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乡风文明建设的路径

2024-03-20李彦青

中国市场 2024年9期
关键词: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摘 要: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风文明作为乡村振兴之“魂”,其建设贯穿乡村振兴工作的各个环节,具有重大意义。现阶段,我国乡村在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开展移风易俗、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取得较大成效,然而民族地区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低、群众主体意识不强、乡村储备人才缺失等因素,存在乡风文明建设进程相对落后、民族特色文化优势未凸显等问题。因此,民族地区的乡风文明建设应聚焦夯实经济基础、强化组织保障、筑牢文化根基上,真正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助推和谐乡风形成,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乡风文明建设;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G81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4)09-0042-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4.09.011

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興战略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乡风文明建设,他指出要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文明新气象。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凝聚民心、集中力量的重要保障,将极大地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从而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1]。

1 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1.1 乡风文明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

乡风文明建设作为铸“魂”之基,贯穿乡村振兴工作的各个方面[2]。乡风文明建设能活跃创新创业氛围,激发城市优势资源,辐射带动乡村产业的能力,从而促进产业兴旺。乡风文明建设为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提供优良的人文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目标得以更好地实现。乡风文明建设为乡村振兴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厚植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底蕴,是实现治理有效的重要方式和有效载体。乡风文明建设是生活富裕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也是推动共同富裕的关键变量[3]。

乡村是否振兴,要看乡风好不好。乡村振兴的文明程度直接体现在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只有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以文化之魂为振兴战略注入动力和活力,乡村振兴才能扎实开展,稳步推进。

1.2 乡风文明建设是乡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保障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各族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出优秀的传统文化。乡土文化的本质是农业文化,是特定区域的共性文化积淀。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记录了乡土社会的发展轨迹,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乡土文化通过塑造群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心理归属,构建起乡土社会的精神家园,对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要意义[5]。

那么,乡风文明建设是如何推动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呢?

第一,乡风文明建设为乡土文化扎根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开展乡风文明建设,科学、合理地保护地方特色乡土建筑、民居古镇等在物质文化层面为乡土文化提供有效载体;重点挖掘、培育活用民间风俗、传统技艺等在表现文化层面为乡土文化延续提供动力。

第二,乡风文明建设为乡土文化传播提供了创新的空间。乡土文化中“尊老爱幼、忠义孝悌”的良好家风、“仁爱互助”的社会共同价值标准等应当得到发扬和传承,但是婚丧嫁娶的陋俗等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因素应摒弃剔除[6]。乡风文明建设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构乡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重新解读乡土文化的精神内涵,以实现乡土文化与现代社会融合适应。

1.3 乡风文明建设是维护乡村社会稳定的坚实基础

乡村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是治理有效,乡村治理现代化不仅关系到农村内部的发展,更和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紧密相连。当前,我国乡村地区受群众思想观念变化、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和体制机制约束等原因,治理形势面临着复杂的困境。部分村庄道德文化削弱,德治效力下降,同时城镇化加剧了利益矛盾的冲突,影响乡村凝聚力的离散因素不断增多。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19年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坚持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建立以自治为核心、德治为基础、法治为保障的乡村治理体系”,要实施乡风文明培育行动,加强农村文化引领[4]。由此可见,在推进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维护乡村社会稳定方面,乡风文明建设是一股重要的力量。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弘扬和谐敦睦、崇德向善的传统美德,有助于群众从思想层面上追求真善美,摒弃陈腐落后的观念,形成淳朴民风,从而达到以最小成本化解乡土社会中不稳定因素的目的。

2 民族地区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的农民经济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精神面貌更是焕然一新。但是,当前民族地区受到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乡风文明建设存在村民主体地位缺失、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到位、长效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影响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整体推进。

2.1 建设主体方面村民主体地位缺失

乡风文明建设的核心主体应当是农民,地方政府应当起到引导作用。目前民族地区由于当地群众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化水平偏低,地方政府在乡风文明建设中未能根据实际,结合民族文化变更传统型的宣传方式,反而取代了农民的主体地位,使精神文明建设脱离群众,只注重形式不注重效果。乡村劳动力外流造成村庄空心化,人才断层的问题凸显,乡贤、致富带头人等乡村精英人才带头作用发挥不明显。在空心化严重的现状下,民族地区的特色文化、非遗技艺的传承后继无人。同时,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蚀着村民的价值观,传统文化的受益群体日益减少,集体意识日益淡薄。部分农民等靠要思想严重,对乡风文明建设工作持与己无关、漠不关心的态度,缺乏主人翁意识,在乡风文明建设中不积极发挥自身能力,反而在工作开展上形成阻碍。

