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

2024-04-16哈战荣郑佳

统一战线学研究 2024年2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时代

哈战荣 郑佳

摘  要: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主要涵括出场语境、理论特质、实践场域及价值靶向四个层面,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观的飞跃演变,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篇章,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时代价值和理论意义。于出场语境而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观的时代回应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相互拱卫,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观跨越与演变的恢宏历史进程。于理论特质而言,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培塑文化主体性中准确把握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在推进“两个结合”中擘画文化建设宏伟蓝图,在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中彰显复合特质。于实践场域而言,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深刻阐释文化建设的时代命题。于价值靶向而言,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与重塑“全人类共同价值”,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价值旨归,彰显其深远时代价值和实践伟力。探析习近平文化思想原创性贡献,是领会其理论精髓、核心要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宏伟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式现代化;原创性贡献;“两个结合”;文化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D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378(2024)02-0030-13

2023年10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并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要有新气象新作为。”[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提出一系列文化建设与文化发展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观点,共同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四梁八柱”。这一文化思想形成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内涵丰富、学理性深刻,理论内蕴极具原创性,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赓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理论指导和科学行动指南。

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后,迅速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学界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特质、原创性贡献、实践方略等方面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取得了丰硕研究成果。有学者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文化发展的系统论述的集中呈现,它既是当下文化发展的实践成果的体现,也是理论的全面概括与总结”[2]。有学者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就在于着重强调习近平文化思想在继承基础之上的创新、在创新过程中的推进、在推进过程中的发展”[3]。有学者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特质概括为“人民性”“整体性”“独创性”及“世界性”[4]。有研究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首次创造性地提出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和目标[5]。有研究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在理路是:“坚定文化自信来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在灵魂,坚持‘两个结合构成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方法论原则,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成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文明追求。”[6]

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强调,“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7],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性认识达到新高度的系统化理论结晶,表明我们党的理论自觉、文化自信达到了全新向度。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文化理论和文化实践的多维层面都提出了极具原创性的新论断,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崭新篇章,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

一、出场语境:“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观”的时代回应

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相互拱卫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文化观历经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演进过程。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赋予中国式现代化话语表达的全新延伸与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嬗变的接续传承与延展,对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观的纵深跨越与演进。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出场语境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表征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与责任担当。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话语表达

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辐射力和引领力,一个民族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硬实力,同样需要文化软实力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诞生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实践,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话语表达,满足新的文化使命和首要政治任务要求,建构起新时代中国文化理论话语和叙事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注重推动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相结合的最新理论结晶,也是推动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科学理论指引。“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是中国共产党最新的文化思想成果。”[8]

其一,习近平文化思想建构了社会主义文化理论话语和叙事体系,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进行了创新性发展,彰显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话语表达。首先,习近平文化思想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话语和叙事体系,凸显其强烈的社会主义文化底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基调。中华文化的基因使得中国的文明发展道路不可能变成西方文明的发展道路,中国绝不会以西方现代文明的发展方式延续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因此,习近平文化思想所建构的是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社会主义文化理论话语和叙事体系。从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到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再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范畴新概念的提出不仅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文化理论话语和叙事体系,同时进一步挺立民族文化自信,巩固文化主体性,增强中华文明的辐射力与影响力。其次,习近平文化思想凸显文化话语和叙事体系高度文化自信的基本定调。坚定文化自信,不断推动中华文明焕发荣光,创造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旧邦新命”,是新时代赋予社会主义文化建設新的文化使命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话语和叙事体系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9]这里所说的文化自信源于对中华文明高度历史自信和理论自信的文化认同与情感认同。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话语和叙事体系,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优秀文化的坚守、传承与创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直面世界的从容与开创未来的自信。

