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梨园戏《郑元和》

2016-11-10杨中正

人间 2016年28期
关键词:艺术魅力

摘要:《泉州传统戏曲丛书·第六卷》中的《郑元和》,是据唐代传奇小说《李娃传》和明代传奇《绣襦记》改编而成的当地戏曲,属“下南”梨园戏中的传统剧目,存有十二出。其中《剪花容》、《闹莲花》两出戏独具特色,加之戏中保留的传统舞蹈,使得这部戏具有很大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梨园戏;郑元和;艺术魅力

中图分类号:J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213-01

梨园戏可分为大梨园戏和小梨园戏,大梨园戏中的“下南”一支因插科打诨较多,因而具有较为浓厚的生活气息。《泉州传统戏曲丛书·第六卷》中《郑元和》,乃据唐以来同类题材的小说和戏曲改编而成的当地戏曲,是“下南”梨园戏中的传统剧目,存有十二出,分别为:《辞家》、《迫娼》、《过楼》、《小二报》、《踢球》、《成亲》、《卖来兴》、《迫离》、《亚仙闷》、《闹莲花》、《剪花荣》和《千秋楼》。其中,《闹莲花》和《剪花容》两出独具特色,加之该戏中保留了传统的舞蹈,使得这部戏具有很大的艺术魅力。

一、《闹莲花》

《绣襦记》里有关“鹅毛雪”的描写实源于元代戏曲剧本,明沈德符《顾曲杂言》。个中载有沈璟在元杂剧中曾见过“鹅毛雪”一事,然实无可考,也有人推测这是出自元南戏《李亚仙》。《绣襦记》第三十一出《襦护郎寒》中,对“鹅毛雪”的描写较为简单,而梨园戏《郑元和》第十出《闹莲花》中,关于“鹅毛雪”的描写却较为丰富:

【前腔换头】我终不断忧暖饱,肚皮中忍饥饿,头上戴霜雪飘飘,最苦冷难言,却遇到严冬天到。想当年也曾象板凤箫,月夜花朝,鸾友凤交。结鬃帽儿戴着,白玉钩儿束着,五花马骑着,来兴跟着。撞着一个妖娇,同我相邀,日日花朝,夜夜元宵,快乐逍遥。今日里我银子嫖得罄空,结鬃帽坏了,白玉钩断了,五花马宰了,来兴都卖了,单剩一个躯劳,身中没有宝钞。老鸨来算账,絮絮叨叨,将我赶出门来,李亚仙不知我在何处,郑元和不得已,因此来打上,唱出哩莲花,风花雪月。①

梨园戏《郑元和》本关于“鹅毛雪”的描写比较丰富,如果说《郑元和》真是元南戏遗存的话,那么明《绣襦记》肯定进行改动简化了。这支曲子之后还有大段乞丐唱的“莲花落”,属于《莲花落》一场。明朱有燉的《李亚仙花酒曲江池》将《莲花落》和《鹅毛雪》独立开来,梨园戏实际也应该是两场戏,但却融合在一场戏中了,即《莲花闹》。在这出戏中,除了乞丐们的所唱曲段外,还保存着一支著名的南曲“三千两金”,此曲原是南曲谱《起手板》第六节《绵答絮》填词的,在其他各本中均无。

二、《剪花容》

与同题材的其他文本相比,梨园戏《郑元和》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自毁容颜的这场戏。明代《绣襦记》以及后世据《绣襦记》改编的其他各地方戏中,亚仙刺目用的都是绣花针,而在梨园戏《郑元和》中,亚仙毁容用的却是剪刀。且看梨园戏中有关“剪花容”的唱白:

[旦唱]【慢头】提起剪刀,剪破花容,试看尾梢是怎呢,看你做人真呆痴。

[生白]娘子,人若可恶不便,在许处啼切切,人若听见成乜状。

[旦白]咳,我苦呀。

[生白]都是我娘子剪破花容。呀,是了,她见我懒惰读书,因此即剪破花容,只等样人有此志,元和无志,娘子,亏得你。

[生唱]亏你,亏你怎行宜,愿同我同苦又甜,是我一时所见浅,今来反悔也可迟。劝你,劝你莫得苦切啼,容乞小人改过一些厘。

这里可以看出,梨园戏《郑元和》是有别于明传奇《绣襦记》的,而“刺目”的相关情节在《绣襦记》之前未曾出现,遂有学者认为《郑元和》很有可能是元南戏《李亚仙》的一类遗存。然从《九宫正始》佚曲中也没有发现关于“刺目”的相关情节,这一点甚是奇怪,很值得商榷。

