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自主学习中的“导”

2009-01-20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11期
关键词:锐角自学课本

郑 静

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了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无疑是其核心要素之一。福建省长乐师范附小参加的“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转变”课题实验,尝试使用了“先学后教,超前断后”的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法,变传统的“先讲后练”为“先练后讲”,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这样一来,改他主学习为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减轻学生课后的作业负担。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把学生的潜能和差异视为教育资源,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引入合作学习。在不断更新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行为将发生巨大变化,但不论是学生超前自学,还是在课堂畅快讨论、大胆发言、激烈争执、集中反馈的任何一个过程,教师都不可能“袖手旁观”,因而,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合适、有效的指导是值得探讨的。

一、“导”在自学课本前

自学课本的形式,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学生积极参与思考,起到了思维定向的作用。由于学生自身素质的差异,自学能力强、基础好的学生能有效地进行自学,而多数学生虽然积极性高,尚需指导。

针对低年级学生的情况,教师可以为学生制定一张自习卡。自习卡上设置几个项目:①我能看懂图中的意思;②通过自学,我掌握了这些知识;③我会试一试了;④我有不明白的地方;⑤我有更好的方法。中高年级则可利用导学提纲指导学生先学,逐渐向学生自编导学提纲过渡。

其实,不管是哪种方法,其意义都在于给学生创设一些台阶,使之能够有计划、有目的地自学课本,自主探索,并借助课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教师还要为学生对于怎样提出问题进行的思考、研究提供示范,让他们从中领悟学习方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独自学习的能力。

二、“导”在意见反馈中

在教学过程中,常需要了解学生自学的情况,应用反馈原理,让学生叙述自学过的新知识,强化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一般情况下,学生通过自学课本,粗略了解知识的构成。组织学生阐述见解,发表自己与课本不同的解法、看法。教师负责检查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这样学生就会有效地掌握新知。从情感态度的向度来讲,无疑能激发学生爱学、乐学的情绪。老师在听取学生的反馈时,应不断地吸收信息,筛选出对学生有利的材料为课堂教学服务。

1.在计算类的课上,老师应从学生的发言中导出算法多样化,比对算法的优略性、代表性,以达成优化算法的目的。

2.在概念类的课上,老师应协助学生在大量的信息数据前,抽取出概念的本质属性。

3.在解决问题类的课上,教师的导向可在以下几个方面起到作用:①如何收集有用的信息。②为解决这个问题采用什么方法?③为什么采用这个方法?

4.在空间与图形课上,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相对较差。教师导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模型,建构数学模型上。

5.在整理复习类的课上,老师应把握为学生进行知识横向与纵向联系、梳理的正确方向。

学生反馈时集中了大量参差不齐的信息,有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学生差异引起的认知距离等。教师的引导要起到桥梁作用,牵旧知往新知,从生活中抽象数学,把后进学生拉进优生行列。这里,教师的引导是航行的舵手,它能帮助学生把握正确的方向,保证人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从而加快教学进度。

三、“导”在思绪迷茫处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是近年来教育教学的迫切呼唤。在多年的教学体验中,笔者经常发现有部分学生无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解题时不得其门,回答时不得要领。究其根本,是学生没有掌握学习与研究的方法。

例如,算一算,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

2×14=2×15=

20×14= 2×150=

200×14=2×1500=

学生尝试练习后的发现很零散,逻辑性不强,且欠缺条理。如“每一个因数都比前一个多了一个0,每一个积都比前一个多了一个0”等,但不能很好地把因数的变化与积的变化联系起来。因此,教师应及时讲解,提示学生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①观察什么数发生了变化?什么数不变?②什么原因引起了变化?③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再研究。有了方向指引,他们的思路顿时就豁然了。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完成了这样的板书:

一个因数发生变化,另一个不变,积跟着发生相同变化

这样处理,既保证了学生继续以主体的身份从事研究,又突出了老师的主导作用,两者得以有机的统一,有效地训练了学生有序地思考习惯和考虑问题全面性的教育目标。

四、“导”在事件偶发时

课程改革鼓励教师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倡导重视课堂生成,建立开放的、互动的学习空间。开放和互动为学生提供了平等、有效的学习机会。在这样的课堂上,人人有自尊、民主、安全,教师会发现偶发事件频频发生,甚至会被学生牵着偏离了原先的轨道。

例如,在角的认识(锐角、直角、钝角)完成后,笔者想用一组操作“鸣金收兵”,组织学生用三角板上的角作出一个钝角,不料入了“歧途”。一个学生把三角板上45°的角和60°的角拼在一块,并坚决认为这是一个锐角。接下来全部的课堂时间,都用于讨论两个锐角拼在一起会有什么结果?学生们由刚才的情境出发,总结出了以下三种判断角的方法:①直接目测。②用圆规量(三年级学生还没学过圆规测量法)。③先把角描下来,再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对。在此基础上,笔者和学生们一起探讨得出了锐角+锐角的结果可能是锐角、直角、钝角,从而有效地延伸了课堂知识。这段意外的插曲也加深了学生对角的直观理解。

开放的课堂需要老师更机智的品质,并敏捷快速地捕捉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信息,果断地采取策略与措施,推进教学发展的进程。学生在老师智慧的引领下,会潜移默化地生成智慧与见识。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在不同模式的课堂上,高效地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能够引导学生接受知识,进而启迪其智慧,并影响其人格生成。

猜你喜欢

锐角自学课本
锐角寻亲记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一群人的狂欢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画角数角收获大
最大的锐角是多少度?
告读者
怎样培养自学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