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文学中的对话模式

2009-01-07郑晓明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09年12期
关键词:儿童文学

常 海 郑晓明

摘要:儿童文学的创作应注意与儿童形成对话的模式。这种对话包括内对话和外对话两种模式,对于儿童的道德形成我们应该注重内对话模式,而对于儿童的智力开发我们更应该注意外对话模式的设计。

关键词:儿童文学;内对话模式;外对话模式

中国的儿童文学的现在渐渐进入了正常的发展轨道,但在重视的程度上还是不够的。传统的儿童文学作品更多的重视的是内对话模式,采用的是说教的形式向儿童灌输成人的道德观念,但是在对于儿童的智力发展却没有更多的促进作用。现代的儿童文学创作应更加注重外对话模式的写作,从而帮助儿童健康地成长。

美国的哲学家马修斯在《哲学与幼童》中说“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而哲学就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活动。”①儿童对世界及生命最原始、执著的追问使自己的语言产生了隐喻性质,而儿童文学作品体现儿童语言隐喻特色的最好方式是对话。他认为作者与主人公、读者、叙事人是平等的对话关系,“叙述人通过自身体现着作者的意向”,“作者的思想渗透到他人语言里,隐匿其中;他并不与他人思想发生冲突,而是尾随其后,保持他人思想的走向”。②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揭示了童话语言的本质。在童话中,若作者“独白”式的语言使叙述语所占比例过大,会导致成人意识的强行灌输,人物失去表现自我个性的可能,从而也将失去儿童读者。因此,“对话”不仅是让人物有自己自由独立的思想、语言,而且更是成人作者欲与儿童处于平等地位所采取的一种姿态。这体现在儿童文学作品的叙述技巧上,即是重视对话模式,让儿童读者的声音显示出来,使儿童读者也在故事展开中拥有话语权,认同自身的位置。

一、儿童文学作品的内对话模式。儿童文学作品的内对话模式是文学创作常用的手法,作者通过文学作品所叙述的故事来向读者宣讲某种道德观念,引发读者的思考,进行道德说教,帮助儿童建立健康的人生观和处世观,在进入成人的过程中,适应成人社会的生存规则。这对于低幼儿童的接受与学习是很有帮助的。这种内对话模式的设计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直接的道德说教。这种内对话模式主要是作家用自己的观念来限定读者的思考范围,在读者听或读故事的过程中,把自己完全变成了接受方,被取消了与故事对话的权利,这种模式主要是故事主体对读者的直接宣讲,把要传达的道德观念灌输给读者。采用直接的道德说教比较适合低幼儿童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把握故事的主旨,让他们顺利地建构自己的人生观的基石。把故事中要传达的观念明白无误地表述出来让读者接受,这就要使故事的情节简单化,主题单一化,而许多童话故事正是这样来进行设计的。如《小红帽》、《猴子捞月》、《守株待兔》等,都在极简洁的故事叙述中完成了道德说教的使命。幼儿文学《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跨进了家庭的天地,而且以表现当代家庭中新型的亲子关系为主,用轻松、幽默、活泼的笔调叙述孩子与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相处的图景。这种内对话模式限制了儿童读者的话语权,但他们同样从中学会了怎样处理家庭关系。

(二)隐喻式的内对话模式。隐喻式的内对话模式是采用把故事传达的主旨隐藏起来的方式,让读者来思考,形成故事主体与读者的对话,在对话中把握故事深层的含意。童话的叙事话语首先在整体结构上构成隐喻,文本的深意隐藏在各种意象、情节组成的幻想空间背后,让小读者用想象的方式去理解。比如《骑鹅旅行记》中小男孩尼尔斯·豪尔耶松骑在鹅背上飞行8个月,让枯燥的地理知识演变为奇异的旅行;《玛丽·波平斯》系列中的玛丽阿姨,使孩子整天生活在梦幻一般的世界中,有无穷的快乐。同时文本空间对无数意象、细节的叙述也具有隐喻性。这些明显的隐喻、联想加深了故事的韵味,它们的背后有快乐、哲理,更有成人与儿童平等对话后对自身的反思。童话中跃动着生命活力,充满了生命意识,确有一种激励人生的力度。

(三)多义性的内对话模式。多义性的内对话模式开始照顾到儿童性格的多样性,理解能力的多层次,在故事的叙述过程中,使故事要传达的主旨多重性,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得到不同的理解。文本的多义性所给予儿童的思考自然是深层次的,有些内容需要在成人的帮助下才能完成深入的全面的理解。这有助于儿童在完成道德观念的形成的同时进行智力的培养,这种对话模式较适合少儿的阅读。如《对牛弹琴》的故事,如果从牛不理解琴声的角度,可以说牛是愚蠢的;但是从弹琴者的角度来看,牛本就不懂琴声,自然不是你的知音,对它弹琴本就是弹琴者的错误。

