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空间网络结构的时空演变

2024-03-20潘林伟刘倩

中国市场 2024年9期
关键词:信息流

潘林伟 刘倩

摘 要:为改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空间网络结构,文章以22个城市相关数据,构建修正后的引力模型和百度指数,从经济流和信息流角度对空间网络结构以及演变过程进行测度与分析,进一步借助QAP回归方法检验并比较两种空间网络结构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经济流空间结构从“摆锤型”向“钻石型”发展,城市层级表现出双核心和多个副中心特点,节点城市逐渐增多,形成核心—节点—副中心的层级结构。②信息流空间结构以成都和重庆连线为支撑形成“伞型”结构,层级划分表现出单核心(成都)和一个副中心(重庆)的特点。

关键词:修正引力模型;空间网络结构;经济流;信息流;成渝地區双城经济圈

中图分类号:F29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4)09-0018-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4.09.005

1 引言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了优化城市群内部空间结构,构筑生态和安全屏障,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从国家宏观政策层面提出了网络型城市群是城市群建设的新方向。

综合来看,从研究范围上,现有研究区域多集中在全国范围和单一城市群,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发展较为成熟的城市群,缺乏对西部欠发达城市群空间网络结构的分析;在研究视角上,早期城市空间网络研究以单一且缺乏动态因素的经济流为主,虽然当前研究也将传统数据与动态的网络大数据相结合,但是经济流与信息流两种空间网络结构对比分析的研究尚有不足,且采用某一年的时间截面作为研究样本数据也存在片面化的问题;在研究方法上,经济流空间结构研究局限于引力模型、城市流分析、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区间投入产出模型,其中传统引力模型使用更广泛,变量主要有城市国民生产总值、人口规模、城市间直线距离等。信息流空间结构研究主要用百度指数、新浪微博数据、夜间灯光与微博签到数据进行研究。

鉴于此,文章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研究区,从经济流和信息流两个角度对空间网络结构以及演变过程进行测度与分析。其中,在经济流空间网络结构中,采用修正后的引力模型,为体现不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在传统引力模型基础上加入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标;同时考虑到交通的快速发展,城市间距离已经被大大缩短,用陆路交通可达路线距离取代更能体现时间成本,将两城市之间的直线距离换成陆路交通可达距离,增强了模型的完整性和现实意义。在空间网络结构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分析中,加入经济流和信息流两个视角的对比,以期从多个视角综合衡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空间网络层级、结构与发展方向,探究异质性空间网络视角下城市间资源要素流动情况与城市节点属性的变化,丰富西部欠发达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为明确城市在网络结构中的定位、改善和优化城市网络空间、推动城市群协调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2 成渝地区现状及空间网络结构及演变

2.1  经济流的空间网络结构演变

2.1.1 空间网络测算

为衡量各城市之间的基于经济联系的空间网络结构,采用大多数研究的做法引入引力模型,参考相关研究,在传统引力模型基础上增加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将两城市之间的直线距离这一解释变量换成陆路交通可达距离。修正后的城市空间网络结构引力模型为:

Gij=4xiyimini×4xjyjmjnjD2ij(1)

其中,x代表城市的经济规模;y代表城市的人口数量;m表示城市的固定资产投资额,n表示城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D表示两个城市的陆运交通可达路线距离,i、j分别代表不同的两个城市。模型中数据来自《重庆统计年鉴》和《四川统计年鉴》,陆路交通可达路线距离通过百度地图陆路交通可达路线(非直线距离)计算。

通过引力模型形成的引力矩阵只能划分城市群的网络结构,计算出各城市的引力值总量F和相对量H,以刻画和反映各城市间的层级和排名。城市a的引力值总量为城市a到其他所有城市的引力值总和,即:

Fa=Fa1+Fa2+Fa3+…+Fa(n-1)(2)

其中,n为区域中所有城市的数量。

城市a的引力值相对量Ha为城市a的引力值总量与所有城市中引力值总量最大值Fmax的比值,即:

Ha=FaFmax(3)

2.1.2 经济空间网络结构演变

为体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空间网络结构及演变过程,根据引力模型中引力矩阵中的城市间吸引力H值,运用ArcGis软件工具箱中的数据分析工具XY转线(XY to Line),对不同线条进行赋值渲染,最后得到 2011年、2015年和2019年基于经济联系的成渝双城经济圈空间关联的网络结构图,见图1。

