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著《朝花夕拾》的导读路径

2024-04-27叶美枝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4年3期
关键词:朝花夕拾教育观念

叶美枝

摘 要 鲁迅经典名著《朝花夕拾》的导读路径有三:引导学生感受鲁迅的童年生活,感知文学,理解人性;深入研读,还原作品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对《朝花夕拾》中教育观念深入思考并评价,促进深度学习。

关键词 《朝花夕拾》  导读路径  童年生活  还原人物  教育观念

鲁迅先生的经典名著《朝花夕拾》能给人深刻的人性思考与丰富的教育启示。以三条路径为主线导读《朝花夕拾》,引导学生感受鲁迅的童年生活,还原作品的人物形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感受鲁迅的创作精神与教育观念,促进深度學习。

一、感受鲁迅的童年生活

深入阅读反映鲁迅童年生活的名著《朝花夕拾》,能更为深刻地感受这位文学巨匠独特而珍贵的童心。这种感受不仅仅是对他个人童年的回溯,更是对那个时代、那个社会背景下儿童生活的一种共鸣。通过百草园中的点滴活动,如观察植物、摘果实以及雪地捕鸟等,鲁迅的童年生活被呈现得丰富多彩,生趣盎然。展现在读者面前的童年鲁迅是一个充满好奇心、无拘无束的可爱形象。《朝花夕拾》中众多篇目的生动描绘不仅让学生更贴近鲁迅的内心,感受他那个时代的童趣,也让学生在这样的童年印记中找到了自我。

在表现鲁迅童年生活的作品中,思考贯穿始终,展现出鲁迅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对神秘事物的深刻思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怪哉”的探索充满了对未知的好奇,这表现鲁迅不仅是一个好奇心强的孩子,更是一个对世界充满独立思考的少年。通过这些作品,学生能够更深入地感受到鲁迅童年时期独特的思维和感悟,同时能启发学生对自身成长过程中未知和奇幻的理解。

情感共鸣成为学生与鲁迅建立联系的桥梁,能够拉近彼此的时空距离。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作者对百草园的描写不仅是对童年乐趣的回溯,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生透过鲁迅的文字,仿佛回到了自己的童年岁月。这种情感共鸣使学生更贴近鲁迅的内心,激发了他们对自身情感的深刻思考。如《狗·猫·鼠》展现了鲁迅对小动物的深厚感情,小时候养的隐鼠成为他情感的寄托,当得知隐鼠的悲惨结局时,他产生了强烈的报仇欲望,表达了对正义的坚守。这样的情感表达能够引发学生对于善恶、正义与报仇的思考。通过鲁迅的文学表达,学生能够理解情感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培养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鲁迅作品中的童真、思考和情感共鸣为学生提供了深度感知文学、理解人性的机会。通过这些作品,学生不仅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鲁迅作为文学巨匠背后的普通童年生活,同时在这些童年印记中找到自我。这样的文学体验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文学视野,更促使他们在文学的海洋中建构起独特的思考和情感世界,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人生和文学的深邃奥义。

二、还原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

反映鲁迅童年生活的名著《朝花夕拾》中塑造了不少经典的人物形象,借助白描写法、典型事件、欲扬先抑等可以还原这些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感受鲁迅蕴含于其中的真挚情感。

1.白描写法

白描写法是鲁迅文学创作中独具特色的一种描写方式,通过详实、客观的描述勾勒人物的外貌、性格和行为,为学生提供了深入理解人物的机会。鲁迅巧妙运用白描写法,特别是对阿长和藤野先生的描绘使人物形象生动而具体,为文学作品注入了更为丰富的艺术色彩。

在阿长的形象描写中,白描写法以简练而精准的语言呈现了她“生得黄胖而矮”的外貌特征。这种短小而传神的描写不仅使阿长的形象立即显现,而且这一外貌特点展示了她作为母亲、家务主妇的身份和性格。鲁迅通过“黄胖而矮”这样直观的描写方式,成功创造出一个丰满而富有特色的人物形象。藤野先生被描写为“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不仅突显了他的外貌特征,还透露了他的博学多才。这种白描写法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藤野先生的全貌,深化对藤野先生的认识。