其二,习近平文化思想注重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全新话语表达。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首次提出和登场,不仅直面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亟需解决的多维度多层次重大问题,同时注重对文化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构建与提升。文明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10]我国文化软实力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战略同频共振、同向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文化软实力在新时代国家整体发展中日益重要的角色给予肯定,从“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中国梦的宣传和阐释”“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和“提高国际话语权”等多个维度,为文化软实力研究理论创新指明了方向[11]。文化软实力内在表现为深化国内文化体制改革,切实将文化建设摆在重要地位;外在体现为中国对外传播话语权的提升和增强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力、展现我国良好的国家形象。内外协同发展主张突显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机与活力、科学性与真理性。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嬗变的赓续创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結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12]习近平文化思想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提出“两个结合”重大论断。“第二个结合”侧重强调历史文化的主体性,“其作为独立因素起作用,强调的是文化作为更为基本、更为深层、更为持久力量的作用。中国近代从器物变革到制度变革,再到思想文化革命,是实践探索历程,也反映了文化发展的规律”[13]。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具有高度的前瞻性和战略性思维,将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有机统一,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完美结合,体现了二者内在价值理念的彼此契合,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文化传承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相异,但彼此高度契合。“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观念相融;修齐治平、兴亡有责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理念相通;使致中和、允执厥中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唯物辩证观点相合。“两个结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完美结合,体现了二者外在实践路径的互相成就。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产生“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从九州共贯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从和合之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富民厚生到共同富裕,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展现出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突显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道路之宽、主体范围之广、实践路径之新。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第二个结合”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二者经由结合的方式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这是由方法论上升到实践论的历程,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方法论指导,为实现文化强国建设拓宽发展路径。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内在统一。文化传承是文化创新的必要前提和理论来源,文化创新是文化传承的必然结果和发展要求。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将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有机统一并作用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展现出强劲的理论光芒,必将照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道路。

(三)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观的跨越演进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以及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不同背景下,围绕不同的社会矛盾和时代主题,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深刻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创新价值,时空场域变化是一个重要视角。”[14]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走过百年恢宏历史。这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不断创新发展的百年历程。恩格斯曾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15]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文化思想作为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文化观,反映了中国近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使命与革命诉求,“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理论”[16]。它主要包括反映与指导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理论实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文化纲领等内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化建设的深刻阐释,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条件下的继承与发展,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的基本框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他们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内容、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本要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基本方针这三个方面确立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文化工作的核心任务,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不断发展明确了思路方向。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强调以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核心的文化建设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文化建设理念、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发展战略,促进了文化观念的创新和文化工作的飞跃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强国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重大课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实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观演进的新飞跃,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贡献了新时代的原创元素。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观的理论基础之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最新理论结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越国度、跨越时空带来的文化思想精髓与新时代习近平文化思想核心要义交织碰撞,激发出强大力量。中国共产党人的百年文化观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立场和观点出发,以中国共产党人的独特文化视角,揭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中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习近平文化思想从多维角度全面系统阐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普遍规律,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一同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之中,展现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两个结合”的接续继承与创新发展中实现了对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观的新飞跃,突显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强大理论指导作用。

二、理论特质:“文化主体性”的民族性自信与“两个结合”的世界性关照相互统一

习近平總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9]76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培塑文化主体性中准确把握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在推进“两个结合”中擘画文化建设宏伟蓝图,在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中彰显复合特质。

(一)在培塑文化主体性中准确把握文化建设基本规律

习近平文化思想涵盖文化建设发展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方方面面,体现在推动文化繁荣和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各个环节,具有丰富的时代价值和理论内涵。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主题,贯通融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新时代文化建设对内聚焦新的文化使命、对外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重大意义和时代价值。这一文化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目标、总任务以及重大使命、主要观点、基本内容、现实作用等。习近平文化思想根据国内外发展格局的深刻演变,从顶层设计到实践路径等各个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理论指导和实践解读,联通历史、现在和未来,贯穿文化繁荣发展、文化强国建设、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等各领域,构成逻辑严密完整的科学体系。

“九个坚持”“五个方面”“十四个强调”“七个着力”构成了这一文化思想的基本内容。其中,“七个着力”体现了这一文化思想的实践路径和工作部署等方向问题,是最为重要的内容;“九个坚持”概括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揭示了这一文化思想是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遵循;“五个方面”是对文化建设工作的重点部署,组成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方略;“十四个强调”是对新时代文化建设工作方针策略的高度总结和概括,构成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骨架支柱”。这些重大方面和重要内容内在统一、相互联通,凝结着习近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性认识的宝贵经验和重大成就,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系统全面的科学体系。总之,习近平文化思想从主要观点、基本内容、重大使命、现实作用、目标任务等方面构成了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基本规律的时代性阐释。

(二)在推进“两个结合”中擘画文化建设宏伟蓝图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而提出的,但其也是内涵丰富的学理化成果,有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依据的理论来源,也有契合现实需要的理论内涵和外延做支撑。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推进和发展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方面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其一,习近平文化思想贯穿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做出科学阐释和系统回答,精细擘画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十四个强调”“七个着力”“六个必须坚持”等理论概述,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哲理。习近平总书记运用“六个必须坚持”的立场观点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大理论与具体实践;运用“十四个强调”和“七个着力”的观点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工作做出整体部署,包括横向系统布局和纵向分项部署;既有对文化建设全局的顶层设计,又有对文化建设的精细安排,蕴含着马克思主义整体与局部、系统与要素辩证统一的丰富哲理。

