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2024-03-20巫凤琳

中国市场 2024年9期
关键词: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全体人民走向现代化的特色道路,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指向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具有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具体表征。乡村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内容,是对“三农”工作的延续和发展,是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战略性工程,指向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解放。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新的时代特征,需要把握新的历史阶段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结合中国具体情况,从三个维度即政策、科技以及社会综合施力,进一步推进实现“五大振兴”,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图分类号:F40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4)09-0026-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4.09.007

新的历史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是在农村。”[1]习近平总书记在论“三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2]可见,乡村振兴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和底线任务,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不可少的一步。探索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一环,需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中心的党中央指导思想,从政策支持、科技支撑、社会参与三维度阐释乡村振兴实践路径。

1 政策支持:强化政策保障促进社会公平

乡村振兴的实现需要政策的支持,本着“中央负总责,地区县抓落实”的要求,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致力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制定科学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

1.1 健全乡村投入机制

健全乡村投入机制,改善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状态,实现产业振兴、有效治理等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解决乡村“硬件及软件”基础条件。首先,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乡村的交通、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使村民更方便与外界流通、交流,改善村民生活条件等,为乡村振兴提供基础保障;其次,加大对乡村教育设施的投入,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提高乡村教育设施的水平,减少因教育设施缺乏而导致不公平教育现象,尤其是要加大偏远地区的教育投入,使乡村逐渐实现“幼有所教”;再次,加大对乡村医疗设施的投入,改善乡村医院的办院条件,提高乡村医疗设施的水平,使乡村人民“病有所医”等心声变为现实;最后,加大对乡村文化设施的投入,改善乡村文化场所的办场条件,提高乡村文化设施的水平,使村民在村就能享受到城里的文化场所条件,满足乡村人民对精神富足的需求。

1.2 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切入点,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积极进行农业升级转型,使农业支持城市化和工业化,同时城市化和工业化反哺农业双向发展。

首先,统筹好县域城乡规划,因地制宜补短板强弱项。中共中央国务院对乡村振兴的发展做出了三步走战略:到2022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到2035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成熟定性。[3]未来乡村一定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乡村。[4]坚持城乡是一个有机生命体的系统观念,把建设共富现代化县域单元作为统筹未来社区和未来乡村建设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未来乡村是全域一体谋划、城乡同向发力,区分轻重缓急、分步分类推进,扎实推进省域现代化先行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其次,要进一步推进县域农民市民化,落实落细农民工市民化相关政策,着力做好农民工就业创业、技能培训、权益维护、公共服务供给、服务能力提升等工作,城市限制落户制度逐渐消除,增强县域农民工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和便利性。

最后,扎实开展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政策体制。城乡融合发展需要长期坚持,其过程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加上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大国,其发展不可能齐头并进,而是要建设示范区,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1.2.1 持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在农村,土地作为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农民的保障。进入新发展阶段,推进乡村振兴的实现中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矛盾,但是中国的国体、政体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性质,而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5]乡村振兴作为“三农”工作的延续和发展,其实现也不能脱离社会主义的本质,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三农”现代化提供保障。首先,科学有效丰富“三权分置”改革,在尊重农民和各类市场主体经营流转的基础上,健全流转管理服务制度,比如设置流转反馈信息点、降低填资料的复杂度、加快办理速度等,逐步实现农村土地市场化价值,提高农民土地流转规范程度;其次,审慎稳妥处理宅基地制度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先后经历了期限延长、联动探索、范围拓展等不断深化的过程,新发展阶段,要加快加强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完善农村宅基地相关信息数据库;最后,积极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定基地入市清单的范围、用途和主体,健全集体经济增至收益分配制度,使相关主体在构建过程中共享收益成果。

1.2.2 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道:“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遠发展大计。”[6]人才是过程中的第一资源,当前,继续推进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队伍的建设必不可少。首先,因地制宜持续完善人才引进战略,鼓励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回村贡献,为乡村发展贡献力量,通过创建乡村振兴员岗位,搭建干部后备人才梯队,一方面可以使人国事业后继有人,另一方面可以缓解大学生就业问题;其次,加大力度办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乡村本土人才,搭建乡村人才培育工程,强化乡村与相应职业院校合作对接,及时为乡村发展提供合适的人才;最后,加强乡村人才本土培训体系。当今,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知识体系更新速度在加快,这更加要求加强人才的培训,深入挖掘本村的人才,借助本地有相应技术和学识的人进行技术培训和推广,利用“互联网+”,拓宽农民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渠道,深入挖掘发展本村特色,为乡村振兴提供更为持久的内生动力。