白描写法在鲁迅作品中是一种刻画人物、展现细节的成熟艺术方式。通过这种手法,鲁迅创造了栩栩如生、充满细节的人物形象,为学生提供了更具体、更有深度的文学阅读体验。白描写法的巧妙运用使人物更加具体生动,也为学生开启了深度阅读和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思考之门。

2.典型事件

通过生动的典型事件,鲁迅以其独特的描写手法深刻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以《藤野先生》一文为例,通过四个具体的情节,作者巧妙地勾勒出了藤野先生的博学多才和深刻的人文关怀,为人物形象注入了更为丰富的内涵,让读者对他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首先,藤野先生对鲁迅的讲义进行仔细审阅和修改,展现了他在学术研究上的认真态度。通过对讲义的详尽修改,藤野先生表现出对学术事业的极高要求和责任心。这一事件不仅突显了他的学术严谨性,也使得他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其次,藤野先生帮助鲁迅纠正解剖图中的错误,展现了他在医学领域的造诣和对学生的关心。通过仔细检查和纠正解剖图,展示了他卓越的医学水平。与此同时,他的耐心指导表现出对鲁迅的关爱之情,他没有民族偏见,充满人文关怀,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再次,藤野先生对鲁迅的解剖实习表示关切,表现出他对学生的责任心。藤野先生担忧鲁迅受“敬鬼神”思想影响而不肯解剖尸体,便十分关注他的实习情况,对他未受影响表示欣慰。这一事件展现了藤野先生既有学术严谨性,又有对学生的情感关怀,使得他的人物形象更丰满。

最后,藤野先生向鲁迅询问中国女性的“裹脚”习俗,显示了他对文化差异和中国社会现象的关注。除了对医学有深刻造诣外,他还对中国的历史文化表现出兴趣,通过询问“裹脚”习俗,表达了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和理解。这一事件让人更全面地了解了藤野先生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态度。

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件,鲁迅以其独特的描写手法,生动展现了藤野先生的多面性格。他不仅是一位严谨细致的学者,更是一位关爱学生、尊重科学、包容多元文化的人。这些事件不仅丰富了藤野先生的形象,也为整个故事增色添彩,使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了这一人物的丰富内涵。

3.欲扬先抑

通过欲扬先抑的独特手法,鲁迅巧妙地刻画了《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的人物形象,以丰富的层次展示其独特神韵。这种写作技巧使阿长的形象在故事中呈现出生动、真实的特质,经历了从最初负面印象到最终成为鲁迅怀念的对象的转变。

一开始,鲁迅对阿长的态度显然是“不大佩服”的。通过生动的描写,他展现了阿长黄胖而矮的外貌和背地里说人长短的行为,使得阿长的形象显得有些讨人嫌。夏夜中阿长霸床的场景更突显了她的一些令人讨厌的特点,使得鲁迅起初对阿长“不大佩服”,也给读者留下了负面印象。

然而,随着故事的推进,鲁迅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不大佩服”逐渐转变为“空前的敬意”。当阿长展现对《山海经》的兴趣并购买到绘有图画的版本时,鲁迅发现了她对他的理解和支持。阿长为鲁迅寻找、购买《山海经》的过程,表现了对他的关爱。这一事件让鲁迅对阿长的态度发生了积极变化,他逐渐认识到阿长不仅是一个照顾他生活的人,更是一个富有深度和理解力的人。

最终,鲁迅的态度升华为“感激怀念”。在回顾阿长为他购买珍贵图书、满足他对《山海经》的热爱时,鲁迅表达了深深的感激之情。阿长成为他“最为心爱的宝书”的倾慕读者。鲁迅在文章结尾对阿长表达了怀念之情,期望她在“仁厚黑暗的地母”那里得到永远的安宁。这种“感激怀念”的情感表达使得阿长的形象在鲁迅笔下更显感人至深,真实而鲜活。