三、传统戏舞

梨园戏《郑元和》中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地方,即“踢球”和“拍胸”两种舞蹈。

“踢球”古代称蹋蹴、蹴鞠、筑球、蹴圆等。从文献记载可看出,历代文人均有以蹴鞠为题材的作品。《史记·苏秦列传》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②至宋代,“踢球”成为当时非常流行的一种舞蹈,《水浒传》开头对高俅踢球的描写就是最好的例证。戏曲中对“踢球”的描写最早见于《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之《张协状元》,剧中多次提到“踢球”,在第四十八出净丑打诨中有对“踢球”动作的直接描写:“(丑)那得一年踢气球,尊官记得?(净)相公踢得流行随步转,明月逐人来。记得耆卿踢个左帘,相公踢个右帘。耆卿踢个左怪,当职的踢个右怪(净丑相踢倒介)”③梨园戏《郑元和》中也有对“踢球”舞的记叙,第五出出目名称便是“踢球”,开场便是:“[净白]:是呀亚仙娘子呀,李妈咧说,外面好人客到,出外掷球踢毽,度人客作乐一番。”接着李亚仙为表现对郑元和的情谊,于酒席宴中,邀请李妈与众歌妓跳彩球舞,为元和取乐助兴。

除“踢球”外,该戏还保留了“拍胸舞”。“拍胸舞”又称“打胸”、“打七响”、“打花绰”、“乞丐舞”,早在南宋时期就已经出现。旧社会里,兵荒马乱,天灾人祸,乞丐散见于城乡各地。这些行乞者或怀抱月琴弹唱,或手执竹板说唱,而拍胸是他们特有的集体表现形式。后广泛流行于福建泉州、厦门、漳州等地,成为了闽南地区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拍胸舞”是男性跳的舞,跳舞者头戴草圈,光着脚,裸露上身。基本动作为:双手于胸前合击一次,然后依次拍打左胸部和右胸部,接着双臂内侧依次夹击右胁部和右胁部,最后双手再依次拍打右腿部和左腿部,共“七响”,合七拍,因而又俗称“打七响”。梨园戏《郑元和》中《莲花闹》一出中,流落街头的郑元和与众乞丐沿街卖唱,一边唱一边跳“拍胸舞”,并以四宝、阮、渔鼓和二弦演奏的《三千两金》曲伴舞,机具闽南乡土特色。众乞们个个身强力壮,且歌且舞,苦中寻乐,气氛非常活泼。由于这场戏吸取了民间“拍胸舞”的元素,并加以丰富和提高,因而粗犷优美、风趣幽默,演来妙趣横生。又因为极具民间特色,所以感染力极强,令人陶醉。

无论是“踢球舞”还是“拍胸舞”,都是古老的综合性的戏曲艺术,然而这种艺术为什么能够穿越千秋岁月,历久不衰地保持它艺术的魅力呢?我认为有两点最为重要:第一,雅俗共赏的乐曲唱词。两种舞蹈的音乐和歌词既有典雅的,也有通俗的,是阳春白和下里巴人的完美组合。第二,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两种舞蹈渊源流长,都在民间广为流传,是因为舞蹈中有多种艺术形式,有歌、舞、杂技,乐器有拍板、二弦、洞箫、三弦、琵琶等。世世代代的百姓把戏曲中的歌曲和舞蹈变成自己庆祝节日、表达感情的方式。这样一来,这种艺术便能够不断吸收新的活水,不断注入人民的感情,不断获得新的生机。

注释:

①郑国权.泉州传统戏曲丛书.中国戏曲出版社,2000:395.

②[汉]司马迁.史记.线装书局,2006:305.

③钱南阳.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中华书局,1979:8.

作者简介:杨中正(1990.10-),男,江苏徐州人,硕士研究生,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艺术魅力
试谈国剧京剧的艺术魅力
哈萨克族舞蹈的艺术魅力与艺术价值
幼儿舞蹈对幼儿审美价值及艺术魅力培养路径浅析
儿童剧《马兰花》的艺术审美魅力
舞台灯光设计的功能与魅力
舞台音响的艺术魅力
播音主持艺术魅力及创新空间
关于声乐钢琴伴奏艺术魅力的有效思考
《美丽人生》中的二元对立
漫谈河南豫剧的“哭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