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孤独的心渴望被温暖

2009-01-29许俊莹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8期
关键词:孤独理解

摘 要:通俗歌曲《懂你》在众多流行歌曲昙花一现的时代,历经13年而依然雄踞歌坛。《懂你》之所以能俘获众生就在于它有最广泛的受众性,《懂你》拨动了普天下所有孤苦寂寞的人的心弦。

关键词:《懂你》 孤独 理解

黄小茂作词、薛瑞光作曲、满文军演唱的《懂你》,早在1996年就红遍了大江南北。如今13年过去了,但是这首歌仍常常出现在电视上、广播里。在今天这个“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流行歌坛,在流行歌曲排行榜一周一更新的时代,《懂你》无疑堪称经典。

《懂你》何以俘获众生?笔者认为主要在于它最广泛的受众性。

《懂你》是写给谁的?据《懂你》词作者黄小茂表示:“歌词是写给父母的,虽然他从来没有向父母直白地表达过心中的爱,但是他们彼此之间是心照不宣的,于是这首歌有了《懂你》这个名字。”“一年一年,风霜遮盖了笑脸”,“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岁月流逝,春去秋来,“你的爱已无声”。阅读这些字句,我们眼前仿佛浮现出父母关爱子女的场景。光阴荏苒,曾经的婴孩而今成了强壮的小伙、妙龄的少女,而父母曾经笔直的腰杆已经佝偻了,曾经乌黑的头发已经飘上了一层风霜——就此而言,说《懂你》是献给父母的,诚然没错。但是也有人说,《懂你》是写给患难与共的恋人的,抑或献给相知多年的友人的。贫贱时,患难与共的恋人(友人)“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或许商海浮沉、事务冗杂,凡俗琐碎的事务日益占据了“我”的身心,以致没有时间去了解“你”的苦与乐。终于,在一个“花静静的绽放”的夜里,忙中偷闲,忽然想起来“你”。“不思量自难忘”,往事如烟,于是,你“孤独离去的背影”、“风霜遮盖”的笑脸、孤苦寂寞的神情,一下子全浮现在了“我”的眼前。从凡俗事务中偶然抽身的“我”猛然意识到,“你”对“我”的爱有多么深、多么醇,于是,多年累积的情感如山洪猛一下子决堤了:“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这其中饱含着受爱者“我”许多感恩、忏悔。其实,无情并非“我”的本来面目,或许是忙于生计而忽略了“你”,抑或是传统文化中含蓄内敛的特性使“我”拙于表达内心的感情……不管是什么原因,“我”未能表达的情感,此刻终于一泻千里:“多想靠近你,告诉你,我其实一直都懂你”;“多想靠近你,依偎在你温暖寂寞的怀里”;“多想靠近你,你的寂寞我的心痛在一起”。

如果更广泛一点地说,《懂你》是写给普天之下所有渴望被理解的人,以及自认为理解他人、懂得他人的人。《懂你》拨动了普天下所有孤苦寂寞的人的心弦。人是孤独的,按照存在主义的说法,人是被抛到世上来的,而且注定了是被分开来单个地抛到世上的,所以人的孤独是注定了的。“孤独”更多是内心的感受,情感的寂寞。孤独的人需要情感的温暖。就此而言,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同时,每个人又都渴望被理解、被“懂”。但是,人与人之间的理解非常难,人们之间的沟通常常要么是隔靴搔痒,要么是误会丛生。真正能挠到痒痒处,真正谈得上“懂你”的可以说是少之又少。因为稀缺,所以“懂你”这种状态也就显得弥足珍贵。否则,不会有“他人是地狱”的说法;不会有卡夫卡那永远也走不进的《城堡》;不会有《变形记》中人变甲虫的悲剧。正因为如此,一句“理解万岁”才会引起一代人甚或几代人的共鸣。

人们之间为什么如此难以相互理解呢?赫克尔(E.Haeckel)说:“人和人之差,有时比类人猿和原人之差还远。”周国平说:“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每个人对于别人来说都是一个秘密”,即使相爱的人也只是“在黑暗中并肩行走”。个体的差异构成了人与人沟通的最大障碍。

年龄不同,经历不同,造成人们之间的难理解,这是所谓“代沟”;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同一个庐山,横看侧看各不相同,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利益不同,“桑条无叶土生烟, 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即使面对同样的久旱天气,也并不是每个人都盼望普降甘露,更不要说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了。

我们常说“惺惺相惜”,为什么同类的人之间容易产生共鸣?因为这样的人之间,有着类似的经历,所以才能产生真正的“感同身受”的情感(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纸面上的“感同身受”)。套用一首歌词的说法,“因为爱着你的爱,因为梦着你的梦,所以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因为路过你的路,因为苦过你的苦,所以快乐着你的快乐,追逐着你的追逐”。反过来,没有类似的经历的人们之间,“懂你”就显得非常难。少年无忧无虑,“为赋新词强说愁”,老年人“识尽愁滋味”,对于愁苦却是“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其实,“强说愁”与“不说愁”虽表面不同,却都是人的真实心态。只是前者是懵懂少年的,而后者是饱经沧桑的老人的。“为赋新词强说愁”是不谙世事的少年的真实心态,那是一种渴望长大、渴望成熟的心情。而对于愁苦“欲说还休”则是饱经沧桑的老年人的真实心态——早已被人生的风霜刀剑蹂躏得不堪重负的老人,对于曾经的苦难,之所以“欲说还休”,是因为哪怕是一次不经意地再次提及,内心被苦难折磨得结了的血痂,也会被重新撕裂开,从而在内心深处重新引起撕心裂肺的疼痛。缺少了岁月风雨的洗礼,懵懂少年对于沧桑老人注定无法说“懂你”。

“5·12”汶川地震发生后,我们的心理治疗师之所以常常指导志愿者:对于失去亲人的灾区人民,不要简单地说“我理解你”,也是基于同样的原因——你不可能真正理解他(她),你没有在顷刻之间,失去家园、失去至爱的父亲、母亲、儿子、女儿,你没有遭遇他(她)的遭遇,你怎么可能理解他(她)的痛苦?!就此而言,“懂你”真的不容易。

其实,大到国家之间的冲突、战争,小到邻里之间的鸡毛蒜皮的纠纷,归根结底,就是不理解、不“懂你”造成的。我们都太“懂”自己,太“爱”自己,太“关注”自己,同时我们都渴望被人“懂”,渴望被人“爱”,渴望被人“关注”。王小波说:“这个世界自始至终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像我这样的人,一种是不像我这样的人。”或许,尽量地跨越自己,尽量地站在对方的立场想问题,我们才可能最大程度地缩小自我与他人的心理距离,才可能最大程度地“懂你”。

人们在世上的孤独、寂寞,注定了人们寻求“懂”与“被懂”的过程永远也不会终止。从这个意义上说,《懂你》或许会流行得长久些。

参考文献:

[1]鲁迅.论睁了眼看[A].转引自严家炎.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二卷[C].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周国平.在黑暗中并肩行走[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

[3]周国平.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

(许俊莹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250100)

猜你喜欢

孤独理解
小学语文课堂重点切入法
良好班集体的班风建设方法略谈
谈科学故事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我的世界谁来懂
尹雪艳,永远的上海梦
偏远地区高三英语学习方法探究
圈套里的个性化讲述
从《山河故人》看贾樟柯的变化与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