通过欲扬先抑的巧妙手法,鲁迅在《阿长与〈山海经〉》中通过多层次的展示,成功地突出了阿长的独特神韵。这种写作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深刻,读者能够在阿长的身上感受到更为真切和具体的生命力。阿长的形象在故事中经历了丰富的变化,为整个故事注入了更加生动和深刻的内涵。

三、深入思考、评价教育观念

《朝花夕拾》中蕴含着鲁迅对儿童教育问题的深层思考,一方面他批判封建孝道的虚伪,另一方面他提倡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评价鲁迅的儿童教育观,有助于促进学生对《朝花夕拾》的深度学习。

1.批判封建孝道的虚伪

在《二十四孝图》一文中,鲁迅以尖锐的批判态度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孝道的虚伪和偏执。通过对《二十四孝图》中一些情节的深刻挖掘,鲁迅揭示出这些孝道故事过于强调孝顺,导致对孝道的虚伪追求,使其变成一种空洞的形式。

鲁迅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对《二十四孝图》中的特定情节的剖析上。例如,“卧冰求鲤”和“老莱娱亲”等故事在强调孝顺时,削弱了人性的真实表达。这些情节对孝道的过分渲染,使得孝行不再是一种真实的感情表达,而是变成了一种刻意追求的形式。这种虚伪的孝道观念被鲁迅批判为狭隘和不真实。

在对“卧冰求鲤”的批判中,鲁迅强调这个故事中孝顺的表现过于刻意和夸张,追求的是一种外在形式上的孝行,而非真实的感情。他认为这样的虚伪追求使得孝道成为空洞的形式,失去了孝顺真正的内涵。而对“老莱娱亲”的批判则集中在对 人物的歪曲描绘上,鲁迅认为老莱子“装佯”的表现过于虚伪,将“肉麻作有趣”,既侮辱了孩子,又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通过对《二十四孝图》具体情节的深刻剖析,鲁迅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偏执。他强调了这些故事中虚假追求孝道的弊端,表达了对狭隘的封建伦理观念的质疑和批判。通过这一批判,鲁迅启示读者要对传统观念进行辩证思考,不被虚伪的孝道观念所蒙蔽,要追求更为真实和人性化的人际关系。

2.提倡游戲是儿童的天性

在《风筝》一文中,鲁迅表达了对封建伦理道德和教育思想的批判,提出了游戏是儿童天性的观点。通过自己与小兄弟的经历以及对儿童时代的回忆,他强调了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应该有机会享受游戏的乐趣。鲁迅主张儿童不应被过于严格的学习和教育所束缚,而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心态,人们应尊重儿童的个性和兴趣,充分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通过对封建伦理道德和教育思想的批判及对儿童游戏的提倡,鲁迅的儿童教育观的内涵是比较清晰和深刻的。他反对封建伦理道德和教育思想的虚伪,主张人性化、现实化的儿童教育。他认为教育不应机械地强调“出息”等价值观,而应培养儿童真实的情感和思考能力。同时,他强调儿童的天性和游戏的重要性,主张给予儿童自由探索和发展的空间,让他们在游戏中培养自己的兴趣、个性和创造力。

总体而言,鲁迅透过对封建伦理道德和教育思想的质疑及对儿童游戏的推崇,展现了对儿童教育的深刻思考。他试图唤起人们对儿童真实需求的关注,呼吁在教育中注重儿童的个性发展,摒弃虚伪和僵化的伦理观念,这些都是值得肯定和践行的。

猜你喜欢

朝花夕拾教育观念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试论《朝花夕拾》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朝花夕拾》的生命解读初探
浅议物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
浅析初中英语教育中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浅谈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中职音乐欣赏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朝花夕拾》
浅析小学数学课程教育对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