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中国古代游记散文的教学方法

2024-04-27陈刘妹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4年3期
关键词:教学方法

陈刘妹

摘 要 以《石钟山记》为例探讨中国古代游记散文的教学方法,介绍苏轼的贬谪经历,从独特的结构、清晰的叙述逻辑、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和思辨的主旨四个方面对文章进行详细剖析,在古代游记散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 《石钟山记》  古代游记散文  教学方法

北宋元丰年间,王安石主持变法,推行新政,试图通过改革应对当时社会经济的问题。这一新法引起了新旧两派的激烈冲突,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卷入了“乌台诗案”,被贬谪至黄州。这段被贬谪的经历不仅是对苏轼个人的打击,也是他思想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黄州,苏轼经历了近五年的时光,这段黄州生涯对他的认知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贬谪之地虽然是他生活的低谷,但却成就了他文学上的高峰。他在这个阶段创作了《赤壁赋》《题西林壁》等名篇,展现出了他在逆境中乐观豁达的精神。苏轼之所以游历石钟山,并写下《石钟山记》,与他个人的经历和思考息息相关。这篇游记记录了他对石钟山的考察过程和对以石钟声音命名的质疑,突显了他的务实求真、对传统解释的怀疑。游记中对郦道元和李渤的说法提出质疑,体现了他的求真精神。苏轼夜访石钟山、仔细聆听石钟山的声音,并对两种解释进行实地考察,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他强调了实地考察的重要性,不肯盲从,展现了他对认知的严谨态度。

《石钟山记》不仅是对石钟山的探索,更是对知识的探求和真理的追寻。苏轼在这篇游记中展现出了务实求真、质疑传统观点的精神,这种精神也贯穿于他的其他作品中。《石钟山记》是苏轼文学创作的一个缩影,成为中国古代游记散文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一、古代游记散文的概念

游记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重要的散文体裁,其独特性在于以作者亲身经历的旅行、游历或考察为基础,通过文字叙述展现作者在旅途中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全貌。这类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不仅丰富了文学形式,也为后人提供了历史文化的珍贵记录。

游记散文的最大特点在于其真实性,作者通常亲身踏足所述之地,用自己的感官去观察、体验,并将所见所闻用文字表达出来,这种亲历性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性和生动性。游记散文通常既有叙述性质,通过对景物、事件、人物的描写来还原旅行经历,又贯穿着作者的思考和探究,对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进行观察和思考。游记散文不仅是一种纪实性的记录,更是一种文学创作,通过文学手法描绘景物、抒发情感,使作品更富有艺术性和感染力。

在中国文学史上,游记散文一直是重要的文学样式。古代经典作品如《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醉翁亭记》等,展现了作者对游历之地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游记散文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记录了古代社会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地域特色等信息,为后人了解古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同时,因为对人文环境的关注和作者个性的表达,这些作品成为作者独特的个人风格的体现,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多元的可能性。

二、独特的结构

《石钟山记》结构独特,不同于一般的游记散文。它并非简单地记叙游览见闻,而是以质疑作为切入点,通过“疑─察─结论”的方式结构全文。苏轼不盲从古人观点,而是通过自己的实地考察来验证真相,这种逻辑思辨的方式在中国古代散文中较为罕见。

文章一开始即引出作者对古人观点的疑问,通过对郦道元和李渤说法的质疑,激发了读者对传统观点的关注与思考。这一部分质疑传统说法,提出问题,古今对照,引出下文。在第二部分,作者亲自前往石钟山,对当地情况进行实地考察,验证对古人说法的质疑。作者通过详细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他的亲身经历中,展示了小童持斧扣石的情景以及夜晚在石钟山的真实感受。这一部分是对实地考察的详细叙述,包括观察所得、个人体验和对比分析等。在第三部分,作者总结前文的疑问和考证,对亲身考察所得进行总结,提出自己的观点。这部分不仅是对整篇文章的总结,还回扣了开篇的疑问,表达了作者的思考和观点。作者慨嘆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通过对两位古人观点的评价,强调通过实地考察得出结论的重要性,为文章画上了完整的句号。

通过质疑、考察和结论三个部分,学生能更清晰地理解散文结构。

三、清晰的叙述逻辑

《石钟山记》的叙述逻辑清晰明了,每一段落都围绕主题展开,层层推进,论述流畅;每一部分都有着明确的目标,互相呼应,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始终保持对文章主题的清晰认识。

作者在引述郦道元和李渤的说法时,并没有直接给出自己的立场,而是通过严谨的辨证手法,曲折地表达自己的疑虑。针对郦道元的说法,先说“人常疑之”,暗示自己的不确定态度,接着通过“以钟磬置水中”的实验论证郦道元的说法难以成立。对李渤的说法,先说“余尤疑之”,其后通过实地考察否定李渤的观点。这种表达方式使读者能感受到作者对问题的深刻思辨。

