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小天地 天地大语文

2008-01-14伍莉华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8年12期
关键词:语文实践大语文语文素养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的语文教学受苏联教育学理论的影响,认为语文课程其本质就是认识的过程,一味地割断语文与社会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改变这种状况,我认为主要从下面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语文教学由知识化向生活化转变;二是语文教学中应重实践,多开展活动;三是树立大语文观。

【关键词】大语文 知识化 生活化 语文实践 语文素养

长期以来,我国的语文教学受苏联教育学理论的影响,认为语文课程的本质就是认识的过程,导致在我国的语文教育实践中重分析、概括、归纳等能力的发展而忽视了以口语交际、日常写作为主要内容的实际语文能力的发展,造成学生语文能力畸形发展。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应该改变以封闭的课堂教学堵塞语文教学源头的状况,实施大语文教育,指导学生运用课内学习的知识和方法向课外延伸和扩展,去广泛接触社会和生活,从中汲取养料,从中领会语言博大精深的内涵。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来谈一下自己的浅见。

一、语文教学由知识化向生活化转变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新课程标准对生活所蕴涵的语文教育价值和学生生活经验给予了相当的重视,深刻地体现了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思想。语文学习从根本上讲是与生活相联系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不可能也无法把语文学习封闭在课堂内,切断它与广阔的社会生活的联系。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的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因而在语文教学中,除了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外,更多的是营造学生多与社会接触的机会。比如说每个学期布置3—5次社会调查,并且对每次调查的内容作一个具体安排。

二、语文教学中应重实践,多开展活动

从语文能力来看,它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不是认识的,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注重教学活动的安排,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能力。

根据初中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初中教材的内容,我将二十多次“语文活动”作整体部署,按循序渐进的原则分阶段制订出明确的活动目标,精心组织各年级的活动课,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吸取经验,体味人生。具体实践活动我是这样安排的:初一开展“朗读比赛”、“词语积累”、“查字典比赛”、“开故事会”、“硬笔书法”、“写日记”、“拟电报稿”、“办手抄报”等系列语文活动,从“读、写、听、说”的基本要求入手,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掌握知识,通过实践真正体会到语文的乐趣。初二则扩展活动面。除坚持“记日记”、“硬笔书法”、“办手抄报”等周期长的活动外,按计划开展教材中的“作文修改”、“写信”、“应用文常用称谓比赛”、“演讲比赛”、“诗歌欣赏”及“听说训练活动”,同时还积极发掘教材中的活动因素,将课后练习和一些课文设计成活动课,把语文由课内引向课外,使枯燥乏味的语言文字变得生动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也使得语文课充满生机、充满活力!

三、树立大语文观

传统的教材观认为,教材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和再观,是学科知识的载体。系统的知识几乎成了“课程”的代名词。这种教材观的实质是“教材即知识”,对学生而言,他们的任务是接受,存储前人已经发现了的知识。在这种教材观的指导下,学校教育就出现了“书本中心”、“教师中心”、死记硬背的现象。学生发挥的空间和研究的余地微乎其微,学校与社会、课程与生活出现了厚厚的隔膜,学习生活成了学生们心灵上沉重的负担。面对这种状况,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树立大语文观,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恢复她固有的精彩纷呈、博大精深、魅力四射的佳境。

那么什么是“大语文”,在语文教学中又怎样来实施呢?

所谓的大语文就是要让学生与社会、课程与生活关系更加密切,不再把知识定格于课本上,一味地把语文与生活隔离开来,而是提倡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和生活,汲取养料从中领会语言的博大精深。

亲近自然,走进自然。这就是一种让学生与社会,课程与生活关系更加密切的一种有效方法。许多艺术家就是从自然中得到灵感,从自然中领悟人生,因而要想丰富学生的知识,让他们感受到语文的乐趣,提倡学生多亲近自然无疑是一种非常好的途径。

因此,以往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的意识和做法必须彻底改变。语文教育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从中体味生活,吸取养料,真正感受到语文天地的广阔。

★作者简介:伍莉华,湖南省会同县第二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语文实践大语文语文素养
利用小农场 开展大语文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大语文”观下如何实施综合性学习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创新语文实践,提升语文素养
巧用课堂生成 推进语文实践
“大语文”视野下的阅读培养方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