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媒体时代新闻客观性再认识

2024-03-31任元昊

国际公关 2024年2期
关键词:新媒体

任元昊

摘要:进入新媒体时代,传统的新闻客观性遭遇新挑战。在此背景下,新闻透明性作为延伸概念,成为新的媒介伦理规范。本文从新闻客观性的历史及其强调的 “程序客观”出发,分析其在智能媒体时代所遇到的困境,探讨新闻客观性如何向新闻透明性延伸,并结合智能媒体技术提出保障新闻透明性的路径。

关键词:新闻客观性;新闻透明性;智能媒体;新媒体

新媒体技术给新闻生产传播领域带来巨大改变。同时,国际安全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不断加剧。在这样复杂的背景之下,新闻事业所遵循的核心概念与重要原则—客观性,应该如何保证?本文结合新闻客观性的内涵及困境,为新闻生产领域如何保证新闻客观性提供对策和建议。

一、新闻客观性的历史演进与内涵

新闻客观性始于美国商业报刊的兴起,逐步确立为新闻界公认的基本准则之一。

美国政党报刊时期,新闻纸沦为 “观点纸”。报纸失去了传播新闻事实的职能,沦为各政党间互相攻讦的工具。便士报诞生后,由于目标受众的转变,其办报宗旨也从政治交锋转向商业盈利。在此基础上,便士报更注重趣味性和娱乐性的新闻。詹姆斯·戈登·贝内特曾许诺说,他的 《纽约先驱报》将不带任何冗词和华丽辞藻地记录下事实,他的话在层层把关的编辑室成为一条新闻准则并得以执行。便士报标榜自身不带任何党派色彩,记录事实而非输出观点,大获成功。

19世纪三四十年代,电报的出现为新闻传播事业注入强大动力。同样,摄影技术的出现也對记录事实起到极大的作用。同时,实证主义思潮也为新闻客观性提供了理论基础。然而,“一战”时期,由于战争宣传的需要,事实被操纵,新闻被玩弄。战后,新闻界急需一套标准来保证新闻业的科学与合法。20世纪20年代,新闻客观性被明确提出,成为新闻工作者公认的信条。

新闻客观性虽为舶来品,在中国的实践中也得到了广泛运用。虽然中国新闻史上并未明确提出 “新闻客观性”的概念,但仍作为一种道德标准落实到广大新闻工作者的实践中。中国的新闻事业是基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之下的新闻事业,其主要职责是做党和人民的喉舌。因而,在此基础之上,新闻的客观性具有中国特色,强调如实报道新闻事实,不偏不倚,同时也承认新闻的倾向性。

结合历史背景,新闻客观的内涵包括尊重事实、避免主观观点介入。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新闻来源于事实。陆定一曾说:“新闻工作搞来搞去还是个真实问题。新闻学千头万绪,根本性的还是这个问题。”[1]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这不算是一种比喻,而更像一种陈述。马克思强调,“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不要 “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2]然而,事实是客观的,而人却是主观的。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在报道新闻时,尽力以 “观察者”的身份去记录、去报道,不要涉及自身的主观观点。

二、新闻客观性困境

在新闻实践中,纯粹的客观难以实现。从其内涵来看,新闻诞生于事实,其间一定要经历新闻工作者的新闻生产程序。然而,事实虽是客观的,但再专业的新闻工作者也不可能是完全客观的。人的主观性是不可能被避免的。换句话说,专业的新闻工作者可能会将其主观影响降到最低,使新闻无限接近于事实,但仍不可能摒弃其主观性。尤其是在新闻实践中,新闻事件可能并非一目了然,而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马克思关于报刊报道新闻的过程理论中 “有机的报刊运动”的阐述说明,新闻事实的呈现是一个客观发展的过程,单个的记者、机构可能无法对新闻事实进行客观全面的报道,但是不同的记者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报道,进而全面地展现出新闻事实。这样的 “有机的”运动在展现新闻事实的同时,也无法避免部分报道中的问题,因而,新闻的客观性难以实现。

但这并不代表新闻客观性需要被摒弃。新闻客观性最初作为新闻业合法性的重要支撑,也同样是许多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规范与职业理想。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客观性也是其公信力的重要支撑。即便新闻客观性面临挑战,新闻业仍认为,即便新闻不能展现完全的真实,但至少要在程序和规则上保持客观中立,最大限度地保证新闻作品的陈述贴近事实。至此,新闻客观从结果倾向于过程。换句话说,新闻客观是一个过程而非一个结果,我们可能永远无法抵达,但不妨碍我们追逐它。