其二,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开放式的思想体系,既包括学理化理论成果,又内蕴随着实践深入推进不断丰富发展的学理化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提出“六个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两个结合”的重大论断、文化建设的首要政治任务及新的文化使命等命题,为更好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精髓提供了丰富的学理内容和基础。这些重要论断把我们党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推向新高度,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伟大实践,在更加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不断在实践中实现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与发展。

其三,习近平文化思想学理化的系列成果,为科学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提供了学理支撑,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路线图”和“任务书”。“两个结合”创造出的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锻造出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习近平文化思想随着实践认识不断深入而创新发展的光辉典范。这一系列科学的学理化成果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既互相独立又相互支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定位、发展道路、实践目标,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新时代的创新与发展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共同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四梁八柱”。这些理论成果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与时俱进的理论特质。

(三)在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中彰显复合特质

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共同构成了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对如何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文化思想提供了明确的方法论指导,即坚定文化自信,巩固文化主体性;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其一,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巩固文化主体性。文化自信不是文化符号外在的表露,而是文化精气神内在的气质展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17]“两个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智慧结晶,其文化主体性的巩固通过“两个结合”的方法途径得以体现。只有“自觉地以‘两个结合来考察中国文化问题,才能真正理解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实践及其文化形态的价值”[18]。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现代式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赋予优秀文化基因,使中國式现代化成为中华文明赓续发展的现代化。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由“结合”的方式产生积极反应,形成了新的文化生命体。坚定文化自信,巩固文化主体性,需要将马克思主义真理性注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赋予其时代意义,同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注入马克思主义,形成创新性的理论优势。

其二,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一方面要兼收并蓄、海纳百川,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形成熔铸古今、贯通中西的文化思想大格局。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开阔的全球视野和互利共赢的合作思维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推动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播撒“文明新形态”种子,收获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丰硕果实。另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文化主体性,要守正而不守旧、尊古而不复古,以守正不移的姿态坚守中华文化的立场,以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进展。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思想特质,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行动指南和强大思想武器。

三、实践场域: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相携相生

马克思认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9]习近平文化思想根植于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展现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光辉典范,内涵丰富,论述深刻。于中国而言,习近平文化思想首次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全新的文化使命,构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图景和多维层次结构的文化发展战略,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的不断赓续发展。于时代而言,习近平文化思想生成有机统一新的文化生命体,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文明底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目标方向。于世界而言,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的两个大局的历史高度,深入思考未来人类文明何去何从等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以世界性的战略眼光提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世界文明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与中国智慧,拓宽了世界文明发展的道路。

(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崭新文化使命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是以阶级关系的历史形式及其政治的、道德的、哲学的以及其他的后果为基础的。”[20]习近平文化思想正是在深刻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的两个大局中孕育而生的。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形势新目标新要求,是指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文化纲领;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价值指引,是当代中国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时代阐释,是强大的理论武器与科学的行动指南有机结合的统一体。于中国而言,中国共产党文化观历经百年演进,习近平文化思想在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同时,聚焦新的文化使命,紧扣文化建设时代主题,阐释了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理论内涵。

新的文化使命三部分理论是一个多维层次的构成和辩证统一的关系,推动文化繁荣是建设文化强国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建设文化强国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动文化繁荣的目标追求和价值旨归。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使命和追求,也是中华文明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21]。从推动文化繁荣的社会视域到建设文化强国的国家视域,再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全人类视域,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具有原创多维意蕴的内涵丰富、覆盖面广的思想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认识的高度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文化自信来源于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理论自信则来源于对顶层设计的自信心和从容感。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于中国国情,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新论断新战略深刻诠释了其富有文化自信、理论自信的原创性理论特质。因此,新的文化使命不仅要求我们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赓续传统,更要坚定文化自信理论自信,不断丰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使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建设同频共振。

(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文明美好发展前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2]48回顾党的百年文化观历史演进,中国共产党始终以积极的行动促进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以包容并蓄的博大胸怀看待世界文明的变迁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锻造出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宽了世界文明的发展道路,是习近平文化思想蕴涵世界情怀的生动诠释。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伟大成就,为推动当代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中国的新思维新论断新方法。“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形成鲜明对比。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成功走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承载的历史使命与中国人民的现代化追求在不断拓展,一方面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另一方面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22]。这种人类文明新形态不同于西方文明形态,体现的是“人民至上”文化观,与西方“精英至上”文化观相异。这种文化观与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相融通。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也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所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所倡导的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目标导向是全人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宽广伟岸的世界格局。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演进也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发展提供了范式参考。

