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论与史料并重:陕西当代文学批评史的建构

2024-03-12李继凯

南方文坛 2024年2期
关键词:当代文学批评家文学批评

这次由浙江大学文学院和哈佛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会议,有个相当宏大的总主题,即“东亚、东南亚与世界汉学:理论建构与批评实践的新方向”,通知中还特别提示了五个分议题,涉及世界汉学视域中的文史哲教、世界汉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关联等重要命题。笔者来自陕西,从“废都”西安瞭望世界汉学包括华文文学也是若有所悟,窃以为从古长安到新西安的文化发展都与人类世界、世界汉学有着深切的关联,笔者曾提前给会议召集人金进教授报了两个题目,其一就是《在中国大西北关注华文世界》,然而金教授思量后还是选择了另一个题目《陕西当代文学批评史的建构》,还强调说这个选题有特色,在一定意义上讲,本土的才是最好的。于是有了这篇虽不能面面俱到却能体现新努力的会议论文。

一、目前中国大陆各省区、直辖市尚无独立成册的本地当代文学批评史

查史料、摸情况、探动态,是建构批评史的前提。经过多方面查询、咨询包括开会咨询、电话咨询和数据库查询等,迄今全国性的文学批评史不少,但中国大陆各文学大省(市)均无本地《文学理论与批评史》或《文学批评史》出版,各省区、直辖市也无本地《当代文学批评史》,咨询中还了解到之所以如此的主客观原因及撰写本省区(市)文学批评史所面临的诸多困难……尽管困难不少,但陕西文学史编委会近期经过反复讨论还是决定编撰《陕西当代文学批评史》,并由主编牵头成立了人数较多的课题组。该课题组根据实际情况决心结合相关文学理论和批评实践,尽力、尽快撰写《陕西当代文学批评史》(不是古今贯通的陕西文学批评通史,时限统一是1949—2020)。按照计划,争取2023年内成稿,2024年出版。

该批评史追求的一个目标是:全书注重“实证”,力避“妄评”;尽力而为,填补空白。其入史批评家的基本标准大体参照了先期编辑的《当代陕西文学评论文丛》:一是入选评论家须现为拥有陕西户籍者。二是入选评论家须为长期从事文学评论,并在文学评论领域内有一定的全国性声誉及影响。根据陕西文学史编委会讨论的意见,本书可以多寫老先生,年轻人入史则要格外慎重,但在第三编即“新世纪文学批评”中可以突出新锐批评家,虽不在章节题目中显示人名,但在论述中可以逐一评介有较大影响的青年批评家。全书约三十万字。根据课题组讨论的结果,本书的副产品《陕西当代文学批评史料初编》也有专人负责并有望同步完成,体现着“史论与史料并重”的原则。陕西省作协及陕西文学院高度重视相关工作,在全面推动《陕西文学史》编撰工作的同时,此前由省作协陕西文学院提前一年开始编辑的《当代陕西文学评论文丛》数十种已经在编印中,近期即将问世①。

陕西当代文学批评走过了七十多个岁月,对此进行文学批评史的建构很有必要。由此我们大致可以看到陕西文学批评的发展脉络和趋势,可以探究其间存在的经验教训,看到陕西文学界包括批评界的风风雨雨以及批评队伍及其组织化的诸多情况,看到陕西文学批评所取得的业绩及其存在的不足,看到提升批评水平的重要性及局限性,看到重视小说评论却相对忽视其他文体的批评现象。来自批评界的回顾和前瞻,鼓励和激励、直率和委婉,都通过各种有效渠道,或对于整体,或对于个人,都会产生或显或隐,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陕西当代文学批评史的积极建构对于当下总结既往的相关文学批评的经验教训具有学术价值和意义,对于当下及未来的文学批评尤其是陕西文学批评具有现实性的指导、借鉴意义。其现实目标之一,就是与“批评文丛”一起,为深入总结和发扬“陕派”文学批评的历史经验、推动陕西文学批评再创佳绩、助力陕西乃至全国文学发展做出切实的贡献。

