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下旧闻考》的成书缘起

2009-01-15

文学与艺术 2009年12期
关键词:乾隆

董 焱

【摘要】朱彝尊撰写《日下旧闻》旨在记录北京这座古都的历史风貌、沿革变迁。之后的几十年,清廷修建了大量的园林。为了宣扬了大清朝皇帝的功德业绩。乾隆命四库馆臣对《日下旧闻》一书进行了增补、考证、修订,其中增加了大量皇家园林的著录,是为《日下旧闻考》。

【关键词】朱彝尊;乾隆;日下旧闻考

一、《日下旧闻考》的编纂缘起

《日下旧闻考》是乾隆三十九 年,高宗弘历命窦光鼐、朱筠等根据朱彝尊《日下旧闻》加以增补、考证而成的。乾隆五十年至五十二年刻版出书,是过去最大最完全的关于北京历史、地理、城坊、宫殿、名胜等的资料选辑。

《日下旧闻》是朱彝尊于康熙二十五年编成的 。朱彝尊,浙江秀水(今嘉兴)人,生于明崇祯二年,死于清康熙四十八年,《清史稿》中记载朱彝尊"生有异秉,书经目不遗"。所谓"日下",就是京都。语出唐代王勃《滕王阁序》中"望长安于日下",后人自此把"日下"比作长安,比作京都。朱彝尊沿袭了历史上的习惯,把他编辑成的这部京城史料书,命名为《日下旧闻》。朱彝尊认为北京历史悠久,曾是辽、金、元、明的首都,留下大量的文物古迹,但却缺乏专门记录北京历史的典籍。于是,朱彝尊从康熙二十五年起,着手编辑《日下旧闻》一书。北京宫室、城池的位置几经变化,而且"故老沦亡,遗书散失,历年愈久,陈迹愈不可得而寻矣"。所以他注意搜集北京历史资料,从1600多种古籍中选录历代有关北京的记载和资料,辑录了北京地区的山川地理,文物古迹,风情物产,详细记载京师地理沿革,着录历代有关典章制度、遗闻旧事。全书分为13门,分别是星土、世纪、形胜、宫室、城市、郊埛、京畿、侨治、边障、户版、风俗、物产、杂缀,共42卷。刑部尚书徐乾学出资刊刻雕版,于康熙二十七年九月出书。《日下旧闻》一书编成后,康熙年间的名士徐元文、徐乾学、姜宸英、张鹏、冯溥、陈廷敬、高士奇等都为此书写了序言。《日下旧闻》一书收集保存了许多史料,由于辑录古碑残碣,许多文献可资考证。另外,不少古籍残失,也靠此书保留了史实。姜宸英序文提到此书:"···又间以己意,辨论其是非,援据精确,辞雅义畅,前此未有此书也。"可见,朱彝尊在作《日下旧闻》时,不仅摘录古书,且详加考核才编写而成。它记载了北京的历史地理变迁,是当时最详尽的一部北京地方志,详细记载京师地理沿革,着录历代有关典章制度、遗闻旧事,在反映北京的地理沿革和历史变迁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成就。

《日下旧闻》刊刻以后,清廷在北京开始大兴土木--尤其大规模地兴建园林。康熙四十八年开始建圆明园。雍正年间修圆明园和雍和宫。乾隆十年修静宜园,十三年修碧云寺,十六年修清漪园,建大报恩延寿寺于瓮山,又拓瓮山泊,定名万寿山、昆明湖,十八年重修静明园,在城内又大修三海(北海、中海、南海),修景山五亭等等。在乾隆年间,皇家内务府年年兴建土木,可谓达到一个高峰。乾隆三十多年上距《日下旧闻》的成书已及百年,北京城池、宫殿、尤其是皇家园苑已有很大变化。朱彝尊所选录的,已远远不够了。而且朱彝尊以"布衣"著述,除辽、金、元、明的旧迹外,很少着录宫殿御苑的建置设施,这些在乾隆看来是很不够的。乾隆在题词书缘起的诗中说到:"百年熙暤繁文物,似胜三都及两京。"这百年中改置添建的,着实不少,尤其弘历对宫殿坛宇、名胜古迹题过不少诗,作过一些考证,需要着录下来,于是命臣子根据朱彝尊的《日下旧闻》加以增补、考证,再收录康熙、雍正及自己的诗文,于乾隆五十年至五十二年刊刻出书《日下旧闻考》也叫《钦定日下旧闻考》,成为当时最大最完全的关于北京历史、地理、城坊、宫殿、名胜等资料选辑。

