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星光在舞台上闪烁

2006-05-17

人民音乐 2006年4期
关键词:中央歌剧院歌剧大师

佟 军

2004年12月8日,在北京意大利歌剧周上,意大利真实主义歌剧作曲家莱翁卡瓦洛(Leocavallo)的《丑角》(Pagliacci)在天桥剧场上演。男主角托尼奥(Tonio)一出场,一首被歌剧界所公认的男中音“试金石”的咏叹调随着“Si puo? si-puo?”的开句辉煌而壮丽地响彻整个剧场。在可容纳一千八百人的天桥剧场中,这个声音轻易地穿过乐队,在人们的耳鼓振响,带给每一位现场观众以强烈的视听冲击。舞台上的他技艺精湛,技巧娴熟,突出地表现了该剧独特的韵味及魅力。他的演唱风格纯正,音乐感觉敏锐、得体,在音乐表情和人物刻画方面也十分细致、精到、富于感染力,让现场的观众重温了有如上世纪“意大利歌剧黄金时代”歌剧大师般的美妙歌声。他就是中央歌剧院旅美男中音歌唱家贺磊明。

一、 学向勤中得——在歌剧的海洋里

贺磊明于八十年代初毕业于武汉音乐学院,传统且正规的声乐教育给他打下了坚实的根基。1983年他被选入由文化部在京主办的意大利歌剧大师吉诺·贝基(Gino Bechi 1913—1996)的班上学习。目前国内乃至国际舞台上著名的华人歌唱家很多都是从这个大师班里走出来的,如田浩江、田玉斌、汪燕燕等。贺磊明在大师班中表现突出,备受大师的称赞,由此被业内人士所熟知,1985年他顺利进入中央歌剧院。到剧院头两年,他同其他青年演员一样,唱合唱、饰演群众。在闲暇时,他便在钢琴旁推敲歌剧表演艺术的技艺,练习美声演唱的技巧。

1986年底,剧院复排比才的歌剧《卡门》,他饰演法国军营中的上尉官莫拉莱斯。该角色的唱段要求表演者音域宽且要气息连贯、绵延,许多男中音都曾在此跌跟头,甚至由于过分用声而直接“栽”在了台上,但若是把握得好则会是一个难得的“碰头彩”的角色。“序曲一过,全剧的第一嗓可就在你这儿了”,导演不无担心地嘱托着,同时,耐心地指导他怎么入戏、怎样进入角色。依据剧情:炎热的夏日、一群士兵懒洋洋地在广场上站岗,换岗之前,附近工厂下班的女工们会路经此地,他们又有机会同姑娘窃语几句了。上尉军官莫拉莱斯也被这种气氛所感染。用什么样的声音色彩来塑造带有法国浪漫气质的军官呢?贺磊明通过对角色的细心揣摩,悟出了“松而不散、重在喉器”的用声方法。正式演出时,他那松、通、亮、美且字字清晰的歌声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他把歌剧的“用声传境”、“以声传情”的表现特质,通过演唱的音响品质传达给了观众,让每一个在场者得到了充分的审美满足。

贺磊明几次“亮相”后,佳绩接踵而至。他连续获得多项国家及省部级声乐比赛一、二等奖,主演了多部中、外歌剧;他参加了人民艺术家施光南的歌剧《屈原》的演出;首演了王世光的歌剧《马可·波罗》并由此而获得政府“文华奖”。1991年,贺磊明参加以世界著名歌剧大师阿尔弗莱德·克劳斯(Alfredo Kraus1927—1999)命名的四年一届的国际声乐比赛,获优秀男中音称号并得到全额奖学金,赴西班牙赛奥音乐学院大师班学习声乐及歌剧表演。1993年,贺磊明应邀参加美国西部艺术节并定居美国。

