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目标:“教授级”工人

1997-09-11史哲

中国青年 1997年10期
关键词:教授级技工工人

史哲

《人民日报》消息:“浙江有了‘教授级工人。经省劳动厅批准,目前向第一批24名高级技师颁发了证书,并宣布其享受相应待遇。高级技师是目前代表技术工人最高水准的称号。据悉,此项评聘工作今后两三年举行一次。”

深圳市近日确定:车、钳、铣、磨、电焊、维修工等名列对外招调的“紧缺工种”榜首,而报关员、电脑录入、文秘、企管、会计、统计等被列为“禁止工种”。美容师、英语、金融等被列为“控制工种”和专业。在深圳这么个年轻的新兴城市(据说扔一块砖头也能砸着两个博士),被称为“夕阳西下”的机械技工居然炙手可热。

这是市场根据供求关系发出的一个信号:一个优秀的蓝领工人报酬可能超过一般白领管理者;被大多数人轻视的技工职业,终将因“稀缺”而身价倍增。

技工曾有昨日辉煌

五六十年代,工人,尤其是技术工人在共和国的历史中地位是崇高的。当时,各行各业涌现出大批能工巧匠、技术状元。如李瑞环、倪志福、郝建秀、张百发、王崇伦等。他们在生产劳动中创造出许多“绝招”“窍门”“工作法”,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得到很高的荣誉和地位。当时,这些“技术大王”成为社会推崇的英雄,青工学习的楷模。一时间,学技术蔚然成风。

可惜的是,“文革”中,受“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影响,似乎技术越多也越不是光彩的事。再加上“阶级斗争为纲”,技术工人的使命往往被扭曲,本该为发展生产而努力,却常常被拉去作“阶级斗争的主力军”。

尽管在十年浩劫中也身受其害,但在70年代初,分配到国营大中型企业、当个全民所有制工人,仍是一件自豪的事。当工人,还要当技术工人,所谓进对了大门,“二门”还不能走错。有些青年进厂后没被分到心目中的技术岗位,还怏怏不乐,甚为遗憾。

盛极而衰,风光不再

时过境迁,如今,当工人再也不是什么理想,只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不信你看看周围的年轻父母们,谁个不是望子成龙?“成龙”就是上大学、出国、做官。扭开电视,广告里小毛孩子学他爸爸样,坐在“大班椅”上,洋洋得意地说:“长大我也要当老板!”这当老板的感觉恐怕就跟当年当钳工、电工什么的一样良好。

技术工人地位下降,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盛极必衰,随着“文革”的结束,“老大哥”们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搞生产也实属正常。

恢复高考以后,青年们意识到“读书无用论”赔害不浅,现在读书有用了!学习和钻研的天性又有了新的选择和动力。“上大学”在他们心目中展现了一片令人神往的广阔天地。

改革开放以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工程技术人员的“臭老九”地位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相形之下,工人不如昔日荣耀了。

实行“承包制”后,企业经营者的地位空前突出,“一个能人救活一个企业”等夸大的宣传和误导,使工人,也使技术工人似乎成了无足轻重的角色。某些经营者在承包期内“开足马力”的短期行为,就如同农民种责任田,猛劲使化肥一样。技术工人,现在够用就行。培训学习,又要投入,又要花时间,显然是与社会上急功近利的浮躁气氛所格格不入的。

对国家规定的2%一2.5%的职工培训经费,提留不足,用不到位。一些企业甚至年人均培训经费支出仅几元钱。就这几元钱,主要还被用在领导干部的学历教育上,真正花在一线职工技能培训的经费,寥寥无几。

“老黄牛”“螺丝钉”等敬业精神似乎与平庸无能划上了等号。在这种社会漠视、企业短视、职工自己也蔑视的情况下,技术工人的地位在求职者和年轻人心目中一落千丈。

也难怪,这些年很多企业效益不好,不少工人下岗。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要调整下一些“剩余劳动力”。但人们把这些都当成一个错误的信号,以为学技术再也不吃香了,“技术无用”跟从前的“读书无用”整个反了过来。

于是,在职的下海、跳槽,改弦更张。年轻人受社会上拜金主义的影响,重钞票轻技术,不愿当工人。有识之士不禁忧心忡忡:“21世纪谁来当工人?”

就业观念大转变

与“技工”受冷落相对应的是,劳动力市场却热点不断,掀起一阵阵的“一窝蜂”。早些年,宾馆饭店的招工处人满为患,这年头谁还愿意弄个满手老茧和油污?而大宾馆的富丽堂皇、冬暖夏凉、收入不菲、舒适高雅,整日与名流阔佬摩肩接踵,充满着发财或远栖高枝的机遇,这正是不少连篇累牍的影视剧给人描绘出的“海市蜃楼”式的“理想职业”。

欲圆“老板梦”的也发现机会多多,高等院校纷纷开设了管理专业。有一阵子全民经商,工商局的执照都发空了。一时间,会计紧缺,再小的公司也得有会计算账呀!顿时,家长们纷纷让孩子去学会计:将来工作不成问题。再往后,街上的食府、酒楼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人们又联想到,人人都要吃,厨师肯定吃香。那一阵子也确实是高价争聘厨师成风。厨师培训班也就应运而生,生意恐怕比林立的菜馆还要好些。现在,美容院又成为都市一道靓丽的风景,学出个“美容师”也不难,交几百块钱,几个月就可“速成”,还具有“国际”什么协会的执照呢!一出道月收入干儿八百的没问题。

谁还愿像从前的老师傅那样,拜师学徒3年,等熬到七八级工,头发都白了。熬倒不怕,过去一个厂子里,八级钳工凤毛麟角,就像明星似的,小青工们都圣人般地崇敬着他们,工资亦跟厂长不相上下。现在倒好,应了一句老话:七级工,八级工,不如某些人扭动扭动。用时下的话来说,就是“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有谁还乐意此等低效率的投入呢?