二、儿童文学作品的外对话模式

在注重儿童文学作品的内对话模式的同时我们也要思考外对话模式的设计。外对话模式是从接受者的角度出发,在故事的叙述中发挥接受者的主动权,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思考,让儿童参与到故事的讲述过程中,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在共同的讲述中完成整个的故事。皮亚杰认为,儿童7岁以前的思维是自我中心的思维,而不是社会化的思维。思维中的各种观念常常是互不联系,前后矛盾的。只有在7岁以后,儿童才开始有社会化的思维,即具有真正逻辑性的因果思维或反省思维。③我们不应把儿童限定在完全接受的角度,儿童拥有自足的想象世界,在成长期的儿童眼中我们的世界是“万物有灵”的,他们对于外在的世界有自己的理解和把握。儿童文学理论家汤锐认为儿童不是旁观者,他是游戏的主角,儿童文学作品应能提供给他新奇的角色体验、情感体验,从而激活儿童内在的情绪体验,产生美感。④外对话模式有利于儿童的智力开发,形成自己的智慧,同时也让儿童从中感受到创造的快乐。

(一)情景式的外对话模式。情景式的外对话模式是设定故事发生的情景,让儿童在给定的情景中进行补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主动讲述在这样的情景下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设计的情景要适合儿童的理解能力,让他们能够顺利地进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来加以表述。儿童文学要适应小读者的审美需求,在表现手法上也必须关注儿童的艺术创造心理特征。儿童所特有的直觉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是具有特殊性的,这几种能力综合起来形成儿童艺术特有的天真稚拙的情趣,我们可以称其为“天趣”。如“春天来了”的情景下,儿童会有自己的不同想象,他们会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春天里万物的变化,把握生命的律动,而在这一过程中成人可以加以引导,在共同的创作中完成故事的讲述。儿童在自我的创作中形成独特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表达的能力。

(二)主题式的外对话模式。主题式的外对话模式是选择儿童喜欢的主题来共同进行创造,成人要进行必要的启发,让儿童能够围绕着共同的主题进行多向的表述,这样可以开发儿童的智力,让他们陶醉在自我创造的成果中,形成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格林兄弟说,童话在最简单的形式中却能“表现着特殊生命的东西”;麦克斯·吕蒂称童话为“缩小的宇宙”。这两种说法都指出童话艺术世界的整体性、独特性与多元性。因而在同样的主题下,成人和儿童会得到不同的表述空间,成人的语言表达永远无法代替儿童稚嫩优美的童音。应注意设计的主题要让儿童感兴趣,产生共同创作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形成系列的创作,对于儿童已经掌握的事物在自己的头脑里有清晰的印象,而且自由地运用。如围绕“环球旅游”的主题来进行共同的讲述,引领儿童熟悉各种地理环境和动物世界,用自主的语言进行叙述。

(三)简单情节的外对话模式。简单情节的外对话模式指的是给儿童比较简单的情节让他们在此基础上进行丰富,设计的故事不具备完整的故事情节,需要儿童的丰富完善才能完整起来。美国学者J·R·赛尔认为:“即使被提供的信息不是明确地表述在故事里,人类(当然包括儿童──引者)也能够回答关于这个故事的问题,此乃人类理解故事能力之特点”。⑤当然,这种文本再建通常是以文本与儿童读者接受视野的同构或局部同构为条件的。如果文本与儿童读者文学能力之间完全不具备同构关系,则读者的接受就会发生根本性的阻隔,文本的再建也就无从说起了。所以这种给定的故事情节即让儿童能够理解,同时又能让他们感受有许多的话要说,用自己的话语来进行丰富才能达到自己满意的效果。

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既要注重内对话模式,同时也要注意外对话模式,使儿童在对故事主体的接受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进行德育培养的同时完成智力开发。

参考文献:

[1](美)马修斯:《哲学与幼童》,陈国容译,三联书店,1998年,第1页。

[2](俄)巴赫金:《诗学与访谈》,白春仁、顾亚玲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56页。

[3](瑞士)皮亚杰:《儿童的语言与思维》,转引自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上),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第183页。

[4]汤锐:《现代儿童文学本体论》,江苏少儿出版社,1995年。

[5] J·R·赛尔《心灵,大脑与程序》,载《自然科学哲学问题》1989年第2期。

猜你喜欢

儿童文学
约翰·纽伯瑞:儿童文学之父
如何向学生推荐儿童文学作品
有效开展儿童文学阅读的方法和策略
儿童文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刊首语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唯童年不可辜负
——两岸儿童文学之春天的对话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儿童文学 榆树懂得低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