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河南省Y县特色富民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2024-03-31董昱彤王月莹

国际公关 2024年2期
关键词:产业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

董昱彤 王月莹

摘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大的潜力在农村。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产业韧性强的农业强国需要培育和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基于此,本文选取河南省Y县特色富民产业为研究对象,以实地调研、结构化访谈为研究方法,深入了解当地特色富民产业——猕猴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成果,结合当地现实发展需要和实际情况提炼出特色富民产业发展存在的主体困境、传承困境与关联困境,从促进县域特色富民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维度提出解决 “三大困境”的发展对策,以期为当地的富民产业发展提供思路与借鉴。

关键词:产业振兴;县域特色产业;富民产业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推动乡村高质量产业发展需培育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将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1]特色富民产业的发展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的致富问题,提升了农民生活的幸福感。

一、基本概况

(一)Y县概况

Y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是典型的平原县,总面积1 062平方公里,境内无山,百里平川,沃野百里;同时也是南水北调的受水区,境内水系发达,水资源丰富。全县四季分明,气候温暖湿润,光照充足。下辖15个乡镇街道,270个行政村。2022年人口数据显示,全县户籍人口85万人,常住人口59.27万人。第一产业产业化水平较高,形成了肉牛、蔬菜、花生三大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第二产业基础良好,培育形成了龙头企业引领,各群体企业共同发展,多点支撑、多元发力的产业格局。

(二)Y县特色富民产业发展概况

随着乡村振兴的不断推进和现代化产业的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位于Y县的樊集乡极具典型性,有独特的富民产业。樊集乡的猴戏 “始于两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传至当下”,至今已2 000余年。嘉靖三十五年 (1556年),时任Y县知县的吴承恩书写了长篇巨著 《西游记》,成功塑造了孙悟空这一艺术形象。樊集乡鲍湾人顽强地把猴戏传承下来。继而辐射到周边乡镇。在中国民间江湖,耍猴人多半来自Y县,而Y县的耍猴人多半来自鲍湾、樊集。

(三)Y县农村特色富民产业发展成就

“猴戏”作为一项樊集传统民间艺术,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目前樊集构建了 “市场+驯养基地+养殖户”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先后和国内13个景区、11个动物园、7个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全年向外输送 “表演猴”“观赏猴”“科研猴”,从业人员1 000余人,年综合产值达2.5亿元以上。2008年被市人民政府列为 “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9年又被评为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被列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名扬中外,央视、凤凰卫视、云南卫视等据此拍摄了10多部文化影视片。全国范围内大多数的猴艺表演出自Y县。不仅如此,猴艺艺人将此项民俗文化带往俄罗斯、越南、泰国等十多个周边国家和地区进行表演。樊集乡也被誉为 “中国猴艺之乡”。

1.猕猴产业带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20世纪中后期,Y县村民每年外出进行猴艺表演,收入十分可观,1996年樊集乡鲍湾村被评为市小康示范村。

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樊集乡更是充分凝聚驻村工作队力量,精准发展特色猕猴产业,以 “产业兴旺”助力乡村振兴,扎实推进乡村的建设与发展。同时,县林业局驻村工作队也入驻鲍湾村,围绕特色产业帮扶、乡村振兴等重点任务,结合樊集乡的自身特色,广泛开展相关政策法规普及、猕猴驯养繁育技术推广等相关培训,促进猕猴产业提质增效。当前,鲍湾村猕猴产业从业人员已达千余人,猕猴存栏量8 000余只,年综合产值达2.5亿元以上,产业兴旺助力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2.猕猴产业助力生物医学科研发展

猕猴是人类的近亲,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生化代谢方面同人类非常相似,应用猕猴进行研究实验的结果,最容易外推于人类。所以鲍湾村常年为科研单位、科学实验输送猕猴,不仅用作药物的原材料,也作为试验品种。克隆猴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有望推动人类对重大疾病的研究和治疗;运用自闭症猕猴建立的实验模型,也对人类攻克自闭症等医学难题提供了宝贵的科研资料。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的相关科研事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19年,我国加快了相关疫苗的研制速度,研制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在攻克难关时猕猴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樊集鄉鲍湾村作为集猕猴繁育、驯养、表演为一体的休闲娱乐、观光旅游综合体,目前已成为富民增收和乡村振兴的一个新支点。作为三国古城中的重要一部分,Y县的特色富民产业恰逢新的发展机遇,如今县政府正不断地推进猕猴产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于此非遗项目,挖掘猴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使此特色富民产业得以传承,开辟乡村振兴的快车道。但是通过深入了解调研后,发现Y县猕猴产业发展存在主体困境、传承困境与关联困境。

二、Y县猕猴产业的发展困境

从民间猴戏艺人外出 “跑江湖”到在全国各地生根,从单纯从事猴戏表演到猕猴繁育养殖,猕猴产业已经成为樊集乡群众增收致富的一个重要渠道,但在产业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出现了困境。

(一)主体困境——猕猴产业的管理体系有欠缺

猕猴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其生产、繁殖、售卖都需要经过国家的许可以及监督才能进行,法律严格限制民间擅自养殖和出售猕猴。一些农民由于不懂法律,谋利心切,加之繁殖基地缺乏系统的管理,乱捕猕猴、非法交易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村振兴的发展进程,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实行的 “农户+猕猴繁殖基地”缺乏规范化的发展模式亟须完善,乡政府应对此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规划策略。

