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忻城壮锦手工艺的传承和保护研究

2024-03-20卢一鸣曾益晓覃莉娅

中国市场 2024年9期
关键词:非遗传承壮锦

卢一鸣 曾益晓 覃莉娅

摘 要:壮锦既是壮族传统的工艺美术织品,也是中国的四大名锦之一。文章通过深度了解广西忻城壮锦的织锦手工艺,发现忻城壮锦当前存续和发展所面临的难题,研究忻城壮锦的传承与保护的新对策。在以人为主的非遗传承过程中,将非遗手工艺与企业、地方、文化、经济相融合,借助线上网络、实体商超、物流等渠道,向社会大众展示壮族独具特色的非遗手工艺。通过与地方企业合作,拉动“产、学”融合,在保护和传承忻城壮锦的同时,促进地方的文化与经济的赓续发展。

关键词:忻城县;壮锦;非遗传承

中图分类号:J5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4)09-0066-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4.09.016

1 引言

壮锦起源于宋代,鼎盛于明清,清末民初开始衰落,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时期曲折发展。致力于忻城壮锦的民族非遗手工艺的传承与保护,对于助推忻城县和手工艺匠人脱贫致富,提高壮锦技艺的社会影响力,促进广西传统手工艺与区域文化以及经济跨越式进取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

忻城縣,隶属于广西来宾市,位于广西中部地区,红水河下游地带,是一座绿茵盎然、郁郁苍苍的绿色生态园林城市。在中国实施改革开放以后,国内的市区经济发展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在城市就业高收入的大环境影响下,忻城县内的年轻人逐渐流入异地开始就业创业,致使忻城壮锦手工艺缺乏传承接续的中坚力量,面临着停滞甚至是失传的困境。[2]

新兴科技崛起和经济急速发展的时代,如何在稳步发展、传承和保护忻城壮锦手工艺的同时,带动地方文化、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2 忻城壮锦的产业化价值

忻城壮锦,“细者宜暑,柔熟者御寒”,是壮族人民最为精彩的文化创造成就之一,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艺术瑰宝。忻城壮锦有别于其他名锦,其架以手工织机,以棉纱为经,以彩绒为纬,运用通经断纬之法,巧妙交织。其成品最适制挂包、围裙等家居日用品。忻城壮锦,纹样复杂,浓艳粗犷,颇具忻城地域特色,彰显忻城劳动人民智慧。

忻城壮锦积淀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深沉,寓意生动而深刻。其织就原料主要是桑蚕丝和棉纱,以本地植物和有色土上色,色彩有土朱、胭脂花、姜黄等,成品被制成绒被、挂包、围裙等。经手艺匠人的多年研习和传制,壮锦已成为中国四大名锦之一,在我国民间传统手工艺术品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忻城壮锦绚丽多彩,自成体系,一针一线之间,展现出了壮族先辈对山川走兽、民风民俗的崇敬与寄托,制以精致的作品,迸发出蓬发向上的活力,抒发了人们对安居乐业的生活的向往。壮锦文化内涵深厚,一件成品可以衍生出多种作品,诸如套装服饰、家居护套等系列文创产品,与生活息息相关。忻城壮锦不仅带来了社会财富,也传递了人文文化,其以自身的独特魅力,搭建了灵活的窗口,为忻城深耕文化市场,匠人设计优秀壮锦作品创造了可能。

民族富强离不开地区的振兴发展。广西致力于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处理非遗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实现从资源到产业进行转变,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可持续发展,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滋养人民群众过上美好幸福生活。搭建了金壮锦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工作站等7个传统工艺工作站,培育广西工匠大师和民族文化品牌,实现了“非遗+产业化”的运行模式,在传承中保护、在保护中传承,将壮锦与产业融为一体,促成双赢。