2 科技支撑:强化科技创新以促进可持续发展

“要立足国情农情,体现中国特色,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7]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科技现代化对实现乡村振兴重要性,总体上来看,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乡村振兴也是科技创新的一个过程。

2.1 推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当前,农业核心技术与实现乡村振兴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我国农业经营主体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接受新技术、新模式有一定难度。因此,应更加重视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实现的保障机制,推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首先,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我国村落众多,所涉及的农村产业也不一定相同,如新疆葡萄、哈密瓜等,南方的水稻、水果等,各个地方的农业发展所需求的技术有所差距,需要强化在相似产业领域的技术创新,同时也要区分不同领域技术的需求,加快前沿技术突破,以创新为方向、人才为基点,优化资源配置体系,推进重点技术攻关,为农业科技注入新动能;其次,建设农业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农业检测实验室等平台建设,实践指导理论,只有在不断地进行实践,达到实践-认识-实践的循环往复的过程,这对农业核心技术的攻关具有突破性,通过强化农业技术实验室平台建设,加强实验平台的建设、运用、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农村农业因地制宜发展,实现农业技术的前沿性发展;最后,完善农业科技领域基础研究稳定支持机制,农业科技基础是实现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要继续发挥农业科技基础研究的优势,推进乡村振兴的实现。

2.2 推进绿色农业发展

绿色是新时代提出的重要发展理念,在乡村振兴中,落实绿色发展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响应,也是对马克思所指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回应,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农村往往是山水户田一体地区,可利用的资源体量较大,发展潜力足,也是走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首先,进一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管理制度、绿色发展意识、科技技术多项并举共同施力。农民是乡村发展的主体,通过构建完善绿色发展管理体制,积极引导人民增强绿色发展体制,建设和美乡村,加快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技术推广应用,推进水肥一体化,建立健全秸秆、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畜禽粪污等农业废弃物收集利用处理体系;其次,加快推进农村农业绿色发展检测实践基地建设,通过试验基地及时了解当地农村环境等发展状态,收集反馈信息,及时调整策略,强化受污染耕地的安全利用和风险管控,加大草原保护修复力度,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落实相关补助政策;最后,加大外来物种的非法入侵,实施重大危害入侵物种防控攻坚行动,加强“异宠”交易与放生规范管理。

2.3 推广信息技术运用

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掀起了新一轮的科技革命。马克思指出,将人民的创造力和智慧从生存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才能充分发挥出人民的巨大生产力。从现实条件来看,在我国农村地区,信息技术对“三农”工作的实现相较于其他行业的应用较为匮乏。信息技术将人进一步从烦琐重复的工作中解放,提高生产效率,保证生产质量,增加人民福祉。在一定程度上农业发展与信息技术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有利于推进乡村振兴的步伐。伴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等新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机器的效率获得提高并且运用到农业中。首先,发展农业信息化,增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长周期性、不稳定性存在的自然灾害、市场价格、需求信息等问题的解决力度;其次,利用信息技术引进数字金融,即“互联网+金融”模式,广泛收集分析农民农业数据信息,为农民和农业发展提供因地制宜的新信贷产品;最后,利用互联网的发展优势,发展农村电商,促进当地产业发展,建设地区人才平台,提高乡村人才的利用率,缓解一部分就业压力。

3 社会参与:加强组织、经济、文化、生态建设促进社会和谐

乡村经济振兴是一项重大战略,意在依靠改革开放、政府部门引领、社区积极参与和市场经济运行,提高农民收入、完善农业基础建设、完善农业环境保护,推进农村文化发展,实现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面升级。

3.1 坚持党组织的全面领导

加强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的关键所在和必然要求。首先,强化基层组织建设,确保抓党的建设促乡村振兴,实现法治。新发展阶段下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确保抓党建促乡村振兴,重点是“全面”,关键在“落实”,广纳贤才,使基层组织干部年轻化,增强党组织活力,理顺体制机制,完善规章制度,做好统领带头,盘活村集体经济。其次,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构建人尽其用的培养机制。人民是我党执政的最大底气,要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搭建人尽其才、发挥各方优势的乡村振兴大舞台。[8]目前农村社会的基本结构是“有现代素质的农民群体”“有活动能力的老年人群体”及“病弱残群体”,前两者是当前乡村振兴的重要建设力量,“有现代素质农民群体”是乡村振兴的潜力。加强对“有现代素质农民群体”中的弱势群体的培养,建立一个完善的人才库,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最后,探索建立长效的人才激励机制,推出专门的人才返乡政策,并着力提升德治教化的效用。德治教化是党主导下乡村治理体系的重要支撑,必须坚持思想责任人落到实处,坚持党组织班子成员的主体负责、党组织书记工作的首要负责等,以确保德治工作的有效实施。强化正面引导,确保在基层建立健全的道德规范,并得到坚实的领导支持。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观,进一步推进乡镇社会文化建设工程,多姿多彩乡镇文化建设,让村民们享受到更多的文化精神吸引力。

