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学会“聆听”

2009-01-22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12期
关键词:聆听乐曲节奏

李 丹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它具有感受性的特点。儿童的天性与灵性,决定了他们对音乐具有天生的敏锐。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有效的听觉体验也是有效音乐课堂的基础。《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特点。”由此可见,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笔者根据多年的音乐教学经验,在如何培养学生认真聆听音乐的习惯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和研究。

一、做一个“聪明”的音乐教师,使学生爱上音乐课

1.巧妙设计导入,紧紧抓住学生的心。一个好的导入,它可能是一个小故事、一个小游戏,也就是说,它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它们具备一个共同的宗旨:必须从音乐出发,能够深深的吸引学生。下面举一个教学中的小例子。在上四年级欣赏课《打字机》一课时,教师是这样设计导入的:

“同学们,我们来听一听下面的声音,猜一猜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多媒体播放打字机打字的声音)

“这是古老的打字机发出的声音,这声音有什么特点?”(清脆、动听、速度快)

“我们在这样的声音中做一做打字的动作好吗?”

(活动:打字)

“同学们见过打字机吗?想不想看看它的样子?”(多媒体展示两张打字机的图片)

“老师今天也带来了一台老式打字机,你们看!谁想上来试试?”(根据学生敲击出的不同节奏做出评价)

“现在仔细听听,老师是怎么打的。你能打出和我一样的节奏吗?”(敲击不同的节奏型进行模仿,感受不同的节奏带来的不用变化)

在这个环节中,借助搜集声音、图片资料以及实物展示的手法,促使学生仔细聆听几次不一样的打字机的声音。自觉了解学习内容,说出打字机声音的节奏特点,并在学生的活动中使之自然对关于打字机的音乐产生强烈的兴趣,为下一步的导学分层达标做好铺垫。

2.创设具有浓郁审美色调的情境,使师生的情感与歌曲的情感达到共鸣。黑格尔说过:“音乐是最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应当努力创设一系列具有浓郁审美色调的情境,使师生的情感与歌曲的情感达到共鸣。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音乐,它是直接刺激人的听觉器官,引发听觉,通过感知、理解、想象、联想等一系列的心理反应,最终产生审美愉悦感。

音乐教育的根本机制,在于有情感地面对有情感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做到领悟音乐的情感,运用多种手段,声情并茂地表现音乐的情感。教师可以利用更宽泛的空间创设充满浓郁艺术气息的情境,引导学生展开对音乐情感的理解。

这里也举一个例子:一名特级教师执教欣赏《二泉映月》一课时,带领学生在阿炳的音乐中,完成了从过去到现在、从内容到形式、从审美到情感升华的一个美好的过程。在给学生初听这首曲子时,她是这样说的:“著名的指挥家小泽征尔说过,这首曲子应该跪下来听。今天,老师把这首乐曲带来了,让我们通过音乐走进阿炳的音乐,走进阿炳的内心世界。”学生在欣赏乐曲之前已经被这句话深深打动,并自然的对阿炳产生了一种崇敬的情感。在这样的基础上听《二泉映月》,当时的课堂非常的安静。学生的状态是完全投入的,很令人难忘。

3.发挥自身优势,升华课堂情感。对于音乐课程来说,其教育效应主要不在于知识和技能,而是体现在熏陶、感染、净化、震惊、顿悟等情感层面上。音乐课最核心的目标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情趣。一堂音乐课要使学生的情感达到这样的境界,课堂情感的升华是必须的。还是以《二泉映月》为例,当学生们已经能够较熟练地哼唱乐曲的主题,但情感性还欠缺些时,老师对学生们说:“我们再跟着伴奏用哼鸣唱一唱,将你所体会到的情感用歌声表达出来。”这个时候,学生用哼鸣演唱乐曲的旋律,老师则有感情的唱起了歌曲的歌词:“阵阵秋风吹动着他的青衫袖,淡淡的月光,石板路上人影瘦,步履摇摇出巷口,弯转又上小桥头。”唱完这一部分再问学生:“我们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段歌词。读着这段歌词你们能不能感受到当时的情景?”此时学生已被老师深情的演唱深深吸引,似乎看到了带着墨镜,身穿破衫的阿炳在月光下孤独的演奏着这首动听的乐曲。课堂呈现出的不再是老师说教学生被动接受,而学生们更象是投入地欣赏了一场高质量的音乐会。真正达到了“聆听”的境界。再读、再唱时,很自然地就将这种情感表现了出来。

在日常的教学中,老师不可能将每一课都准备得象公开课那样力求完美,面面俱到。在探索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有的时候,只要多花些心思,动一动脑筋,日常的课堂上学生也能做达到认真聆听、主动学习的状态。

二、充分发挥“小老师”奖励机制,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1.合唱教学时,发挥音准好的小老师的特长。一个班级里,总有音准特别好的学生,同样,也有特别不好的,而大多数是居中的,要使每个层面的学生都有收获。

例如,在教唱《蓝色的雅德朗》一课时,第二部分的合唱虽只有一个乐句,但集体唱还是出不来效果,这时学生们自发的选出6个小老师,请他们为大家表演合唱,同学们终于能够听到纯净的和声,教室里非常安静,同学们比听录音的范唱要凝神很多。接下来大家就在小老师的带领下分成两个声部认真练唱。最终的结果虽然没有完全唱好,但有了很大的改进。最重要的是:每一层次的学生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听觉的积极的训练。

2.节奏教学时,注意观察、发挥学生的特长。生活中处处有节奏,只不过有一些我们要适当整理,有一些却可以直接拿来用,而学生中有一些特别的“有心人”,他们对这些节奏就非常敏感。例如,在上《老鼠和大象》一课时,表现老鼠的节奏学生总唱不准,不能够把那种轻盈、利索表现出来,于是启发学生:谁看过小老鼠?来模仿一下它的声音?有好多学生举手了,大家开始评价他们的模仿:“他不象,老鼠走路的时候声音很轻,边走还边回头看呢……”“他最像,声音轻,还很灵巧”。在学生模仿的时候,每个孩子都在认真听别人是怎么模仿的,都在想:“如果是我,我会怎么来学老鼠样子呢?”最后选出一位小老师,学生们跟他一起学会了。

马克思曾经说过:“欣赏音乐,需要有辨别音律的耳朵,对于不辨别音乐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课堂上,培养学生具有辨别音乐的耳朵,学生将受益终身。

猜你喜欢

聆听乐曲节奏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节奏
轻快漫舞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浅议
积极统筹协调,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提高学生音乐鉴赏力的有效途径
视唱练耳教学中节奏训练之我见
悲伤的乐曲
喧嚣时代如何学会“聆听”
STORIES ABOUT FAMOUS PERS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