二、两书创作意图之比较

在《日下旧闻》基础上增删、修订而成的《日下旧闻考》,最初都是为了记录北京这座古都的历史风貌、沿革变迁。谈及朱彝尊的创作意图,姜宸英序说:"是编摭拾,止于前代轶事,然观其所述,非徒以侈浩博已也。其于世运隆替。君臣谋议,政治民风,得失之故,瞭然矣。法戒之实,不在是欤?其以翼经而补史之不及者,尤作书之深意,不可以无察也。"显然,朱彝尊正是企图通过此书,反映历代王朝的盛衰兴替,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明乎"得失之故"。这在清初学者,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史学思想。其中,也多少寄寓着作者的故国之思和一亡国之痛。而《日下旧闻》恰恰成于朱彝尊谪官期间,恐怕并非纯属偶然,不能不令人深思。更值得注意的是,朱彝尊在《宝刻丛编跋》中曾说:"当南渡之后,君臣无意复仇,编地志者若祝穆、王象之、潘自牧之徒,河淮以北陷蕃州郡,志不复载;(陈)思博采九域图经,所遗--一识之,其识高于朝士一等矣。"他认为南宋编纂地方志的人于北方陷金之地略去不载,是囚为"君臣无意复仇",不如临安书贾陈思一一补识,识见高明。以此而沦,则朱彝尊纂辑《日下旧闻》,专门记载以前曾为明朝首都而当时已是清朝首都的北京这个自序所谓"王业根本"的地理历史,恐怕不仅仅是"虑旧闻之放失",而多少带有一种期望恢复故国的意愿。从记载的时间范围来看,《日下旧闻》上自轩辕,下迄明季,如卷39"杂缀"门即以"明时杂事"为终,而清朝自顺治以来尽管已经四十余年,却只字不录。朱彝尊独记"日下"而又专取"旧闻",其用心之良苦,不难想见。

在《日下旧闻考》成书之后,乾隆皇帝于书前的两首御制诗文,其编是书的意图可见一斑:

其一:

重考彝尊书以成,七言权当序而行。

名因日下荀鸣鹤,迹逮春明孙北平。

挂漏岂无补所阙,淆讹时有校从精。

百年熙暤繁文物,似胜三都及两京。

其二:

曾赋皇都与帝都,若兹形胜古今无。

金迁元复其久矣,明筑清修滋盛乎。

御苑法宫诚富此,返淳还朴益殷吾。

论成知过渊衷写,更励聪听奕叶图。

诗的注文中说:"朱彝尊所编《日下旧闻》捃拾载籍及金石遗文,分为十三门四十二卷,颇为综核,与北平孙承泽所著《春明梦馀录》七十卷,均有裨于帝都考证,但其书不免挂漏淆讹,因命馆臣重加订正,其《春明梦馀录》所载,亦间採辑。"又说:"朱彝尊书成于康熙二十七年,今又及百年,太平熙暤,民物繁昌。自宫殿城市改置添建,复编增为十五门,成书一百六十卷,名曰《日下旧闻考》。" 由此可以看出,编纂《旧闻考》一书的缘起。

再者,乾隆帝为编纂《旧闻考》一书所写的谕文:乾隆三十八年。癸巳。六月。甲辰。谕曰、本朝朱彝尊《日下旧闻》一书。博采史乘。旁及稗官杂说。荟萃而成。视《帝京景物略》、《燕都游览志》诸编较为该备。数典者多资之。第其书详于考古。而略于核实。每有所稽。率难征据。非所以示传信也。朕久欲详加考证。别为定本。方今汇辑四库全书。典籍大备。订讹衷是之作。正当其时。京畿为顺天府所隶,而九门内外,并辖于步军统领衙门。按籍访咨。无难得实。着福隆安、英廉、蒋赐棨、刘纯炜、选派所属人员,将朱彝尊原书所载各条,逐一确核。凡方隅不符。记载失实。及承袭讹舛。遗漏未登者。悉行分类胪载。编为《日下旧闻考》。并着于敏中总其成。每辑一门。以次进呈。候朕亲加鉴定。使天下万世。知皇都闳丽。信而有征。用以广见闻而供研炼。书成后。并即录入四库全书。以垂永久。其如何厘定章程。发凡起例之处。着于敏中等、悉心酌议以闻。

从这篇谕文,可以清楚地看到:

第一,乾隆皇帝很早就有要修订《日下旧闻》一书的想法。

第二,时值《四库全书》正在编修,乾隆帝下诏全国,广求天下遗书。一时全国各地官、私所藏善本珍籍,纷纷被采纳进京。这就使朱彝尊在编纂《日下旧闻》时未能见到的记述北京的重要典籍涌出,于是增补《日下旧闻》一书便成为可行之事。

第三,在谕文中乾隆讲明了他敕命编纂《日下旧闻考》的目的,是让天下万世都知道大清朝国都之闳丽,"信而有征"。通过此书,来弘扬大清朝的万事基业。

由此可见,与《日下旧闻》着重对于北京史地风物、沿革变迁、城市规划的记录相比,《日下旧闻考》增加了大量皇家园林的著录,以及康熙、雍正、乾隆皇帝的大量御制诗文,突出宣扬了大清朝皇帝的功德业绩。