二、基本内容:《陕西当代文学批评史》

经讨论后形成了撰写提纲

经过本批评史课题组的反复讨论,尤其是笔者与李春燕、李跃力和冯超等主笔人(各负责一编)的不断沟通,在两次听取编委会意见后基本形成了批评史的框架和撰写提纲。尽管在定稿前都还可能会有所变化,但其基本内容应该是确定的。这里且略为介绍一下:

全书除了绪论、结语之外主要分为三编,各编分有章节。第一编是“十七年文学批评”。第一章是陕西当代文学批评的基本视野,分三节评介对延安文艺理论批评的传承、红色文学经典化的思考及批评和对革命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探索;第二章是文论与批评的融合共进,分四节分别评介柳青的文论、胡采的文论、柯仲平的文论以及郑伯奇、杜鹏程等人的文学批评;第三章是本编的分类文学批评,分三节评介十七年的小说批评、诗歌和散文批评、纸媒批评与儿童文学批评。本编将十七年时期陕西批评家分为两类:其一,以文学批评知名,如胡采、柯仲平、王愚(青年时期)等;其二,以文学创作知名,如柳青、杜鹏程、王汶石等。其中胡采、王愚、肖云儒等与新时期文学批评部分有明显重复。经过讨论,全书从基本史实出发,允许小部分的交叉和重复,但要协调好在哪一个阶段进行重点评介。在其他类型文学批评或分类批评中会涉及文体批评、期刊媒介批评、儿童文学批评等,也要格外注意避免过多的交叉和重复。

第二编是“新时期文学批评”。承上接续分章,即第四章为笔耕组的文学批评(上),分三节介绍介入生活与介入文学的文学批评、走向审美的理论批评的胡采、充满实践品格的理论批评家王愚;第五章为笔耕组的文学批评(下),也有三节。分别以刘建军、蒙万夫、畅广元、刘建勋等为例评介了学院派批评,同时评介了生命在场的理论批评家李星和艺术评论的多面手肖云儒;第六章为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批评(上),分三节评介了笔耕组之后的文学批评、世界文学视野下的现代诉求和区域文学空间的开拓;第七章为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批评(下),分三节评介了人性、历史与诗学交融的现代诉求、编辑和作家的理论批评及见解犀利的理论批评;第八章为分类文学批评,分三节评介本时期的小说批评、诗歌和散文批评及媒介批评与儿童文学批评。本编对新时期陕西文学批评的考察和深入研究是整部批评史的重头戏,篇幅也最大。李春燕数年前已经从小说评论方面对此做过系统的研究工作,有国家课题也有专著,现在要按照批评史体例及新动态(包括编委会部分意见)加以修改和调整,并展开较为全面的考察与论述。

第三编是“新世纪文学批评”。分三章接续评介。第九章是多元并存与多代“同堂”的文学批评,分别分节评介老一代批评家的文学批评、青壮年批评家的文学批评、多代作家的文论与自评;第十章是注重理论和史料的新锐批评,分三节评介致力于理论与批评的互动、擅长于考证与论析的结合、专注于个案和批评史的审视;第十一章是分类文学批评,分节评介小说批评、诗歌和散文批评、媒介化、组织化评论及儿童文学批评。本编强调:新世纪陕西文学批评虽然时间不长,但多代批评家济济一堂,且尝试了各种批评样式,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批评业绩。本编突出评介新锐批评家,即着重评介部分相对活跃且成绩突出的年轻批评家。鉴于新世纪多代作家同在,其代表性作家的文论(适当强调其自评部分)影响较大,也要集中加以评介。还要介绍“组织化评论”,适当强调作协、文联及社科联对评论的推动作用(包括开会、立项、评奖等),以及媒介批评包括传统报刊和新兴媒介的批评等。总之要尽可能全面展示新世纪陕西文学批评的发展变化和生态状貌。

三、历史的纵向考察:

