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阮次山第三只眼看世界

2001-05-22

海外星云 2001年31期
关键词:评论家课题

游走各地的“飞鸟”

“911事件”发生时,阮次山在哪里?他在北京。

北京时间晚上8时许,向来习惯上网浏览新闻的阮次山,回到酒店便上网,结果从互联网上得悉这个惊天大新闻。还看不到2分钟,远在美国的儿子也打电话过来了。

“我马上和电视台联络,他们也刚接到消息,正忙着直播。我无法马上赶回去,因为第二天早上已安排了访问。可是第二天访问取消,我便安排两位专家在北京进行现场直播的评论。”

在北京遇到阮先生,已是事发翌晨,当时他正处理机票,欲赶回香港凤凰卫视,晚上便见他在荧幕前作现场评论。

后来,在南京再见阮次山。他来参加“首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这时,他总是被人簇拥着,追问着对“911事件”的看法。

之后两、三个星期,事态、空间不断更迭,阮次山更是马不停蹄,游走各地。

1946年,阮次山出生于广西,幼年时迁居台湾,度过了求学阶段,后来在美国住了24年,念硕士、从事新闻工作,乃至参政,替政客进行筹款活动、充当参谋。

谈起“911事件”,阮次山缓缓回应,从来不见急躁。他是一个说话谨慎的评论家。正因深思熟虎的个性,才成就了一个评论家。

虽然评论家谨言慎行,可是,提到朋友一家三口当时也在世贸大厦、飞机击中的第91层楼时,他疾首蹙额,终究露了感情。

不只是客观那么简单

阮次山是新闻从业员出身,过去一直坚持新闻是新闻,不能加入评论。即使现在作评论,也会受到新闻专业的习惯所影响:“太要求客观了。”

后来,阮次山上哲学课时,教授曾告诉他:任何哲学问题都不可能客观的。“就像开枪一样,两只眼睛瞄不准,一定要闭一眼才行。”

同样的道理:有“偏”,才有“见”。于是,他说自己所能做到的是,根据了解和专业观点去进行判断。

“你说:‘这是不是真理?我不敢说;你说:‘这是不是完全客观?我不敢讲。可是,至少我是根据自己过去的新闻习惯,做到不偏不倚。所以,我需要掌握更多的事实和材料,进行评论。”

他说,评论最迷人的地方是,他能够提出一两个概念、或者分析一件事情,让读者了解。事实上,这就是在做一种舆论主导者(OpinionLeader)的工作。

“很多人不了解问题,因为他不是吃这行饭的。他必须靠你来解答。如果我们能提供一个正确的信息和意见,这种满足感是非常大的。”

就是这份满足感,使他在某件事件发生时,马上有了奋笔疾书的冲动。

评论家广布眼线

阮次山坦白说,做评论不容易。

“评论人必须专精,尤其是国际课题,范围很广泛,包括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国际法等等,不容易评论。”

然而,阮次山自觉比其他人幸运,曾在两岸三地、西方寓居,使他在评论方面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从小学到大学,我都在台湾度过,所以,台湾的问题我很了解。”他说,台湾社会深层的一面,不是一般人看报纸就能够了解。很多评论员分析台湾课题时,单凭媒体报道反映的“现实”及客观环境是不准的。

漫游四海累积的履历和经验,让阮次山在国际舞台上搭通了天地线。任何风吹草动,只消一个越洋电话,他便可以从当事人口中得到凿凿有据的消息。写起评论来,就更合时宜了。

“我惟一缺憾的是,在非洲没有‘线,所以了解得较少,写评论也较谨慎。”至此,评论家的必备条件昭然若揭,就是“人际关系”要广!

评论家一直是舆论的最佳参照。仿佛他们能看透内里乾坤,也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一个理想的时评作者,阮次山认为:“最好你评论什么课题,你就是某方面的专家。”

说完,他也觉得有点苛求。“这种规格和标准,不容易做到。你看,很多人评论中国课题时,都是望文生义,不够深入、很外行。”

阮次山对自己的期许,一直很严格。“有时,我看到西方对中国的评论,很外行,用二分法、歪曲的概念,便觉得应该建立一个华人的主流媒体市场。我们要有自己的评论。”

让华人的观点向世界发声,才是阮次山最大的期许。

舌头会打结

面对荧光幕,阮次山从容自若,娓娓道来。

如果硬要挑什么毛病,也许观众会觉得他不像其他口齿伶俐的主持人般,说话连珠炮发,反而是老神在在,呈现了独特的主持风格。

原来,不是他不愿讲得疾速,而是先天缺憾的限制。阮次山坦然道出原委:“我的舌头会打结,有的音,我发不出来,R和S如果连在一起,舌头便转不过来。所以,有时候我讲话会比较慢,避免念不出两个连续的音。”

他最宽慰的是,凤凰同仁丝毫不以为意,也不让他念稿,阮次山笑着转述同事的话:“他们说,你念稿就不自然了。你的特色就是结结巴巴的!”

在凤凰卫视众多主持人之中,惟有阮次山是完全不念稿的。通常,他只准备大纲,然后现场自由发挥。“写好完整的稿,我反而限制了自己的思路。”

很多人口无遮拦,话未经大脑便赶紧吐出来,常常言不由衷。而阮次山,说话速度放缓,脑盘却转得比嘴巴快。

“我一个小时可以写1500~2000字的评论,我的笔比嘴巴快。”阮次山补充说:“经过多年的训练,我的字体不会太潦草,人家还看得懂。”

电视评论须一针见血

从2001年1月开始,阮次山受聘为香港凤凰卫视资讯台总编辑、首席评论员,同时继续专栏写作。

阮次山觉得,电视评论和平面评论的确有很大的不同。“写专栏,让我感觉到自己像个学者,可以就某一个事件或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读者拿着一份报纸,可以反复阅读,影响更为深远。”

但是,作电视评论,他就必须以最简短、最有震撼力的语言,一下切中问题要害。“有时候,观众看电视时,可能正在和朋友聊天、打麻将,所以在电视发表评论时,一定要有一两句话,或者概念,可以马上就打动他。”

讲出一两句经典的话,是一种电视评论的策略。毕竟,电视注重的是即时的效果,任你滔滔不绝、长篇伟论,电视前的观众根本听不进去。

如今,阮次山依然保持每星期两篇评论的稿量。“其实,我没有休息时间,即使是周末,我也在思考。”

“我每天都花7个小时看资料、看书和报纸。早上9时上班,开一两个会,接着便上网找资料,中午12点便上现场节目。”

如果不是突发事件,通常在前一天下午,他便开始准备了,第二天早上则查看是否有新的资料和进展。碰上特别事件,他就必须马上转换评论课题。

“我平常看的材料很多,即使突然转换话题,也没有太大的困难。”

所以啊,当阮次山出外公干时,代替他上节目的人便很痛苦,毕竟,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呢!G

《海外星云》(2001年31期)

猜你喜欢

评论家课题
一个符号,表示否定
基于奖励值RNN和A2C模型的音乐生成
梁晓声“报恩”
第十单元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土耳其 释放
爱伦·坡作为短篇小说创作家和评论家的生涯综述
微型教育科研课题“成果管控”初探
竹溪县实施“五个一”工程开展草根课题研究
“研”
从课题指南或总课题中选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