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北画像石的艺术之美

2009-01-21

文艺争鸣 2009年12期
关键词:边饰门楣门扉

宋 莉

地处黄土高原的陕北地区,以其古朴高亢的民歌、生动朴拙的剪纸艺术、粗犷奔放的腰鼓等浓郁的地域文化吸引了人们关注的目光。而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东汉时期,这里就有一支艺术奇葩傲然挺立,这就是融雕刻与绘画于一体的汉画像石艺术。它以其浓厚的生活气息、浓郁的地域性装饰特征等而相异于其它地区画像石,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本文就以陕北汉画像石在艺术风格上的几个审美特性为主来概括它所呈现出的艺术之美。

1、构图之美:南齐理论家、画家谢赫提出评论绘画作品的六条标准——“六法”中的第五法“经营位置”就是讲构图,把画面构图作为判断作品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对六世纪以前绘画实践的总结,自然也包括了东汉流行一时的画像石艺术在构图方面的实践总结。陕北汉画像石是刻制在墓门和镶嵌在墓室四壁墙上的石刻艺术作品。它在画面布局上迥异于其它地区,有横向和竖向的分栏式多层并列画面、分格式画面等形式,这些构图形式交错使用,打破单一构图的单调感。分栏式多层并列画面主要用于墓门的门楣和门框装饰。例如,墓门上横向的门楣分成上下两层(少数为三层),上层是连续起伏的边饰图案,下层是动态强烈的狩猎图、神兽行列或车马出行图。与门楣相连的门框也分成左右两层竖向画面,边饰图案和阳刻条框把门楣和门框的石面连接成横竖相连的倒凹字形,门框下端又被单独划分成一个方形区域,打破了竖向构图。横向、竖向和方形构图交错排列,使整体的画面布局不再单调。

陕北画像石在布局结构上的另一个特色是分格式构图,主要用于门框、墓室竖框装饰,少数见于墓室的横额石。很多石条采用了分格表现法,即把门框划分成大小不等的方格,在每个方格中安排适合于画面的不同图像,或动物或人物,与整体画面相协调。例如,王得元墓室东壁(图1)的两块竖框石分成四格,从上而下为:仙人六博、神兽、牛耕、枝叶茂密的狼尾谷。这种构图更加充分地表现了装饰意趣,把静止的和活动的、人间现实和神话幻想的各种图像,巧妙地组合在一个门框上,内容丰富多彩,同时又具有规律性的美。因而,这种分格的布局方法也成了陕北画像石的一大特色。

但是方格布局并没有成为死板的教条,工匠们善于运用突破局限的构图法,克服了方格造成的拘束、呆板等缺点。在看似受限制的方格里,工匠的刀笔让有限的画面无限延伸。你看,独角兽的角或腿伸出了方框之外,驾车的牛、犁地的牛“走”出了方格,一只鹿的半个身体隐没于方框外,独角兽的蛇头或弯曲的尾巴伸向外面,狼尾谷繁茂的枝叶长出了方框外。在门框上的方格内,这样精彩独立的小画面构图比比皆是,点缀在画像石中,成为富有情趣的绘画小品,耐人寻味。

2、对称之美:陕北汉墓画像石的设计始终贯穿着对称的思想。从构成墓门的五块石构件来说,以门楣为水平线,下面对称安装着左右门框、左右门扉。墓室内壁的画像石也是同样布局,在横额石的下部中央增加了中柱石(有些墓室没有中柱石),以此为中心,左右两边为竖框石和边框石。墓门或墓壁的布局就是以门扉相接处或中柱石为中心的对称布置,如图1,以横额石中央的楼阁为中心,左右竖框石和左右边框石呈对称布置。

从画像石的图像布局来说,左右门框的图像完全对称,多数画像石的上端是西王母、伏羲女娲或鸡首牛首等神仙图像,下端是执彗或执戟的门吏(或楼阁)。有些左右门框以分格形式来表现,格数及其格内描绘的艺术形象,都十分讲究对称。

门扉图像更是典型的对称图像:上下对称、左右对称。以门扉中央的铺首衔环为中心,上端是朱雀,下端是青龙白虎或独角兽,形成上下对称。左右门扉图像内容、布局相同(下端的青龙与白虎相对应),形成左右对称。由此可见,对称性是陕北画像石的设计的一大特色,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对称美。

3、线条之美:线条是中国绘画艺术特有的表现形式,也是绘画创作的基本元素,不同形状的线条,给人以不同的美感。美国评论家库克说:“明显的横向线(水平线)通常表示安闲、和平、宁静;斜线包含着运动。”

英国著名画家和美学家荷迦兹在《美的分析》中提出:“蛇形线(亦称“波浪线”、“S形线”)是最美的线条,它引导眼睛作一种变化无常的追逐。”(1)陕北画像石在用线条塑造艺术形象时,使用了直线、曲线、折线等多种形式的线条,并且在同一画面上使用几种线条,形成直线与曲线、折线与S形等线条之间的对比。(2)