(1)“摆锤型”网络结构到有节点城市的“钻石型”网络结构,节点城市逐渐增多。总体看来,成渝地区的经济流空间网络经历了从简单的“摆锤型”到联系更加紧密的“钻石型”结构。2011年表现为成都和重庆这两个中心城市各自向周围城市辐射,成都和重庆为端点,成都向周围辐射略大,为“摆锤型”网络结构。2015年逐步沿着成都和重庆中部城市发展,出现了内江和自贡两个连接成都和重庆的节点城市,形成有节点城市的网络结构。2019年节点城市继续增多,增加的节点城市有绵阳、南充、遂宁、宜宾、泸州,初步形成“钻石型”网络结构。此时网络中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得到缓解,成都和重庆两个支撑点的核心地位比较明显,沿着支撑线上下向中部城市扩散的经济效应日益加强,逐渐形成了两核心、多节点的发展趋势。以经济流为基础的成渝双城经济圈形成的主干网络包括三个:“成都—重庆”“成都—德阳”“成都—眉山”。从主干网络组成中可以看出,同样是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核心城市,和成都相比,重庆在辐射周边城市方面还有提升空间。

(2)层级划分明显,形成双中心和多个副中心格局。以成渝地区单座城市引力流为划分依据,以经济流为基础的层级划分表现出双核心(成都、重庆)和多个副中心(绵阳、德阳、眉山、南充、泸州、眉山)的特点,层级分布明显。2011年、2015年、2019年成都和重庆均处于核心地位,2012年绵阳、德阳、眉山处于次核心地位,2019年次核心城市增加南充市,2019年次核心城市增加泸州市。双核心处于层级分布第一级,多个次核心城市处于第二级,中部城市遂宁、资阳、内江、自贡、宜宾、达州、广安、乐山处于第三级,其余城市处于第四、第五级。总体上成渝双城经济圈空间关联网络初步形成,逐步向“多中心、多节点”方向发展,但中部塌陷问题一直存在。要在保持成都和重庆领先地位的基础上,推动节点城市和中部城市发展,加快形成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城市群格局。

3 建议

为研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空间网络结构,以成渝双城经济圈22个城市为研究单元,构建引力模型,对2011—2019年成渝双城经济圈空间网络结构以及演变过程进行了测度并得出重要结论,根据结论建议如下。

(1)进一步发挥成都和重庆两个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带动作用和对整个经济圈的促进作用。成都、重庆两个城市相邻、经济往来频繁、产业功能互补,是新亚欧大陆桥和“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加深成渝之间交流沟通有利于加快双城经济圈协调发展。要打破信息辐射屏障,消除行政边界带来的互联互通壁垒。

(2)加快发展经济圈中的节点城市和微中心城市。促进成渝双城经济圈中具有相应基础的节点城市发展,着力培育联系度明显高于其他城市的微中心城市,在成渝连线的主干网络上进一步形成次节点,完善中心—节点—微中心—次节点的网络空间结构,改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部塌陷”问题。

参考文献:

[1]宋迎昌, 倪艳亭. 我国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测度研究[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37(5):116-121.

[2]赵丽琴, 李赟, 王志楠. 中国城市群网络空间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 2019,35(14):87-90.

[3]吴威, 曹有挥, 曹卫东, 等. 長江三角洲公路网络的可达性空间格局及其演化[J].地理学报, 2006(10):1065-1074.

[4]梅志雄, 徐颂军, 欧阳军, 等. 近20年珠三角城市群城市空间相互作用时空演变[J].地理科学, 2012,32(6):694-701.

[5]赵正, 王佳昊, 冯骥. 京津冀城市群核心城市的空间联系及影响测度[J].经济地理, 2017,37(6):60-66.

[6]李玲燕, 陶进. 多维联系视角下关中平原城市群城市网络结构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21,37(11):1339-1344.

[7]赵金丽, 王成新, 曹莎. 基于多元要素流的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城市网络结构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21,31(10):59-68.

[8]段献, 黄军林, 陈健. 信息流视角下长株潭城市群关系网络特征辨析及规划启示——基于百度指数的分析[J].城市学刊, 2019,40(3):73-81.

[9]蒋大亮, 孙烨, 任航, 等. 基于百度指数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网络特征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24(10):1654-1664.

[10]李帅, 彭震伟. 信息流视角下的成渝城市群空间组织特征及其规划探讨——基于百度指数的城市网络研究[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20,35(6):49-57.

[11]甄峰, 王波, 陈映雪. 基于网络社会空间的中国城市网络特征——以新浪微博为例[J].地理学报, 2012,67(8):1031-1043.

[12]魏石梅, 潘竟虎. 基于夜间灯光和微博签到数据的郑州市城市空间结构识别[J].遥感技术与应用, 2022,37(3):771-780.

[基金项目]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成渝地区空间网络关联下双城经济圏要素流动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21NDYB064)。

[作者简介]潘林伟(1976—),男,云南陆良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城市群与区域产业规划;通讯作者:刘倩(1998—),女,四川达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规划与管理。

猜你喜欢

信息流
模拟计算平行样对流域生物信息流估算的影响
信息流广告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应用探讨
基于信息流的作战体系网络效能仿真与优化
基于信息流的RBC系统外部通信网络故障分析
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信息流评价模型
基于发布订阅的铁道供电报警信息流计算集群技术
信息化时代儿童传播中的信息流研究
Facebook根据用户兴趣推送信息流
基于任务空间的体系作战信息流图构建方法
海外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