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韩故城

2008-11-04探索·发现

走近科学 2008年11期
关键词:故城郑国考古

探索·发现

一批以“莲鹤方壶”为代表的青铜重器历经千年风雨惊现于河南新郑,被誉为一曲“青铜时代的绝唱”。

1923年,河南新郑县南街李家楼的乡绅李锐挖出宝物的消息不胫而走。

这年的8月下旬,河南新郑县的天气出奇炎热。乡绅李锐眼看菜园里的蔬菜日见枯萎,决定打井灌溉。

8月25日,当直径2米的水井挖掘到9米深时,突然碰到一件坚硬物。仔细一看,是一件浑身长满绿锈的铜器。

这是一件大铜鼎,高约50厘米,口径约40厘米,3条腿粗壮有力,鼎身铸满狰狞的纹饰。经过挖掘,又发现了密密匝匝、东倒西歪、形制各异的一批青铜器物和小件玉器(图1)。

(1)出土的大铜鼎

为保护文物不流失,北洋陆军第14师师长靳云鄂派出工兵驻守李家楼菜园,亲自主持了考古发掘。

此时,驻郑州的北洋陆军第14师师长靳云鄂发现李锐挖宝卖宝,马上阻止,并追回了被卖的部分文物。同时,派工兵驻守新郑李家楼菜园,亲自主持继续考古发掘。

这是一座规模宏大,深达10多米的双墓道大墓。棺椁已严重腐朽,仅存墓主人的几块残骸。

这次发掘,共出土各种器物91件、碎铜片635件,以及美玉、珠宝和石雕。这是中国商周时期的空前大发现,一时间轰动国内外(图2)。

(2)出土的近百件青铜器被称为“新郑彝器”

郑公大墓出土大批文物的消息引起全国上下无比的兴奋和激动,有关它的归属问题同样引人瞩目。

任常中(河南省博物院研究员):社会各界尤其是一些学术团体都想要这批东西。

靳云鄂的态度十分明确:“钟鼎重器,尊彝宝物,为先代典型所寄,应该归于公家”。靳云鄂将这些文物武装押运到当时河南省政府所在地开封,交给河南省古物保存所收藏。在当时军阀掘墓盗宝成风的情况下,靳云鄂的义举博得一片赞扬声(图3)。

(3)当年出土的铜器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1935年,精选的8件新郑文物赴英国参展,其中一对青铜“莲鹤方壶”尤其引人瞩目。

1935年,河南博物馆从新郑文物中选出8件,远涉重洋到英国参加国际展览会。

田凯(河南省博物院副院长):这是中国文物第一次到国外展出,也是“莲鹤方壶”第一次走出国门。“莲鹤方壶”在英国展出期间,观者如云,人们对它所透射出的东方文化魅力而折服。可以说,是以“莲鹤方壶”为代表的一批重器在英国的展出,使西方人对东方文化和中国的古老文明肃然起敬。

“莲鹤方壶”成为轰动世界的文物精品,至今仍为河南博物院的镇院之宝。

壶,原是酒器的一种,古时发展成为象征权力的祭祀礼器。“莲鹤方壶”造型奇特,工艺精湛,盖上四方各饰双层二瓣莲花,莲瓣中央立一仙鹤,作引吭长鸣振翅欲飞状。壶颈两侧各有2个龙形双耳,壶腹部与壶口外饰满蟠龙纹,四角有4只翼兽,壶下四周各饰头像河马、体似蛟龙的怪兽,圈足下有2只长有梅花鹿角的走狮,张口吐舌,负重而行(图4)。

(4) 图组:(4-1)莲鹤方壶;(4-2)莲鹤方壶细部

在中国青铜铸造工艺史上,一件青铜器集这么多的动植物实属罕见。有人说,“莲鹤方壶”唱出了一曲“青铜时代的绝唱”。在2003年我国发行的邮票《东周青铜器》中,“莲鹤方壶”赫然位列这套7枚邮票的首位。

毫无疑问,只有至高无上的国君才拥有如此豪华和尊贵,但这座大墓的主人究竟是谁呢?

1937年7月7日,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 爆发,战争给新郑彝器的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历经10多年的战乱,这对“莲鹤方壶”随新郑彝器竟然得以保存。

1949年冬,国民党政府指令“速将河南存渝古物运存台湾”。一批河南古物被运抵重庆机场,登机起飞。

田凯:当时河南保存在重庆的文物有68箱,仓促之中有30箱没来得及运走,重庆就解放了。包括“莲鹤方壶”在内的一批新郑青铜器得以保存内地。

1950年8月,河南省代表与国家文化部代表共赴重庆,接收了河南的这批文物。

田凯:接管这批文物时,挑选了50多件送到北京故宫博物院,这里面包括一件“莲鹤方壶”。

1923年郑公大墓的发掘,不过是郑韩故城大规模考古发掘的序曲,新中国成立后,由它引出的种种重大发现相继而来。

据文献记载,郑国和后来的韩国,两国的都城就建在新郑一带,但具体位置到底在哪里呢?

