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具身认知视域下审视语文教学的问题与策略

2024-04-27郭梅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4年3期
关键词:审视具身认知语文教学

郭梅

摘 要 语文课程具有实践性,学习者是实践的主体,语文教学具有具身性。具身性语文教学的落实,需突出以实现身体参与为主的动态性教学目标、情境性教学内容、主体性教学过程、整体性教学评价的策略。具身认知视域下审视语文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具身认知  审视

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体与心智的关系,认为身体体验与心智认知具有内在一致性,身体体验影响心智认知,心智认知促进身体体验。[1]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性课程。[2]语文学科课程的学习要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复杂问题,“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3],学习者身心的发展需要建构于真实的实践情境。语文实践性课程是具身性的语文教学活动,需要学习者身心全方位积极参与语言实践并获得整体性发展。语文教学需在具身认知理论下审视与重新建构,构建身体参与的语文教学,以具身性语文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促进全面发展。

一、语文教学的离身问题

受传统语文教学固有思维与模式的影响,语文教学脱离学生身体,教学孤立,存在语文教学离身性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教学目标套牢化

课堂教学目标是指在教学活动主体进入教学情景前,教师预先设定好的对教学效果的期望和主观评价。[4]因而教学目标最主要的特征是预设性。语文教学目标的预设是指语文教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考虑到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及学情,提前对教学效果进行设计。传统语文教学受“目标制定法”的影响,教师在设定目标时往往会把目标设定得过细和死板。教师视学生为“白板”和“容器”,从外部灌输理念,隔绝了学生与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和环境的对话,让课堂失去了活力,陷入了“僵化死板”的怪圈。

2.教学内容“去情境化”

教师的职责是按照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兴趣、心理为学生创造各种情境和环境,使学生在与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环境的互动中实现认知教学、智力训练、人格教育三位一体的发展。但是,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中常常忽略了将教学情景与学生生活相结合。例如,在给学生提供音频或视频的教学情景设置中,把教学情景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在教室之内,有着审美差别的学生面对相同的文本材料,就会产生一种僵化的教学情景。教师在教学情境的设计中更注重自我设计,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创生的情境。

3.教学过程机械化

传统课堂教学缺少对学生主体性学习的引导,学生的身体是被限制和控制的,具体表现在:上课的时候,要保持端正的坐姿,不能随便移动手脚,把手放在桌子上或者是把手放在身后,两眼要盯着书本或黑板,举手时要按照老师的指示去做。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过程主要以“教师独白”为主,学生跟随教师的任务或问题进行思考,而他们的答案只是论证教师观点,学习变成了一种“过场的表演”,教学变成了教师对学生进行流程化的指导。这种机械化课堂说教把学生的身体及其活动隔离开来。例如,在《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出要求:“学生分组自由朗诵诗歌,回答下列问题”。这种机械化提问,意味着教师是整堂课的主导,只有教师才拥有参与课堂互动的权利,而学生则是在迎合老师的提问。

4.教学评价局限化

以身心、主客二元论为基础的传统认知哲学主张,认知是不依赖于躯体而存在的。基于这样的认知,评价活动容易形成身体与心灵、主我与客我的二元对立的离身化倾向。这种观点具有局限性,忽视了身体的体验和参与,忽视了身体、认知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导致了身心、主客、知行分离。在语文教学评价中,评价设计注重学生“知识本位”,具有身心分离的倾向,不能准确发挥诊断作用。例如,在学生品评诗歌的情感价值时,教学评价注重学生是否能借助所学技巧分析情感,忽略学生思维发展、审美能力和文化理解等素质发展水平的考查。另外,教学评价单一化。语文教学评价主体局限为教师,如“学生展示,教师点评”“小组交流,教师点评”等评价设计模式。这就忽略了学生与周围环境中他人的互动,致使全体学生把教师的点评作为导向,造成同质化的语文学习。

二、语文教学的具身策略

具身认知理论和语文教学的结合可以转变传统语文教学中固化的教育观念,实现以身体参与为主的动态性教学目标、情境性教学内容、主体性教学过程、整体性教学评价的语文教学,使学生能进行具身体验、创造性学习,达到身心与环境的深度融合,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1.创设身体参与的动态性教学目标

具身认知理论强调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法学习并能适应学习,达成预设和生成之间的辨证统一,有适当预设的生成。语文教学中,学习者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人,其原有的经验结构使得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多变、复杂的特点。因此,教师在课前制定的教学目标只是一种基础的参考框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程序。

