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姐妹:手拉着手闯市场

1997-09-11王林

中国青年 1997年10期
关键词:长青卖菜牡丹江

王林

三姐妹:手拉着手闯市场

牡丹江有个三姐妹针织厂,原来叫三友针织厂,因为厂子的主人是三个下岗女工,所以大家都爱把她们的厂子叫作“三姐妹针织厂”,后来她们索性就把厂名和商标都改成了“三姐妹”。

三姐妹是张秀芬、刘丽娟和柳长青,都是牡丹江第二毛纺厂的职工,张秀芬和柳长青在工厂做检验员,刘丽娟在车间做工资核算,三人工作轻松,平时和另外两个姐妹常在一起,说说笑笑。后来刘丽娟说,也难怪工厂搞不好,我们这样闲着的人太多了,都不想干活,到时还要开支,工厂能不倒?

1994年5月,工厂真的倒了,三个人也全下了岗。一下岗,她们全都懵了,心里不是滋味,手都不知道放在哪儿好。平时把不干活当成好事,这一下岗,才知道没活干的日子这么难捱。回到家里吃闲饭,心里不安,家里人冲你笑笑,你都觉得像是在瞪你。怎么办?五个最要好的姐妹就天天到市场上转,看人家卖水果,就也去卖水果。五个人卖了一个星期,不知怎么搞的,明明是一块钱上的贷,卖一块五还不挣钱。大家嘻嘻哈哈笑一阵,说,就当是自己吃了吧。卖水果不赚钱,就又去卖菜。清晨3点上菜,然后到菜市场卖,这些女工太实诚,也不会喊个价,遇上老人来讲价,就依着人家。起早贪黑地干了一个多月,一算账,五个人一共赚了75块钱,一个人15块,算是有了成绩。

这时候,有两个姐妹找到了工作,走了,剩下张秀芬、刘丽娟和柳长青三个人。三姐妹一商量,卖菜咱是不行,咱们还是办个针织厂吧。这事厂里的领导非常支持,提供了两间小房做厂房,三个人各自从亲友处借了两万元钱,买了两台机器,针织厂就办起来了。说是叫厂,其实就像个小作坊,一次只能进二三百元的纱,自己织成布,再拿到外面染,然后自己裁剪自己缝纫。当第一条线裤做出来的时候,三个人别提多高兴了。第一次生产出了600条线裤,三姐妹高高兴兴天天起大早到早市上卖了20多天,那时是冬天,三个人的手都冻得不成样子,可是卖着自己的产品,心里热乎。卖完了一算,赚了七八百块钱,不多,可这就算成功了。

活多的时候,三个人可以几天不回

家,困了就轮流打个盹儿,机器不能停。冬天遇上没有暖气,就搬回家去干,从早上一气儿站着干到晚上10点,腿都打不了弯,小张就问:你们知道资本家是怎么剥削工人的吗?三姐妹于是就哈哈大笑。三姐妹都怕别人累着,有活都抢着干,到外地进货,也争着去。进货是个累事,不管多远,不管谁去,都是坐硬座,住最便宜的小旅店,带上一大包方便面,用热水一泡就是一顿饭。刘丽娟说,钱是大伙儿一起辛苦挣的,谁也舍不得多花,我们都是几毛钱几毛钱地算计。

三姐妹针织厂就这样发展起来了。今年香港回归前,小张脑子一转,大家赶制了一批有庆回归图案的文化衫,结果销路极好。三姐妹的事迹在牡丹江市家喻户晓,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再就业明星。三姐妹说,我们可羡慕上班的人了,有钟有点,还有休息日,我们一天到晚忙,累死。这是实话。从进原料到生产到销售,全是三个人自己干,看看三个弱女子,真不相信她们能干那么多事情。说她们历尽千辛万苦,不了解的人真的不能体会。

可是说起这些,三姐妹总是笑笑说,这也没啥,比我们艰苦的人多着呢!每天在街上看到原来厂里的职工,干什么的都有,心里也挺不是滋味……

猜你喜欢

长青卖菜牡丹江
论迟子建小说的人文情怀
小猪卖菜
小猪卖菜
贡献更多“牡丹江力量” 书写更精彩的“牡丹江篇章”
卖菜讲究精打细算 “宋小菜”算的是数据
寻找最美校园 牡丹江师范学院
长青开启中马圆梦之旅
牡丹江流域自然地理敏感区划分研究
长青 迈步环保公益
长青荣耀三十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