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幻灭——蓝色角逐(二)

2008-11-04见证·发现之旅

走近科学 2008年11期
关键词:造船曾国藩江南

见证·发现之旅

140多年前,中国第一艘真正意义的蒸汽轮船“黄鹄”号诞生(图1)。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第一个独立制造的大型产品,它是真正的“中国制造”。因此,说它是晚清“自强运动”的第一标志,毫不为过。

(1) 晚清“自强远动”第一标志:蒸汽轮船“黄鹄”号模型

但有些奇怪的是,这第一标志并不是政府出资制造,而是曾国藩自掏腰包请徐寿、华衡芳等人历经4年研制成功的。制成后也仅仅为曾国藩自家私用。或许,曾国藩的如意算盘是先自费把小火轮造出来,再用事实说服朝廷投资建造更大的轮船。

有了安庆内军械所的成功经验,曾国藩联手自强运动另一重量级人物李鸿章,要把事情做大,也就是建立生产所谓“制器之器”的机器制造厂。

1862年李鸿章为创建海军来到了上海,建立了江南制造局。

这时的曾国藩,为建立自己的工厂,已派容闳到美国去买机器。1865年下半年,容闳将机器运到上海,曾国藩就把这批机器归并到江南制造局。

1865年9月20日,李鸿章向朝廷上书《置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奏折》,大概由于万事俱备,仅仅过了9天,朝廷就批复认可。

由此,当时整个东亚规模最大的一家近代军工企业在上海虹口成立了。它除了生产新式枪炮弹药,还能制造机床、修船造舰。从此,大清朝抵御外敌、驰骋海上的希望寄托到江南机器制造局身上。

与此同时,与中国隔海相望的近邻日本却正在酝酿一场更为彻底的突变。当时,日本的幕府制度已经持续六百多年,幕府将军大权在握,天皇形同虚设。到了德川幕府时期,苛政统治越发变本加厉,而其锁国政策比大清朝的“闭关锁国”更是有过之无不及。然而1852年的一天,美国海军佩里准将率领舰队闯进东京湾,两年后,日本被迫签订了不平等的《日美亲善条约》,史称“黑船开国”。既而又与英法等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幕府统治在内忧外患中岌岌可危,许多人便产生了变革的强烈愿望。可以说当时日本的形势与中国大同小异。清朝的君君臣臣或许都想不到给中国近现代史带来最大苦难的恰恰就是隔壁那个乳臭未干的小兄弟。

江南制造局成立一年后,洋务派另一重要人物左宗棠又在福建创建了福州船政局,从法国引进技术管理人员和先进设备,使之成为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专业造船企业(图2)。

(2) 图组:(左)洋务派重要人物左宗棠(右)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造船企业:福州船政局

江南制造局的生产规模也越来越大,原有厂区已经捉襟见肘,于是,1867年江南制造局搬迁到城郊高昌庙镇,专门设立轮船厂,添机器,挖船坞,拉开架势造大船。然而,船越大,技术难度也越大。徐寿和华衡芳等人虽然掌握了不少经验,却仍感力不从心。

于是,隶属于江南制造局的翻译馆成立了。它犹如现代企业的信息中心和研发机构,对于140多年前中国最早的官办企业来说,的确是深谋远虑的作法。

当年的江南制造局翻译馆除了拥有徐寿、华衡芳等中国学者以外,也吸收了像傅兰雅、伟烈亚力这样的外国人(图3)。中外双方以一种接力方式进行翻译工作:先由外国人口译,再由不懂外文却熟谙汉语文法的中国人整理成中文。

(3)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外籍翻译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翻译馆的出版物不仅对中国造船业产生了很大影响,也为中国近现代思想界开辟了新天地。更为意外的是,刚刚打败了德川幕府的日本明治天皇,也在维新变法之初就派外交官柳原前光前来探访,带走了大量翻译馆的译著。可以想见,那些书籍犹如及时雨,在相当程度上推动了日本军事与科学的突飞猛进。

?姜鸣(史学专家):中国和日本都是在19世纪60年代开始起步,一个发展海军,一个发展本国的制造业,很大程度上是造船工业。两个国家是同步的,同时开始培养人才。

但是区别在哪里呢,日本比较重视整体上学习西方。他们把整个西方的管理、西方的政治制度以及教育、工业、军事、国防,统统从国外搬回来了;而中国是大部分人反对学习西方的奇技淫巧。

