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都之治

2004-04-09何忠平马潇然

党员文摘 2004年10期
关键词:民主测评干部

何忠平 马潇然 康 庄

2004年7月21日,成都市新都区17名区委、区政府班子成员和49个区级部门民主测评结果在区委常委会上公布。22日,这17名党政领导干部通过电视直播作了自我剖析,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反思。

对这种“民主测评”的方式,新都老百姓并不陌生。早在2003年10月13日,新都区级17名领导干部民主测评的全部数据和他们的自我剖析讲话稿及录像,就在《新都资讯》和新都有线电视上向全区公开。

这源于李仲彬,源于这位让新都人感情复杂的“吏治铁腕”,在新都展开的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基层民主政治改革。

整肃“不在状态”的官场

2001年初,李仲彬当选为新都县长,2002年新都改县为区,他于这年年底任区委书记。

刚任县长,李仲彬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整肃“不在状态”的新都官场。

上班第三天,李仲彬从早上八点开始“拜访”县政府各部门,“拜访”所见让他大动肝火:有的部门门关着;有的办公室只有一个人,七八张办公桌空着;有的是清洁工刚打开门……

第二天,李仲彬让县政府机关83名总是上班迟到的干部在县电视台曝光。这一破天荒的干部“集体亮相”后,人们见识到了这位新县长整顿秩序的决心,之后,没有哪个干部敢无故上班迟到了。

随后,李仲彬将整顿的矛头对准了麻将。当时,新都很多干部在上班时间聚在一起“垒长城”,甚至明目张胆地找个公务借口跑到宾馆包房,一打就是一天。对此,李仲彬说:“如果上班时间打麻将,查到就坚决‘下课!不管是谁,绝不姑息!”

大年三十的下午,李仲彬下乡去看一个特困户,顺便去看一看镇里的值班情况。结果一进门,就看见十几个人围着麻将转。

“啊!李仲彬!”有个挨着门口的人一声大叫,有的人抓桌上的钱,有的人从后门往外跑,有的人甚至钻到桌子底下……自然,这些人受到了相应的处理。

2001年,是新都有史以来处理干部最多的一年,新都官场的乌烟瘴气开始廓清。

建立“阳光政府”

一系列的吏治措施似乎初见成效。但李仲彬很快发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人跟他玩起了猫鼠游戏。

比如打麻将,有些干部竟“开辟第二战场”,远赴周边广汉、彭州、金堂等地去打。同时,还有企业向李仲彬诉苦,新都一些政府部门和干部“吃拿卡要”,向他们收取“打点费”,一年少则几万元,多则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不给“打点费”不办事。

更让李仲彬震惊的是,他发现自己实际上是一名不称职的县长——上班时他不是被上访群众挡在大门口,就是出门被人拦车告状。“这样我跟封建王朝的县官有什么区别?”李仲彬意识到,必须从制度上着手约束所有官员不滥用权力。

2001年,他提出建立“阳光政府”,即透明、勤政、廉政的政府,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政府。

之后,130多名副局级以上的转业干部被组织起来搞军事训练;公、检、法、司的队伍被组织起来进行队列训练;市容局的干部被交给武装部军训;四大班子的保安队伍每个星期进行一次队列训练,一切都按部队的要求进行管理……

有人私下说李仲彬是“法西斯”,胡搞军人治政。李仲彬坚持认为,这样有助于培养干部的纪律意识和团队意识,可以提高干部的办事效率,给民众一个崭新的形象。

同时,新都开始每年举行两次“企业测评职能部门作风会”,邀请上百名企业老总对全区47个部门的工作效率、服务质量进行无记名测评打分,结果现场统计,当场公布,并在电视台播出,分数排名最后五位的被责令限期整改,连续两次排名靠后的部门负责人将受到严肃处理。在那一年,新都处理了18个向企业伸手的官员。

新都老百姓欣喜地看到了新都的变化:去机关办事不再找不到人,官员们不再白眼看天,下乡干部白吃白拿的现象也少多了。

为了拉近政府与民众的距离,李仲彬决定拆掉区政府机关大门和临街的围墙。消息传开,许多人颇有微辞——拆掉围墙,就意味著每年要损失几十万元的门面收入,还有的干部认为这会使政府失去神圣和威严。

在李仲彬的坚持下,最终,政府机关大门和临街围墙被拆掉,门前修建了一座可供市民休闲的广场。阳光照在广场上嬉戏的儿童、散步的人们的脸上,附近居民说,经常能看到李仲彬在广场上转悠,连孩子们都认识他。

