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什么样的文化和价值观来影响学生

2004-06-12李令清胡晓明

人民教育 2004年12期
关键词:海子意象价值观

李令清 胡晓明

【按】本刊2004年第1期与第2期分别编发了郑逸农老师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学实录和对案例的点评文章,在读者中引起较大反响。不少教师写来文章阐发观点。现选取其中两篇刊登如下。

以我们现在关注的焦点,郑逸农老师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学案例至少给了我们两方面的启示:一是关于语文教育目标的启示,也就是要用什么样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影响学生的问题;二是关于课堂教学的启示,表现在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可接受性与学生的经验”的关系上。

教学肩负着对学生进行知识传递与能力培养的任务。但语文教学的深层次目标更体现在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传递上,应更多地担负起陶冶学生性情、帮助学生建立生活态度和信念的责任。从根本上说,语文知识本身也已浸润着社会文化价值观,因此语文与纯粹抽象的数学和普遍的自然科学知识不同。另一方面,学生独特的生活经验、知识信息和心理倾向也规定了学生对文化体验.理解和接受的个体性、独特性。因此,语文学习也必然是学生十分个性化的活动。教育只有尊重和彰显学生个体的独特性,才能实现社会和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由此可见,语文教育应在文化与体验之间、在服务社会的道德功能和发展个体的伦理功能之间求得平衡。

从以上思想视野出发,对郑老师的课堂教学,我们想具體提出几点未必成熟的看法。郑老师的第四个教学环节——介绍诗人于山海关卧轨自杀的情况和第九个教学环节——介绍一篇关于海子诗与死的文章,从教学效果上看,其实是对学生的误导。我们给予学生什么样的知识、经验、信息是要有原则的。这个原则就是,要从社会主流文化、学生年龄特点以及理解文本的需要出发做全面筹划。

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讲,海子的自杀可以理解为具有一定的正面价值。人们对于这样一位天才诗人死因的思考,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对我们的文化、制度和生存方式的拷问,这种拷问对于检讨、审视并形成新的文化传统是必要的。但是,学生作为不成熟的个体并不能完全理解海子,也难以从海子的自杀悟到正确的人生观念。因此,从学生的健康心理需要来看,这样引起消极心理过程的词汇也要在否定的意义上给予学生,甚至不必给予学生。因为学生在听到一个词汇的同时也体验到那个词汇表示的意义。问题还在于,不介绍海子自杀等并不影响学生学习本诗。相反,教师指给学生看到的是一个完全具有消极心理品质的海子,这样一“个相关信息直接误导了学生的体验。无怪乎学生说,似乎先前我的判断变得如此苍白和肤浅"。

再从理解文本的角度来看,郑老师的教学并没有显出步步引导,层层深入”的层次性,原因在于,郑老师的引导,仅仅是从整体感受文本到整体感受文本,空泛地把握诗歌的思想向度和情感向度,没有引导学生细察诗句的丰富意象和内涵意蕴。其实,理解诗作和理解任何作品一样都需要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循环往复地激荡、碰撞、启发,并从中诱发新体验。当学生能自主地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向度后,教师似乎应进而提出哪句诗感动了你或诗句中哪些意象特别生动、传神之类的问题。这样就能引导学生从新角度即分析的角度欣赏诗作,这时诗歌的具体意象才会进入学生的视野。比如说,学生认为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这一句好。教师可以追问为什么好、好在哪里?从而引发学生的思维攀升。一般认为闪电有一个狰狞面目,是一个可怕的意象,为什么作者用宰福”来修饰闪电”,可能是作者看到闪电感到亲切,这透露出作者心中某种难以言喻的渴望和追求。其实闪电不仅有狰狞的面目,也代表着破坏和创造。因此闪电的意象,可能表达了海子冲破现实束缚的渴望,也可能透露出海子莫名的焦虑——当然这并不一定是消极情感(不断地超越是人的本质特征)。诗中的每一个字看似随意,其实都妙不可言,我们要引导学生继续作者的推敲思维.体验,并以此达到与作家的视界融合,这个过程就是学生的心灵提升、净化、陶冶的过程。

总之,语文教学要用先进的文化和价值观影响而不是塑造、决定)学生。而文化和价值观要以学生的自主体验为前提。学生的体验对于他的认识来说具有某种先在性。学生心中构建的文化和价值观是学生心中的信息、经验、意义、情感的相互作用和自然平衡的结果。这个平衡过程,可能有学生理性思考论证的成份,更多的时候学生会在下意识中完成这种论证。因此,课堂教学中我们经营什么样的课堂情景,呈现什么样的文化侧面,提供什么样的背景信息,是要精心设计的。因为我们的设计规定学生的体验内容、知识形态和情感价值向度。

猜你喜欢

海子意象价值观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德令哈,没了“海子”你还剩下什么
我的价值观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来自林间的风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真正的挚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