(二)传承困境——猕猴产业的青年认同感较低

猕猴文化产业规模总体较小,属于群众自发兴起的产业,大多数外出从事猕猴文化表演的艺人均依靠师傅带徒弟的办法传授技艺。由于受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乡村的大部分青年人前往城市,留在村子里的大部分为留守老人和妇女儿童,在外就读的大学生群体毕业后返回家乡的意愿极低,加之猴艺文化目前并不被广大青年人所认可,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这一行业,大多数的女性也不会从事猴艺表演。乡村建设工作十分艰苦,目前青年群体对这一特色产业的认同感较低。

(三)关联困境——猕猴产业附加价值缺乏充分挖掘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生物医药行业对科学实验用猴的需求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内市场猴价暴涨,猴源紧缺,每只猕猴价格从新冠疫情前的七八千元上漲到七八万元。在巨大的市场需求和高额的养殖利润刺激下,村民进行猕猴养殖的热情空前高涨,但是由于前期没有进行合理的发展规划和调研,当这一产业发展到了一定规模时,市场的需求发生了改变,一些繁殖基地出现了大量猕猴滞销的情况,导致部分村民出现亏损。同时,大部分村民缺乏创新意识,发展模式较为单一,仅仅依靠外出演艺获得收入,特色产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

三、乡村特色富民产业保护与开发的现实路径

猕猴产业是目前樊集的传统行业、特色产业,更是朝阳产业。做大做强猕猴产业对助推乡村振兴、助力农民增收具有重大意义。对当前樊集的猕猴产业的保护与开发至关重要,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首先,政府要引导地方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民多主体协同参与;其次,加大猴艺文化的宣传力度,提升新一代青年人对此文化的认同;最后,推进特色富民产业的深加工与多元化融合发展。

(一)政府引导多主体协同参与

完善 “政府+农户+基地+龙头企业”合作运营管理模式,通过充分发挥政府的统筹作用和合作社在业务模式、内部管理、生产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不断扩大猕猴的养殖规模,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品质,并加强市场营销,进一步增强猕猴产业竞争力。用现代科技提升猕猴业的品质,在选种、饲养、驯化、演艺以及医学实验等多个方面、多个环节均引入现代科技手段,使传统的、原始的养、驯、演环节实现科学嬗变。县乡政府要加强对Y县猴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出台相关的政策,对猕猴文化产业进行资金扶持以及经营贡献奖励。发挥 “红娘”的作用,把国家级科研机构和科研成果 “嫁入”传统猕猴产业当中。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快构建猕猴相关附加产品产业链,为猕猴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伴随着环保政策出台,环境保护的力度加大,对于养殖行业来说,环保的处理更为重要。[2]在此管理模式下,养殖方式进一步转变,养殖绿色化、集约化呈现明显趋势,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的程度越来越高,猕猴的繁殖将逐渐向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可持续方向发展。

(二)赋予传统的猴艺崭新的现代化内容

我国乡村的许多传统产业,都必须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才能生生不息、历久弥新,也才能发展壮大。[3]樊集乡的猕猴产业也是如此。猴艺历史久远、独一无二,但是近年来由于青年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出现了猴艺事业后继无人的情况。因此,“猴艺之乡”的老师傅们要借鉴其他传统技艺行业的经验,“招徒拜师”。县、乡也可以在举办 “桃花、郁金香节”“板面节”的同时,举办 “猴艺招徒拜师礼”,为汉韵唐风明清礼仪赋予新的时代特征。在招收徒弟的同时,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发挥专业人才的带头作用,以富民产业带动富民就业,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人才基础。

(三)推进特色富民产业的深加工与多元化融合发展

相关文化部门要加强对猕猴文化的发掘和整理力度,不断推陈出新,使传统文化更加符合时代的需要。[4]举办创新性的猕猴艺术节开展猴艺表演,整改翻新当前鲍湾村现有的猕猴展馆,设计猕猴相关系列的文创产品,借助媒体进行宣传,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猕猴产业中。同时,树立远期发展规划,延伸猕猴产业链条,积极申请猴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科研试验动物繁育中心。在当前数字化的背景下,进一步加强科研数据生产应用中心和猕猴种质资源库建设,打造 “猕猴+”产业链,不断推动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5]同时,要用现代文化眼光给猕猴业进行包装宣传,利用和申报好 “非遗”,制作更多高品质影视作品,把猕猴的灵性、猴艺的灵气、猴王的灵通、小猴的灵敏、群猴的灵秀及人与猴之间的灵威等,用现代化的手段向世界推介,使该县猴艺成为更亮丽的名片。设法在猴艺 “走出去”的基础上,让多地游客 “走进来”。走进Y县,走进樊集,把Y县较为突出的桃花、郁金香和Y县猴戏融为一体,从而使其旅游业真正火起来。

四、结束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Y县樊集乡的猴艺文化历史悠久,千年相传。猕猴产业这项特色的文化产业对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具有重大的影响。着眼保护与发展,赋予传统猴艺崭新的现代化内容是乡村文化特色产业发展的务实之路,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苏皓.深挖产业发展潜力助力乡村振兴[J].云南农业,2023(05): 39-41.

[2] 孙洋,张继.促进我国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J].国际税收,2023(05):71-76.

[3] 李微.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精神研究[J].文化产业,2021(35): 151-153.

[4] 郝雨.传统文化传播传承与转化:评彭翠 《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播与传承》[J].新阅读,2023(08):78.

[5] 万钢.加快实施以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的产业发展战略 打造创新创业新业态 培育发展核技术应用新兴产业: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双创”探索实践[J].中国科技产业,2019(03):21-23.

猜你喜欢

产业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于远安县乡村产业振兴的调查研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我见
论如何促进当前景德镇陶瓷产业振兴
“两南”临夏定西脱贫攻坚与城镇化建设中产业兴旺和特色小镇建设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下江苏特色小镇建设问题研究
产业振兴
刍议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保护
唐山皮影在新媒体网络中的传播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