和我国发生的变化,要求我们以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务实态度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没有对世界潮流和时代特征的科学把握,没有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就不可能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不可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任务。“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形成起来的。”[1]科学的理论必须为现实服务,必须能够准确、及时地反映现实,科学地预测事物的发展前景和方向,指导事物向前发展。“一种新的理论总是新的历史条件的产物,总是为了解决新的历史任务而产生的。”[2]因此,马克思主义应根据时代的变化发展,把握住世界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勇于面对挑战,提出新措施,解决新问题,反映新特征,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时代性、实践性。

(二) 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的可能性

1. 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要求实现现代化。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的理论,科学的理论必然具有开放性的品质,开放性的品质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命力和活力的重要条件。马克思主义的这种开放性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指它随着研究对象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吐故纳新——扬弃过时的部分,生发新的内容。二是指一种科学理论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或研究成果,借助于此,使自身在研究方法上得到完善、在理论内容上得到发展;或吸收其他学派的理论研究方法和有益成果,使自身在保持独特内容与风格的同时得到完善和发展。”[3]第一种主要是指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新特征,马克思主义必须根据时代的变化发展而有所回应、调整,摒弃落后、陈旧的部分,不断更新、发展新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是在不断的思考和实践中勇于突破,敢于创新,在不断的肯定和否定中与时俱进,实现了理论的时代性和科学性。第二种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汲取人类优秀文化和理论成果的营养,不断使自身得以丰富和充实。马克思主义就是在批判各种人类思想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吸取了其中有益和积极的部分,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成为其主要的思想源泉。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形成后,马克思、恩格斯仍然时刻关注各领域的发展,不断修正、调整自身的观点,丰富和发展了自身的理论,从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品质决定其不能固步自封,一成不变,盲目地排斥其他科学理论和优秀的思想文化精华,而应该及时跟踪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丰富自身的理论的科学性。当前,时代的发展,其他学科的发展以及新的理论的形成,要求马克思主义坚持开放性,实现现代化,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2.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要求面向现代化。马克思

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指导着各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但任何科学理论都必须来源于实践,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和基本观点,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强烈的实践本性,决定了它自身一定要关注时代的主题和历史任务的转变。”[4]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性要求马克思主义不能是抽象、空洞、脱离实际的理论,而应该是能准确反映实践,指导实践,促进实践的科学理论。实践是在一定时代条件下的实践,时代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每个时代都有着不同的主题和历史任务,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出现不同的问题,因此马克思主义也要随着实践的变化而不断吐故纳新,积极回应变化发展的时代所产生的各种新情况。“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不同的内容。”[5]马克思主义反对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主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中,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战略思想就是根据不同时代的不同主题和任务而提出和形成的,具有强烈的实践性质。当前,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时代主题的转变等,要求马克思主义必须面对现实,回应挑战,促进理论的更新换代,以更好地指导实践,反映实践。

二、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面对世界形势和社会条件的剧烈变革,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环境和社会条件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主义面临着一些不断更新、充实和发展的挑战性课题。

(一) 社会发展动力问题。马克思认为,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6]250“在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我们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社会完全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等级,看到由各种社会地位构成的多级的阶梯。”[6]251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所形成的,当一个社会的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时候,代表落后生产关系的阶级并不会退出历史舞台,而是极力维护落后的生产关系,而新兴的阶级必然与统治阶级斗争,建立新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在人类历史上,不管是奴隶主阶级、封建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曾经在历史上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地位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和社会的发展,资产阶级的腐朽必然导致无产阶级的革命,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进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6]272这个政权的性质就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写到:“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马克思、恩格斯所论述的时代已远离现在几百年了,当今时代已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资本主义国家通过采取措施缓和了阶级矛盾,工人阶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同时,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不断改变和丰富世界人民的生活,不断创造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财富,科学技术和人才越来越凸显其在国家中的地位和重要,科学技术成为社会的第一生产力。

(二) 如何认识资本主义。马克思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规律,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矛盾不可调和,势不两立。而今,资本主义国家非但没有灭亡,而且通过调节、改善,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政府的社会职能,调和了阶级矛盾,“社会主义因素”有所增加,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最大限度地激发着发展生产力的潜能,同时大量吸收了几次科技革命的优秀成果,不断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在一些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同时,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不断向其余国家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传播和输入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政治制度等,企图实现文化帝国主义。这些与马克思、恩格斯当初所论述的观点形成鲜明的反差。之所以有这方面的反差,是因为,“一方面,对资本主义制度应对经济危机的能力和缓解阶级斗争的潜力做了过低估计,失去了对当代资本主义发展事实的解释力;另一方面,只能以当时深受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面临生存危机的无产阶级为蓝本,去设想其推翻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使命,过分强调了阶级斗争尤其是暴力革命对历史进步的作用,不能说明当代发达国家社会合作趋势的增强,以及阶级斗争在一定意义上正在成为达成社会合作的一种途径的现象。”[7]因此,我们必须做到与时俱进,适应变化了形势和条件及时地改进和调整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观点,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科学性和活力的内在要求。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在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的任务之一,就是正确、科学地认识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发展、新阶段,把握资本主义国家的新特征,做到知己知彼,在更深层次、更高层面上对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挑战作出回应,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特色化发展道路提供更为科学的理论指导。

