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塞罕坝精神的出场逻辑、含义诠释及其时代价值

2024-03-31王海娟赵宝军

国际公关 2024年2期
关键词:时代价值

王海娟 赵宝军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塞罕坝机械林场时提出 “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塞罕坝精神在新时代的 “出场”蕴含着深刻的生态实践逻辑,即在还清生态历史欠賬中 “牢记使命”、在 “艰苦创业”中科学管护林场、在传承创新中推动 “绿色发展”。塞罕坝精神的含义可以诠释为:牢记初心使命,维护人民根本利益;艰苦创业和接续奋斗,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坚持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时代弘扬和践行塞罕坝精神为我国生态文明实践提供精神动力和案例启示、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添内蕴、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注入新动力。

关键词:塞罕坝精神;出场逻辑;含义诠释;时代价值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系列重要部署和论述,要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程中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1]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内容,而塞罕坝林场的创业之路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典范,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行动示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我们要深刻感悟、广泛弘扬塞罕坝精神,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一、塞罕坝精神的出场逻辑

20世纪60年代,为了保护京津冀地区的生态环境,恢复京津冀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秩序,党中央研究决定,要在塞罕坝打一场防风固沙、建立京津绿色屏障的硬仗。三代塞罕坝建设者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踏上了这条生态修复之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塞罕坝精神,必须深入理解塞罕坝精神的生态实践逻辑,推动全国人民自觉践行塞罕坝精神。

(一)在还清生态历史欠账中“牢记使命”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尽快抚平战争带来的创伤,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首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在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问题成为全党关心的问题。为了缓解这一现象以及为还清保护环境的历史欠账,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林业建设。1955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扩大的中共七届六中全会所作的结论中指出:“南北各地在多少年以内,我们能够看到绿化就好。这件事情对农业,对工业,对各方面都有利。”[2]1956年3月,毛泽东同志发出 “绿化祖国”的号召。

为改善京津冀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首都北部的绿色屏障、还清京津冀地区生态脆弱的历史欠账,林业部于1961年决定建设大型机械林场,并选址塞罕坝。1962年,塞罕坝林场正式建立,300余名建设者肩负着党和国家的重托,拉开了在荒漠上修复生态环境的历史帷幕。第一代塞罕坝建设者在没有充足的物质资源和先进的技术条件支持的情况下奋力拼搏,在寒风凛冽的荒漠沙地植树造林,以永不放弃的精神、科学求实的态度,创造了沙漠变绿洲的奇迹。1982年,塞罕坝林场造林100多万亩,保存率达70.7%,超额完成了造林规划中的各项任务。

(二)在艰苦创业中科学管护林场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加速推进,我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中国共产党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将环境保护列为五项基本国策之一。他倡导全民大规模开展植树造林,并坚持身体力行;江泽民同志推动中国共产党的生态观向前发展,发出 “再造祖国秀美山川”的号召;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面对粗放式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第二代塞罕坝建设者紧握接力棒,团结一致、迎难而上,使塞罕坝林场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各项事业都得到进一步发展。20世纪80年代,塞罕坝以经营林场为中心,逐步开展森林旅游业;1993年5月,塞罕坝森林公园被林业部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1999年成立塞罕坝森林旅游开发公司。21世纪初,一批批具有专业知识的大学生积极投身塞罕坝林场的建设,他们主动学习国内外育林的先进经验,探索总结出一套具有塞罕坝特色的可持续经营体系,将塞罕坝的事业推向了新的高度。

(三)在传承创新中促进“绿色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建设 “美丽中国”的生态建设目标,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2017年12月,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塞罕坝机械林场并作重要讲话,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弘扬塞罕坝精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

第三代塞罕坝建设者坚持生态文明理念,不忘初心,继承和弘扬前辈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继续在新时代推进塞罕坝生态建设,带领塞罕坝人民奔向万里征途。他们始终秉持绿色发展的理念,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实现了塞罕坝林场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同时用塞罕坝精神引领生态建设,传播生态文化。塞罕坝林场建设的成功实践,生动诠释了 “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成功典范。

二、塞罕坝精神的内涵诠释

塞罕坝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三代塞罕坝建设者在荒山造林、修复生态的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塞罕坝建设者在恶劣的环境中艰苦奋斗,为塞罕坝的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建设工作不断付出与探索,努力创造绿色奇迹,生动诠释了三代塞罕坝建设者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从开始组建塞罕坝机械林场到新时代逐步推动塞罕坝与时代接轨的发展中创造出来的塞罕坝精神。

(一)牢记使命,维护人民根本利益

60年来,三代塞罕坝建设者始终牢记修复生态与保护生态的历史使命,努力推动塞罕坝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使塞罕坝从荒漠变成绿洲。使命无疑是支撑塞罕坝建设者几十年如一日坚守的精神力量,其源头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落脚点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马克思、恩格斯在 《神圣家族》中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3]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是历史活动的出发点,建设和发展塞罕坝的初心无疑是为了人民。建设塞罕坝的伟大实践能够得到三代塞罕坝建设者的支持与投入,得益于实践之初我党就把建设塞罕坝之伟业强势根植于人民群众中。三代塞罕坝人始终把党交予的任务作为奋斗目标,对于他们而言,守初心、担使命是对党和人民群众的忠诚。为人民服务和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初心及恢复塞罕坝生态环境的使命,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塞罕坝人为塞罕坝的生态文明建设而不懈奋斗。