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及批评重心

从前述可见,陕西当代文学批评史主要有三个历史阶段,即十七年文学批评、新时期文學批评和新世纪文学批评(其间某一特殊时期确实情况特殊且乏善可陈则不予专论)。这三个历史阶段的文学批评各有各的精彩及特点。

概而言之,陕西当代文学批评的精彩和特点主要体现在:承续着延安文艺及其理论批评的辉光,进入共和国时代的当代陕西文学批评也展现了与时俱进、与时沉浮的历史轨迹,且与时代精神有着内在的关联。在“十七年”,激昂亢奋、激情燃烧的时代精神笼盖四野,文学创作和批评也沉潜于“红色文艺”语境,出现了“红色经典”,但后来过犹不及而进入特殊阶段,不幸坠入了二元对立思维至极至深的困境;伴随着新时期的到来,思想新启蒙运动导引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全面复苏和振兴,出现了新乡土文学及陕军东征等重要现象,在文学批评方面则出现了与改革开放时代共振的现实主义文学批评、“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文学批评等,批评家的主体意识也得以强化;在21世纪以来的三秦大地,多地文学和多元文学的兴盛引人注目,新世纪陕西文学批评虽然时间仅二十多年,但多代批评家(从30后老翁到00后研究生)济济一堂,且尝试了各种批评样式,尤其是新锐批评家相对活跃且成绩突出。总之,陕西文学批评与时代演进、时代精神的关联与互动值得关注和研究,陕西当代文学批评史及依稀可见的“陕派批评”也亟待加以建构。

陕西当代文学批评涉及各种文体,且都有代表性的批评家。但最有影响的“批评重心”应该还是小说批评。这自然与陕西小说的“盛名”有关。笔者在《秦地小说与“三秦文化”》②中曾对秦地小说进行过系统考察,认为:秦地文学是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仅从小说而言也是如此。大致而言,中国20世纪初期的小说世界是比较热闹的,但在秦地却相当冷寂,收获不多。在外地的陕籍作家,小说创作的成果也颇有限。可是,尽管20世纪秦地小说没有一个良好的或漂亮的开端,却并不意味着此后也“平铺直叙”写不出精彩的篇章。事实上,从20世纪30年代后半叶开始,到现今为止,除过那个特殊时期乏善可陈之外,秦地小说总是带着相当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较多地受到文坛的关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概而言之有三:延安文学现象、白杨树派文学现象和“陕军”文学现象。这三大文学现象有时序上的先后和内在的联通,像三个相扣合的链环,显示了秦地20世纪文学的历史骨架,同时又都有较强的辐射力,影响及于全国乃至世界。与此相应,秦地的小说批评也相当活跃,业绩斐然,具有全国影响的《小说评论》作为著名学术期刊诞生于秦地并非偶然。对此,李春燕的《新时期以来的陕西文学批评研究:以小说批评为中心》已多有论述。

事实上,当代陕西文学创作和批评为中国文学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也有来自作家们创作论的贡献。陕西作家中多有立志冲出潼关者并取得了成功,从十七年文学到新世纪文学,时有重量级的作家诞生,如柳青、杜鹏程、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高建群、叶广芩、冯积岐、红柯、陈彦等,都在全国文坛有着重要或比较重要的影响。这些作家的创作论也多带有文论及自评性质,大多相当精彩,值得关注和研究。

四、难忘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的

陕西文学批评

陕西古今文学史都很有分量,批评史亦然。进入当代的上述三个时段的批评史也都值得深究细研。但笔者在此要特别强调令人格外难忘的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的陕西文学批评。