为早日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地区产业发展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实施乡村振兴,促进地方发展是必由之路。基于忻城县的壮锦手工技艺,结合文化产业和社会经济,在调动内需的同时还可以拓展新的就业渠道。广西的壮族妇女善女红,对壮锦织就技艺熟知,大部分县镇地区可依托手工技术制成壮锦增加经济收入,还能扩大壮锦技艺的传承群体。新中国成立后,百业待兴,广西壮锦市场化迎来了“小高潮”,20世纪90年代,国外工业化、机械化飞速发展,各种优质纺织品不断流入国内市场,占据市场份额,以传统手工艺生产的壮锦再次受到冲击,逐渐萎缩停滞,迎来了优秀技艺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民族产品发展之路遭遇层层关卡。

3 忻城壮锦的工艺特点与发展现状

3.1 壮锦织机的结构和使用

壮锦的织机已有百年的历史,器具早已定型。经织锦原料的选用、人力操作的便捷度等因素,综合改良成现今的小木机台。小木机优势在于结构简易,轻巧灵活,便于操作;劣势在于不能量产,效率较低。小木机机台全身由机身、装纱、提纱、提花、打花共5个部件组合而成。

忻城竹笼机是竹编花本织机,又称“猪笼机”,机身小巧,易组装,易操作,机架中部和上部设计有2个杠杆结构,用以提拉地综和悬挂、提拉编结有花本的竹笼,在提综机构上以少综来控制多蹑,绣娘举手投足之间,生动明艳的忻城织锦便已制成。[3]

广西忻城的织锦机采用竹笼机原理,通过使用机上悬挂着的“竹笼”和“编花竹”,织就出炫彩夺目的纹样。壮锦织法之妙,妙在通经断纬,以纬线起花或经纬线交织起花的方法织成。棉线为经,丝线为纬,原色与五彩交织,一经一纬间,织进了壮民对日子的满足、对生活的追求、对美好的祈愿。[4]

忻城织锦的独特之处在于采用通经断纬之法,而新式织机则采用通经通纬之法。忻城织机操作和成品均以正面呈现。

3.2 壮锦织机的图样和寄意

壮锦又称“天纹之页”,历经千余年的发展形成了三大体系:一是几何图形的连续纹样,二是自然花卉的复合纹样,三是吉祥瑞兽的福兆纹样。[5]壮锦融入了人文风俗、自然山水、花鸟鱼虫等,大都选取生活中的可见之物,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息息相关。通过壮锦非遗传承人兰培文了解到,壮锦具有朴素之美,配色与图案大多是根据绣娘和绣郎们的奇思妙想的构思创作出来的,讲究自然祥和。壮锦色彩艳丽,粗犷豪放,借以山川海岳、祥瑞吉兽、锦簇繁花等,寄予了壮民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寓意。传统沿用的主要纹样有蟒龙纹、万寿纹、万字菊纹、回纹、云纹等。[6]其中,万寿纹在广西壮锦中颇具代表性。“壮人爱彩,凡衣裙巾被之属莫不取五色绒,杂以织布为花鸟状,远观颇工巧炫丽,近视而粗,壮人贵之。”万寿花纹彰显贵气,传统而经典,图案源自古代皇家贵族,象征着尊贵、威严、长寿、神秘之意,以凤图独占鳌头,“十件壮锦九件凤,活似凤从锦中出”,曾以凤图壮锦作为贡品晋献皇宫,现今能织制此图案的非遗手艺人极少。

壮民开朗绚烂、热情友善,壮锦图案生动,结构严谨,用色浓烈饱满,充满民族格调。精美的作品展现了质朴的民族性格,一針一线蕴含着壮民对天地自然的崇敬,对生活四季的热爱。

3.3 壮锦手工艺的传承现状

通过壮锦非遗传承人兰培文的介绍,了解到了目前忻城县壮锦的传承状况。忻城当前的壮锦传承仍旧是依靠家族手艺代代相传。2015年年初,22岁的兰培文放弃城市工作,毅然返乡传承、发扬壮锦技艺。根据现今的资料和数据,以及壮锦的发展历程,发现壮锦技艺传承者女性占比较大,传承者大部分为壮族人民,同时壮锦技艺因缺乏详细的文字记载,图像的记录,仍旧依靠壮民以人力口口相传,言传身教沿袭传承。