在这个过程之中,日本的一个目标是非常非常清晰的:我是一个岛国,我如果不振兴,就很可能被西方的白种人灭掉;我要振兴,我怎么办?就要走上大陆。

中国的洋务派官员并没有及时洞察老邻居的雄心壮志,但随着翻译馆的译著迭出,江南机器制造局的造船进度却也加快了。

1868年,在徐寿、华衡芳的主持下,江南机器制造局花费白银8.14万两建造出中国第一艘用蒸汽机驱动的兵轮。它长约60米,载重600吨,设置火炮8门,时速9海里,被曾国藩命名为“恬吉”号。当年7月23日,“恬吉”号试航。当它驶过美英两国公馆时,鸣炮庆贺,不仅轰动了上海,也震动了北京(图4)。

(4) 博物馆陈列的“恬吉”号模型图

老佛爷传召曾国藩进宫。在《答皇太后问造船事》的日记中,曾国藩记述了慈禧太后对造船的关注。从日记中看,慈禧太后对江南制造局以及造船之事颇感兴趣。然而是福是祸,老谋深算的曾国藩却难以判定,慈禧似乎对江南制造局的经费更为关心。

“恬吉”号建成后第二年,江南制造局又制造了更为先进、航速更快的第二艘轮船“操江”号。

又过了一年多,排水量达到1000吨的“威靖”号兵轮下水,使中国有了千吨级以上的舰船。

这时的东邻日本,明治天皇刚满18岁,却开始了大刀阔斧的维新变革。与大清朝的洋务派不同,他在军事强兵的同时,在政体、经济和文化教育上全方位拉开了阵势。

此时此刻,中国的紫禁城中却上演着一场舌枪唇剑的争斗。顽固派官员宋晋声称造船昂贵而且质量低劣,难以抵御外敌,主张停止造船。

姜鸣:比如当时要造铁路,有人就说,这样的路一开,一震动,先人在坟墓里睡着觉,会难受,那怎么可以呢?所以中国的铁路造好了也要拆掉,电报也是受到很多反对,造船也受到很多反对。

?洋务派官员们都主张继续造船,他们中的老大曾国藩重病在身,却也挤出最后的一口气据理力争,强调花费太高可以尽量节省,却不能因此停止造船。

此言一出,阳气已尽。一周后,在南京的两江总督府,曾国藩抱着他的大船梦乘鹤西去了。也许是老佛爷悲天悯人,弱不禁风的中国造船业总算保住了一条命。

?就在大清朝围绕造船与否争论不休的当口,那边日本修筑了第一条铁路,从东京到横滨,比中国的第一条铁路早了10年(图5)。

(5) 日本第一条铁路的火车站

同时,明治天皇颁布征兵令,凡20岁以上男子一律当兵,小小日本一下子有了40万兵员,而且倾全国之力发展海军,以满足明治天皇“开拓万里之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的海外扩张野心,而中国的地博物丰是日本早就觊觎的。

1874年5月22日,3600名日本兵在台湾登陆。10月,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北京专条》,承认琉球为日本保护国。

清朝政府如梦方醒,原本一门心思修船造舰是为了对付西方列强的,一不留神居然让邻家小弟张着血盆大口咬将过来。于是忙不迭下令加强海防、发展海军。日中之间的较量以侵略和反侵略的形式剑拔弩张了。

?清朝这边要筹建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水师。而北洋舰队负责守卫京师,因此优先倾力打造。但在这性命攸关的时刻,江南制造局试造的铁甲兵船却又出了问题,

?姜鸣:在这个过程中,世界上的海军发展得非常迅猛,中国完全不了解国际造船工业的突飞猛进,和以英国、法国、意大利为首的当时的造船大国的技术进步。我们还在花非常大的力气造那种比较落后的船,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就是南北战争以后,美国海军第一次出现了铁甲军舰朝廷内部又有了主张:我们不要造了,我们就买吧(图6)。

(6) 美国制造的铁甲军舰

李鸿章万般无奈,几年前还力主自造兵舰的他也不得不承认江南制造局所造之船造价高昂,不少材料与部件都需进口,技术工匠也要雇用洋人,因此造船的费用远远超过买船。

于是清政府每年拨给海军四百万两军费,从1875年开始陆续从英国和德国大量买进兵舰轮船(图7)。江南制造局只能苟延残喘,没想到虽然1885年它还是制造出了“保民”号钢板船,朝廷反而正式下令停造轮船,从此不再划拨经费。江南制造局陷入了20年无船可造的境地。

(7) 图组:花费大量白银从英国和德国买进的兵舰轮船

到1888年年底,大清朝终于靠买船拼凑成一支当时号称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

在创建北洋水师期间,清朝军队西征收复新疆,南战重创法军,北进救援朝鲜,节节胜利,现在又有了北洋海军,似乎一下子强大起来。李鸿章得意地说:对于渤海门户来说,现在已经形成牢不可破的形势。