在那个众人皆知的特殊历史阶段结束后,陕西文学在理论和创作方面也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迅速进入了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历史新时期。1977年末在《人民日报》《人民文学》《光明日报》以及次年初复刊的《文学评论》等报刊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及报道,对“文艺黑线专政”论进行了反思和批判。陕西文艺界包括评论界也紧随全国文艺界的步伐,在《延河》《陕西日报》等报刊上报道了相关文艺工作者座谈会的消息,发表了多篇批判“文艺黑线专政”论的文章。这实际是陕西文化界的再次动员和出发,也预示着陕西作家将重整旗鼓,写出与时俱进的作品,从而为历史新时期献上较多的佳作。在当时的陕西评论界,著名批评家胡采的及时发声起到了较大的引领作用,他指出特殊时期的文艺在理论层面存在很大问题③,至今细品胡采的这些分析仍然觉得很有力度和新的感悟,甚至有一种格外犀利爽快的感觉。尽管胡采也有诸多因袭之语,话语中尚未揭示历史的吊诡或荒谬,且还没有摆脱二元对立思维的局限,但他能够如此痛快决绝地挥手告别那个荒诞的历史时期,对促进陕西文学进入新时期、新阶段的健康发展还是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难忘20世纪80年代陕西文学批评主要是因为“笔耕组”的诞生。至今人们提及陕西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批评,也都会特别注意80年代笔耕文学研究组(简称“笔耕组”)的文学活动。当时的思想解放、改革开放思潮已经风起云涌,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1981年1月13日,笔耕文学研究组在西安举办了第一次学术活动,主要就文艺真实性和倾向性进行专题讨论④。这个笔耕文学研究组是在胡采的倡导下形成的一只业余文学评论队伍,中青年评论员十六人,主要成员有胡采、王愚、刘建军、肖云儒、畅广元、李星、蒙万夫、陈孝英、王仲生、白冠勇、费秉勋、李健民、薛瑞生等人。他们实事求是地分析研究中国和陕西文艺现状,及时评论本地区作家创作,定期召开讨论会,发表当代文学评论和创作理论文章,在中国文艺界产生了较大影响,被称为“集体的别林斯基”。尽管笔耕文学研究组成员之间的文学批评观以及批评风格不尽相同,存在着诸多差异,但在批评实践中能够坦言直陈各自观点,保持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批评风范。恰如有的学者所分析的那样:应运而生的笔耕文学研究组担当起了新时期文学批评的历史重任,它不仅实现了陕西文学批评工作真正的正本清源,而且开拓了陕西文学批评的新空间。笔耕组在文学理论层面的探索与思考,涉及恢复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传统、重新强调文学形象性和典型性等一系列问题,紧密结合具体的作家作品分析,在文学创作和批评的实践层面,进行了较多的探索与思考,对陕西作家创作尤其产生了较大的促进作用⑤。

五、各个阶段都涌现出了优秀且活跃的批评家

陕西当代有众多参与文学批评和研究的学者,其中能够被称为文学批评家的也至少有五十多位。这里不能逐一评介,但在《陕西当代文学批评史》中将会有相当详细的评说。在此仅略举部分批评家为例,借此可窥见一斑。

在前述的《当代陕西文学评论文丛》中的作者们,就都有经得住历史检验的重要批评文章。即使仅就围绕陕西文学进行的评论也是如此。如王愚的《在交叉地带耕耘——论路遥》、肖云儒的《论“陕军东征”》、刘建军的《贾平凹论》、蒙万夫的《论柳青创作的现实主义特色》、王仲生的《〈废都〉构筑了一个意象的世界》、赵学勇的《当代秦地作家与民俗文化》、李国平的《路遥研究的史料问题——兼议姜红伟的路遥考》、段建军的《肉身生存的历史展示——柳青、路遥、陈忠实对现实主义文学的贡献》、邢小利的《论陈忠实的创作道路与文学史意义》、李震的《论20世纪中国乡村小说的基本传统》、仵埂的《杨争光小说论》、韩鲁华的《贾平凹、路遥创作文化心態比较》、周艳芬的《〈创业史〉:复杂、深厚的文本》、刘炜评的《世道人心的一面镜子》、梁向阳的《在历史现场看〈平凡的世界〉创作》、邰科祥的《红柯〈生命树〉中的少妇形象及其价值》、惠雁冰的《地域抒写的困境——从〈人生〉看路遥创作的精神资源》、常志奇的《对人生与历史的思考——读雷抒雁〈掌上的心〉》、杨辉的《贾平凹与大文学史》、王鹏程的《〈白鹿原〉的版本及修改问题》、韩伟的《“生命的真实”与“心灵的悸动”——陈忠实散文创作论》、刘宁的《人文地理视野中的陕西文学》、王俊虎的《论路遥〈平凡的世界〉中的存在主义意蕴》、吴妍妍的《陕西当代乡土小说的书写方式》、李清霞的《21世纪以来陈忠实短篇小说的叙事策略》、孙新峰的《贾平凹散文创作生态论》、冯希哲的《陈忠实的创作观念论略》等,这些评论文章的选题都新颖独到且经常“抢跑”在评论界的前列,评析阐释深切入微,常对读者包括作家本人具有启发作用。

