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四届“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事迹简介

2000-04-29

人民教育 2000年10期
关键词:教育教师教学

编者按:

在第16个教师节来临之际,由中国教育报刊社和上海宝钢(集团)公司共同举办的第四届“全国十杰中小学青年教师”评选揭晓,当选的十位教师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委(教育厅、局)推荐的30名候选人中,经评委会充分酝酿后投票产生的。这10名教师都热爱自己的事业,都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都具备良好的师德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他们是成千上万优秀教育工作者的代表,同时,他们又都有着不同寻常的事迹,有自身的特长和独特的贡献,相信遂10位教师不同的从教之路会给人以启迪和激励。这里我们刊载10位优秀教师的事迹简介,表示我们对10位老师以及无数忘我投入教育事业的教师们的崇高敬意。

杨瑞清

37岁的杨瑞清是江苏省江浦县行知小学校长。当年,他从南京晓庄师范学校毕业时,放弃了留城工作的机会,自愿到贫穷、偏僻的五里村小学任教。面对只有几间破旧教室的学校,面对教室里一些缺胳膊短腿的桌椅,面对班级内38名学生中的20个留级生,他像陶行知先生那样将一生奉献给农村的教育事业的决心没有动摇,他“要用青春播撤理想的种子,用爱点燃农家子弟的希望之火”。

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学校教育,杨瑞清不知跑了多少路。他用心和行动去感动家长,吸引孩子。从此五里村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巩固率和毕业率就一直是100%。

1983年组织上调杨瑞清担任共青团江浦县委副书记,这是一个让许多年轻人羡慕的机会,然而他上任不久就辞官回到了他难以割舍的学校。在他的感召下,一批有志于農村教育事业的青年教师来到了五里村小学。

为了让农民的孩子也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他锐意改革,不断探索农村教育规律。1986年,他顶住压力,在南京市率先开展不留级实验;80年代后期他针对农村小学的教育特点,探索进行“赏识教育”;90年代以后他叉提出了“村级大教育”的设想,构建了融小学教育、幼儿教育、成人教育、产业建设、基地建设、文化建设于一体的“村级大教育”办学模式。

如今的行知小学己成为一所具有现代化办学条件的省级“模范小学”。学校创办的“行知基地”每年可接待五六千名城市中小学生到这里来体验乡村生活。

杨瑞清获得了“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十佳青年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孙晓青

特级教师孙晓青,任教于山西省太原市青年路小学。从踏进这所学校的那一刻起,她就立志“做一名好老师”。她全身心地投入教书育人的事业中。她带班是一个学生敬佩的班主任,她教学是一位学生欢迎的出色教师,用学生的话说:“遇到这样的‘超级好老师,是我们的荣幸!”

孙晓青深知教书育人的核心是育人。她教学生做人,不但言传,更注重身教,她总是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感染学生。为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她倾心关爱后进生,鼓励他们不断进步。

针对小学教育中的“应试”倾向,孙晓青在小学数学课教学实践中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走出了自己成功的教学路子;从整体出发处理教材,在教学中既做到教材内容的纵向衔接,又注意教材内容的横向联系;紧紧抓住教学的中心环节,通过优化教学过程,着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上课和学生自学相结合,注重鼓励学生的独创性,力求学生的智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体提高。她先后撰写了《小学数学课应用题思考方法200例》,参与编写数学课课堂训练新设计》等书以及发表了《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等多篇论文,她的这些教学科研成果多次在市、省乃至全国性的教学研讨会上进行交流。她所带的学生每年都参加国家级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先后有13人获二等奖、14人获三等奖。由于她工作业绩突出,荣立“山西省特等功个人”,并多次荣获“省劳动模范”、“省教育工作者标兵”、“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王胜春

她叫王胜春,现年44岁,辽宁省沈阳市第31中学体育教师。作为一名体育教师,王胜春想,不能光扔几个球让学生乱玩,她向领导提出要组建一支业余篮球队,可是那时领导除了点头答应咀外,学校没有能力提供任何器材。但是不久,昔日寂静的操场变得生机勃勃。她用“化缘”来的球架和篮球,领着一群“男孩子”披星戴月地跟篮球较上了劲。从那时起,一年365天她几乎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她“泡”在了篮球场上。

