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襄阳三国特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研究

2024-03-31曾艺婧

国际公关 2024年2期
关键词:转化创新性发展

曾艺婧

摘要:随着襄阳城市建设发展迈入快车道,精神文明建设进入 “深水区”,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成为城市经营的重要一环,纳入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当中。三国文化作为襄阳特色文化标签,发展到现在仍有着巨大的创造性转化应用前景。本文从 “文化引领城市治理”的视角系统分析襄阳三国文化创造性转化路径,以期推动城市建设与文化建设融合发展。

关键词:襄阳三国文化;创新性;转化;发展

襄阳作为全国闻名的 “三国文化之乡”,蕴含2 800多年城市文明历史文化,拥有丰富的三国文化资源。目前,学者、文化研究人员从旅游资源开发、文化产业融合、价值提炼等方面开展了很多有益的研究,但多偏向于从不同角度表述三国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形式与路径,缺少对文化转化的影响因素分析。因此,有必要开展三国特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研究,从而推动城市建设与文化建设融合发展。

一、襄阳三国文化创造性转化存在的不足

(一)文化内涵挖潜不足,品牌特色不突出

三国文化作为中国历史代表文化,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是襄阳的重要精神财富,是襄阳作为当代魅力城市的宝贵资源。襄阳成功申报第一个 “中国三国文化研究基地”,但目前襄阳三国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还停留在简单的旅游产业开发上,对三国文化的内涵价值缺乏系统的剖析和解构,历史遗迹的开发与文化内涵的挖潜熔炼结合不足,使襄阳三国文化转化创新缺乏内在驱动,文创项目建设立意浅表,缺乏新意,品牌特色和表现方式不突出,吸引力降低,名气不显,发展受限。[1]

(二)系统开发能力不足,体系机制不健全

襄阳市有丰富的三国文化资源,三国历史遗址遗迹众多,很多脍炙人口的三国历史故事发生在这里。可以说襄阳的三国文化资源既有历史继承也有文化传承,开发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廣阔。但是,目前的资源开发和项目建设现状却有些不尽如人意,资源开发利用都是在保有的历史文化遗迹上的 “零打碎敲”,系统规划不足,没有形成系统合力;建设体系不健全,修复保护工作不科学;开发深度不够,区域性功能建设不到位,未形成产业链,可持续发展缺乏机制支持。

(三)需求调查不足,文创形式过于单一

当前,襄阳三国文化的资源开发和创造转化依然局限于文旅方向,虽然开发了以古隆中为代表的三国文化旅游景区,但在开发建设中仍存在僵化对标星级景区建设、陷于传统观光旅游模式桎梏的问题,致使襄阳三国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不断下降。究其根本,是缺乏对大众多样化文化需求的调查研究,未充分认识到三国文化作为一种特色文化,其内涵丰富,不同受众有着不同的需求,形式单一的文化开发难以满足多样化

的需求。[2]

(四)宣传力度不强,市场开拓后力不足

三国文化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悠久的发展历史,在国内以及国际上都享有盛名。但襄阳市的三国文化发展建设成果却是知者不多,甚至襄阳这个地名,很多外地、外省人都只是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看到过。说到国内三国文化名城,涿州、许昌的知名度最高,同样是被评为 “中国三国文化之乡”的襄阳,在知名度上甚至不如同在一省的荆州。这反映出在宣传上力度不强,宣传途径过于狭窄单一,市场开拓后劲不足,使蕴藏在这座城市中深厚的三国文化及其相关文创产品项目知名度、推广度和影响力不显,特色三国文化品牌塑造和市场开发仍需加强。[3]

二、影响襄阳三国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因素分析

襄阳三国文化在创造性转化中,面临许多不足,但同样具备许多先天优势。想要打开襄阳三国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新局面,需要从三国文化的内在本质、外部竞争、转化可行性三个方面来考虑。

(一)三国文化的内在本质

三国文化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独特的正面导向性。三国文化传播极广,不仅国内家喻户晓,在国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名片,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从文化导向性上看,三国文化具有历史辩证的正面性,三国历史中的人物和事迹表达出的价值观都是关于 “忠义孝勇智”的正面精神导向,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

襄阳三国文化具有厚重的沉淀以及丰富的资源。襄阳的三国历史可谓贯穿了整个三国历史时期,而且在整个三国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军事、文化、政治地位,襄阳也因此保留了数量众多、级别较高、类别丰富、价值重大的三国文化遗产。[4]当然,我们也要认清襄阳三国文化存在分布相对分散、内容整合不足的问题。