这些当代陕西批评家大都是跨越型的批评家,他们的批评生涯或跨越两个时段乃至三个时段。比如胡采从延安时期到十七年再到新时期,都有他活跃的批评风姿。胡采是当代中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和评论家,发表文学评论文章的同时,还陆续出版了七部文学评论集,即《思想、主题及其他》《谈有关青年作者的创作问题》《批判修正主义的文艺观》《读峻青的〈胶东纪事〉》《从生活到艺术》《新时期文艺论集》《胡采文学评论选》。他的文学评论基本做到了与时俱进、适时而论,既重视作品时代的现实内涵,也强调作为文艺的艺术性和审美性。这也具体体现在他对杜鹏程、王汶石、闻捷等人的评论之中。他还高度评价柳青提出的艺术家进“三个学校”(生活的学校、政治的学校和艺术的学校)的见解,着力引导青年作家进入“生活的学校”、“政治的学校”和“艺术的学校”,提高综合的文化素养,创作出有分量的作品⑥。再如柯仲平,带着延安文人的优秀传统进至新中国文坛,且主要在西安开展文艺工作十五年,虽然因故突然去世,也因故在创作上大受挫折,但他仍然勉力撰写了一批评论文章。作为“共和国文人”的柯仲平在继续弘扬延安文艺精神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坚持文艺大众化、民族化的文艺道路。身处“古都”西安的他依然保持着在“红都”延安形成的文艺观念和创作姿态。仅就文论而言,他依旧笔耕不辍,其理论批评文章仍陆续发表,如《团结起来,为建设西北,开展各族人民文艺运动而奋斗》《〈从延安到北京〉小序》《〈陕北改造说书〉序》《把抗美援朝的宣教工作和当地中心任务紧紧结合起来》《学习鲁迅的战斗精神》《战斗的文艺——歌颂人民的英雄》《寄给朝鲜前线志愿军文艺工作者》《在西北文联创作专业会议上的讲话》《创造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的诗歌》《重视对少年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新民歌如同海起潮》《向生活学习,向民歌学习》《民众剧团的成立及初期活动情况》等,其中虽有表态性的诸多文字,但也有承续、弘扬延安人民文艺精神的持续努力,某些文章还有重要的红色文艺文献价值。柯仲平是学术界、批评界关注不多的文艺界“要员”,这次撰写陕西当代文学批评史,对这位“要员”的强调多少有点“去蔽”的作用。