2.2 建设途径方面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到位

民族地区受到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上存在失衡,即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与农民的文化需求不匹配的矛盾。

第一,自上而下的公共文化服务未能充分满足农民个性化的文化需求。目前民族地区许多乡村的公共文化服务都采取“自上而下”的模式,由地方政府主导公共服务落实到基层组织,再由基层组织落实到群众。这种服务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够加快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实现“从无到有”的变化,为主流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提供有效渠道。但是,“自上而下”的供给模式忽略了需求端,也就是农民的个性化、差异化的文化偏好。民族地区的群众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与此同时,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过程中缺少民意参与渠道。政府组织的文艺展演、文化下乡等活动难以和当地群众的文化水平、实际需求适配,多数情况下本该为群众服务的文艺作品认可度低,难以激发村民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第二,文化陣地只重视建设,疏于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些地区虽然已建成文体活动中心,同时落实专人管理制度,但由于管理人缺乏专业性,导致文体基础设施形同虚设,成为应付上级检查的工具。如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内的图书资料针对性、适配性不强,无法满足村民实际需求,农家书屋几乎无人问津;许多乡村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虽然建立了分级管理、分线负责、自我服务的文化活动管理体制,成立了不同类别的文艺服务队,实际上由于农村年轻劳动力不断外流,从而导致文艺服务队空有其名,无法发挥效能。

2.3 机制保护方面长效机制不健全

乡风文明建设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持之以恒、一以贯之地进行常态化建设。当前民族地区乡风文明建设长效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

首先,缺少资金投入保障。乡风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没有专项资金保障乡风文明建设。因此,地方政府更愿意将工作重点放在投资回报比高的项目上,忽略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缺乏整体规划部署,未能有效统筹当地可用于乡风文明建设的各类队伍、阵地资源。

其次,常态化实施不到位。大部分基层干部对乡风文明建设缺乏正确认识,认为这项工作是不实际、无法为村民带来利益的务虚工作,没有认识到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文明新气象对于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意义。在工作上应付了事,把主要精力放在评比创建上,以“临时抱佛脚”的态度应对突击检查,形式主义严重,不按照要求严格贯彻执行。

最后,缺乏完善的考核激励机制。一是乡风文明建设并未形成明确的考核激励体系,部分干部在这项工作上不重视、不作为,甚至认为乡风文明建设无关紧要,在政策宣传上刻意忽略不提。二是在村规民约、道德评议、移风易俗等制度的建设方面缺乏对村民主体的激励,既没有结合当地实际,也未能广泛发动群众主动参与。农民从思想层面上没有转变乡风文明建设“事不关己”的观念,制度化建设成为一块块空挂在墙上的“牌牌”,缺乏约束作用。

3 民族地区乡风文明建设的路径思考

乡风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全面的工程,民族地区的乡风文明建设必须做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广泛发动农民参与,同时强化组织保障,立足区域实际和民族特色,发扬民族特色传统文化的优势,助推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

3.1 夯实经济基础,发展集体经济

物质文明决定精神文明,乡风文明的建设需要充足的物质基础作为保障。民族地区要充分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如生态环境、特色文化、民族村落等,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以产业振兴为乡风文明建设夯实经济基础。

第一,要因地制宜盘活村庄现有资源,将资源优势充分转化为资本优势。统筹规划集体所有的土地、森林、田湖等资源,利用乡村绿色资源,加快乡村旅游、特色民宿、康养保健等产业融合发展。

第二,要持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选拔政治坚定、能力过硬的基层干部,以新的发展意识促进村集体经济建设。建立村集体经济发展管理人才库,鼓励青年人才返乡创业,充实村集体经济人才队伍。开展专项技能培训,建立健全“传帮带”制度,不断提升优秀人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第三,要发挥强村带头作用,以点带面共同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民族地区各村地理要素、人文条件相差甚远,可通过多村团结协作、以强带弱、定点帮扶的形式突破空间限制,整合资金资源。村集体经济发展相对较好的村庄可通过信息共享、经验共享的方式帮助弱村进一步激活村集体经济发展思路,缩小强弱差距,形成均衡效应[7]。