4 广西忻城壮锦的发展现状

4.1 生产效率有待提高

忻城壮锦立足于传统,织锦以人力制作耗时较长,操作虽简便,但所需的制作工艺程序繁杂,致使低产量。绣工织锦前,需预先编码,编排设计制作的图案,在织就过程中会根据实际体现的效果对图案进行二次或多次修改,增加了完成时间,降低了效率。[7]通过了解忻城县壮锦绣工的情况,得知大多数绣工会选择完成日常农事后,利用闲余时间织锦,揽下织锦工作的绣工除去农事繁忙时间,一天仅收入25元左右。机械化水平低,小规模生产,低收入,长耗时的忻城织锦,被绣工视作副业,参与感低。

4.2 销售规模存在上升空间

经济全球化的现状加上中国对外的国际贸易往来频繁,国内的消费领域得到极大的拓宽。回顾壮锦受冲击的改革开放时期,机械化,精美,廉价,量产的国外倾销,吸引了大批的国内消费者。[8]近年来大众的消费理念逐渐改变,热衷于时尚潮牌,传统手工艺的壮锦逐渐淡出大众消费市场,成为小众消费者的钟爱。同时大众对于壮锦的认知较模糊,对于壮锦的定价贴上了名不副实的标签,更愿意以同样的价格用于其他消费,如此壮锦的销售之路愈发艰难。

壮族织锦传承人谭湘光在扎根传统织锦手艺的同时,不忘着眼时代,在多年的实践中,她与设计团队合作,将壮锦元素融入时装、生活用品等新兴元素当中,开发了兼具实用与艺术价值的新产品。诸如壮锦A6笔记本、壮锦腰枕、杯垫、口袋巾、系列折叠伞等非遗文创产品映入大众眼帘,热烈而不失优雅,高贵寓于时尚设计。

壮锦非遗传承人兰培文依托忻城壮锦创业,推动忻城县实现乡村振兴。以传唱山歌比赛,接揽民族服装设计;以“感恩党,跟党走,三月三相约广西”的跨省旅游活动,宣传忻城壮锦;赴泰国参加“海丝梦·中泰民族文化交流活动艺术作品展”,提升忻城壮锦的国际社会影响力;建立文化推广公司“广西金绣球居家灵活就业示范基地”,招收织娘,其中包括80多名贫困户,不仅免费教授织锦技术,还替学员销售所制壮锦,在传承壮锦手工艺的同时,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增收。

如何促进壮锦走出去,做得强,从副业升级为主业,增加绣工实际收入,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4.3 创新创作势在必行

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壮锦文化在历史的洪流中,已然成为中华文化的一枚勋章,但随着大众认知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在综合因素的影响下,传统的壮锦文化已不再是大众广泛需求中的一环,渐渐淡出了大众的视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影响了壮民的生活方式。以创新为核心的壮锦衍生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却缺乏巧妙的运用。多数壮锦传承人所做出的创新改变,实则是照猫画虎,直接将壮锦图案或制品附着在新兴产品上,未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设计,没有真正打动消费者,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5 广西忻城壮锦手工艺的传承和保护对策

5.1 引进科技发展产业

忻城壮锦主要以人力完成,制作工序烦琐,成品不易得。企业和手工艺传承人相互协作,企业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吸纳壮锦手工艺非遗传承人才,以科技拉动传统更新换代,以传统丰厚企业文化底蕴,实现双方共赢,拓宽企业市场,增强优秀传统技艺影响力。

忻城壮锦最突出的便是图案,将传统壮锦图案运用于AI、编程等电脑技术当中,通过机械自动化设备,可实现快速生产,提高效率。机械工业化生产的织锦可走中低端市场,打开销售通路,提高大众知名度,走进大众视野,刷新大众对壮锦的认知,带来全新体验和感受。[9]未来基于壮锦已有的消费市场,可设计专属定制传统壮锦,拓展高端品牌路线,打造民族品牌。

5.2 拓展多渠道营销方式

如今全媒体和新媒体潮流如火如荼,忻城壮锦完全可以依托自身独有的优势,借助互联网平台走进大众视野,提高社会影响力。如抖音直播、快手带货、实地网拍、微信订阅号、京东网购等形式,以视频吸引观众,以实景拉近观众,以文章向观众揭秘壮锦的神秘面纱,以精美的产品走进千家万户,可以实现快速引流、家喻户晓的目标,让大众真正接受、接纳壮锦,扩大壮锦的社会影响力。