质疑李渤的说法时,通过“自以为得之矣”讲述李渤自认为找到了原因,接着用“然是说也,余尤疑之”表达了自己的质疑。这种曲折的表达方式展现了作者的谨慎态度,也使文章的论证更完整。在描写小童持斧扣石的过程时,作者没有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而是通过“余固笑而不信也”一语,暗含对这种验证方式的质疑。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既增添了文章的幽默感,也为后文的实地考察埋下伏笔,使读者对文章的发展更加期待。在实地考察时,作者通过描写石钟山的夜晚,将整个氛围描绘得阴森可怖,通过景色的描写为后续的发现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在发现真相时,通过“徐而察之”和“而为此也”的表达使得整个过程充满了变化,也使读者感受到作者发现过程的逻辑性。在末段,通过“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这样的表达方式,既对郦道元表示敬意,又对李渤进行戏谑。这种明确的评价方式,使作者的态度更鲜明。

对文章叙述逻辑的分析拓展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视野,使他们能够深入探索文本背后的内涵以及作者的态度和观点。通过对《石钟山记》等文本的解读,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对古人观点的质疑和论证过程,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这种分析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古代游记散文的兴趣。透过对文章逻辑、语言、表达方式的剖析,学生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其内涵,增加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探究热情。

四、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

《石钟山记》中,作者用明喻手法对景物进行 了生动形象的描写。比如,“声如洪钟”这个比喻直接用钟声比喻水声,使读者能够想象出水声的雄浑有力。而将大石形容为“猛兽奇鬼”,为景物赋予了强烈的生命力和神秘感。在文中作者还使用了一些暗喻,这些暗喻常常含蓄、隐晦,给读者留下了一定的联想空间。例如,“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这种隐晦的描述赋予湖口水声一种历史和文化的内涵,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了石钟山的声音。作者还运用了拟人手法,使得景物具有生动的人性特征。比如,“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以比喻、拟人多种修辞手法描写岸边“大石”,赋予大石神秘感与力量感,能够激发读者的无限想象。

作者使用拟声词描述山谷中传出的声音,如“铿然”“磔磔”“噌吰”“窾坎镗鞳”等,这些拟声词通过模拟水声的韵律,赋予钟鸣声、水石撞击声以直观的形象感。此外,对鸟鸣和水声的描述也别具匠心,文章借助富有表现力的动词与精准的描写,渲染出栖鹘惊飞的情景、鹳鹤的叫声以及水声的声势,从而让读者产生了视听上的真实感受。这些形象生动的描写丰富了读者对景物和声音的感知,使文章更生动多彩。读者能身临其境般与作者一同感受山谷的神秘、声音的奇特,深入体验到文章的魅力。

教学中,深入剖析作者在文中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法有助于学生在写作中灵活运用明喻、暗喻、拟人、拟声等修辞手法,丰富自己的表达方式,提高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对修辞手法的深入分析,能够使学生更深刻地体验到文章中的情景描写、声音描述等,从而更深入地感知和体验到作品的情感与意境。

五、思辨的主旨

《石钟山记》采用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夜游石钟山的实地考察,对郦道元和李渤关于石钟山得名的说法进行了考证分析,提出了“事不目见耳闻,不能臆断其有无”的论断。教学中,可以从三个层次讲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第一层次,强烈的反问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突显了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深刻思考和对真相的渴望。通过这样的探寻,作者在文中展示了一种探索历史、追求真相的精神,这有助于引导读者思考对待历史问题时的态度和方法,强调了对事实真相的追求。这一层次的表述也为后续的分析提供了逻辑基础,为读者明确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创造了条件。通过对“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问题的强调,作者为自己的探究奠定了哲学性的基础。

第二层次,作者以批判性的口吻指出了石钟山得名由来无法准确传承的原因。首先,他指出郦道元观点的局限性和不详之处,暗示了人们对郦道元观点的怀疑。其次,作者對士大夫未进行实地考察的态度表示批评,认为他们对这个话题缺乏真正的兴趣和深度探究。进一步提到“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未能记录相关情况,导致了事实真相在历史上的遗漏和缺失。最后,指出以“陋者”为代表的“臆断者”凭借误传和臆测,使真相无法被准确地流传。这一层次的分析是对历史文化传承中不足之处的批判,强调历史传承存在某些片面性和误导性。作者以具体的实例论证了事实真相往往无法被真实记录和传承,为第三层次中作者写作意图的揭示提供了有力支持。

第三层次,作者对前文的论述进行了思辨性的总结,突显了写作意图。“叹郦元之简”表明郦道元观点的简略,“笑李渤之陋”表达对李渤浅漏观点的嘲笑。这种对比评价突出了作者对真相的坚持和对历史观点的选择性支持。整体而言,这一层次强调了作者在写作中的明确目的,即传播自己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深刻思考,并纠正历史中存在的误导性观点。这对读者在阅读中明确作者的立场,引导读者对历史真相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具有显著的教育意义。

《石钟山记》作为一篇精彩的古代游记散文展现了苏轼对历史观点的质疑和注重实证、追求真理的精神。文章以其独特的结构和清晰的叙述逻辑为学生提供了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机会。教学中通过对其修辞手法和思辨层次的分析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的丰富内涵和历史观点的多样性。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丰富了学生对古代游记散文的认知,也激发了他们对文学作品深入探究的兴趣。

猜你喜欢

教学方法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数学复习教学方法
高中体育教学方法初探
浅谈高等数学中教学方法的创新
实用型中医人才培养中慕课教学方法的探讨
文言文教学方法实践初探
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之我见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
中医康复学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