中国式现代化拓宽了世界现代文明发展道路,尤其为后发国家提供了范式参考。这是一种新的发展道路,它不仅是中国独特的实践经验总结,还是一种可供选择的现代化发展模式,给予发展中国家文化道路的选择与思想启迪。中国在“两个结合”中实现了对文化主体性的建构和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这也启示广大后发国家面对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发展主体建构问题,既要充分借鉴和吸收世界先进文化思想,也要回归本民族文化基因,吸收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寻找本民族的文化发展立足点。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观和价值理念,拓宽了发展中国家通往现代化文明的路径。以人民为中心,寻求文化发展最大公约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丰富人民性的充分体现。这启示广大后发国家,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基于此,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实现了对西方中心主义文明观的突破和超越,同时为世界带来崭新的由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世界文明的发展拓宽了道路,实现了人类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

(三)孕育新的有机统一文化生命体的文化表征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深入阐释“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指明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产生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这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一方面,新的文化生命体表现为一种新的文明观,与西方二元对立、零和博弈及霸权竞争的政治图景不同,中国所倡导的是胸怀天下、美美与共、自利利他的新形态文化观。另一方面,新的文化生命体是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背景下生成的,它既融合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伟大实践,又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对现代化的价值转变,具有面向时代、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精神特质。新时代孕育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规律性认识的深刻反映,更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时代特征的正确把握。

文化表征是指文化再次呈现于人类社会中的方式,未来中国式现代化文化表征将通过中国式现代化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表现出来。其一,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实践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越性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其二,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演进来看,中国式现代化走的是一条和平型发展和文明型发展的道路,不同于西方国家所走的依靠对外殖民扩张、血腥掠夺的道路。其三,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发展路径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于“两个大局”加速演进与深度互动的时代背景,在不断创新探索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同时,坚持彻底批判西方中心主义文明观;在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同时,深刻阐述人类文明发展需要遵循的共商、共建、共享根本原则,批判西方的文化霸权主义和反全球化思潮及普世价值等。习近平文化思想对创造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和对未来中国式现代化文化表征的理论贡献,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这突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兼具理论创新与时代价值的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有着原创性贡献的时代强音。

四、价值靶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与重塑“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交相辉映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最初的、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人,在一切本质方面是和动物本身一样不自由的;但是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15]120由此可见,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历史理论中,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构成文化进步的核心及价值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始终坚持人民是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创作者和享受者,强调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两者相互统一。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文化建设要促进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思想理念,体现出中国共产党鲜明的人民立场和深厚的人民情怀。习近平文化思想同样十分关切全人类的价值追求,始终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出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断推动世界文明大繁荣大发展,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经验、用中国经验推动世界文明发展实践,以文明交流互鉴替代文明隔阂阻碍,与世界一同书写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华美篇章。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回答文化建设的时代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23]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人民性特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解答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大课题。一方面,人民是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创作者”。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强调文艺创作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通过践行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带领中国人民投身文化建设伟大实践,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要求。为解答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大课题,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进行文艺创作、文化发展。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在物质需求得到充分满足的同时,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來越强烈,因此文艺创作的定位导向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人民群众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文艺创作的灵感和现实主体来源于人民,正所谓文艺创作素材取之于人民日常生活,来源于人民生活实践。

人民是文化建设成果的享有者。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十四个强调”之一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这充分体现了文化建设的基本主线是文化建设为了谁、谁参与、谁从文化建设中分享成果。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求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成果的享有者。这是中国共产党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体现。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是确保文化建设成果为人民共享的价值准则,人民观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本质属性即人民性的继承与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蕴含人民观的基本体现,也是践行文化建设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必然结果。总之,将人民观理念作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正确处理党性和人民性关系、文艺创作和人民参与关系、文化成果和人民共享关系的价值准则,展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观,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独特贡献所在。

(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体现文化建设的价值旨归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24]马克思既重视物质武器的不可替代性,也重视精神武器的重要作用。因为在马克思看来,物质武器和精神武器统一于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统一于革命的目标,那就是人的解放。习近平文化思想正是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基础上,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伟大实践,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基点,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文化建设的价值追求。

其一,文化建设发展的先进方向与人的发展具有一致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从人的主体性角度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进步与发展、文化进步的核心价值追求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方面,阐述文化建设的方向和人的发展方向的一致性。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这是从文化建设以人民为主体性的角度出发,阐述文化建设与人的自身发展存在高度粘合性。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体存在方式的发展是一致的,即文化建设发展的先进方向与人的发展具有一致性。文艺创作的导向必然和人的自身发展步调一致,要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追求。