襄阳三国文化具有广阔的拓展空间。在历史时间轴线拓展上,三国文化以其特有的精神主线,向前承接了荆楚、侠义等襄阳传统文化,向后也传承了抗战等红色文化。从文化内容拓展性看,三国文化中的人文、诗歌、戏曲、家国、天文、地质、发明创造等专题文化资源丰富,能与其他多种文化产生关联共通,拓展发展空间巨大。

(二)三国文化的外在竞争性

在三国文化系统研究方面相对滞后。虽然历史发展中襄阳城与三国文化反复交织,更有 “三国因襄阳而起,襄阳凭三国而名”的说法,但襄阳在三国文化的系统研究上却起步较晚,面对目前已比较成熟的三国历史文化研究成果,襄阳在三国文化研究、阐释方面没有大的突破,远比不上史学、文学研究院所和专家团队。

面临同样以三国文化为主题进行城市建设的市场竞争。三国历史文化创造性转化得到各地的高度重视,纷纷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名片。如许昌市自2007年起,以 “曹魏风、三国情、许昌行”为主题,举办三国文化旅游周,倾力打造旅游名片,旅游收入以每年12%的速度增长;荆州作为关公崇拜的起源地,从三国文化中衍生开发出关羽文化,将关羽文化的弘扬与城市的规划和产业有机结合,吸引大量游客和投资。[5]因此,襄阳在三国文化转化过程中,也必将面临来自外部的竞争。

(三)三国文化转化的可行性分析

系统化三国文化品牌的推广。文化品牌的打造和推广要形成体系,在这方面,襄阳市深化推动构建当代三国文化价值内涵,将三国文化中的宝贵精神价值与现代社会价值导向相结合,从 “智圣”崇拜折射出求贤若渴的崇智精神,从关羽崇拜折射出敢于斗争的尚勇精神等,都使三国文化价值构建更具有认可度。

丰富三国文化业态的构建。文化业态即文化产业形态,产业形态的成熟度和多样性,在将传统文化内涵 “活化”成产品的同时,也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6]襄阳的三国文化业态构建具有一定的基础,“文化+”的业态构建模式不断推陈出新,如在 “文化+旅游”方面推出的大型实景影像话剧 《草庐·诸葛亮》,又如由清华大学规划和设计的枣阳汉城等。

鲜明三国文化市场运作导向。在三国文化产业开发和推进过程中,为解决市场化程度不足的问题,政府应当尤其注重将市场作为运作主体,同时积极创建打通文化产业投资孵化、生产运营、创新转化的产业链。襄阳近几年围绕三国文化市场打造,不仅出台政策保障,还通过举办主题论坛等形式积极招商引资,鼓励企业和创业者开创三国品牌产品。

三、襄阳三国文化创造性转化的路径规划

襄阳三国文化创造性转化要焕发出新的生机,打开新的市场,创造高知名度的文化品牌。除了系统分析上述的影响因素,更重要的是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制订切实有效的实施路径。笔者围绕 “产研结合、传教并举、业态融合、IP再造”的思路,研究总结出襄阳三国文化创造性转化四个方面的规划实施路径。

(一)内涵产出路径

从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角度进行系统的发掘和研究。通过建立三国文化生态保护区,推动三国文化主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护。这方面可以借鉴宜昌省级 “秭归屈原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经验,通过复制和移植这种发展途径,在隆中建设三国文化生态保护区,将 “三国传说”“诸葛亮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保护重点,一方面积极推动三国文物遗址的保护,另一方面也可将古隆中打造成三国文化重点景观和研究基地。

深化三国文化阐释的权威性。早在1988年,襄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就成立了地方史研究室,也就是如今湖北文理学院襄阳及三国历史文化研究所的前身,开展了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发表了众多襄阳三国文化研究成果论文。襄阳市可以在院校建设基础上,通过政策扶持、体系共建等方式,建设更具规模的三国文化研究院实体机构,配套文化研究中心、资料档案中心等,加强组织作用效能。[7]同时,通过举办三国文化学术研究论坛,加强在国内甚至国际上阐释三国文化的权威性。

(二)传播教育路径

建设全方位的文化传播体系。将三国文化精神内涵面向不同受众进行提炼和分类,推动三国文化传播进入不同群体,比如,推动三国文化中求贤若渴的 “三顾文化”爱才精神及刘表、羊祛的德仁执政等精神内涵进入机关单位、社区企业;在党员干部群体中宣扬三国文化中尽忠报国、尽忠职守的忠诚精神等。通过针对不同群体、不同重点的三国文化针对性传播教育,推动三国文化和精神内涵与时代发展精神需求紧密结合,更加广泛地深入人民大众。