墓门画像石上有阳刻的条框作为画面的分界线,阳刻的条框为坚硬、凸出的直线条,而门楣外层的边栏纹饰为连绵不断的曲线,从而打破了直线条条框的生硬感,形成直线与曲线的对比,在感觉上给人一种平静、庄重和流畅、轻盈的对比。有些墓门图案也是典型的线条对比,如绥德后思家沟出土的画像石,门楣和门框是用阴线斜坡刻出的几何纹组成,由外向里为:三重锯齿纹、綯纹、菱形重回纹。其中锯齿纹和菱形重回纹是由折线(直线的转折)组成,给人以上升、下降、前进的方向感。它们之间夹着的S形綯纹则跟人以连续不断的流动感。这些不同形状的线条组成的画面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变化多端的韵律美。

此外,画像石上的鹳鸟衔鱼图像也展现了线条的美感(图2)。鸟的身体概括成极简单的几何形,鸟的一条腿是直线,给人一种静止不动的感觉;另一条腿斜向上弯曲,还有叼鱼的弧线形利爪,以及弯曲的反“S”形身躯,又给人一种运动的态势,直线与曲线之间形成鲜明的动静对比。同时,鹳鸟那洋洋得意的神态也使其动作拟人般夸张,像一个调皮可爱的孩童。还有门扉上扇翅舞动的朱雀,一条腿直立在铺首头顶,另一条腿弯曲向前准备飞翔。画像石上的朱雀形象在头顶的胜、尾羽、嘴巴等细部有些差别,但腿部的表现几乎一致:一腿直立,另一条腿弯曲,似乎准备随时飞起来。直立的腿表现静止状态,弯曲的腿形成动势,一动一静表现时刻准备飞翔的态势。

陕北地区出土的画像石艺术风格多样,一些画像石的线条飘逸、圆润、流畅,如绥德县延家岔汉墓,特别是对卷云纹边饰和神兽的表现十分地生动传神,而且渲染出一种神秘的气氛。而绥德刘家湾出土的画像石的线条则呈现出另一种风格,用阴线在石面上凿刻出菱形、波折纹等刚劲有力的直线条,显得古朴与劲健。

4、疏密之美:在墓门的构图安排上,设计者是把整个墓门看作一个完整的画面来设计图像的。从门楣、门框到门扉,墓门被分成三层(有些为四层甚至五层)图像区域,通过阳刻条框和边饰图案把门楣和门框连接成矩形的完整画面。不同区域布置的图像疏密不同(图3),其中贯穿门楣和门框的边饰图案最为繁密(除忍冬纹和间距大的绶带穿璧纹之外),门楣二层的出行图、狩猎图等图像之间留有空白,而门扉图像留白最多,只有朱雀、铺首衔环等三类图像。其中边饰图案密不通风,在二方连续的植物纹中,穿插着类别复杂、姿态不同的各种动物、神灵、人像等。这些动物多隐藏于蟠曲的枝蔓内,细看才能发现,使人感觉到作者的构思奇妙、手法灵巧。这种把动物和植物穿插安排的做法,是继承了前代的成就并有所发展。战国时期楚国的漆器上就有在云纹中夹杂鸟兽形象的做法,汉代铜镜、丝织品、瓷器等纹样中也有类似构图。墓门的图像布局从外向里是由密到疏、疏密相间。当然,不同时期的墓门在艺术风格上有所差别,或因为工匠、顾主或流行风尚等原因,有的墓门图像整体上比较疏朗、简洁,而有的则繁密、复杂。

5、气势之美:李泽厚先生在谈到汉画像石时说:“和汉赋相辉映的,是汉代发展起来的无数画像石,它同样具有汉赋‘苞括宇宙,总览人物的特质,——以雄强古拙的气势和力量表现了人征服占有外部世界的胜利和乐观精神。……在汉代艺术中,运动、力量、‘气势就是它的本质,这种‘气势甚至经常表现为速度感。”1陕北地区的画像石就生动地展现了运动、气势和速度。

陕北画像石是以门楣上的图像来表现主题的,门框或竖框的图像是作为主题图像的辅助来进一步深化主题思想。作为最重要的图像区域,门楣上一般为车马出行图、狩猎图、神兽出行图等内容。这些画面中的动物在飞速奔跑中形成一种动势,这种动势有俯有仰,让整个画面有一种高低错落、不断前进的起伏感。再加之外栏的边饰,更是增强了主题图像的动势。陕北画像石的边饰图案非常重要,多数情况下占据了门楣的一半空间,而且装饰感特别强。边饰以蔓草纹或卷云纹为主体,其间穿插着羽人和各种珍禽异兽。有的边饰起首为一头曲肢半蹲的熊,一脚踩在云朵上,一手牵着云梢似在抖动云絮,整条边饰就像是它手中随意舞动的枝条,给人以波动飘忽的感觉。边饰图案构成连续不断的动势,点缀其间的珍禽异兽的动态也很狂放。这些变形的植物、动物纹边饰在横看时像是连绵不断的波浪在向前涌动,竖看时是重复的S形线在飘动,它们在运动中蕴藏着一种生命的力量。