(三)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马克思为我们描述了共产主义的美好蓝图。在那里,没有阶级,没有剥削和压迫,自由平等,按需分配。从1917 年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开始,社会主义国家经历了将近100 年的历程。在此期间,社会主义既经历了蓬勃发展,也历经了曲折和失败,尤其是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后,社会主义事业遭遇了严重的挫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某一个时候发生了脱离实际的现象,对人民的情绪、人民关心的问题、人民的疾苦和忧虑,丧失了理解能力。党的机构和党的组织变成了官僚主义衙门,结果使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主动精神、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受到了削弱。”[8]此后,各国在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后,纷纷走了一条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道路。我国于1978 年实行了改革开放,通过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我国冲破了社会主义搞计划经济、资本主义搞市场经济的二元对立式思维模式,于1992 年创造性地发展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此外,如何使社会主义因素根植于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之中,在意识形态之中占据牢固的主流核心地位,稳固社会主义政权的社会基础是社会主义国家所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当前,由于绝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是跨越资本主义社会而发展起来的,社会生产力低,社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发展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都相对薄弱。面对新时期社会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应如何正确反映、科学预测社会主义的发

展趋势和特点,科学解答现阶段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是一个亟需解决的关键性课题。而且,良好的制度不是天生的,每一个社会制度都存在着缺陷和不足,如何克服思维局限和传统认识,在自我批判和辩证否定的基础上,对原有的制度设计进行改革式革命,以适应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理论性课题。马克思主义只有在理论内涵上深化、理论境界上拓展和理论思维上创新,才能汲取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优秀成果,为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建设提供前瞻性的理论指引和超越性的发展路径。

(四) 发展的问题。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之一。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纷纷发展本国的生产力,把发展作为提高执政水平、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发展一般分为物质发展、精神文化发展和生态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把发展理解为增长,偏物质发展而忽视人的发展,偏经济发展忽视社会综合发展,偏人的发展而忽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等倾向。人类企图通过发展占有“物”,摆脱“物”的控制和束缚,却忽视了对“物”和生态的破坏会导致人的生存条件的恶化的问题。当前,发展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高度重视的问题,发展的模式实现了三大转变,“一是从工业化为目标的‘增长第一的经济发展导向,转到提倡社会的综合协调发展;二是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转到突出以人为中心的发展;三是从不惜破坏资源、环境、生态为代价追求经济的一时繁荣,转到主张可持续发展。”[9]作为一种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时刻关注发展问题,在20 世纪90 年代还形成了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马克思主义走出了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主义中心主义的对立,在马克思主义史上第一次把自然及其与人的关系作为一个核心问题纳入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范畴,并以此来批判资本主义和构建真正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10]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发展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要在现代化进程中体现生命力,展示说服力,就要根据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特征,提出有针对性、科学性的对策,促使理论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进入新的理论境界和发展阶段。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现代化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依据不仅在于马克思主义本身蕴涵的理论特性和科学品质,更为重要的在于对现实的回应与解答。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现代化的和谐互动,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更具说服力和生命力,更具有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价值和意义。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突出的是中国的特色和气派。现代化是一种世界性的潮流和趋势,任何国家都不能置身世外。马克思主义现代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回答当今时代各种理论与现实问题,这个现代化既包括中国的现代化,也包括世界的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有民族传统部分,包括传统文化、传统习俗、传统心理等,又有中国面临的实际情况,这种实际情况很大部分是中国内部的实际,又包含国际的实际。每一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本质上都具有现代性特征,都是围绕当代中国的重大历史课题而提出来的。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和内容也无法体现出中国实际、时代特征、国际视野。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现代化的内在关联,进而在实践中自觉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现代化的有机结合,并使之在辩证互动中与时俱进,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体现马克思主义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回答的是中国的实际问题,中国实际问题是当下面临的问题,包括中国当下的问题和世界的问题。理论来源于实践,也必然服务于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只有体现出时代的特征,回应时代的挑战,回答时代的问题,才能为现实服务,推动实践发展。每一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都离不开对中国实际、世界环境和世界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和预测。例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中,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全球化、国际政治多极化、世界文明多元化,科学发展观等思想和论断,既是对当代中国实际特征的准确把握和判断,也结合和吸收了其他国家发展的经验,顺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以科学发展观为例,从现代化角度上说,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也是科学的现代化观。它是建立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科学分析和对中国国情的理性审视基础上产生的最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国离不开世界,是世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以世界眼光和国家视野来着眼于本国的发展,从全球的高度指明中国发展的道路。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总结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把握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吸取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指导中国实践,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提供理论支撑。

(三)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要求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现代化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本身也是一种现代化的理论,是在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理论全面批判和扬弃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具有世界意义的现代化理论。可以说,在当今,马克思主义的全部价值和生命力就在于为后发现代化国家指明了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现代化路径。中国化是一个空间性的概念,“体现了真理的具体性”[11],现代化是个历时性范畴,现代化即当代化,“体现了真理的过程性”。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既要立足国情,又要放眼世界,做到中国化与现代化的统一。“中国共产党人如果只研究世界、不研究中国,那就会脱离中国国情,做不好中国的事情;同样,如果只研究中国、不研究世界,那就会落后于世界潮流,也做不好中国的事情。”[11]离开了其中任何一条,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成为空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意识,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猜你喜欢

中国化现代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边疆治理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