在新时期活跃的批评家大都跨越到了新世纪,且愈加老到通透,评说作家作品常常要言不烦、直抵要害。如李星、畅广元等就是这方面的突出代表。李星是新时期陕西评论界极为活跃的批评家,作为笔耕组的骨干成员,他勤于笔耕,至今不辍;他精于思考,论析透彻,其批评文章对读者包括作家本人都多有启发;他还长期担任《小说评论》主编,也为全国文学批评做出了突出贡献。畅广元则是具有全国影响的文艺理论家,却也密切关注现实和文学动态,热衷于从事文学批评。他是笔耕组骨干且能长期坚持从事批评,尤其敢于直言陕西作家创作存在的不足,被视为陕西作家的“诤友”;他主编的《神秘黑箱的窥视》对陕西五位一级作家的创作心理进行了深度分析,同时建构了青年批评家、成名批评家和一线作家“三方对话”的批评范式;他新近推出的专著《陈忠实文学评传》(2020)是他长期跟踪研究文学大家陈忠实的坚实之作,精辟精彩的论述贯穿其中,赢得了学术界高度的评价。在此还要特别提及阎纲先生,如果有“陕派批评”之说,那么他就是在陕成长、在京工作、晚年归乡的“陕派”代表,其生命最重要的主题就是文学,且尤其关注家乡文学。他是陕西籍著名编辑和批评家,长期身居京城且在文学界重要部门工作,他的视野是全国的乃至世界的,但也非常关注和支持陕西文学的发展,通过编辑和批评活动强有力地促进了陕西一些作家的成长,扩大了陕西文学的影响⑦,他晚年回到家乡继续从事文学活动,仍具有重要的影响力。这里还要特别提及相对年轻的批评家杨辉,他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担任《小说评论》代主编,茅盾文学奖评委,批评文章很多,主要致力于文学思潮观察和小说评论,亦致力于相关史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在全国已经产生较大影响。近些年来,他从“大文学史观”探讨贾平凹、路遥,分析陈彦、红柯,潜心梳理作家创作论等,都取得了丰硕的业绩。此外还有新锐评论家惠雁冰、刘宁、王鹏程、王俊虎、冯希哲、孙新峰等,也都越来越活跃,发表、出版了较多高质量的批评文章及著作。

六、面向未来:陕西文学批评的可持续发展

陕西文学界长期保有“文学陕军”或“文学大省”的“共识”及“情结”,对柳青、路遥、陈忠实等作家献身文学的精神有高度的认同。尽管世事纷繁复杂,也总是难以忘记柳青的“文学事业是一种终生的事业”,路遥的“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陈忠实的“文学依然神圣”等朴素却真挚的格言,他们都是杰出的文学实践者,也是创作论的言说者,既激励自我,也激励他人。奋斗者的心是相通的。陕西批评家也在持续努力着。这次坚持要创编《陕西当代文学批评史》也是一个具体的体现。近期陕西有一系列旨在做大、做强、做靓“文学陕军”的举措,其中有一个大型项目是“陕西文学馆项目建设”,投资颇多,旨在彰显文化大省、文学大省的气派。但场馆有了,需要放置和展览哪些创作和研究的成果?于是就有了《陕西文学史》套书,其中占有最多分册的是《陕西当代文学史》套书,此外还有《当代陕西文学评论文丛》等的编辑和出版。省作协的陕西文学院联合西北大学等高校及出版部门,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意在摸清家底,以便更好地开展相关的研讨、展览及宣传等工作。据相关报道,陕西省作协近期仍在致力于做好六个方面工作:一是抓思想建设,团结带领文学工作者砥砺奋进;二是抓精品创作,着力推动文学陕军再创佳绩;三是抓人才培养,全力打造文学陕军中青年阵容;四是抓阵地建设,积极构建刊网融合发展新格局;五是抓深化改革,持续激发文学事业发展活力;六是抓自身建设,推动服务能力迈上新台阶。这当中也通过多次讨论会议充分吸纳了陕西文学批评界的建设性意见。

就陕西当代文学批评史本身的研究而言,也还有一些问题值得继续探究。一是陕西当代文学批评史的框架、体例及评价;二是若干重点、难点问题的把握,如十年左右的特殊时期的文学批评如何入史?围绕文学陕军东征的争议性批评如何入史?围绕健在的代表性作家(如贾平凹)极有争议的评论如何入史?兼顾创作和批评的“双打”能手如何入史?跨越时空限制的“交叉”型批评家如何入史?在外地的陕籍批评家如何入史?在中国文学批评界是否存在“陕派批评”?当代陕西文学批评史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如何充分展开?如何理解广义和狭义的“陕军东征和西征”及相关争议?凡此种种问题,虽然部分问题已经有了“权宜之计”的处理方式,但在最终完成书稿并出版之前,仍要不断听取各方面意见进行调整。