三、《日下旧闻考》的史料价值

于敏中、英廉等人奉敕,凡四十余人,自乾隆三十九年开始编纂,用了十一年的时间完成了《日下旧闻考》这部卷峡浩繁的巨著。《日下旧闻考》有160卷,比《日下旧闻》增加了三倍内容。该书虽沿用《日下旧闻》编次目录,但其中20卷的国朝宫室(第9卷至28卷),2卷的京城总纪(第37、38卷),4卷的皇城(第39卷至42卷),14卷的国朝苑囿(第74卷至87卷)都是新增加的。官署12卷,原来在城市门内,现独立出来。郊埛原6卷增为20卷。京畿也从10卷增加到37卷。书中有"原"、"补"、"增"的字样,"原"是朱彝尊原有的,"补"是朱彝尊儿子朱昆田补的,"增"是指乾隆年间增加的。文字达到一百六十余万字,是元、明以来空前的北京地方历史文献集成。《日下旧闻考》一书,"因朱彝尊日下旧闻原本。删繁补阙。援古证今。一一详为考核。定为此本。原书分星土世纪形胜宫室城市郊垧京畿侨治边障户版风俗物产杂缀十三门。其时城西玉泉香山诸处台沼。尚未经始。故列郊埛门中。与今制未协。诸廨署入城市门中。太学石鼓。独别为三卷。于体例亦属不伦。今增列苑囿官署二门。并前为十五门。而石鼓考三卷。则并于官署门国子监条下。又原本城市京畿二门。五城及各州县分属之地。今昔不同。一一以新定界址。为之移正。原本所列古迹。皆引据旧文。夸多务博。不能实验其有无。不免传闻讹舛。彼此互歧。亦皆一一履勘遗踪。订妄以存眞。阙疑以传信。所引艺文。或益其所未备。或删其所可省。务使有关考证。不漏不支。至于列圣宸章。皇上御制。凡涉于?京风土者。悉案门恭载。尤足以昭垂典实。藻绘山川。古来志都京者。前莫善于三辅黄图。后莫善于长安志。彝尊原本。搜罗详洽。已驾二书之上。今仰承睿鉴。为之正讹补漏。又驾彝尊原本而上之。千古舆图。当以此本为准绳矣。"

首先该书收集保存了许多史料,由于辑录古碑残碣,许多文献可资考证。如周秦的石鼓文、《唐悯忠寺苏灵芝行书宝塔颂碑》、《宋宣和七年燕山府清胜寺故讲经律论提点慈慧大师实德记》、《辽驻跸寺沙门奉航幢记》、《元赵卋延东岳庙昭德殿碑》等。这些可以与文献互相印证的碑刻,都是研究北京地方历史的珍贵资料。但这些刻石有的已遗失不存,有的因年长日久字迹已漫慈不清,其原刻文字内容也都全赖此书保留了下来。所以,《日下旧闻考》一书为我们保存了相当一批早已湮没的珍贵史料,为今日北京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依据。另外,不少古籍残失,也赖此书保留了史实,如熊自德《析津志》、明洪武《北平图经志》、孙国枚《燕都游览志》、周贫《析津日记》等书,都有赖于《日下旧闻考》得以保存下来。此书是汇辑北京地方历史、地理、城市、坊巷、宫殿、衙署、名胜、古迹等史料最为丰富的北京史地专书。

其次,可以看到乾隆初、中期北京建筑的情况和康熙中叶以来北京城市的变化。其中主要有城内宫殿、三海、景山、城外圆明园、清漪园、静宜园等等。它记述了这些园苑的建筑名称,建造年代,悬挂的扁额对联,何人居住,以及诗文中所表现的思想,不仅为北京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同时也有裨益于清史的研究。编纂者除借四库馆开之便,觅集了更多的珍藏史籍之外,还大量地采用了政府官署中的案卷档册。如礼部册、吏部册、工部册、户部册、刑部册、兵部册、六科册、翰林院册、都察院册、宗人府册、国子监册、钦天监册、太医院册、南苑册、清漪园册、畅春园册、静明园册、圆明园册、西花园册、内务府册、变仪卫册、健锐营册、旅册、火器营册、圣化寺册、普济堂册、泉宗庙册、城册、州册、顺天府册、五城寺院册等。这些档册都是清朝各级官府的文书档案,一直被禁锢于清廷内府或各官府衙门内。 书中很多对于皇家园林变迁的记载,对我们今天研究这些皇家园林的历史沿革、建筑艺术以及对这些古代建筑的保护都提供了最翔实的史料。

由于此书是对《日下旧闻》的考证,所以书中非常重视历史的变迁。如永定河,乾隆于二十年写诗:"北黄下口屡迁就,惭愧终无永逸方",可见永定河在当时曾多次决口。"小黄河剧大黄河",永定河之灾在当时已经超出了黄河的危害。今天卢沟桥南长辛店的名字,也是由于河道变迁而得名的"长新店"演变而来的。

作者简介:

董焱(1979--),女,山东济南人,北京社科院历史所,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乾隆
想要退休非易事
这样的乾隆你想不到
乾隆与十八棵御茶树
纪晓岚戏乾隆
银子去哪了
乾隆:当最牛点评师都是被逼的
乾隆的收藏多赝品
瓦盆换花园
老翁妙对戏乾隆
乾隆:皇帝多情只是伪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