在此基础上,从新闻教学实践到新闻业务实践,新闻客观性一直是新闻工作者所强调的。但由于传统的新闻生产是由专业新闻工作者分工完成的,这种生产过程本质上有一种 “黑箱”效应。换句话说,作为信息接收者的大众,在与媒体进行信息共享时,处于这种信息的不对等状态中。新闻传播领域中公认的 “把关人”理论向我们阐明,新闻生产其实是一个筛选的过程。从微观层面记者、编辑的把关与选择,到中观层面媒介组织根据自身媒介定位对事实进行的筛选,再到宏观层面的国家意识形态对新闻事实的把控,这种把关的过程是不可见的。在缺少监督的情况下,新闻客观性往往只能靠从业者的自律来实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也向我们阐述了有限的新闻报道和无限的事实之间的矛盾。换句话说,专业记者要做到对事实把关的客观性,本身就是一种自律性的行为。

然而,进入新媒体时代以来,传统的新闻生产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新媒体赋予网民话语权,采访报道不再是专业记者的权利。“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来临,信息碎片化,流量至上理念甚嚣尘上。传统媒体所坚持的新闻生产模式与新闻作品极易受到受众的怀疑。新媒体时代也赋予网民监督和核查的权利。相比新媒体的生产模式,传统新闻生产的 “黑箱”效应愈发严重。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的新闻客观性遭受前所未有的怀疑。

三、透明性:破局

2001年,西方学者正式提出 “透明性原则”。[3]新闻客观性有了新的发展,新闻透明性作为一种新的媒介规范进入我们的视野。新闻透明性为传统新闻业在新媒体时代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新闻透明性可以从伦理规范、生产机制和价值理念来理解。前文提及,传统的新闻生产主要由专业的新闻工作者完成,受众接收到的只有生产出的成品新闻。但是在智能媒体时代,技术赋予新闻生产透明化的可能性。另外,新媒体时代,受众对事实、真相的需求更加高。大众后真相的思维模式更需要媒介主动公开生产过程,向受众展示和解释新闻如何生产,并让受众也能参与到新闻生产的过程中。

(一)区块链技术

根据工信部 《2016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的定义,区块链是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的新型应用模式。[4]在新闻生产领域中,区块链技术能保证每个生产环节、节点不被篡改,这样就能保证新闻生产每个环节的局部客观真实。在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新闻生产网络中,媒体直接输入新闻信息,并将新闻的生产过程和要素写入,再发送至各个节点。这样,受众在接收到新闻时,可以看到新闻生产的全貌,以此减少新闻生产中信息不对称的困境。另外,分布式计算和储存可以在没有第三方的情况下实现信息的自我验证、传递和管理,能够快速形成共识机制。简单地说,就是区块链技术赋予新闻生产机构自我验证的渠道。通过区块链技术,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新闻生产的过程中,每个受众都有权利进行评论、点赞等操作,这种反馈机制正是传统新闻生产所不具备的监督环节,迫使新闻生产走上 “负责任”的道路。

(二)元宇宙

元宇宙是新的媒介革命,能够突破时空限制,创建更真实鲜活的数字三维世界,让新闻消费者沉浸式体验新闻。从新闻生产的角度来说,虚拟人、数字人将参与到新闻生产领域中。元宇宙带来的扩展现实技术在生产领域可以带给新闻工作者极大的便利。比如,2023年两会上,新华社发布了一款AR智能直播眼镜,用户只需用眼睛就可以以第一人称视角操控相机,实现 “视域合一”。[5]而且,这款AR眼镜还内置了面部识别功能,可以通过云端数据库进行实时对比,从成千上万的观众中迅速准确地辨认出在场的新华社记者。

从传播方式来说,传统新闻行業需要在缩短时间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还原真实的空间场景。然而,即便是声画兼具的电视媒体,也无法给受众最真实的场景还原。而元宇宙能通过计算机技术,将真实与虚拟结合,给予受众最真实的体验感,将受众带到真实的新闻现场中。这赋予受众 “目击者”的身份,最大限度地提供了新闻的真实性与透明性。