篮球队的队员大多是工人子弟,家庭经济不宽裕,为了节省队里的伙食费,又不让队员缺少营养,只要时间允许,她都亲自去采购、下厨。对于生活困难的队员,她总是伸出援助之手,让学生专心学习和训练。

她对球队实行科学严格的管理,创造出了“梯队式层次训练法”、“动着打”等一套适合于中学生业余篮球训练的有效方法。她带出的这支球队南征北战,冲出了国门,屡建战功,他们6次荣获全国冠军;1994年获亚洲中学生篮球锦标赛亚军;1995年获世界中学生篮球锦标赛第7名;1997年再次代表中国参加世界中学生篮球锦标赛获第5名,这是我国中学生篮球队获得的最好成绩。她的篮球队为国家输送高水平体育人才120余名。

就这样,性格倔强的王胜春在她21年的教师生涯中,用平凡和勤奋画出了自己瑰丽的人生风景。她也因此获得了“辽宁省功勋教师”、“辽宁省优秀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等称号及多种荣誉。

毛桂芬

1994年4月,在上海举行的全国第一届青年教师物理教学大赛上,来自北京景山学校的物理教师毛桂芬讲的是高中课程中的基础知识,难度比较大。当毛桂芬讲到学生最不容易理解的地方时,只见她轻轻地一点鼠标,一个“简谐震动”模拟情景便展现在与会者眼前,完美的课堂教学设计及生动清晰的教学思路,特别是恰到好处地使用CAI,使这节课获得了极大成功,她获得了一等奖。

毛桂芬老师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是在1983年,那时景山学校有了一台苹果机,她选择了“抛体运动”这课。当时毛老师怀孕在身,而机房内刚刚装修完,还不能开窗,毛老师一坐就是半天,有时到下午两点才想起吃午饭,两条腿都不会走路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半年里,她编制了一整套物理教学软件,被评为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以后,她的教学课件做得越来越好,越来越精。

计算机辅助教学只是毛桂芬教学特色的一方面,她有自己一系列的教学思想。在教学中,她非常注重打开学生的知识“窗口”,即有目的地、适时地向学生介绍科技的发展和科技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开阔学生的视野。她还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她在教学中运用探究模式,增加实验课比重,一些结论都让学生由实验最终得出。毛桂芬还尝试用多端性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相关的问题,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

毛老师被同事们戏称为“百科全书”,物理界的任何最新问题,甚至一个名词、术语,毛桂芬都能很快地做出回答。她从教20多年来从未停止过“充电”,总是利用各种机会、各种方式,抓紧一切时间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1986年经过考试,毛桂芬以第一名的成绩到北大研究生院物理系学习。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十分艰苦,她每天早上5点起床,晚上12点睡觉,英语单词都是在公共汽车上背的。由于她的刻苦学习和实践,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教学本领,几年来她的每节课都是公开课。她获得了“北京市三八红旗手奖章”和“北京市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

增海平

翻开曾海平满满几抽屉来自全国各地的信笺、贺卡,看到上面写满如“相处虽只有短短的一年,但我己深深感受到了您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似前我自己总说不想当老师,可经历了高三后,我选择了华中师大……要是人人都像您那样敬业,我们的社会必将是另一番天地”这样情真意切的话语,也许会有人问,曾海平为什么有如此昀人格魅力?

请先品味一下曾海平的座右铭:“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必须是常流不断的‘井水。而这‘井水,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更多的是为人方面的。”

1984年,刚刚迈进湖南省郡阳市第一中学大门的曾海平,校长的第一次谈话便让他终生难忘:“要想做一个好老师,30岁的时候就该有所建树了。”自那时起,曾海平便给自己订了3个“五年计划”:先用5年时间成为一名合格教师,再用5年时间成为一名骨干教师,然后再用5年时间成为一名优秀教师。