我们为此付出代价

随着一些技术过硬的老职工陆续退休或年龄偏大,企业的技工出现“断层”。南京市146万职工中,初级工占55%,高级工仅占5%,技师和高级技师只占技工的0.6%;技师中50岁以上的有47%,39岁以下的仅占7%,高中、中专以上的占25%,初中文化的67%。据调查,我国有47.9%的职工就业后没有接受过技术业务培训。

技工短缺就是一种必然的结果了。

生产一线技工“断档”,致使不少企业产品质量下降,“跑冒滴漏”浪费严重,引进的先进设备和技术使用效率低下,结果导致企业的经济效益滑坡。湖北省一家纺织厂,当初老职工一人能看管30台纺机,产品合格率达98%。如今进厂三四年的青工看24台机器也颇感吃力,劣质产品迭出。南方某地前年举行青工技术大赛,20名选手理论合格的只有8名,操作合格的12人,两项均合格的只有4人。

国家统计局有资料显示,在1/3明亏或潜亏的企业中,80%的原因在于内部管理跟不上或工人操作技术不到位。每年因操作工技术不过关造成的生产事故而导致的经济损失达千亿元之多。试想,在“技盲”充斥的企业里,即使来了个三头六臂的“能人”,又怎能扭转乾坤呢?强将手下是弱兵,这仗不打也知输赢了。

矛盾的是,方面,主要工业产品的生产能力严重过剩,例如机械行业的金属切削机床的生产能力的利用率仅为46.2%;另一方面,高精度和数控机床等技术密集型、高盈利的产品却被跨国公司大量地占有市场。国内固定资产投资所需要的设备68%依赖进口,设备制造业丢掉了国内市场的2/3。市场的丢失是造成机械行业全行业亏损的重要原因之一,并影响了我国机械工业二三千万职工的工作和生活。形成这种怪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由于技工素质低下所造成的新产品开发跟不上、质量不过关,也是重要的因素。据研究,目前我国科研成果的利用率只有15%。市场竞争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空喊反对“崇洋媚外”已无济于事,只有靠自己的产品去打败它,不然,只有自己被打败。

现在面临的情况是:劳动力资源的结构已呈现畸形状。南京市每年有9万多职工下岗或失业,另一方面,技工缺口大。该市劳动局今年组织的几次大的劳动力交流大会上,“二产”即加工工业需要的技术工人成交率最低。多年来形成的技工青黄不接现象,不是什么一朝一夕的“岗前培训”所能弥补的。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还将延续相当一段时间。

技工正在升值

而青年一代盲目的追求已很快见到后果了。吃“青春饭”的没过几年,又被更“青春”的顶替了,只好回过头来重新学习,重找工作。当然也不能说他(她)们就一无所获,可是这社会究竟需要多少“关系学家”和一知半解的“通才”呢?许多拥有一两项专业技能,却不善与人打交道的,多少年来不也生活得蛮好吗?据人才市场反馈的信息,不论是下岗或退休,有技术的工人往往还没进职业介绍所就被人聘走了。

青年人拥有“年轻”,可以多试试。但如果一味好高务远、见异思迁,还不如踏踏实实地钻一门、精一门。设计自己的未来,也需要考虑“可持续发展”。

一窝蜂,害人不浅。曾经是大热门的财经管理专业,如今连分配都困难。报上还时不时地见到“下岗会计,愿为代账”的求职广告。据上海就业市场传出的信息,当初很多考生不愿报考的工科类专科就业形势不错,而技工学校的毕业生更抢手,还未出炉就被预订一空。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已经开始发挥作用了。

克莱斯勒总裁说:“有段时间,我们雇佣的是手、胳膊和腿,而现在,我们雇佣的是整个人,他们的头脑比其他部分更重要。”随着科技的进步,半数的劳动技能在3—5年内就会变得一无所用而被淘汰,因此必须继续学习。在这方面,摩托罗拉公司深有体会:他们每花1美元投资在职工培训上,就可连续3年每年提高30美元的生产力。有鉴于此,作为工人,要自觉地不断“充电”,“引进”新知识、新技能。作为企业,则需舍得在技工教育上进行投入,让“软件”经常地升级换代。因为在后工业时代,企业成功的秘诀已不再是看有形资产的多寡,而在于企业有多少智慧与系统实力。

近来,山东省副省长接见十大杰出青年代表,鼓励岗位成才。安庆石化总厂1.4万名职工参加“考星”活动。南京市开展“百万职工技能练兵、技能竞赛”。某市出台了“技师及高级技师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农转非”的政策。对在各种竞赛中冒尖的技术能手,不仅有一次性的奖励,而且正在考虑建立正常的激励机制。如岗位技能工资制、对有突出贡献的技工增发养老保险、提高企业补充养老金等。

随着技工市场价值的提升,“技术工人不吃香”的观念正在发生变化。

责任编辑:彭建梅

猜你喜欢

教授级技工工人
为了不吃预制菜,打工人有多努力
《中华魂》
《百年芳华》
从技工到英雄
喻木华陶瓷艺术
ZPSTUDIO TOOLS与意大利技工共同制作的手工艺品
调配工人
基层关工人的梦
王淑凝陶瓷艺术
一名关工人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