3.2 突出农民主体,激发内生动力

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必须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民族地区的乡风文明建设更要尊重当地特有的风俗习惯,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让农民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乡风文明建设成果,从而自发地投入力量支持乡风文明建设。要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教育,结合民族地区文化特色开展理论宣传,使农民在思想上保持先进性,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8]。采取喜闻乐见的方式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托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阵地,让农民在实践中感知、领悟主流价值观。基层政府要转变观念,摒弃形式主义,改变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只重视“面子”,不重视“里子”的错误做法,以乡风文明建设服务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同时,要给予资金、制度保障,真正为农民解决急难愁盼的问题,为乡风文明建设者营造良好的干事氛围。加强科学文化宣传,培育新型农民。民族地区由于群众缺乏科学素养,封建迷信极易传播开来,阻碍形成社会新风尚。广泛利用电视媒体、网络等传媒工具加强对农民的科学文化教育,鼓励农民不断增强农业知识储备,学习新的农业技术。开展送教下乡、送课下乡活动,用贴近实际的教育方式引导农民崇尚科学。

3.2 强化组织保障,健全长效机制

建好建强基层党组织,就是为乡风文明建设筑牢组织保障[9]。选强配优村两委班子成员,加强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使基层干部充分了解乡村振兴战略、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主动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分析解决乡风文明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党员同志要带头参与到乡风文明建设中来,用自身的影响力发动群众共同参加文化活动、遵守村规民约、培育文明家风。

以资金保障、工作常态化、考评激励为抓手,健全乡风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政府方面要加大对乡风文明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硬件设施水平,重点扶持民族地区的教育、非遗文化项目等。社会各界也可提供资金支持和文化服务平台,使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文化服务,为村民的美好生活赋能。将乡风文明建设作为常态化工作常抓常管,相关部门要按时进行督导,基层干部要及时转变工作作风,将乡风文明建设同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日常工作相结合,让文明乡风吹进千家万户。注重典型示范引领,凝聚乡村社会正气。开展文明家庭、文明个人评比活动,用榜样的力量影响群众,确保村规民约、道德评议会等制度真正落地见效,树立乡风文明新风尚。

3.4 尊重民族文化,坚持守正创新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必须“立足乡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10]民族地区有着瑰丽多彩的文化成果,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维系当地人民的精神纽带,更是培育乡风文明的丰厚土壤。尊重民族文化,坚持守正创新是民族地区乡风文明建设的必经路径。

第一,充分挖掘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农文旅产业。以民族特色传统文化为根基,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力,把民族历史、民俗礼仪融入实景演艺、影视作品、歌曲等文化产品中。以民族节日、民宿活动为载体,保护非遗技艺、传统村落,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业,不断提升旅游体验,提升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第二,创新文化载体,助推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依托技术进步,突破传统思维方式,利用好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将少数民族文化展示给外界。重视民族地区文化人才、旅游人才等技术人才的培养,加强对非遗技艺继承人、传统手艺人的激励和保护,充分调动当地群众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使他们自觉成为优秀民族文化的保护者、传承者和弘扬者。

第三,结合时代要求,为乡风文明建设注入新内涵。充分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保留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文化,引导民族地区的村民遵守村规民约、家规家训。加大树立文明意识,培育文明乡风的宣传力度,教育村民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共同营造诚实友善、敬老爱亲、邻里互助的美好鄉村生活环境。

4 结论

当前,民族地区的乡风文明建设已经取得很大进展,文化阵地得到进一步巩固,广大农民的精神面貌得到进一步改善,但乡风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需要在伟大复兴的历史节点上不断发展和完善。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加强民族地区的乡风文明建设要科学分析研判面临的现实困境,因地制宜制定政策和推进措施,更要注重提高农民主体意识,保护、传承和创新民族特色文化,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只有将民族地区的人心士气凝聚起来,让民族优秀文化发挥其潜移默化的作用,民族地区的乡风文明建设才会焕然一新,乡村风貌才会更美好和更和谐。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N].人民日报,2018-09-27(1).

[2]宋小霞,王婷婷.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分析及现状和对策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9(4):176-181.

[3]赵璐.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的价值、障碍与破解[J].农业经济,2021(12):29-31.

[4]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9(19):11-16.

[5]唐兴军,李定国.文化嵌入: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与现实路径[J].求是,2019(2):86-96,112.

[6]索晓霞.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土文化价值再认识[J].贵州社会科学,2018(1):4-10.

[7] 刘盛.乡风文明与乡村振兴:重要意义、现实难点与关键举措[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8,17(5):629-634.

[8]张晓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J].人民论坛,2017(33):72-74.

[9]霍军亮,吴春梅.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与路[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1):69-77.

[10]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5(1).

[作者简介]李彦青(1998—),女,瑶族,广西平乐人,本科,金秀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猜你喜欢

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旅游产业助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策略研究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美术毕业作品展对民族地区高校就业率提升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