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昆德拉的困境

1998-07-15楼剑刚

读书 1998年5期
关键词:昆德拉卡夫卡遗嘱

楼剑刚

在《被背叛的遗嘱》第五节“寻找失去的现在”中,昆德拉写到雅那切克在祖国所受的冷遇时,居高临下地判断说:“他已经在国外被承认,不再是弱的了。”这无异是在向我们暗示昆德拉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且要求别人也须这么看。我不知道这是否就是昆德拉心灵深处最想说的话,但从这话似乎也可以解答所谓“被背叛的遗嘱”是些什么样的“背叛”,不就是对于他自己所处的困境的一种真实的表述吗?

对我来说,发现这一点,是阅读完全书并有所思考的一把钥匙,也是一种被激发起来的阅读欲望:走进昆德拉的内心,并像他分析卡夫卡、海明威、雅那切克、斯特拉文斯基一样,分析他本人。从《被背叛的遗嘱》的文字和结构来看,是非常耐读且能引起种种联想的好文字,确是一种无可挑剔的写作。而从昆德拉所指责的“媚俗化的翻译”及后人对大师作品的误读,却不由得不让人感到昆德拉的强词夺理抑或有些蛮不讲理(狡辩?)。剖析卡夫卡和海明威作品的本意无疑是一种幌子,对现代作品的解读本身就很多解,并且有很多人还在不断地解读,昆德拉无非只是一种而已。在我看来,米兰·昆德拉在雅那切克之外的对象的论述中尚能保持一种平静或故作平静的心态,到了自己的同胞却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烦躁,这是不是因为“生活在别处”的经历,没有期望所导致的失落感使然?这似乎正好印证这样一种现实,有报道说,昆德拉在他的祖国不受欢迎,甚至无人对他的那些誉满全球的作品感兴趣。于是在他的心中,捷克误读了他;而在读者的眼里,却是他误读了捷克。就像我上面提到过的那句话“他已经在国外被承认,不再是弱的了”,真像是一句梦中的呓语,让人看到了昆德拉的虚弱与无助。

而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内心的空虚,昆德拉才有了“被背叛”的感觉。他是不是借卡夫卡、海明威、雅那切克等死人的被误读来为自己充气呢?这不是不可能,他想保留自己心目中自己的文学地位及身后的作品地位,作为被称誉的文学家的形象,而对批评家甚至读者的看法持一种敌意的态度,更有甚者,他试图让读者相信,在所有被称为伟大作家的死去人群中,都或多或少存在着被背叛的遗嘱。这是否表明他自己向世人宣告他的作品的不可被解读?然而正是这一很让他感到新意倍出的“被背叛的遗嘱”的概念的发现,使他忘记了文学上一个最奇特的规律,即当一个作家的作品发表以后,作品的解释就不再属于作家本人,对卡夫卡、海明威不例外,对米兰·昆德拉也不会例外。

昆德拉写道:“人们对待死人或像对待一堆废料或像对待一个象征。对于他的已亡去的个性则同样的不尊重。”他的《被背叛的遗嘱》很想为死去的人讨回一些公道。遗憾的是他没有读过中国庄子的文章:你不是鱼,怎么会知道鱼的感觉呢?你不是我,怎么会知道我不知道鱼的感觉呢?所以,尽管昆德拉言之凿凿,却不懂得思辨的奥妙,那种欲替代读者的阅读,欲拉大旗作虎皮的虚张声势,其结果只能是表明他的没有根基的流亡与飘零是那么的虚无和绝望。

这些无奈的话都是他自己说的,“道路在雾中”;而“枯燥的心灵掩盖在感情洋溢的风格背后”,“那里,您不是在自己的地方,亲爱的”。

(《被背叛的遗嘱》,米兰·昆德拉著,牛津大学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十二月版)

猜你喜欢

昆德拉卡夫卡遗嘱
《一种作家人生》:米兰·昆德拉生命中的重与轻
遗嘱人立了多份遗嘱,最后应该以哪份为准
两次阅读和讲授卡夫卡作品的体会
学术卡夫卡
城堡里的卡夫卡
万元遗嘱
写了遗嘱却“无效”,怎么办
王朝教父
卡夫卡向父亲示弱
请叫他“法国作家”昆德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