其二,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终目标和文化建设的价值追求彼此契合。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现代化道路最终能否行得稳关键要看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不仅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追求和前进方向,且作为一条红线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另一方面,文化建设经历了由自在自发到自由自觉的转化过程,这也是人的本质存在从自在自发不断走向自由自觉的状态体现。文化建设的价值追求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建设最终目标同频共振,两者目标导向一致,共同为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赓续奋斗。

其三,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文化建设的价值追求,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六个必须坚持”立场观点方法的重要体现。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是无产阶级政党鲜明的人民立场体现,更是中国共产党价值追求的生动诠释。习近平文化思想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高度,强调文艺工作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促进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三)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阐释文明交流的规律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倡导的全人類共同价值,是在统筹“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国内发展格局及“合作共赢、和平发展”的国际发展格局背景下,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直面时代之问、人类之问、世界之问所提出的全人类具有普遍性的共同价值,为推动世界现代文明朝着正确方向发展提供了理念指引。从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再到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着力解决国内文化建设的现实问题,同时放眼于世界现代文明发展进程,紧紧把握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规律性认识,以开放包容的胸襟格局推动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全球性的视野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落实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这充分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胸怀天下的理念,将本土文明的再造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前景密切关联”[25]。

其一,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体现出这一文化思想开放性的特征。尽管各国的历史、文化、制度、语言不尽相同,但对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目标追求一致。中国共产党以宽广的胸怀倡导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不同文化在交流互鉴中促进现代社会文明进步,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世界现代文明保持旺盛生命活力的必然要求。

其二,落实全球文明倡议,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体现出这一文化思想不断发展的状态。全球文明倡议是中国为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提供的中国方案。一方面,全球文明倡议以“一带一路”等人文交流平台为桥梁纽带,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互动,为各国开展跨文化交流提供平台载体,在“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文化氛围中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另一方面,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推动中华文明更好走向世界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了中华文明对外传播新时代中国声音、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的开放性特征和与时俱进的全球性视野,具有时代价值和世界性意义。

其三,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反映全人类普遍意义的价值共识,充分体现了全人类共同的利益表达和价值追求。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全人类代言,反映的是最为广泛的爱好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世界人民的心声,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相异的是西方倡导的“普世价值”。西方“普世价值”是少数国家的专利品,以文化殖民为目的,破坏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阻碍了各国开展跨国文化交流活动。基于此,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于世界现代文明朝着正确方向发展、努力寻求具有普遍性的共同价值、重构文明秩序的重大意义。这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独特原创性贡献所在。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中国共产党一向强调实践的发展和理论的创新永无止境,习近平文化思想必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不断深入而丰富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主要涵括出场语境、理论特质、实践场域及价值靶向四个层面,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观的飞跃演变,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篇章,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时代价值和理论意义。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导下,全国人民不断丰富和发展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继续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切实增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论贯彻落实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N].人民日报,2023-10-12(1).

[2]  张颐武.筑牢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根基[N].学习时报,2023-10-13(2-3).

[3]  付文军.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J].宁夏社会科学,2023(6):5-11.

[4]  项久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特质[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4(1):4-11.

[5]  陈家付.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在逻辑、理论创新和重大贡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4(1):30-38.

[6]  杨晓慧.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在理路[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3(12):14-23.

[7]  习近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蔡奇出席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并讲话[N].人民日报,2023-10-09(1).

[8]  冯刚,王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特质与内在逻辑[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1):101-111.

[9]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536.

[10]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5-27.

[11]  張国祚.中国文化软实力理论创新——兼析约瑟夫·奈的“软实力”思想[J].中国社会科学,2023(5):188-203.

[12]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685.

[13]  李毅.“第二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飞跃的思想标识[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3(5):13-15.

[14]  齐卫平.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导意义:理论含量与实践遵循[J].思想理论教育,2024(1):11-17.

[1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6.

[16]  袁贵仁,杨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219.

[17]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4-11.

[18]  俞思念.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内涵与价值[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1):5-12.

[1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2.

[2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44.

[21]  陈金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特质与价值[J].中国社会科学,2023(8):16-21.

[22]  蒋英州,王创宇.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起点、主要内涵与使命追求[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1-13.

[23]  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103.

[2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10.

[25]  张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背景、科学体系与时代价值[J].求索,2023(6):22-28.

责任编辑:龚静阳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理论时代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