抓住校园教育这一传播教育阵地。推动三国文化融入校园课程设计和文化建设。组织开发设计面向青少年精神品质培养的三国文化主题课程,将三国经典诗歌、故事纳入教育课本内容,组办相关主题教育活动等。抓住校园教育阵地,加强青少年群体的精神品质教育。

拓宽社会传播教育途径。政府组织相关部门、社会团体或个人,利用形式多样的文化传播方式,通过创作面向社会大众的三国文化读本、绘本及开发移动客户端App、自媒体平台等形式,推进三国文化的再提炼、再创作;组织筹办三国文化主题教育活动,如 “三国文化之乡青少年诗歌”“卧龙VS凤雏三国知识竞赛”等,构筑形式丰富、内容多元的社会教育传播平台,推动三国文化延伸至市井角落、深入百姓内心。

(三)产业融合路径

传统文化想要进一步发展、焕发新的生命力,必须与时代发展同步、与社会进步同频。因此,产业融合是必要也是最好的发展选择。通过不同产业、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合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可以让三国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拥有无限可能。

襄阳在三国文化的产业融合上起步比较早,从最初的文旅产业,到现在文创、农副产品产业,有非常多好的尝试和丰富的成果。如襄阳每年举办的 “诸葛亮文化节”,已被打造成国内国际市场享有盛誉、影响深远的 “中国十大品牌节庆”活动,为襄阳在文化、经贸、旅游、体育等方面与外界合作提供平台,以具有话题性的信息聚焦公众视线,扩大活动传播力度,为襄阳招贤纳士提供谋略。同时,也发展出如孔明菜、羽毛扇、金刚酥等众多的农副产品。在继承原来产业融合的经验基础上,襄阳市可以鼓励企业借助襄阳 “三国文化之乡”的地缘优势,乘着三国文化发展的东风,通过文化赋能,推动企业文化建设、产品开发、产业发展,如结合盲盒流行元素开发三国人物盲盒文创产品;研发襄阳三国特色餐饮文化,将三国元素融入本地襄阳牛肉面、黄酒等特色饮食,融入餐饮服务行业菜品开发、整体装饰、服务管理;围绕三国人物,提炼精神品质,用于企业文化建设、品牌打造。

(四)文化 IP 打造路徑

文化IP是一种有高辨识度、自带流量、强变现能力、长变现周期的文化符号。文化IP的发展,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襄阳可以基于丰富的三国文化资源,大力创建和发展形式内容多样的三国文化主题IP,如以 “三国文化名城”“三国历史开始与终结之地”等作为城市宣传口号,创造基于诸葛亮、“卧龙凤雏”“三顾茅庐”的文旅IP形象,引发社会大众的关注。面向不同年龄段、不同需求开发建设三国文化主题旅游,打造特色文化旅游IP。打造涉及各式多媒体形式的平台矩阵,策划创作一系列基于襄阳三国文化的影视、话剧、动漫IP作品。

四、结束语

襄阳作为全国闻名的 “三国文化之乡”,坐拥丰富的三国文化资源,开展三国文化创造性转化势在必行。面对文化转化中品牌特色不突出、开发能力不足、形式过于单一、市场开拓不足等问题,要从三国文化内在本质、外部竞争、转化可行性三个方面来系统分析和考虑,围绕内涵产出、传播教育、产业融合、IP 打造四条转化路径进行三国文化的传承、转化和创新发展。不断创新优化襄阳三国文化转化的方向、目标和措施,紧贴时代脉搏,构筑襄阳三国文化新生态,推动城市建设与文化建设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姝,黄晴.三国文化视角下旅游文创产品的设计研究:以湖北省赤壁古战场为例[J].艺术研究,2023(05):170-173.

[2] 吴俊蓉,吴俊艳,赵俊凤.文旅融合视域下的南充三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23(03):12-15+33.

[3] 祝贺.许昌三国文化品牌与旅游融合发展路径研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3(08):87-89.

[4] 伊藤晋太郎.2022年日本 “三国文化” 研究论著目录[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23,38(07):1-5.

[5] 刘菲菲.地域文化视域下旅游文创产品的设计策略探究:以四川省成都市的蜀汉三国文化的旅游文创产品为例[J].西部旅游,2023(13):51-53.

[6] 赵佩茹.乡村振兴背景下陕西地域特色旅游产业链宣传视频创作策略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06):50-52.

[7] 马强.论成渝经济圈的三国文化旅游资源及其联合开发[J].长江文明,2023(01):68-76.

猜你喜欢

转化创新性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流动几何的创新性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浅谈学困生的转化
浅谈演员“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的转化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论媒介文化的混杂性与创新性
忠实性与创新性——当代莎士比亚演出和改编批评的转向
成公绥赋作的模式化与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