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言文教学中思维基点的有效创设

2024-04-27何素峰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4年3期
关键词:陋室铭文言文教学创设

何素峰

摘 要 分析探讨唐代刘禹锡《陋室铭》的几个重要思维基点,包括追求高尚品质与清静生活的思维、清静与喧嚣的对立思维、文学与哲学的交融思维以及对抗逆境与自我肯定的思维,并由此探讨文言文教学中思维基点的创设与价值。

关键词 《陋室铭》  文言文教学  思维基点  创设

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经典之作《陋室铭》如一颗明珠般闪烁在文学的天空,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哲学内涵。《陋室铭》所蕴含的思维基点不仅让读者深入理解古代士人对精神生活的向往,也引发了读者对高尚道德和清静生活的深刻思考。让我们一同走进《陋室铭》的世界,探寻这些思维基点,感受文学和哲学的交融之美,思考如何将古代智慧融入当代生活,让我们的内心得到升华,品质更加高尚,生活更加清静。

一、追求高尚品质与清静生活的思维

《陋室铭》思维基点之一是追求高尚品质与清静生活的思维。这一思维基点在文中通过对陋室及其主人的描写和对比得到了充分体现。

文章通过描写主人居住的陋室和他的生活方式,表达了对高尚品质的追求。开篇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比喻陋室不必豪华,只要主人有高尚的品质,就能够出名和灵秀。这里的“仙”和“龙”代表了高尚的品质和德行。文中提到主人与鸿儒交往,能够调素琴、阅金经,这些都是高尚品质的表现。这些描写强调高尚品质对一个人的重要性,不论生活环境如何简陋,只要内在的品质高尚,就能够出类拔萃,不受物质条件的制约。

除了高尚品质,文章还强调了清静生活的价值。主人居住的陋室被描绘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种环境给人一种宁静清幽的感觉。主人的生活方式是宁静的,没有丝竹乱耳,没有案牍劳形,他能够安静地弹奏素琴、阅读金经,过着清静而高雅的生活。这些描写传达了作者对清静生活的向往,在作者看来,清静的生活可以使人远离世俗的喧嚣,沉淀心灵,更好地追求高尚的品质。

二、清静与喧嚣的对立思维

《陋室铭》中,清静与喧嚣构成了对立思维,这反映了作者对宁静生活和远离世俗喧嚣的追求。

陋室被描写为环境宁静、幽雅的地方,苔痕青绿、草色清新,主人可以安静地调琴阅经,没有丝竹乱耳、案牍劳形。这种清静的陋室与世俗的繁华喧嚣形成鲜明对比,突显出作者对宁静生活的向往。陋室主人选择了清静的生活方式,不受世俗的干扰,追求内心的宁静和道德的高尚。陋室主人的交往被描述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表现出他与有修养的学者为伍,追求高尚品质,注重精神层面的交流,反映了他内心的高洁。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世俗中的白丁,即那些没有学问、修养和道德品质的人,暗示了俗世浮躁、功利主义喧嚣。作者通过这种对立思维,强调了对高尚品质的珍视。

这种对立思维在文中体现为陋室主人对高尚品质的追求和对清静生活的珍视。通过与世俗中白丁的对比,传达出重视内在修养和道德品质的观念。这是作者在文中的思维基点之一,也是引导读者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探讨高尚品质与清静生活的真正意义。这种思维基点丰富了文本的内涵,使之既有文学性的表现,又具备深刻的哲学思考。

文章通过清静与喧嚣的对立思维,表达了作者的价值观和追求,能引发读者对高尚生活与世俗生活的思考。这种对立思维丰富了文章的层次,使其更具深度和感染力。同时,对立思维也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教学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理解古代文本。

三、文学与哲学的交融思维

《陋室铭》思维基点之一是文学与哲学的交融思维。这一思维基点通过文本的表现方式和内容体现得淋漓尽致,为读者提供了文学欣赏与哲学思考的双重享受。

文本采用了多样化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仗、排比等,使文章具有音韵和节奏感,增强了文学性。开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就是一个充满文学韵味的表达,通过比兴手法,传达了陋室的灵秀和主人的高尚。“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中的“苔痕”和“草色”可以看作是对主人高洁清静心境的隐喻,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暗示了主人的内在品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工整的对仗中显示出作者的高雅,作者喜欢与高雅的饱学之士交往,“鸿儒”与“白丁”的对仗强调了主人与友人的高尚品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中的对比将主人的生活方式与世俗繁忙、功名利禄相对比,凸显了主人的清雅和淡泊。

除了文学性,文章还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陋室环境表现出主人对清静生活的向往。这种清静生活的追求是哲学上对内心平静和宁静的渴望,强调远离喧嚣和物质追求。文章通过描述主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反映了作者对世俗生活的反思。主人不追求功名利禄,不与无学之辈交往,这种态度是对世俗价值观的反思,强调了精神和道德的高尚。

《陋室铭》将文学性的表达与哲学性的思考相融合,通过文学的形式传达了哲学的观念。以文学的语言表现哲学的思想,使读者在文学的享受中能够深入思考人生、道德和价值观等哲学议题。这一思维基点不仅让读者欣赏文学之美,还深入思考文本所传达的哲学信息及其与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的关联,从而领悟到作品更深层次的意义。

四、对抗逆境与自我肯定的思维

《陋室铭》思维基点之一是对抗逆境与自我肯定的思维。这一思维表现出作者对自己生活方式和品德的坚守,同时体现了对自己追求高尚品质的肯定。

刘禹锡在担任监察御史期间,积极参与“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他被贬至和州县当一名通判,这是一种明显的政治打压。这一经历反映了作者无惧逆境、坚持高尚品质和道德原则的决心以及不随波逐流、对抗顽固势力的勇气。和州知县见其被贬,故意刁难他,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毫无怨言,还在门上写下:“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辩。”知县知道后很生气,把他安排到县城北门,房屋由三间减为一间半。新居位于河边,垂柳依依,刘禹锡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再次把他调到县城中部,只给了一间小屋。半年间搬了三次家,最后步入斗室,刘禹锡愤然写下了《陋室铭》,并请人刻在石碑上,立在门前。这表现了作者对清静生活和高尚品质的坚守,并将其视为宝贵的精神追求。文中对陋室主人的品质的赞美,实际上是在肯定自己的高尚品德。作者借助陋室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将陋室与诸葛亮的草庐及扬雄的屋舍相提并论,强化对高尚品质的自我肯定。这种自我肯定反映在文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和“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的描述中,传达出作者慎独的精神追求。

《陋室铭》充分体现了思维基点的重要性与价值。通过分析本文的几个重要思维基点,包括追求高尚品质与清静生活的思维、清静与喧嚣的对立思维、文学与哲学的交融思维以及对抗逆境与自我肯定的思维,不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内涵,还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因此,文言文教学中应注重思维基点的创设,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使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培养出更为丰富和高尚的内在品质,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正如《陋室铭》中所表现的虽身处陋室,却可拥有高尚的品德和清静的生活。这是一种对内在精神追求的珍视,也是文言文教学应赋予学生的宝贵财富。

猜你喜欢

陋室铭文言文教学创设
陋室铭(行书)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大名鼎鼎的《陋室铭》,作者到底是谁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刘禹锡 陋室铭》
新课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探析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文言文教学之流弊及矫治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