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素质.人文精神.研究创新能力

2008-11-21覃雪梅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8年9期
关键词:语文素养人文精神

【摘要】深化学科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阅读素质;开阔视野,培植学生的人文精神;从事科研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是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语文素养 阅读素质 人文精神 研究创新能力

作为普通高中,我校学生语文底子薄,语文素质参差不齐,面对这样的学生实际,如果仍囿于陈旧的教学观念和落后的教学方法,后果将永远只有一个:徘徊于语文教学低效的深谷而难见天日。因此,多年来我一直苦心摸索,希望能探索出一条有操作性的、有效的路子。以下,便是我的一些做法和思考。

一、深化学科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阅读素质

1990年10月,在上海国际交流中心召开的“课程发展与社会进步国际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认为,21世纪的基础教育应着重培养包含四个层次的“基础学力”:第一层次是基本读写能力;第二层次是功能性识字能力;第三层次是批判性识字能力;第四层次是人际关系、国际理解能力。专家们关于基础学力的概括表明,阅读素质不仅是基础学力的基础,而且也是社会人的文化素质的核心。更值得深思的是,2000年举行的第一次PISA(国际学生评量计划)测验,也把重心放在阅读能力上。PISA报告指出,15岁的青少年不可能在学校里学习到成年以后所需要的一切知识和技能。因此,学校教育必须为终生学习奠定稳固的基础,“今天,有多大比例的学生具备了第五级阅读能力,可能会决定每个国家在未来的全球经济中,能拥有多少世界级知识工作者”。据此,我意识到,语文教学要走出低效的深谷,就必须深化学科课程改革,改变以往程式化的课堂结构和模式化的系统讲授,冲出狭隘的课堂时空观念的桎梏,努力创设推动学生主动分析、综合、衍生的有效机制,鼓励学生自觉能动地去践履、体察,并在学生的“愤”、“悱”之际予以启发、引路,把阅读方法和途径的指引贯穿于一切阅读的始终,进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素质,我把着力点放在以下三种能力的培养上:(1)汲取资讯的能力,即教会学生从所阅读的文字资料中找到所需的资讯;(2)解读资讯的能力,即教会学生在阅读后,能正确地解读资讯的意义;(3)思考和判断能力,即教会学生将所读内容与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结,综合判断,提出自己的观点。

二、开阔视野,培植学生的人文精神

人文情怀本身就是语文能力不可分割的一个方面,它能使人看问题多一个角度,多一份智慧,多一份豁达,多一份敏感,多一份正气,多一份悲天悯人的情怀。难以想象,一个人文精神匮乏的学生能在阅读时披文入情、知情悟境,能在作文时言辞和文笔言之有物、气韵生动。因此,语文教学中培植学生的人文精神显得尤为迫切。经过多年的摸索探讨,我给我的语文教学开出了如下妙方:

1.以充分的背诵和阅读经典培植学生的人文精神

读书,耐心涵泳,反复咀嚼,细心玩味,就能深刻领会书中的旨趣,而大量阅读优美的经典名著,渗透到血液、深入到骨髓中的就不仅是语言层面优美的辞藻,还有其中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对他们的学习和一生都有长远而深刻的影响,因此,狠抓背诵,常抓经典名著的阅读,就成了我给语文教学开出的第一副妙方。

(1)狠抓背诵。当许多人把精力放在从理论上大谈特谈背诵的重要性的时候,我却默默地把着力点放在了扎扎实实的背诵的落实上。首先抓学生背诵兴趣的激发。正如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的一样:“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背诵得以落到实处,兴趣乃是切入点和突破口。我激发学生背诵兴趣的方法大抵有三:其一是教师示范背诵法。要求学生背诵的课文,我都尽可能先背诵,如果教师课前能声情并茂地示范背诵,就能扫除学生背诵的畏难心理,进而激发学生的背诵热情,用学生的话说,就是:“老师年纪比我们大,记忆力没我们棒,我们焉能落后!”因此,在我的班级,我能明显地感觉到我的学生在跟我较劲:看你背功厉害,还是我们厉害!当然,较劲的结果是激发出了学生极大的好胜心和背诵热情,而我,要的就是这个结果。其二是分数激励法。尽管时下素质教育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可对于分数,学生还是很在乎的,因而我很好地利用了这一心理,用合理的分数奖励刺激学生的背诵热情。具体做法是:设立背诵排行榜,一是为了增进学生的背诵骄傲感,二是为了量化管理,对背诵达到一定量的学生,在他们的期末分数评定中直接奖励一定的分数。其三是物质奖励法。定期开展朗诵、背诵比赛,要求人人参赛,并尽可能地现场录像,事后让他们观看点评自己的朗诵风采,这往往能使学生热情高涨、其乐无穷。对获胜者,则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奖品不求贵重,一个本子足矣,关键是奖品要精心设计。我会请书法教师把他们朗诵的诗文(精彩部分)题在扉页,盖上红印章。还要隆重颁奖,目的是要营造出一种氛围,捧到奖品,要让学生感觉到捧到的是沉甸甸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他们自己的能力。如此一来,背诵兴趣如何能不浓厚?当然,激发学生背诵兴趣的方法远不止这些,比如根据具体内容而具体定的吟唱背诵法、课前5分钟集体背诵法等等。其次抓背诵内容的选定。教材规定背诵的篇目,必须人人过关,除此之外,背诵内容还有名言名句名篇,还有教师选来、学生找来的美文。名言名句名篇、美文的背诵不作硬性规定,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尽可能地多背诵。再次抓背诵方法的指导。背诵不是死记硬背,不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背诵必须做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言”。因此必须教会学生在背诵前就先摸准作者的行文思路和情感脉络,只有钻进作者的行文思路和情感脉络,背诵起来才省时省心。最后抓背诵的落实。在低年级新生初抓背诵之时,我采取的策略是“盯人防守,逐个过关”。等到学生有了背诵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自觉性以后,再放开手脚,让他们尽能尽智地自觉背诵。具体操作办法是:选好两个科代表(语文成绩要好,背诵能力要强,普通话要标准),6到8个“行长”(由语文底子最薄、背诵能力较弱、学习积极性又不够高的学生担任),然后在对学生语文素质作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把学生分成三部分:第一层次是语文底子和背诵能力最好的、第三层次是语文底子和背诵能力较差的(这一部分包括选出来的行长),其余的为中间层次。第三层次同学的背诵教师亲自抓亲自指导,中间层次同学的背诵由科代表抓,而行长们则负责抓第一层次同学的背诵,之所以把第一层次同学的背诵交给行长们抓,是因为第一层次的同学态度认真,背诵漂亮,行长们在抓他们的背诵的时候,既可以加深课文印象,久而久之,也会受到一份感染从而也认真起来漂亮起来。实践证明,这一方法对于背诵的落实功效极好,不过关键是要做好行长们的思想工作,使他们在工作时尽责尽职。

