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造学校文化

2004-06-12李希贵

人民教育 2004年4期
关键词:师生关系辅导员校长

李希贵

高密一中新校建设,被列为市政府十大工程之一,应该说,也是备受市民关注的大事,但我们却没有举行开工典礼或者奠基仪式,而是把省下来的钱建造了一座小型的学生活动中心。有的人不理解,说是标新立异;有些人很遗憾,以为失去了一次令学校“风光”的机会。其实,只有我们自己最清楚,这是我们新校文化建设的第一步,它想明明白白地告诉老师和同学们,学校一贯追求的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是学生的利益,从她建设的第一天起,这个努力就已经开始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文化是可以创造的。

我们不少学校管理者,对学校文化建设采取放任的态度,以为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几十年自然积淀下来的,当一任校长,不可能有什么作为。于是,对文化建设的研究在我们许多学校基本上还局限在表层,大部分校长的大部分精力还是更多地放在了易见成效的管理制度建设上。其实,如果你留心的话,在制度建设中,完全是可以融入文化的。或者说,制度是可以衍生文化的。我在高密一中工作时,学校为了表示对老教师的尊重,规定对老教师的备课情况不予检查,而是以他们自愿的方式,每学期将他们的备课簿集中到教学资料室存档,专门供青年教师借阅参考,同时规定,学校按借阅率的高低付给他们一定的稿酬。于是,借阅率成了大家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老教师们以此为荣,精心研究备课。有的不仅考虑在备课中怎么有利于课堂上的教学,甚至还研究怎么有利于青年教师的借阅参考,每学期下来,教导处统计的备课簿借阅率,成了全校教职工瞩目的大事。一个微不足道的小规定,衍生出令人欣喜的深层次文化,人们崇尚的东西变得崇高起来,这是十分令人高兴的事。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共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它产生于学校自身,得到全体成员的认同和维护并随着学校的发展而日益强化,最终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在所有的学校文化中,师生关系可能是一所学校能够立足的重点。而形成新型的师生关系不能靠简单的号召、要求,文化的力量可能更重要。怎么形成这种文化,成为我们一个着力点。

我在四中的时候,有一个每年评选优秀贺卡和学生优秀贺词的制度。每年元旦前后,对老师们来说,像是过节一样,大家把积攒了一年的贺卡拿出来,小心翼翼地摆到展厅里。工会要张罗好长时间,先是组织参观,然后是教师、学生评选。那些感人至深的贺词,更是感动了全校的教师和学生。我发现,每一年的评选,都让我们的老师更加进一步地明确了学生在他们心中的分量,每一次都是一次新的师生关系的提升,每一次都是老师们教书育人新境界的升华。说实话,当初第一次组织这一活动时,是工会干部的一个随意性的活动,但是,后来却变为我们的制度,就是因为我们从中看到了它对学校文化建设的作用,它对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必将起到制度起不到的作用。

还有一个制度衍生文化的例子,就是我们建立的在班主任中聘任“辅导员”的制度。什么样的班主任可以被聘为“辅导员”呢?我們规定,当一个班级所有的活动,最终的决定权全部从老师手里归还到学生手里的时候,这个班级的班主任才有可能被聘为“辅导员”,这是我们对班主任老师最高水平的认定。“辅导员”机制,成为形成新型教学关系的催化剂,在全校加速了大家对健康师生关系的理解。学生中心,学生主体,成为全校老师思考问题和开展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而这恰恰是学校最为重要的文化。

在我们学校,还有一些在一般人看起来有些奇怪的事情:每年毕业典礼上,给最优秀的学生发放毕业证书的不是校长,而是学校里评选出的学生最爱戴的老师;校史业绩展廊里,最显著的位置挂着的最醒目的照片不是校长或者‘开拓进取的领导斑子”,而是那些为学校的发展作出过创造性贡献、德高望重的人们;就连工资表上薪水最高的既不是职务最高的,也不是年龄最长的,而是被更多的学生选择为导师的名师们。学校长期形成的文化就是这样,大家十分确定的是,正是那些赢得了学生、也赢得了社会爱戴的老师们,推动了学校的发展,给了学校以生机和活力,他们理应受到学校的尊重。也正是这样一种文化背景,才有可能使学校的发展代代相承。

除了这些,在我们学校,大家十分推崇的往往是学校里民主平等的学校氛围,那是因为有两件令大家津津乐道的事情。一件是关于我们一位老校长的,那是在20世纪70年代,老校长的儿子考高中因为一分之差没有进入我们学校的录取线,而只好去了距家80多公里的另一个县的学校。还有一件是关于我的。那一年高考,第一次使用代码填写高考录取信息,由于疏忽,有四位学生因为代码填写错误而影响了录取,在后来延误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给学生、给家长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尽管这四位学生后来还是被补录了,但在社会上造成的不良影响还是非常大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可以说是无法挽回的。客观地说,如果追究起责任来,班主任有责任,教导处有责任,学生本身更有责任,但是,这样一件对学校来说“惊天动地”的大事,校长自然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于是,在学校的处分通报里,赫然出现了校长的名字。

重要的是,我们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努力把它变成学校的文化。于是,在我们学校的博物馆里,就有了一张老校长儿子被录取到另一所学校的录取通知复印件,就有了处分校长的通报和校长自责的检讨书。这样一些在一般的学校、一般的场合往往见不到的东西,常常能够吸引大家的目光,引发大家思考,甚至成为人们饭后茶余的谈资。于是,学校文化便在人们的注意、大家的思索中得到凝聚与提升。

猜你喜欢

师生关系辅导员校长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双向奔赴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余清臣:建构现代师生关系的公共性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新时期需要怎样的师生关系
“有为”也应“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