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要唤醒学生的参与意识

2008-04-08靳磊华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8年2期
关键词:参与意识教学效果语文教学

靳磊华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唤醒学生的参与意识:(1)循循善诱,努力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2)巧妙引导,让学生从课文中发现美;(3)加强课堂训练,让学生动起来;(4)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领悟作品未尽之意。

【关键词】语文教学;参与意识;教学效果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语文教学出现了跛脚走路、单边活动的不良态势。课堂内容紧紧围绕高、中招试题命题方向,课堂讲台变成了教师解答试题和总结归纳答题技巧的传播台,教学主体变成了老师唱独角戏、搞一言堂的单边活动。课内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疲于奔命地记;课下则“无边页子萧萧下,不尽题海滚滚来”。老师思想压力大,劳动强度高,叫苦不迭;学生急于求成,渴望老师总结答题套路,形成规律模式。以致于语文课堂变得刻板、沉闷,学生被动接受,创造性和参与意识荡然无存。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在生活内容日益丰富、思想观念不断更新的变革时代,社会呼吁具有个性、合作精神和参与意识的人,作为语文教师要立足现实,放眼未来,大胆实践,迅速唤醒学生的参与意识,把语文课变成学生参与探究、尝试合作、体验成功的训练场。

一、循循善诱,努力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

语言表达是藏之于内的无声语言向表之于外的有声语言的转化过程。教师的课堂语言不仅体现着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体现着一个人的知识的丰富度、思维的敏捷度和灵活性,还体现着一个人的亲和力,它是一个人的综合能力的外在表现。教师的语言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课堂表现,在教学中往往发现一些平时成绩较好的同学,在课堂上总是行为扭捏,讷于言辞,从不举手,被动地接受。成绩差的同学,则表现为较强烈的畏学、厌学情绪,昏昏欲睡。久而久之,语文课堂就变成了语文教师唱独角戏、搞一言堂的地方,本应充满生机的语文课堂就变得压抑、枯燥、死气沉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教”与“导”应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因素。教师应想方设法创设感染学生的课堂情景,传之以情,激之以趣,导之以法。课堂上教师微笑的表情、期待的眼神、温和的语言、饱满的情绪是感染学生、营造融洽和谐的心理环境的前提条件。只有老师“爱“字引路,学生才会”敢“字当头。如教师可先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宽松、随意的语言环境,让学生感到没有限制,不拘束、不紧张,才能使才智得到自由发挥。教学中,活跃的课堂氛围正是学生活动的良好环境。教师应精心策划讲授内容,巧妙引导学生活跃起来,让一些心理素质差、缺乏自信心的人在活跃的氛围中受到感染,勇敢地“动”起来。老师还可以提些贴近学生实际水平的问题,让学生当众独立回答,意在练胆子,从而增强他们表达的自信心。教师也可结合教材精心设计讨论题,诱导学生各抒己见,意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论辩能力。常言说,“良言一句三春暖”,青少年自尊心极强,教师应理解、尊重他们,即使说得不尽人意,甚至很糟,也应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这样经过一段循循善诱的培养,就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胆量,不断增强其自信心与心理承受能力,使学生从自卑的低谷走出来,大胆参与课堂活动。

二、巧妙引导,让学生从课文中发现美

要善于挖掘教材中作品的美之所在,引导学生去发现、感受作品中蕴涵着的美,让学生置身于作品美的境界之中。如沈从文的《边城》中歌颂了湘西青年在追求爱情过程中所凸显出来的纯洁、执著、谦让、自省的人性美,教师要巧妙引导学生,围绕主人公“翠翠”的朦胧爱情,让学生参与讨论,用“假如我是那时、那地、那人”的方式,走进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用心灵去解读心灵,从而感受小说中“自然、健康、质朴”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再如讲到《逍遥游》一文时,可设计这样一条导语:我做了一个梦,在清幽的月光下,在濮水河畔,有一位孤独的老人,白发须髯,乘着大鹏,追着蝴蝶,口中念道:“权势名利皆云烟,荣华富贵尤可抛”,向我翩翩飞来,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庄周”。在课堂中,巧妙引导使师生之间充盈着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让学生心态开放,个性张扬,创造性得到解放。对教师而言,是教学同步,与学生一起分享理解、分享快乐的过程。在师生的教与学互动中感悟作品的美,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应养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良好习惯,课余时间,要多谈论、争议热门话题,努力让自己的思想与时代同步,使自己的认识观点让其他同学认可。这样,久而久之,学生便形成了一种自觉参与的意识,并在讨论中丰富知识,训练口才,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了自己的语文能力。

三、加强课堂训练,让学生动起来

我们在课堂上一定要着眼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特别应注重培养学生快速思维和反应的能力。通过提问、质疑、假设、竞答、辩论等活动锻炼学生思维的敏捷性;通过3分钟口头作文或5分钟即兴演讲,培养学生快捷切题能力。如下雨了,以“雨衣”为题让学生叙述一件和雨衣有关的事或对雨衣进行介绍、说明;下雪了,以“雪”为题让学生描写一段或联想一段话;或针对当今社会上新出现的热门话题让学生发表议论,意在培养学生的是非观、价值观。作文课上,通过设计训练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快速审题能力和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层次性,使学生记叙能做到脉络分明,条理清楚;论证能做到观点正确,论文严密;说明能做到语言准确,层次井然;联想能做到合乎逻辑,又出人意表。这样通过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逐步实现从准备式的“说”到即兴式的“说”的过渡。

四、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领悟作品未尽之意

优秀的作品往往会给人充分的联想和想象的空间。断臂的维纳斯之所以成为艺术作品中永恒的美,小说《项链》的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让人产生种种猜想的结局,就是因为它们给人以充分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正如李清照所言“不知酝籍几对香,但见包藏无限意”,优秀作品的意蕴往往是丰厚而具有无限张力的,只有有意引导学生去仔细咀嚼语言,体味意境,探究作者深意,才能深切地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提升对美的感悟层次。

《雷雨》中鲁侍萍说:“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这是一个值得学生深刻体味的一个关键句,要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仔细品味,把台词的深刻内涵和人物的内心世界挖掘出来。“萍”字表达了侍萍揪心的痛和彻骨的爱,集中体现了她一直念叨30多年的亲生骨肉“萍儿”突然出现在自己面前时的万分惊喜之情。中间的“凭”字则是鲁侍萍面对眼前情景爱恨交织、欲言须止的两难感情的充分体现。最后的“凭”字则包含着侍萍对周家父子的强烈愤怒和血泪控诉。第一个省略号表示感情的转折,第二个省略号表示侍萍心酸和悲愤之极的感情。在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去发现、感悟、深化作品中未尽之言,未露之意。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联想和想象能力以及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要求学生多方面思维,多角度分析,多视点透视。语文教师要因势利导,牵线搭桥,做学生的引路人。

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只要教师心中有学生,教学过程突出学生,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会得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效果必然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迅速提高。

猜你喜欢

参与意识教学效果语文教学
基于分形评估模型的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情感优教对中职护生老年护理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
多媒体辅助中学英语词汇教学效果探究
掌握“函数的表示”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果
数学课教学中学生良好参与意识的培养
浅议初中数学体验式教学学习法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