郝本性(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在今天新郑市城关附近还耸立着一段很长的高城墙。20世纪60年代确定这个地方就是郑韩故城(图5)。

(5)1961年,郑韩故城成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世纪60年代中期,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再次对“郑公大墓”进行全面清理发掘。

对郑公大墓的所属年代和墓主人身份,文物界一直有不同的推断。

郝本性:1924年,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根据这个墓出土的带有铭文的“王子婴次炉”,断定这个铜炉的主人是楚国令尹子重。楚国令尹子重的这个炉怎么会跑到郑公大墓里来呢?王国维先生说,晋国和楚国曾发生过一次大战役,楚国被打败,就把这个炉遗留下来了。当然,也有人表示不同意见,郭沫若先生认为这个子婴不是春秋中期的令尹子重,而是春秋早期的。还有人认为比这个还要晚,是战国时期的。

能够判断墓主人身份的最具说服力的证据,应该是墓中器物的铭文。但在出土的100多件青铜器中,有铭文的只有这件 “王子婴次炉”。它便成为断定大墓主人及其年代的惟一线索。

郝本性:为什么说王国维说得有道理呢?因为这个炉体上有南方的楚和吴流行的细线方格纹饰。另外,铭文的变体长方字也是楚国流行的文字 (图6)。

(6)图组:(6-1)王子婴次炉;(6-2)炉体的铭文;(6-3)炉体的细线方格纹饰

李家楼郑公大墓的主人,最有可能是死于公元前571年的郑成公,或者是死于公元前566年的郑僖公。也就是说,这个郑公大墓的年代应该是春秋中晚期的。

春秋初期,中原一带分布着50多个大小诸侯国,仅新郑周围就分布着郐、虢等小国,郑国恰好处在这两个国家之间。

春秋初期12强国之一的郑国,最初建都于现在的陕西华县一带。大约公元前8世纪,东迁至今天的河南中部一带。

郑国有名的国君郑武公决定寻找更好的国都,他看上了这块两河交叉之地。

郝本性:郑武公之所以选择这个地方建城,主要是考虑城市供水问题。从守卫上说,河流就是一道防线,比较安全。

当时这个地方属于郐国,雄才大略的郑武公使用反间计灭掉了郐国。

郝本性:郑武公给郐国的要人写盟书,然后埋在地下,又故意透露给郐国的国君。郐国的国君果然上当,派人挖出了盟书,把自己的要人杀掉了。郑武公利用反间计轻而易举地灭掉了郐国。

公元前769年,郑武公将国都东迁到今天的双洎河与湟水河交汇处,为区别旧国都,把新国都称为“新郑”。从此,郑国在中原称雄一时。

新郑先后有18位郑国国君在此建都,历时390年。公元前375年,逐渐强大的韩国灭掉郑国后,也将国都从今天的河南禹州迁到新郑。

郑国和韩国先后在新郑建都538年,后人便称其为“郑韩故城”。

昔日规模宏大的郑韩都城,它的布局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郑韩故城考古队,自1964年大规模的钻探和试掘以来,重大的考古发现可谓高潮迭起。

20世纪80年代初,蔡全法被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派往新郑负责发掘工作。

1996年9月,一块土地被划入挖掘的范围。蔡全法推断这里可能会有突破性的发现。

蔡全法(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我们认为这个地方非常重要,就安排探查,结果发现一些殉马坑。

殉马坑周围往往伴随青铜礼器出土,蔡全法在发现车马坑的地方布下100个探方。

然而,发掘面积已达600平方米,却没有发现一座青铜器坑。

蔡全法决定改变方案,改为向东边挖掘。但仍然没有突破性的发现,倒是殉马坑在不断被发现。

蔡全法:光出马坑不出礼乐器坑,这是很不正常的。

殉马坑多达44座,每坑殉马少的两三匹,多的四到六匹,都是头朝西,均匀分布形成纵列。

这么多的殉马坑究竟是做什么用的呢?如果是祭祀活动的遗存,那么还应该有相配的其他遗存。

终于有一天下午,一个技工跑来悄悄告诉蔡全法一个重要的发现。

蔡全法:他跟我说,那个探方的东北角露出一个像钟纽一样的铜器。我去了一看,果然是钟的纽。

当他们继续清理时,奇迹出现了:3排钟纽从北向南整齐地摆放着,北面2排,每排10个,从小到大一字排开,南面的一排是4个钟,总共24件编钟静静地立放在那里(图7)。

(7)出土的编钟

蔡全法:这个钟一发现,我们就预感到这个地方发掘的高潮期到来了。

?1997年1月初,在一座方形坑中,隐约露出了2件青铜器的形迹。

2号坑,是这里发现的第一座礼器坑,一共出土9个鼎、9个鬲、8个簋、2个方壶、1个圆壶、1个鉴、1个豆,共31件青铜礼器。

接下来又相继探出了8座祭祀坑,并初步断定3座为礼器坑,5座为编钟坑。

这一重大发现是在郑韩故城考古史上具有突破性的进展。

在国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蔡全法把挖掘面积扩大到8000平方米,考古队共发现礼乐器坑18座,殉马坑45座,出土青铜礼乐器348件(图8)。