(2)常抓经典名著的阅读。把经典名著的阅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常抓不懈。方法是:开列参考书目,规定每个学生每个学期每个假期必须精读和泛读一定数量的经典名著;开展“读名著、讲名著、评名著”活动;鼓励学生发表读书心得;指导学生设立读书角。

2.关注社会,滋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有道是,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这话一点都不假。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生,就能给语文注入活水,就能极大限度地滋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每一周,我都会汇总本周国内国际重要时事,然后通报给学生,让他们关注事态的发展,参与评论并写成评论文章。比如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播出《刘姝威:与神话较量的人》以后,我让学生讨论“做人”的问题;比如美国、伊拉克战争打响之时,我交代学生关注战争进程和相关报道,然后组织学生围绕“战争给国家经济带来的损失和给人民带来的心灵伤害”主题展开讨论,并着手写“我看战争”的话题作文;2002年6月5日,孙志刚案子在广州三家法庭同时开庭审理,6月6日,我就交代学生关注案子的进展,组织学生讨论“情与理、情与法”的问题;我每一年都组织学生学习“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学习“感动中国人物”的精神;今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爆发后,我让学生关注这一场地震,我每一天都把当天看到的感人故事告诉学生们,我组织学生为灾区人民献爱心,我还组织了一场“尊重生命、好好活着”的主题演讲……厚积而薄发,正是有了现实生活这一方沃土,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精神才得以勃勃地抽芽、生根。举个例子:教读《读〈伊索寓言〉》一文,像“他不知道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等难句的解读,学生能从美伊战争中的美国、孙志刚案子中以乔燕琴为首的犯罪分子身上找到深切的体悟;今年的语文高考,学生则以他饱含的深情抒写出了他们对生命、对爱心、对坚强的理解和他们对那一片灾难的土地的深切关爱以及他们对祖国的诚挚热爱……这,就是获益于学生对社会人生的关注。

3.走向社会,历练学生的人文精神

学,如果不能致用,那是死学,因此,我尽可能地创设条件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在社会的大熔炉中历练人文精神。我组织的社会调查和社会活动有以下内容:三年前桂林市大规模地进行城市改造的时候,我组织学生带着“城建与环保”的问题进行社会调查,并给市长写一封信,谈看法、提建议;植树节来临之际,我组织学生参加植树活动;世界环境日到来之时,我组织学生开展“保护母亲河,给漓江洗脸”(到漓江沿岸捡白色垃圾)活动;我曾让学生到社会上了解人们对课外阅读的态度、看法和建议;我也曾让学生到各部门了解目前人们出国的现状,让他们思考出国的利与弊;还有到福利院、孤儿院的献爱心演出,还有参与桂林市的“改陋习,树新风”活动……

三、从事科研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全面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应该是素质教育的总目标,为着这个目标,我坚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坚持走科研兴教之路,不单自己积极参加科研课题,而且要求每个学生也都要有科研课题。比如我在参加“语文研究性学习研究”课题研究的时候,我的学生就有“鲁迅研究”、“豪放诗派研究”、“广告与语文学习研究”等子课题。对学生的研究,从课题的确立、资料的收集整理、对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并提出有创新性见解等各环节,我都会加强指导。

随着教育改革的纵深发展,随着终身学习社会的到来,语文教育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空前地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充分地挖掘学生的主体性潜能,必须狠狠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素质和创新能力,必须在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学会做人,这,才是语文教育的真正出路。

★作者简介:覃雪梅,广西桂林中山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语文素养人文精神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思品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分析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为小语课堂“瘦身”,为学生语文素养增“肥”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