更进一步,李仲彬又筹划免掉全区农民的农业税和附加税,让农民享受到“财政福利”。作为地方主政官员,他明白农业税赋对地方财政和乡镇官吏结构无可比拟的重要性,但他更认为,休民养民,对于新都这样一个新建区来说,无疑是缓和基层矛盾的最重要途径。

2003年5月,新都在四川省率先成为农民“零赋税”的区县。为此,李仲彬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有人专门就此事上告李仲彬,省税务部门发通知责令整改。李仲彬却将“零赋税”改名为“以工补农”,由区财政为农民代交农业税,硬是扛了过来。

让民众当“组织部长”

正当李仲彬的吏治脉络越来越清晰之时,2002年,新都惊曝全国卫生系统中查处的最大一起腐败窝案——卫生局两名副局长、五家医院的院长等一共14人涉案,震惊全国。

这件事给李仲彬带来了很大震动。他提出,“要解决干部腐败问题,就要把权力交还给老百姓”。

2003年8月20日,来自新都区人大、区政协和企业、市民中的144名代表,对区委、区政府17名党政领导班子成员进行民主测评,内容包括工作能力、政策水平、清正廉洁、作风民主等11个方面。

测评结果出来了。最“难看”的是:在“清正廉洁”项,有一位同志得了23张“差”票;“工作能力”项有一位得了22张“差”票。李仲彬其他项都是最高分,但“作风民主”项却是最低分,得了12张“差”票。

在随后讨论是否公开测评结果的常委扩大会上,李仲彬与其他干部争了个面红耳赤。他提议将此结果公开,但一些干部担心测评结果公开会影响正常的组织工作,又怕“差”票多的干部丢了面子。

经过近两个月的反复讨论后,10月13日,17名干部民主测评的全部数据在《新都资讯》和新都有线电视上向全区公开。他们的自我剖析讲话稿和录像,也“原汁原味”地在《新都资讯》和电视台上播出,李仲彬在电视上第一个作了检讨。新都的一名报贩称,“那天生意好得出奇”,找他买《新都资讯》的达70多人。新都电视台的收视率也由于播放干部自我解剖讲话稿,创下了最高收视纪录。

此后,对58名区级部门一把手和17个乡镇的121名领导干部也进行了民主测评。在测评中,一名老资格的副镇长不称职票数超过1/3,经过组织程序,很快就被免职。新都一位干部说,要是在原来,这名副镇长可能还会找上级告状扯皮,但这次却静悄悄地接受了免职。

李仲彬所实施的“还权于民”的更大举措,是让民众当“组织部长”——变“官考官”为“民考官”,进行直选,让干部既要对上负责也对下负责。

2003年4月,由“海选”区教育局副局长、新都一中4名副校长开始,新都教育系统开始了基层民主政治实验的第一步;10月,有两所中学的校长进行了直选;12月初,木兰镇进行了中国首次镇党委书记直选;12月下旬,12所中小学校长全部开始直选。

2004年3月3日,新都出台了《关于镇党委书记公推直选的实施意见(试行)》,只要是“条件成熟的镇”,都可以直选镇党委书记。

2004年6月14日,新都召开“2004年优秀村党支书表彰会”,今年2月以来通过直选产生的村党支书中的38名优秀分子集体亮相。李仲彬在会上又“不经意”地透露,直选时有个村支书对群众拍胸脯保证的东西没有兑现,群众正在酝酿罢免他。

厉行改革给新都带来了到处可见的变化,更多的投资者开始在新都落脚。一汽集团将汽配基地设在新都,可口可乐成都公司设在新都,科伦集团来到新都……2003年,新都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8.09亿元,比2002年增长30%。

最近,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对新都直选299个村党支书的作法表示了肯定,他批示:新都区委在加强基层民主建设上,积极探索,很有意义。这无疑让李仲彬感到开心。他知道了,自己并不孤独。

(摘自《21世纪经济报道》 本刊有删节)

猜你喜欢

民主测评干部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五拍”干部
有的在“悬浮”,有的在“游走” 挂职干部如何摆脱“挂职的烦恼”
“赢在中层”的一次竞聘改革尝试
避免民主测评的五种不良倾向
漫谈民主测评
民主测评须增加“含金量”
——对基层部队民主测评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当前党政领导干部民主测评的深层困境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