为了实现这一“计划”,曾海平在第一个5年里几乎把中学所有的数学教材、教参、教辅都读遍了,他的案头摆满了十几种数学杂志。他不但剪辑了大量的有关数学教学的文章并分类装订,而且像中学生一样每天坚持做习题,力求一题多解,5年里他做了6000多道……

俗话说,天道酬勤,在曾海平16年教学生涯中,他送走了10届高三毕业班,所教学生毕业会考、高考成绩届届在全市名列前茅,作为中国数学奥委会授予的“一级教练员”,他辅导的学生先后有11人获全国大奖。

为了表彰他在教书育人工作中取得的优异成绩,曾海平先后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等称号。面对鲜花和荣誉,曾海平却说有两个时刻是他最高兴的:“一个是他一走进教室,心情就好起来;一个就是学生出息了,特别是调皮的学生和学习困难的学生,经他教后成才了。”

在层峦叠蟑的西北高原上,有这样一位教师:他无数次谢绝经济发达地区用人单位的高薪聘请,以坚忍不拔的毅力探索出一条教改新路。十多年来,他利用业余时间撰写并发表论文500多篇,主编、参编教学用书50余部。他用爱心与坚窭的科研基础架起与山外世界紧密相连的彩桥,17年来,不知有多少学生踏着这座彩桥走向大山外面的高等学府。他,就是陕西省永寿中学的特级教师安振平。

1983年夏,刚刚走出陕西师大校门的安振平,没想到他人生工作的第一站,便是离永寿县城不过70公里的常宁中学,这所5年换了4住技长,7年考上了4个大学生的学校。当他第一次面对30名补习班的学生,不觉吃了一惊:一道简单的数学题,全班只有两名学生能解。安振平心中有一種说不出的滋味。他怎么也想不到,让他梦寐萦怀的故乡,会有这样一个角落?安振平心中默念着:“我要留下来,这里需要我!”

春去秋来,不知多少个日日夜夜,安振平终于在这片贫瘠的早原上,探索出一套“启、讲、诱、练、议”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安振平叫它“题组诱导法”。

1985年在他使用这种教学法的第一年,常宁中学40名考生参加高考,一下考取了15名大学生,令故乡的父老乡亲对他刮目相看。

勤于耕耘自收获,安振平从第一篇论文《涉及两个三角形的一个不等式》在《数学通讯》上发表,到他探索出令全国中学数学界瞩目的“安氏不等式”,从他被中宣部、原国家教委授予“全国80年代优秀大学毕业生”称号到他获得“省劳模”、“省优秀共产党员”等多种荣誉称号中,都浸透了他辛勤的汗水。

面对沿海城市1O万元年薪的诱惑,安振平平静地说:“永寿县穷,正因为贫穷,才更需要她的儿女们为改变贫穷而努力,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定位在祖国和人民的需要上,才能有所作为。”

马峰

2000年5月12日,当被誉为“科技界未来精英的摇篮”的“科学与工程大奖赛”第51届世界大会在美国底特律市拉开帷幕时,有两位中国女孩代表中国的中学生第一次站到了高高的领奖台上,而她们的指导教师就是安徽省蚌埠二中生物教师马峰。

马峰从1982年从教之日起就立下了“课伊始,趣亦生”的追求目标。在教学中,马峰自觉地把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他教书不忘育人,不忘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人类共有的环境连在一起。他教的生物课始终是学生最喜爱的课程之一,他的学生四次参加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省缓以上奖励就拿回了31项。

1998年,马峰结合当地粮食保存问题的实际,带领学生确立了《蚌埠市粮仓害虫种类调查》的选题。他利用双休日和学生一起深入市内4个粮库和6个农贸市场,进行害虫样本的实地采集,并指导学生分类整理。这一项目在全国第五届生物和环境科学探索活动中获省一等奖、全国三等奖。

1998年,淮河水污染震惊全国,蚌埠市的居民不敢饮用自来水,只好买矿泉水。眼看淮河由清变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又驱使他率领学生开展了大型环保科普活动“我们与淮河”,在全蚌埠市引起轰动,使蚌埠二中获得“全国生态与环境十佳示范学校”称号。

猜你喜欢

教育教师教学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秋天在哪里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美育教师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