(三)人工智能

新闻是公众了解时事、参与公共事务的重要途径,也是保障公众知情权的重要工具。把新闻的生产和传播过程公开,有利于公众自主地获取、判断和确定新闻的价值。

ChatGPT的横空出世,让人们对人工智能的看法有了巨大的改变。ChatGPT拥有强大的文本输出能力,这给予AIGC生产以极大的可能。人工智能在新闻行业内的使用早已在媒介融合的进程中展现。传统的新闻生产模式是以记者、编辑为中心的人工生产模式,而人工智能则将人工生产模式转向人机协同生产模式。在新闻事实采集、筛选等多方面,人工智能都展现出不俗的能力。这种生产模式将人的主观因素降低。传统新闻生产模式中,发掘新闻的主要方式是依赖新闻记者的新闻敏感。这种主观上的决定,在人工智能协同下,可以进行新闻价值的量化取向,提供了最大限度的透明性。

除了人—机协作的制作模型外,AI还可以独立制作一条新闻。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已被广泛用于体育、金融等报道领域。人工智能写作可以大大提高新闻产出的效率。新华社推出的 “快笔小新”,可以将手工编辑需要15—30分钟的稿子的编辑时间缩短为3—5秒钟,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确保了稿件的时效性。在某些特定的领域,算法新闻具有较高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可以使记者从重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而且,这样的创造也可以融入区块链中,最大限度地确保它的透明度。

由于机器人是根据固定的程序和算法进行资料和信息的收集,不掺杂人类的情感,所以在进行新闻生产的过程中可以保持最大限度的客观性、透明性。人工智能做的仅仅是将资料套入新闻模板中进行新闻生产,生产的作品与实际资料的偏差相对较小,客观性、透明性也能在最大限度上得以保障。

从新闻把关的角度看,新媒介背景下的个体门户网站的 “分散化”模式,导致了传统编辑 “把关人”角色的解构。在网络信息时代,随着用户浏览行为方式和传播形式发生变化,“时效之争”“信息爆炸”和 “富媒体”等传播方式,都在冲击着编辑人为把关的地位。为了解决当前新闻把关问题,“Kinzen”网站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方式—“人工算法”。这是一个由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技术构成的系统,以大数据为基础,使用算法验证和人机协作进行筛选分析,以实现对社会化媒体信息源的核实和监控。通过建立完善系统来实现对新闻生产流程中各个环节进行控制。将人工智能引入新闻把关中,可以有效缓解目前新闻生产流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而有效的算法筛选则可以降低编辑的人为错误。

在用户层面,算法推荐极大地改变了用户对新闻的接受方式。在信息爆炸和信息过载的今天,智能算法就像 “策展人”一样,帮用户筛选出与自己兴趣相符的信息,并向其提供更全面、更具个性的服务。利用算法推荐功能可以帮助媒介平台更好地理解用户的需要,从而对信息服务进行优化,提升用户满意度。

四、结束语

新闻客观性是一个老生常谈却又常谈常新的话题。新的媒介技术与媒介环境给传统新闻客观性带来挑战。后真相时代,舆论更难引导,更容易出现反转现象。在这样的背景下,新闻透明性对于新闻媒体更加重要。只有展现了充分的新闻透明,才能搏击谎言,对抗谣言。

“透明”是指新闻报道的过程和结果的公开性和可视性,以及对新闻事实的追寻。“公正”则更多地注重新闻的道德和伦理定位,偏向于 “事实”和 “结果”的公正,更注重 “实质”的公正,是新闻报道的终极价值。透明度是正义的有力保证。通过揭示新闻报道的流程和相关信息、材料以及新闻运算模式,使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新闻工作者和媒介组织的报道行为和报道取向。

传统媒体只有在正确认识新闻客观性与透明性的基础上与新的媒介技术结合,才能在新闻工作实践中实现客观、公正、真实的报道,并在各种媒介平台上实现新闻透明,真正实现媒介的公信力。

参考文献:

[1] 陆定一.新闻必须完全真实:陆定一同志对本刊记者的谈话[J].新闻战线,1982(12):2.

[2] 卡尔·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86-209.

[3] 比尔·科瓦齐,汤姆·罗森斯蒂尔.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10.

[4] 工信部.2016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EB/OL].[2017-12-27].http://www.cesi.cn/images/editor/20171227/ 20171227153856374.pdf.

[5] 任雅琪.新闻领域中的可穿戴交互技术应用[J].全媒体探索,2022(07):111-112.

猜你喜欢

新媒体
融媒体时代提升电视新闻传播的舆论影响力
新形势下精品图书的内容策划与艺术设计创新
报纸副刊的传播意义与运营策略研究
真我与偶像:新媒体语境下的明星与粉丝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政府危机公关中的新媒体传播机制透析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