(8)图组:出土的青铜礼器:(8-1)鬲;(8-2)簋;(8-3)方壶

面对如此重要的发现,这处遗址究竟是作什么用的,考古人员一时找不出合理的解释。

如果说是窖藏,礼乐器不可能摆放得那么规律,而且将大量的马被杀死埋入地下;如果说是宗庙,却没有发现任何建筑遗存,而且宗庙祭祀是不埋祭器的;如果是陪葬坑,附近却没有发现同期的大型墓葬。

直到1997年7月,考古队在一个探方中发现了一道夯土墙,悬案才被揭开。

蔡全法:夯土墙断断续续有30多米长,跟马坑、礼乐器坑的方向一致。符合文献记载,确认夯土墙和祭祀遗址是同期遗存。

据记载,周代的大型祭祀活动,祭天在南郊,祭地在北郊,由于在城外进行,所以称为“外祀”;祭祀宗庙、社稷在城内,称为“内祀”。这处遗址恰恰是在城内。

按照“左宗庙,右社稷”的规制,这片遗址处于城内宫殿遗址的右前方,可以断定它应该是祭祀江山社稷的场所。

当时祭祀社稷是国家的头等大事,选用青铜礼器和殉马,既显示祭祀者的权力、地位与身份,又能作为对神的贡献,并以乐舞娱神,从而达到人神沟通与交流,获得神的佑护。

因此,这些青铜礼乐器应该是在一次次大型宗教的祭祀活动中埋入地下的。这一尚属首次的考古发现,印证了文献对祭祀礼制的记载。

蔡全法:按照周礼制规定,国王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大夫用五鼎四簋。

?青铜礼器的区别尊卑贵贱的功能,在西周时期最为显著,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则逐渐失去了它的标志性作用。

春秋时期的祭祀用乐,往往是歌乐舞配合使用,而郑国祭祀用乐,主要是编钟。出土的郑国编钟,多数是分上中下三层悬挂,具备高、中、低三声部。

马俊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这些钟的发现,填充了编钟音乐史的一个空白。

郑国的音乐久负盛名,与卫国的音乐合称“郑卫之音”,曾经风靡列国,尤其以郑国的音乐影响最大(图9)。

(9)出土的编钟今天仍能够演奏出优美动听的乐曲

2002年9月,考古专家在这里又发现了1000多座墓葬,埋葬有20多位郑国国君。同时,在郑韩故城中,首次发掘出保存良好的庞大车马坑。

马俊才:我们对一座春秋中期郑国国君级人物的大型陪葬坑周围钻探调查,结果发现数以千计的大小墓葬。

由于盗墓猖獗,郑国贵族墓大量珍贵的随葬品已不复存在。反而是属于陪葬次角的车马坑成了今天郑韩故城考古发掘中的主角。

专家:大型的带盖子的是可以躺卧的鞍车;中型的上面装饰象牙扶手和青铜配件的是仪仗车;小型的只能站一到两个人的是乘车。

与秦始皇兵马俑相比,这里的车马坑群时间要早400多年,面积大约5万平方米,墓葬多出2400多座(图10)。

(10)郑韩故城有中国目前发现规模最大的车马坑群

今天,河南省境内保存的100多座春秋古城,郑韩故城居于首要位置,最负盛名。它不仅在全国,而且在世界上也是同时期古城中保存最完整的。

马俊才:郑韩故城目前保护完整的有东西城墙5000余米,南北城墙4500余米。

按照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可以勾勒出这座都城的大致面貌:城的功能分区非常明显,城内一条南北向的隔墙,将城区分为东西两部分。西城为宫城和贵族居住区,东城为手工业者和平民居住区。

很难想象,如此大规模的古城,当时会是怎样的繁华。即使今天城市扩张较快的新郑市也无法与之相比。专家们说,21世纪的新郑市,城市规模只有当年郑韩故城的1/3甚至1/4。

繁荣了500多年的郑、韩两国都城衰落了。如今,只有绵延数十里的城垣如古城的骨骼矗立在原野,孤独地纪念着远去的云烟。

猜你喜欢

故城郑国考古
“考古”测一测
周末加油站(Ⅵ)
苏巴什故城
事实上考古不是挖恐龙
育苗繁忙助春耕
Archaeological Discovery Confirms the Ancient Past of Yin County
考古学家
“东道主”一词的由来
交河故城申遗一波三折
浅谈浮雕透雕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