首先,要制定动态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能过于细化,要给学生留出足够自由思考的余地。预设时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全面考虑生成性目标的可能性,对教学过程中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形进行多番设想。例如:学生最难学的内容有哪些?哪是教学的关键点和突破点?學生会从哪个角度提问,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学生富有个性的观点,教师应怎样加以补充呢?怎么才能激发和引导学生?怎样和各种类型的学生互动交流等。

其次,要关注教学过程的变化。教师要善于聆听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声音,及时调整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应是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要把握好课堂上的随机性,敏锐捕捉到可以利用的信息,构建教学框架,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灵活应对“偶发事件”,适时地对其进行改进与调整,使教学目标更符合学生的特点和实时课堂。例如,《项链》教学中,在引导学生解读文章主题时,有学生提出观点“物质和精神一样重要”。教师抓住这个观点,灵活生成一个新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探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便适时将其引申到物质与爱情的话题上,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也会提高,这样的课堂会变得更精彩。

2.创设身体参与的情境化教学内容

具身认知一词的英文形式是“Embodiment”,从词形可以看出,身体和环境是镶嵌在一起的,也就是说身体和环境是相互联系的的,身体具有情境性。人类的认知活动不只是在人脑中进行“信息处理”,还存在于一个丰富多彩的真实情境中。因此,将认知、身体、环境融合在一起,创设生活化或真实世界情境,使学习者的思想和身体都能真正地融入语文教学,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构建知识。

首先,对课堂物理环境进行创新。视教学内容布置合理的课堂环境,如举行辩论,可使用U形座椅;在开展研讨时,可以使用圆桌式的排座等,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身体舒适的的空间,有利于学生想象与练习。其次,拓展学习情境,将之延伸到自然与社会。让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去触摸真实的自然和社会,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直接面对事物本身,推动学生身体、认知和思维的全面发展。例如,通过游览著名景点、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营造出真实的情景,使学生切实亲身参与。最后,利用网络技术,构建具身的教学环境。物联网、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设置虚拟环境,使学生身体进入虚拟的真实情境中去学习,产生直接的具身体验。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既可以扩大感知空间,也能进行知识的构建、迁移和运用。

3.倡导身体参与的主体性教学过程

教学的目的是培养人才,应该从身心一体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的训练,帮助学生重建与现实世界和他人的意义联系。在教学中,要倡导身心统一。

首先,教师应树立身心一体的教学观念。比如,在学生掌握了所学的基础知识后,可以引导学生用适当的语言、肢体动作、姿势等方式融入课文之中,通过身体去感受人物的情绪以及心理的变化,从而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其次,开展身体在场探究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是在多种探究活动的帮助下,学生进行手脑配合,如可以通过表演活动呈现课文中的对话场景,开展以言语实践为内核的实践活动;通过参观文字博物馆、开展社会用语情况调查、进行采访活动等,有效感受和理解知识;以师生共同改编的课本剧活动发挥学生的表演才能,让学生身体多感官参与、感受、体验。学生的感官参与是意义构建的前提和基础。因此,理想的教学应包含感官参与。通过感官参与,学生能更好地具身体验所学知识,建构知识意义体系。

4.实施身体参与的整体性教学评价

叶浩生教授提出:“认知、思维、情感等都是身体结构及其活动方式的结果……身体在心智中,心智在身体中,人的生命呈现就是这种整体化的过程。”[5]人是具有整体性的生命存在,包含身体、认知、情感、思维的统一。那么语文教学评价也应该回到人的整体性范畴,注重身体与心灵、理智与感性、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让每个人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从而获得全面的发展。

首先,丰富评价内容。语文教学评价设計内容在包含语言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延伸到思维、审美和文化等素养上,促进学生整体性发展。其次,引入多元化评价主体。在课堂上可以采取学生互评,在课堂外可以将家长和社区等纳入评价主体中,对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进行评价,使学生身体能感受到多方面的评价,做到“兼听则明”。最后,采取多样化评价方法。建立可量化的、可测量的评价模型,注重学生身体某些隐含的知识与内部素质的考查评价。特别是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大数据环境下的即时个性化评价体系,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评价更加准确和合适,最大程度地反映出学生的发展水平。

综上,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基于具身认知理论构建语文教学,以学生身体参与为主,实现学生与课堂教学的良好互动,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叶浩生.西方心理学中的具身认知研究思潮[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板),2011(4):153-160.

[2][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4]龙安邦.教学目标的预设与生成[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8(12):105-106.

[5]叶浩生.身心二元论的困境与具身认知研究的兴起[J].心理科学,2011(4):999-1005.

猜你喜欢

审视具身认知语文教学
具身认知视域下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的教学反思
未经旅行“审视”过的设计,是不可信的
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审视与当代发展探析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关于国际法渊源内涵和外延的重新审视
生与死:《荒野猎人》的伦理价值审视
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在线学习环境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