例如,延家岔汉墓前室东壁横额上的图像就展现了一幅规模宏大的出行图,驾驶车的是羽人、神兽等,车前有鲸鱼、狮子、神鹿、龙拉着云车遨游在天际间,云车上旌旗飘扬,还有马、虎、凤前导后拥。缰绳的弧线、车盖的曲线、动物腾空的四肢等,这些弯曲多变的线条体现了急速行进的速度。横额外栏是直线和曲线交错而成的扭曲变形的龙纹,这种窃曲龙纹更加活跃了整个画面,与主题图像——神兽拉车图相得益彰。那流畅、生动的曲线如行云流水一般,进一步烘托了整个画面满壁风动的动势,仿佛车马出行图遨游在仙境一般。汉代人丰富的想象力在这里得到尽情地展现。

有些画面中添加了表示祥瑞的嘉禾仙草,通过弯曲摇曳的嘉禾来填充画面的空白,又随形就势配合主体图像的动态。

另外,主题画面的动势还通过一些静止的图像来烘托,以显示出运动物象的速度。静止的图像可以是楼阁、人物或动物。如米脂官庄二号墓画像石上的神兽行列中,以静止站立的朱雀和飞翔的孔雀的对比来衬托向前行进的神兽。

6、技法之美:画像石是一种融雕刻与绘画为一体的艺术。陕北画像石与其它地区画像石一样,也采用了多种雕刻技法,主要有平面减底加阴线刻或施麻点、平面减底加墨线勾勒或施彩绘、平面斜坡阴刻等几种技法。不同的雕刻技法给人以不同的美感。其中施麻点、墨线勾勒这些技法比较特殊,与所表现的内容相配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陕北画像石的制作步骤先是在打磨好的石板上用墨线勾勒图像的轮廓线,之后铲去图案以外的石面,形成平面浮雕,再用墨线或阴刻线来描绘对象的细部,如眼睛、眉毛和衣纹等。有些画像石施有彩绘,因为年代久远或保存环境等缘故,大多数画像石的彩绘已经消失。榆林神木大保当出土的画像石彩绘鲜艳如新,上面施有朱、绿、赭、白等不同的颜色,如红色的朱雀、黑色的独角兽等,用各种颜色来区分不同的物象。

陕北画像石最基本的雕刻技法是平面减底,就是将描绘对象以外的部分铲去,使物象凸出,主体形象的动态依靠外轮廓来表现,因此形成了此地特有的粗犷、饱满有力的古拙风格。在此基础上,有些画像石再用较细的阴线刻画对象的关键部位,如人物、铺首的五官、衣纹、朱雀的羽翎、青龙白虎等神兽的斑纹等。还有的画像石用墨线勾勒代替阴线刻勾勒出物象的细部,至今在一些画像石上还能看到清晰、流畅的墨线痕迹,如绥德后思家沟二号墓画像石。不同的物象上墨线的粗细悬殊,如车轮、马尾、马蹄等用有力的粗线条来勾勒,而马形、人物、衣纹等用细线勾出,使整个石面具有浓郁的绘画特点。雕刻的粗线条形成的大轮廓与绘画的细线条形成的细节美,在此形成鲜明的对照,这种把雕刻与绘画融为一体的做法是陕北画像石所特有的。

有些画像石在石板底上用尖锐的凿尖錾出均匀的小点,这种在图像上凿刻麻点的做法,巧妙的和不同的图像内容结合起来,这些麻点既突出了对象的特征,又表现了形象的立体感。例如,鹿身上凿刻的麻点恰似鹿的斑纹,女人身上的麻点就像是身上穿着有花纹图案的华丽衣裳。而且这些麻点在光线的作用下,形成一个个白色亮点,为画像石增添一种别样的美感。

陕北汉画像石的艺术之美体现在方方面面,同时它又渗透在每一个画面、每一个细节里,需要细细地品味、把玩。欣赏陕北汉代画像石,就像是在阅读一首优美的田园诗,其间处处充满了细腻、温馨的生活细节,充分展现了那个时代当地淳朴的民风以及人们热情奔放的情怀。它的艺术之美永远值得人们去欣赏、体味。

注释:

(1)张涵:《美学大观》,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77页。

(2)司有仑:《新编美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97页。

猜你喜欢

边饰门楣门扉
梦幻联动
情迷荷叶边
一种古代软靴的边饰研究
——以民族服饰博物馆馆藏文物为例
馨香纪
家训挂门楣 家风润人心
何其三
温暖
暖暖翻绒
浅析南阳汉代画像石墓门扉图像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