二、 十年磨一剑——歌剧舞台上的探索

初到美国,每当学业上遇到困难,他就会想起吉诺·贝基大师的一句话:“最伟大的教师是你自己,无论多少老师指点过你,要想找到正确的歌唱感觉及方法,只有自己的悟性。”他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找来大演唱家的音像资料,进行筛选、研究;到剧场听演唱、和大师同台演出、有选择地听大师上课。他渐渐地领悟到:中国人的嗓音、声乐教育一点都不差,东方人情感更为丰富,音乐感知性更强。同时,他也意识到与技巧密不可分的是语言,明确每一句歌词的含义、单词的发音,把剧本同文化背景相对照进行朗诵,把旋律同人物性格相比较进行吟咏,再把歌词同音乐节奏相参照进行体味,这都是漫长且又必须经历的学习过程。有时候一段简单的宣叙调他就要花费几个月进行练习,直到自己满意为止。经过多年的刻苦训练,他终于可以自如地运用意大利语,并能够较好地把意大利语的独特韵味灌注到自己所表现的音乐作品当中。

在海外学习期间,贺磊明演唱最多的是传统意大利歌剧。他多次荣获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理事会声乐选拔赛大奖,全美及国际声乐比赛头奖,签约过许多歌剧院、交响乐团及音乐厅。他的演唱表演被权威评论家们称之为“无可挑剔的”,被誉为“国际一流的歌剧表演艺术家”。观看过他现场演出的人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无论是歌剧还是音乐会,无论位于前排还是后位,台上的贺磊明都会在松弛、自然的状态中把歌声清晰地送递到观众的耳中,令听者心情激荡、心潮澎湃。

十年磨一剑。基于对声乐艺术的执著追求和深刻理解,2004年底贺磊明以歌剧《丑角》(Pagliacci)演出的形式向祖国汇报。他所带回的不仅是一部韵味纯正的意大利歌剧表演,更是他那极具震撼性的包含着高超音响品质的声乐表现理念。演唱时那贯穿始终的旋线式高泛音共鸣,让他得以用纯净、晴朗的声音成功地塑造出一位内心充满矛盾,自卑而又嫉妒心强烈的托尼奥,从而为观众在听觉上呈现了一个精彩的音乐世界。笔者观察到,国内一些资深声乐艺术教育家对贺磊明的演唱多次现场聆听和研究!

“旋线式高泛音共鸣”是“旋绕”(Around )和“面罩泛音”(Maskharmonic) 两个音乐术语的并列,指发声体在具有良好声学原理的剧场空间中所形成的带有飞扬性声波传送效果的客观真实。贺磊明的嗓音当然不是世界上最大的,也不是最丰厚的,可他所练就的旋线式高泛音共鸣技巧,却使他那本不浑厚的嗓音完全能够听任他的意愿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几十年来,他在科学而有规律的声乐磨砺和锻炼中已经形成了一种自发的、下意识的机体运动的高级歌唱状态。他在演唱中,全身心地投入到戏剧内容和音乐表现上,用自己的感情和思想使声音的线条空间特性极大地施展开来,促使听众听觉空间幅度的戏剧性变化而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

“贺磊明在中国歌曲的演唱过程中,字、词的处理已经达到了一个艺术境地”,这是中央歌剧院院长刘锡津对其美声唱法的评价。贺磊明把中文歌词的韵脚同拉丁语系语言中的“音步”①相结合,把音序均匀、音调和谐的意大利语言同音律平阳、声韵清晰的中文相比较,构建成了在其高超技巧包容之中的声乐之美。通过歌声,让观众感觉到意大利美声演唱的科学性是值得、也是应该被本民族的艺术工作者吸纳的,毕竟东西方音乐文化是相互交融的,艺术是没有国界的。目前,作为外籍特聘专家,贺磊明同时受聘于中央歌剧院和他的母校——武汉音乐学院。他深情地说:“祖国对我们海归人员的关心和爱护让人感动,我们在这里生活得很好、工作很安心。无论国籍如何改变,我始终是我们的民族心、中国人。”我们由衷地期盼着他在歌剧舞台上做出更好的成绩,为国家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声乐人才。

①“音步”一词引自于语言学家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第852页。

佟军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音乐系教授

猜你喜欢

中央歌剧院歌剧大师
弦歌入夜夜未央
大师剪我也剪
走进歌剧厅
环保高效的清洁大师
向改装大师们致敬
中央歌剧院授予郑小瑛“终身荣誉指挥”称号
大师谈翻译永不让步
2013年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中央歌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