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青年时代谈治学方法的一份手迹

1984-11-01唐振南高菊村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4年4期
关键词:分类整理序言无字

唐振南 高菊村

1917年夏,青年毛泽东在肖子升《一切入一》的自学笔记上写了一个“序言”,比较系统地叙述了他的治学方法。

肖子升是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同学。肖在一师毕业后,先后在长沙修业学校和第一师范附小任教。此时,他们之间友谊甚笃,虽相距咫尺,还常常用书信阐述已见,相互切磋。

《一切入一》是一个哲学上的问题,说明一般与个别、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肖子升把中国哲学史上有关这个方面的论述,摘录在一本笔记里,并冠以《一切入一》的书名,请至友毛泽东撰写序言。这个“序言”仅五百多字,可是论述的学习方法全面、中肯,思想内容丰富、鲜明。

“序言”开宗明义说:“吾生也有涯,而智也无涯。”知识似海洋,无边无际,而人们的生命则是有限的,要在有限的生命里,学习无限的知识,必须讲究方法。做学问当然自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取。紧接着,毛泽东回顾自己的学习经验,总结了如下几点。

一、持之以恒,日积月累。他说渊博的知识“非旦暮所能成。必也,有恒矣。”比如走路,千里之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将适千里及问门而复,虽矻矻决不可及”,快要到达目的地,要进大门了而停止前进,尽管你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也是枉然。学习也然,“今日记一事,明日悟一理,积久而成学”,一定会收到“台积而高,学积而博”的效果。

二、打好基础,循次渐进。他生动比喻道:“百丈之台,其始则一石耳,由是而二石焉,由是而三石、四石,以至于万石焉。”“高以下基,洪由纤起”,高台要靠牢实的基础,才会雄伟坚固,大江要汇集千万条涓涓之水,才能奔腾怒吼。学问也如是,必须学好基础知识,循次渐进。基础不牢,上不去;上去了也会垮下来。

三、正确处理博与精、通和专的关系。毛泽东一贯主张博览群书,但要有重点,要精深。犹如蜜蜂采集百花,是为了酿蜜。读书也是一样。“庇千山之材而为一台,汇百家之说而成一学”,博为了精,通为了专,扩大知识的视野,是为了精通一项专业,日久必能获得“取精用宏,根茂实盛”之收成。

四、掌握各门学科的特点,及时分类整理。他说,积累知识的要诀,就在善于掌握各个学科的特点,分类整理,找出固有的规律来。毛泽东读书时,不仅眼勤手勤,手不释卷,摘录了好几网篮的学习笔记,而且善于分析、归纳。东山学校的同学谭世英,湖南第一师范的学友罗学瓒,经常借阅他的学习笔记作为范本参考。

五、独立思考是毛泽东学习的主要特点。“序言”说:“挚其瑰宝而绝其淄磷”,就是这种独立思考,分析批判,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学习方法的高度概括。他在读一本约十万字的《伦理学原理》时,写了一万两千字的批语,阐发自己对人生观、历史观、宇宙观的见解,处处充满着追求真理和改造社会的精神。

六、注重调查研究,把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毛泽东在学生时代就立志拯救中华,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书本知识,苦读“有字之书”,还手拿雨伞,脚踏草鞋,走向农村,以求“周知社会”;创办工人夜校,联系工人群众,了解工界情况,学习“无字之书”。他认为“闭门求学,其学无用”,必须把“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结合起来,“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这样,定能获得广博的知识,寻得改造社会的方策。毛泽东正是通过这条艰难曲折的道路,经过多年的摸索,终于找到了“改造中国与世界”的真理——马克思列宁主义。

(上海市盛志相推荐,摘自《党的生活》1983年第6期)

猜你喜欢

分类整理序言无字
小班探究式生活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琵琶行(并序)》教学经验分享
三月序言
分类整理,巧解分数应用题
不可思议的旅程
读一部“无字”的“名著”
试论如何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效率
针对公交公司的钱币分类整理装置
从创伤记忆看张洁的《无字》
《无字》与《青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