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中的舞者

2009-01-07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09年12期
关键词:思索散文灵魂

王 敏

读《且与风吟》脑子里突然冒出 “心耕” 两个字,是的,确切说就是这样,读完这本小集子,这俩字就从心头一划而过。我们看到的是一颗轻柔的、洁净的、敏感的、脆弱的心灵的辛勤不辍的劳作,它最感召人心的地方,是它的忧心,是轻柔而细腻的叩问与思索。与问天的屈原特别的焦躁厚重、沉郁激越的叩问与思索不同,我们看到的是作者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浅浅淡淡的绵延广阔的叩问与思索,其人性的锐度、人格的力度和人文精神的厚度,正是在这种叩问与思索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凸显。 赵洪杰说:“散文创作是一种关乎心灵的个体劳作,没有约定俗成的规矩。散文不是用来撒谎的,散文风格也是散文作家的人格,一个作者,如果人格的内在状态与外在状态一旦撕裂,散文的价值也就荡然无存。不独是审美和抒情,一缕哲思、一些感悟、一串回忆、一种心情,皆成散文。散文源自生命的土壤、长向精神的天空。更多的时候,散文是我的一种精神需要,成为我的一位倾诉对象。”读《且与风吟》我们时时感受到的是生命的质感和生活的痛感,作者的的确确在用全部的心血和生命耕作自己的一个园地一个神话,呵护着一份坚定的信念。

海德格尔认为:人在现实中总是痛苦的,他必须通过寻找精神家园来消解这种痛苦。当人们通过对时间、历史、自然和生命的思索而明了家园之所在时,也便获得了自由,变成了“诗性的存在”,读《且与风吟》我们看到的就是一颗独舞的灵魂在无限的接近自然。正如作者自己所说:“一个人精神的自由并无需占多大空间,在人与自然契合的时候,思想和灵魂就会像在水上一样无羁无绊地飞翔。”作者释放每一根神经末梢去感受、接近、领悟大自然,寻找自己灵魂的诗意的栖息地。曾经看过这样一则谚语: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棵白色的百合。在作者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荷,是湿润的有着色彩和力量的细腻、温柔、缠绵的春天,是父亲海、母亲港和如梦湖,是蒙山的一石一树一水,是离家门口不足200米名曰“风雨桥”的廊桥,是静静的东昌湖,是独特的云台山——在这灵魂的独舞中我们不仅仅欣赏了那无边的风月,更感受到了一种深度的追求,一种基于当下、基于生存,基于生命状态的叩问与思索——“春天是留不住的。那又何不把春天当作上帝的馈赠,看做人生的一种奢侈和享受而不加拒绝呢?当明天早晨的阳光照亮这里的时候,河岸明媚的春光会更加让人心情愉悦,这种快乐是单纯的,就像小鸟,随着春天的到来一起振作,跟着花儿、草儿、树儿一起生长,一起舞蹈和飞翔。”

我国是一个散文大国,诞生了无数光芒四射的经典名作,成为我们传统文化的瑰宝和整个民族的精神食粮。当代散文衰败的原因,概而言之,是我们无限夸大了散文的社会性、时代性和政治性,因而充塞了太多的空话、假话和套话;转而又迷失在脱离了时代而醉心于鸟儿虫儿猫儿狗儿的浅薄琐碎无聊和平庸的所谓边缘化写作。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其处境出路自然可想而知。

赵洪杰可以说是少数脱离了这个拘圄的作家之一。她把自己的目光漫游到这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她立足于生活现实,扎根于土壤和民间,倾心于生命与生活的气息,捕捉并始终与芸芸众生的心跳共振,不焦虑、不功利、不雷同,神闲气定地感悟天地自然和人类社会,以女性所特有水样洁净的敏慧和细腻,把她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其间没有振聋发聩,多为浅吟低唱,却又能吟诵得发人深省,抵达人生、生命和人性的最深最贴切处,给人以躲闪不及的撞击并迸发出一种生命的痛感。在对睡在暖气管道口的男乞丐和永远笑着的女乞丐的关照中,在对被人工改造和装扮的面目全非环绕古城的大湖的哀婉声中,在对“与尘嚣和热闹无缘,只躲在寂寞的深处”的荷塘的守望中,不自觉地在人的心中滋生一份遗憾和惆怅。就这样,在健康的格调、优雅的耐人寻味的充满智慧的行文中,闪烁着对真善美不懈追求的迷人色彩,表现了她对人类美好精神素质、人格气质和文明程度的独特见解,也构成了她散文创作个性化的主体。