(二)艰苦创业,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中形成的优良传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在我国各项事业的建设中,艰苦奮斗精神始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态文明建设显然也需要艰苦创业精神的支撑。塞罕坝林场的建设史也是三代塞罕坝人艰苦奋斗的创业史。

将塞罕坝建设成为百里林海的主观愿望与恶劣的生态环境的客观现实之间始终存在一种张力。一方面,在塞罕坝建设中需要符合客观现实。如果塞罕坝建设者不考虑塞罕坝的客观现实条件,只是从主观愿望出发,那么建设塞罕坝的实践活动无疑只会停留在自发阶段;另一方面,塞罕坝从荒原变为林海,充分体现了三代塞罕坝建设者强大的主观能动性。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建设塞罕坝的整个实践过程,就是围绕塞罕坝建设者的意识活动所构建的目标来进行的,体现了塞罕坝人尊重客观规律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三代塞罕坝建设者立足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发展理念转型升级中不断调节实践方式,逐步探索出塞罕坝生态文明的发展建设模式。

(三)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绿色发展是塞罕坝精神的主题,是塞罕坝林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4]三代塞罕坝建设者历经60余载,为高寒地区培育出优良的种苗,并不断积累造林绿化的经验,为坝上带来一抹绿意。这是塞罕坝建设者用行动写就的生态答卷。

塞罕坝经历60多年的发展,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新中国成立初期,从第一代塞罕坝建设者担负修复塞罕坝生态环境的使命起,绿色发展的理念就根植于他们的头脑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并把生态文明建设在全局工作中摆在突出位置。塞罕坝建设者始终坚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改变了塞罕坝的面貌,把 “不毛之地”变成 “塞上绿洲”。塞罕坝的发展是将荒地变为绿水青山,再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典型案例,为我国甚至世界各国生态治理提供了智慧方案。这充分证明,坚持绿色发展,不仅能创造生态奇迹,还能将良好的生态效益转变为经济效益。

三、塞罕坝精神的时代价值

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的伟大实践中,塞罕坝林场的建设已成为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打造了典型案例,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为我国生态文明实践提供精神动力和案例启示

塞罕坝建设者立足全局,大力推动机械化造林和生态恢复,使塞罕坝环境得到改善,经济得到发展,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面貌。挖掘塞罕坝精神,丰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对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案例指引意义。

塞罕坝的建设始终践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也体现了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塞罕坝生态环境修复不仅是因为环境植被被严重破坏,也因为大量砍伐森林引起的沙尘暴严重影响周边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因此,塞罕坝的建设者把人民群众对于良好生态环境的需要放在重要位置,是将环境保护和人民幸福指数结合在一起的生态实践考量。塞罕坝精神的形成过程作为一个生动的示范,增强了人民群众的生态意识,有利于人们将领会到的生态文明理念运用到保护环境的实践中去,为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精神动力,促进自然生态的美化。塞罕坝林场的建设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可能遇到的问题提供了科学指导,坚定了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自信心,促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的发展。

(二)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添内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5]核心价值观在价值观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是社会成员普遍遵循的价值观念,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

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也需要通过生态文明的建设来彰显。就塞罕坝精神的内容而言,塞罕坝建设者是塞罕坝精神的忠实践行者,他们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实现了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和谐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上的追求;塞罕坝建设者保护环境、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实事求是的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价值追求。就塞罕坝精神的功能而言,塞罕坝精神为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精神资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供了有力指导,也体现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者的共同价值追求。正因为塞罕坝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容上具有契合点,所以弘扬塞罕坝精神的过程,有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注入新动力

伟大时代创造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推动伟大时代发展。塞罕坝精神为弘扬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中华民族精神时,高度凝练概括出 “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四种伟大精神,而以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为内容的塞罕坝精神的践行有助于推动中华民族精神发扬光大。

首先,坚持不忘使命而勇毅前行,有助于弘扬伟大梦想精神。三代塞罕坝建设者把人民和民族的利益放在首要的位置,全身心投入到塞罕坝事业的建设中,这是敢于拥有和勤于追寻伟大梦想的生动体现。其次,坚持艰苦创业和持续奋斗的信念而敢于挑战世界生态难题,有利于弘扬伟大创造精神和伟大奋斗精神。最后,在修复塞罕坝生态环境这一长期艰苦的过程中,从 “林一代”到 “林三代”,塞罕坝建设者们齐心协力、相互配合,不断探索绿色发展的模式,有益于弘扬伟大团结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滋养了塞罕坝精神,塞罕坝精神促进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性发展,不断激励新时代中国人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牢记使命、艰苦奋斗、绿色发展。

四、结束语

塞罕坝精神是一代代塞罕坝建设者在修复生态环境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形成的精神果实。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既要注重系统的顶层设计,也需要深入挖掘和研究各地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的典型案例。厘清塞罕坝精神的出场逻辑、深入诠释塞罕坝精神的含义、阐明塞罕坝精神的时代价值,对于激发人民群众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 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节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时代价值
论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
群众文化活动的时代价值及其管理创新
延安精神对高职学生思政教育的时代价值
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与传承
“全面从严治党”理论体系重点问题研究综述
习近平廉政思想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时代价值、核心思想与哲学意蕴
论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正义观及其时代价值
抗大思想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探析
法治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