2023年是“文学陕军东征”三十周年,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和陕西师范大学联合召开一次座谈会。话题虽然涉论到许多方面,但本意主要还是纪念和“励志”,即借此继续促进陕西文学及其批评的进一步发展,为落实“文学陕军再进军”工程贡献力量。中国作协原副主席、陕西省作协主席贾平凹在给会议的贺信中说,“陕军东征”是中国当代文化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昭示着文学陕军的活力和魅力。陕西作家携带着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为浮躁文坛吹来一阵强劲的西北风,促进了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陕军东征”也为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创作开辟了一条独特的路径。陕西文学现已到了再攀高峰、再创辉煌的关键阶段,要传承好陕西地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要冲破地域文化的局限性,不斷创作出新的佳作,为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作出新的贡献⑧。西北大学段建军教授也曾指出:“1993年是值得陕西文学纪念的日子,这一年陕西五位作家同时在北京出版自己的大作,引起中国文坛地震,被称为‘陕军东征现象。陈忠实和贾平凹更创作出了具有国际影响的杰出作品。陕西文学的批评者用成百篇文章,多部专著对此进行探讨评析,发挥了重要的批评效应。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商品化进程,当代文学批评也受到冲击,评论界一些人在红包和人情的影响下,放弃了应有的原则。然而,陕西批评界的同仁,能够继承传统,坚持独立思考,坚守批评标准,从文学文本出发,谈成就、谈问题,以负责任的态度对待作家和作品。”⑨这里不仅指出了陕西文学批评界对“陕军东征”及时进行评论的贡献,还特别指出了陕西批评家们的一个难能可贵的优点,就是能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并坚持批评标准。同在陕西的彼此,低头不见抬头见,要坚持这种赤诚相见的文学批评确非易事。而这方面做得较为到位的还有一批博士生及其博士学位论文。

鉴于当下“四代同堂”(从20世纪上半叶的老评论家到00后的研究生学子)的文学陕军包括批评家大都很有责任感和拼搏精神,毋庸置疑,通过持续努力和人文环境的改善,陕西文学和批评都将拥有可以期待的未来。

【注释】

①该丛书将由陕西人民出版社于2024年上半年出版。此前曾有论文集《陕西文学六十年作品选(1954—2014):文学理论批评卷》(上下册,畅广元、段建军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2015)。

②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初版,商务印书馆2013年再版。

③具体参见胡采:《毛泽东思想光辉始终照耀着文艺战线——本刊编辑部召开文艺工作者座谈会愤怒批判“文艺黑线专政”论》,《延河》1978年第1期。

④本次会议具体内容见《延河》文学月刊1981年第3期(总第196期)。

⑤⑥参见李春燕:《新时期以来的陕西文学批评研究:以小说批评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

⑦鉴于阎纲先生的业绩,陕西作协于2022年为90岁高龄的阎纲颁发了“陕西文学特殊贡献荣誉证书”。

⑧陆航:《在现代化进程中承担起文学使命》,《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10月25日。

⑨邢小利主编《陕西文学研究》第2卷,陕西人民出版社,2016,第254页。

(李继凯,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本文系陕西师范大学“一带一路”高水平成果资助计划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23YDYLG003;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华思想通史”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20@ZH029)

猜你喜欢

当代文学批评家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新生代
广东当代文学评论家
FOUND IN TRANSLATION
倡导一种生命理想——论谢有顺的文学批评及其文学批评观
新锐批评家
今日批评家
从史料“再出发”的当代文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自成体系的文学批评
回族文学批评的审视与反思——以石舒清《清水里的刀子》文学批评为例
当代文学授课经验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