赵洪杰是位勤于思索、善于发现的作家。她以对社会人生和宇宙万物的深度关怀和深切体验,抒发内心的真实情感,表露充满个性色彩的人格风范。她以独立的审美经验、文化心理和思想学养,全身心地注视、聆听、体验和探析着复杂的深刻的美好的生活,于是她的散文总能给人一些新鲜的独特的东西,无论是对人类命运、终极问题的探究,对自由思想的追寻,对深层人性的审视和叩问,对人的个体生存状况的洞察,还是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尖锐触及,她所描摹和传达的意境或思想,或者是因为我们见惯不怪的麻木,或者是因为压根儿就没想到,阅读《且与风吟》的文章,总会产生一种与众不同的新鲜感和惊愕感,拓展了我们的思维,获得一种阅读的快感。

一个好的有良知的作家的审美情趣、人格气质、思想观念,在散文里绝难隐藏掩饰。散文对于实现作家的思索和发现的诗意表达,却是最合宜的。于是,富含哲理就构成了《且与风吟》的又一特色。“这是一条让灵魂茫然不知所归的小路。我时而看到我的灵魂在远方,寻寻觅觅,找不到家园,而远方是哪里?远方有什么?记得海子说,远方除了遥远,什么都没有。时而,又看到我的灵魂在天上,俯视尘寰,看我的肉体在地上如蚁一般爬行。我因此知道我的悲哀所在” ,“诞生是我的不幸” ,“这又是一条漫长而艰险的小路,沿着它,我这一生呵,走过柳暗花明,最终必将走进彻底的黑暗。”“不管现实的背景如何,时代已把我们放在了一个开放的空间,无论你朝那个方向飞翔,只要你是只鸟,就会展现美丽的羽毛”等等这样美丽的句子,总能让人扼腕,山间的白云,溪间的流水,飞翔的蝴蝶,熙熙攘攘的市井,一段对话,一个场景,在赵洪杰的笔下,都可能或浓或淡地蕴含着温馨的哲理和迷人的智慧,仿佛一杯新泡的绿茶,散发着挥之不去的香气和韵味。思维的火花在时空中熠熠闪光,闪烁出生生不息的魅力。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她的哲理不是硬加给人的,也不是居高临下令人畏惧的说教,而是娓娓道来,水到渠成;是温婉亲切的谈心,丝丝入扣,润物无声,在水的沐浴中使人不知不觉地认同并信服,从而得到启示和颖悟,提升人生境界。

情感是文学创作的原动力。《庄子·渔夫篇》说:“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戚,强亲者虽笑不和”。赵洪杰的散文富有真情实感,以宽博的情感关爱生命,这是她内心世界的自然流露。作者通过亲身的生命体验,来面对残酷的生活现实、洞彻生命的本质,进而关注人生、人性和人的生存状态、人的命运及其生命价值,她的笔尖饱蘸情感,行云流水般在字里行间汩汩流淌,产生一种深刻而感人的张力。这种张力,有别于情感泛化的作品,也有别于那种慷慨激昂、呼天抢地的宣泄。收在《且与风吟》中的情感散文,既有作者对生命热爱而又敬畏的艺术表达,对生活独到理解后的深情显示,更有对亲情一往情深的倾诉,对杳然逝去的母亲的深切追思与悼念,刻骨铭心,发人肺腑。然而高贵的生命之所以高贵是有其独特特质的,那就是他们不仅仅尊重自己的生命,而且尊重他人的生命,作者在医院伺奉患病父母的过程中,对台前的姊妹、烙饼女人、大老刘等人的关注和关怀,充分体现了一个高贵生命的悲悯和责任。使我想到了于丹在一次报告中提到“什么是真正的贵气?那是一种慈悲,是一种责任,是一种担当,是他对于社会持久的关注,这才是贵。”作者在她的散文集中,这种高贵的品质和情感贯穿始终,她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力量,更给了我们辽阔宽广的心灵,给我们一种幸福感和安全感,一种有着落一种可以依靠的感觉。一个人的心灵辽阔了、自由了,对自我的确认清晰明确了,那么我们跟这个世界的默契程度就会大。但这不是说这个世界就能变得温柔了。一本好书的力量,我们不能夸大它,它不能阻止地震的来临,它也不能改变金融危机,它能改变什么?它改变的是我们面对这一切灾难和问题的态度,它改变的其实是我们自己和世界相遇的方式。

当我于深夜再次合上这本散文集时,我知道自己还没有读完,更多的东西需要我在自己的生命和生活中点滴积累,更多的东西需要我去孜孜不倦的追求,不敢说成为谁,只是想努力的靠近,靠近那些高贵、惠敏而又洁净的心灵。相信在经历人生的无数次蝉蜕后,我也将成长成熟,也将沿着这条人生的小路走下去。

猜你喜欢

思索散文灵魂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关于战“疫”专题的思索与展望
他有睿智的灵魂 却孤苦修行一生
有趣的灵魂终将相遇(发刊词)
灵魂树 等
深沉的思索
人闲一闲,等一下灵魂
课前一分钟演讲教学实践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