忻城县政府适时助力鼓推,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宣传上的帮助,积极营造聚力民族文化,优秀织锦文化走天下的良好势头,牵头组织相关企业和传承匠人开展系列展会活动,吸引海内外投资者和消费者流入,促进忻城壮锦新消费,稳定投资市场。

5.3 以人力创新

忻城壮锦是壮民辛勤的劳动产物,具有浓厚的人文底蕴和人文精神。究其根本,唯有坚守创新这一初心,才能迸发出不竭动力,实现壮锦的与时俱进,可持续发展。传承匠人既有立足传统、保护传统延续的责任,也有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求变求强的义务,在为非物质文化代言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10]

现今的大众消费市场中,“品牌”成为大众眼中的“明灯”。品牌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具有无形的经济价值,是持续的宣传。对于忻城壮锦来说,传承人便是品牌形象。忻城壮锦以人力所制,以人力传承,汗水和成品便是最佳的品牌效应。忻城壮锦的传承与保护需要两手抓,一手抓匠人,一手抓创新。壮锦传承人夯实技艺,学员求知解惑,在扎实基础和学习技艺的同时培养创新能力,设计独特的壮锦,将实用产品提升成高附加值的精尖作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

忻城壮锦传承匠人可以和企业合作,推动“产、学”融合,向企業输送传统手工技艺和文化,与企业携手合作设计出具有民族特色、备受大众喜爱的壮锦产品。匠人还应积极参与国内外相关的工艺文化交流活动,推动忻城壮锦走向世界,展现民族特色,将国内外优秀的手工艺创新思路运用于实际的壮锦创作。

6 结论

忻城壮锦的传承与保护仍面临困难。文章旨在分析和研究广西忻城县壮锦手工艺的传承和保护的发展现状,并根据得出的方向提出与之相对的方案对策,为忻城县壮锦更好的得到传承与保护提供一定的依据。通过依托传统壮锦技艺,根据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变化,优化和改进技艺,创新产品体现的形式,实现忻城壮锦的永续传承。

忻城壮锦既是被传承的对象,也是传统技艺文化的发扬者。唯有传统技艺受到传承和保护,才能致富当地、致富居民,展现大国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郭兴.“一带一路”视野下忻城壮锦工艺传承与产业开发[J].广西民族研究,2018(3):149-154.

[2]刘奇.中国乡土社会面临十大转变[J].中国发展观察,2018(7):55-57.

[3]梁韵.壮侗民族织锦比较分析[J].丝绸,2020,57(2):66-71.

[4]吴伟峰.广西壮族的织锦技术[J].广西民族研究,1990(3):50-55.

[5]覃海青. 符号学视域下壮族织锦“鸟纹”图案研究[D].昆明:云南艺术学院,2022.

[6]樊道智. 广西龙州壮族织锦技艺研究[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19.

[7]傅广宁. 关于壮锦开发与利用的探讨[C]//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第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5.

[8]覃子宸.广西壮锦的历史与现代发展研究[J].西部皮革,2021,43(13):135-137.

[9]董晓艳. 影像人类学视角下壮族织锦技艺数字化展示及应用研究[D].桂林: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21.

[10]樊道智,万辅彬.少数民族地区传统工艺振兴的困境与出路——以壮锦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24(4):45-51.

[作者简介]卢一鸣(2000—),男,壮族,广西柳州人,就读于江西科技学院,研究方向:旅游管理;曾益晓(1998—),女,壮族,广西柳州人,学士学位,陕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覃莉娅(2003—),女,壮族,广西柳州人,就读于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增材制造技术。

猜你喜欢

非遗传承壮锦
织幅壮锦献给党
帛锦时韵*
保护与创新:非遗视角下壮锦创造性转化研究
披着“壮锦紫”的地铁三号线亮相
壮锦献给毛主席
浅谈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创新
“三维协同”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关于尕妹子回族剪纸生产性方式保护的具体实施与成果
基于非遗传承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川东竹琴在非遗传承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