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落花无言 人淡如菊

2008-04-08顾建芬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8年2期
关键词:艺术魅力

顾建芬

【摘要】语文教材中留有不少“无言之美”,分析这些“无言之美”,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其能领悟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提升鉴赏作品的能力。

【关键词】无言之美;艺术魅力;美学效果;审美创造

南宋严羽曾在《沧浪诗话》中“以禅喻诗”,用“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和“诗中妙境,每字能召唤弦上之音,空处余波,袅袅不绝”来说明诗歌空灵冲淡的艺术境界,这让我想起唐代司空图提及的“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二十四诗品》)。这份“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宁静致远与现代美学家朱光潜老先生阐述的“无言之美”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作家眼中,自然山水即我性情,神思赋予山水,灵性跃乎笔端。但中国文人讲究“师心造化”,并不是对景写实,而是重在神会。不论容量有多大的文学作品,都不可能将生活全部描写出来,只能采用以个别表现一般的方式,来展示其“以一当十”之艺术魅力。这种“不全之全”也就是传统美学中所说的“言有尽而意无穷”,不是浓尽必枯、一览无余,而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面对素文,隐约想见某种朦胧境界,此境既美好,又空远,如佳人在水一方,令人追慕思念;似明月高悬空中,催人永存一段遐想。

纵观高中语文教材,这样的无言之美不胜枚举。现就教材选文,择其一二,分析其美学效果。

(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宗白华曾在他的美学论著中以《诗经·硕人》为例诠释古典文学中两种美的理想:错采镂金和初发芙蓉。“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前五句堆满了形象,是“镂金错采,雕缋满眼”的工笔画;后二句是白描,具有不可捉摸的空灵之美,如果少了这两句,那么前五句只会让人感到是庙里的观音菩萨。有了这两句,才完成了一个如“初日芙蓉,自然可爱”的美人形象。确实如此,“清水出芙蓉”比之于“镂金错采”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

《林黛玉进贾府》中有一段别开生面的人物描写,林黛玉在小说中的第一次亮相,竟使曹雪芹感到了写实的困惑和局限——难以使黛玉的美具体化,于是借鉴了国画中的写意手法,不像凤姐出场时浓墨重彩,对其服饰、容貌一一作工笔细描,而是简笔勾勒其眉目、体态: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像轻烟一般自然、舒卷、起伏、变幻,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交织着智慧和性灵之光,“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寥寥几笔,形神毕现,使黛玉这一形象具备了空灵变幻的美和难以捉摸的态,给人以无限的美的遐想,黛玉长什么样已不再重要了,透过这张简笔勾勒的画,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灵气、具有诗人气质和才华的黛玉在纷飞的柳絮中袅袅走来……黛玉以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纯高洁征服了千百万读者的心。

文学创作“要含蓄,不用直陈”,切忌太实太满,它应该辟有一块足以让读者想象和创造的天地。一个高明的作家擅长于在作品中巧妙地营造一份“空白”的美,给读者以无穷的遐思迩想。

(二)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

有尽的艺术形象,须映在“无尽”和“永恒”的光辉之中。一切生灭相,都是“永恒”和“无尽”的象征。像音乐那样,“止之于有穷,流之于无止”。

柳宗元的《愚溪诗序》中“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以愚辞歌愚溪,则茫而不违,昏然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愚溪因我而愚,但其美质是无法玷污的;我虽“遭有道”而被弃,但我的美质却是无法否定的。写愚溪实为写自己,言在此而意在彼。愚溪那不为常人所知的绝妙美景,一切山水、泉石、草木、虫鱼,既是大自然的生动写照,更是作者人格、情怀、处境的曲折反映。寄情山水,聊以自慰;自为解嘲,无悖于理。洗净万物之尘垢,还其本来面目。超越天地尘世,融入玄虚静寂之中。

(三)虚实结合,化景物为情思

《项脊轩志》结尾一段共三句21字:“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由树及人,寥寥数笔,便戛然而止,既不见作者睹物思人的潸潸泪眼,也不叙他追念亡妻的款款深情。虽惜字如金,简约之致,但我们依稀可见其徘徊东南枝、低头空嗟叹的物是人非之痛。实景与空白相间,虚实结合,化景物为情思,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收到了“神余言外”的效果。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前三句18个字,“枯藤、老树”等九个名词构成一组具有特定含义的意象,一种人在天涯的孤独无助、飘泊无依之感在蒙太奇式的意象跳跃中悄然倾泻;温庭筠《商山早行》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十个名词构成六种鲜明的典型景物,这幅雄鸡报晓、残月未落的早行图中,道不尽路途的艰辛与羁旅的愁思……化景物为情思,真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四)举重若轻,化抽象为具体

余光中在《乡愁》中,将无可名状的乡愁以“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和“浅浅的海峡”等具体可感的意象传递出来,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透过“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意象去把握诗中长长的距离、深深的思念和重重的离愁。这种不着痕迹、举重若轻、化抽象为具体的传情方式也可追溯到古代,如“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化无形为有形,那些原本难以丈量的抽象的情思仿佛伸手便可触及,绵延悠长宛若春日的细雨,在不经意间让我们的心灵湿了一大片……

(五)不写之写,此时无声胜有声

诗词比散文所含的无言之美更为丰富。散文是尽量流露,愈发挥尽致,愈见其妙;诗词要含蓄暗示,若即若离,若有若无,才能引人入胜。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落第二手。”诗词与绘画一样,讲究“计白当黑”,以臻于美学的最高境界——此时无声胜有声。高中六册语文教材诗歌单元中这样的例子俯拾即是: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星》);“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苏轼《江城子》);“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潜《饮酒》);“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

“诗家之境,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间”(戴叔伦),上述诗句以不写之写的笔法留下一些有意味的空白,让人联想和寻味言外之音。将深邃之意蕴含于字里行间,“作者得其心,览者会其意”,曲折委婉,耐人寻味。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玩味诗句的言外之意,一唱三叹,回味无穷。这种空白艺术,可以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去进行艺术再创造。

“残缺”“空白”的东西,容易使人产生一种急于填补、充实并使之均称完善的倾向。现代美学家宗白华说过:生动之气韵笼罩万物,而空灵无迹;空白处并非真空,乃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处。且空而后能简,简而练,则理趣横溢,而脱略形迹。语文教材选材所遵循的美学特点,可以创造有利于学生个体生命和谐发展的教育氛围,能有效地调动激发学生审美创造的积极性,从而使审美心理得到最大的满足。

猜你喜欢

艺术魅力
哈萨克族舞蹈的艺术魅力与艺术价值
幼儿舞蹈对幼儿审美价值及艺术魅力培养路径浅析
儿童剧《马兰花》的艺术审美魅力
舞台灯光设计的功能与魅力
舞台音响的艺术魅力
播音主持艺术魅力及创新空间
关于声乐钢琴伴奏艺术魅力的有效思考
浅谈梨园戏《郑元和》
《美丽人生》中的二元对立
漫谈河南豫剧的“哭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