3.2 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把富民政策一项一项落实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老乡们生活越来越红火。”[9]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发展乡村特色產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10]实现乡村振兴,需要人民群众积极投入生产发展,在共建中实现共享,不断提高群众的收入,扩大群众的致富渠道。首先,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就业是第一大民生,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整体就业情况不容乐观,要加强就业政策问题,强化各项稳岗纾困政策落实,政策要向中小企业倾斜,对农民进行技能提升培训,维护农民就业权益,在政府带领的重点项目中推广以工代赈,提高劳务报酬发放比例。其次,促进农民经营增收。积极鼓励农民开展农业经营行动,支持家庭农场建设农民合作社,带动小农户入社发展,实现共建过程中共享,增加农民的收入,深入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行动,大力发展代耕代种、代管代收、全程托管等社会化服务,鼓励区域性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农业节本增效、提质增效、营销增效。最后,赋予农民更充分的财产权益。深化农村制度改革,扎实搞好确权,稳步推进赋权,有序实现活权,让农民更多分享改革红利。

3.3 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高效发展。首先,突出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品种上突出地方特色,立足资源禀赋,中国幅员辽阔,每个区域的特点都不一样,需要各地政府因地制宜挖掘本地的特色品牌,构建地方产业特色规模,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共建共享”。其次,加快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强化龙头带动,坚持培育引进并重,着力打造一批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扩大招商引资,利用农交会、秸秆博览会等平台,筑巢引凤,招大引强,力争引进一批国内知名企业来我市落户发展。最后,持续完善支持保障措施。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修订完善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政策,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强化金融支持,引导金融机构深化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降低合作门槛,提高信贷、担保额度,解决企业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加强用地保障,加大对乡村产业发展用地的倾斜支持力度,解决农业招商项目落地难问题。坚持高位推動,压实工作责任,及时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强化调度和考核机制,发挥好指挥棒作用。

3.4 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美丽”一词换成“和美”,体现了党中央对乡村振兴规律的准确把握,对乡村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充分反映亿万农民对建设美丽家园、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景和期盼。建设和美乡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稳步有序推进乡村建设,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统筹推进。首先,巩固脱贫成果,突出城乡融合这个标向,建设和美乡村。当前,经济发展薄弱仍是我国最大的发展挑战,巩固脱贫成果,加快发展仍是最重要的任务。强化城乡互补、工农互促,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其次,要突出主导产业重振这一关键,构建和美城乡。主导产业是蓬勃发展的基石,只有经济产业发展壮大,农业经营才能取得实效,农民才能获得更多收入,职业发展才能更具魅力,农业才能留住人口,形成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最后,突出环境整治常态,努力建成和美乡村。乡村要振兴,环境是底色。优质的环境是农业开发的重要基础,更是实现城乡繁荣的重要资源。把握统筹规划政策机遇,积极地推动村落复兴,努力改变农业生活,提高村容村貌,达到村落复兴的目标。

4 结论

立足当前学者对实现乡村振兴实践路径的研究,文章在提及党组织建设强化的同时,更是对农村基础设施保障做出了补充,阐释了乡村振兴中产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科技支撑,以及从整个宏观社会参与推进乡村振兴做出了阐释,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学者们对乡村振兴实践路径研究成果。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明确当前所处的历史方位,紧跟时代潮流,适应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变化,把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期实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J].求是,2022(7).

[2]习近平.论“三农”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3]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9-05-06(1).

[4]秦秋燕,陆汝成.乡村振兴下农村宅基地退出实践总结研究:以首轮宅改试点地区为例[C]//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2021.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7]新华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二○二三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3-02-16(1).

[8]李海舰,杜爽.“十二个更加突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髓[J].改革,2022(5):1-20.

[9]央视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9(1).

[作者简介]巫凤琳(1996—),女,汉族,广西梧州人,硕士研究生,黑龙江科技大学,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深刻认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大意义
“七一”重要讲话的重大理论创新及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马克思的“人的真正共同体”研究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邓小平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