于是,北洋舰队刚刚成立,颐和园重建工程就从小打小闹变成了大兴土木。海军经费在太平盛世的肥皂泡中被大幅缩减,甚至到了克扣粮饷的地步。

直到甲午海战爆发前,再也没有购置新的军舰。甚至连维护旧舰和演习训练都停止了,军舰的炮管上晾满了水兵的袜子。

相比之下,日本的军国化脚步却并没有停止。其参谋本部长向明治天皇进言说:中国军备越强,本国军备就越不能松懈。于是,从1890年开始,日本拿出了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建设军队。1893年后,明治天皇又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30万元,再从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补充造船费用。到了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拥有了一支排水量7.2万吨的海军,后来居上,超过了北洋水师。

?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的钱修建颐和园,明治天皇掏出自己的钱建海军,甲午战争没开始,胜负就已经见分晓了。被大清朝视为骄傲,被李鸿章当作命根的北洋舰队,仅仅5个月,就全军覆没了。

甲午战争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强国,完全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而中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财富大量流出,国势颓微。但给洋务派们打击最大的恐怕还是他们的“自强”理念毁于一旦,仅仅靠武器装备是挡不住外敌入侵的。就此,洋务运动宣告失败。

客观地说,洋务派们看到了当时世界强国发达的科学技术和军事水平,并试图通过学习与引进来壮大自己,抵御侵略。然而,他们并没意识到大清朝衰落的根本症结在于封建体制本身,反而寄希望通过所谓“自强”来实现封建王朝的“中兴”。因此,命里注定洋务运动必败无疑。

尽管洋务派们要“师夷长技以制夷”,但他们骨子里又坚信列强不可战胜。所以李鸿章和列强谈判时每每避战求和、每每丧权让利。北洋舰队的覆灭和《马关条约》的签定就和他委屈求全的“惧外”心态有关,以至变成“国人皆曰可杀的卖国贼”。这使李鸿章成为中国近代史中争议最大的人物之一。他是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的创建者,又是鸦片战争以来一系列卖国条约的签订者。这不仅是李鸿章的个人悲剧,更是大清王朝走向衰亡的宿命。

近代中国的海洋之梦,成为昙花一现的南柯一梦。

5年后的1900年,已经完全不设防的中国渤海上又涌来大批形象各异的外国军队,号称八国联军。慈禧太后领着光绪皇帝望风而逃了。紫禁城和颐和园虽然没被烧掉,但北京城的损失并不亚于当年的圆明园(图8)。

(8) 被外国侵略者军炸毁的北京城东南角楼

已经心灰意冷的李鸿章又被抬了出来,丢弃了最后一点尊严,一口气和11个国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李鸿章头上的卖国帽子越摞越高(图9)。

(9) 现存的李鸿章生前最后一张照片

晚清自强运动的失败,使江南机器制造局和福州船政局等官办造船事业面临崩溃。在维新派人士的推动下,光绪皇帝下旨明示:“亟应从速变计,招商承办,方不致有名无实”。所谓“招商承办”,就是引入民间资本,进行商业运作。

1904年冬,新任两江总督周馥在视察了破败不堪的江南制造局后,提出了“局坞分家”的主张(图10):江南制造局只保留制造枪械军火的部分,而把原来修造舰船的部分分离出来,改名为“江南船坞”,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是江南制造局成立以来一次根本的变革,也是一次起死回生的飞跃。

(10) 提出“局坞分家”主张而使江南制造局起死回生的两江总督周馥

郭锡文(专家):1905年清政府决定让它商务化,商务化的概念就是政府给你启动资金,以后完全是靠自己去挣钱。这就是一个能够有自我造血能力的机制。所以这个改变是根本的改变。江南制造局一直到后来的江南造船厂,就因为有了这个机制,才有了后来,要不然他也跟马尾船政局一样,最终要败落的。

从1905年到1911年辛亥革命前的6年间,江南船坞的造船量是前40年的6倍,累积盈余70万银元,仅用4年时间就提前还清了贷款。所用工匠也从五六十人窜升到上千人。到了1911年,江南船坞可以同时容纳11艘炮舰的建造。

当时建造的排水量达到4000吨的“江华”轮,长达百米,被航运界称之为“中国所造的最大和最好的一艘轮船(图11)。”它的寿命长达40多年,一直使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

(11) 一直使用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江华”轮

猜你喜欢

造船曾国藩江南
跟曾国藩学修身
推荐书目《曾国藩传》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
曾国藩吃牢饭
曾国藩背书
1~2月中日韩造船三大指标实现情况
SPP造船洽商10艘MR型成品油轮建造合同
不惧的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