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省产业转型升级对高职人才需求分析

2024-02-17温菊萍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4年2期
关键词:江苏升级转型

□文/温菊萍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扬州分院 江苏·扬州)

[提要] 基于江苏产业发展转型升级背景,对高职人才和产业结构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江苏经济发展,科学定位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为厘清江苏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产业转型升级对高职人才的市场需求、素质要求和能力需求。在此基础上,对培养适应江苏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高职人才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而产业转型升级则是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我国已总体进入工业化后期,跨越高质量发展门槛,需要加快补齐产业发展短板,形成数字经济新优势,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产业转型升级需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支撑,但当前无论数量还是结构,高职人才培养与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都呈现非均衡状态。本研究以江苏产业转型升级为背景,分析五年制高职人才队伍现状、产业升级与高职人才需求关系,以期提高高职人才和产业转型升级之间的契合度。

一、江苏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人才培养

(一)江苏产业转型升级的社会分析

1、江苏发展经验。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18~2022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为5.5%,2022 年总量更是突破12 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4.4 万元。产业发展中制造业韧性明显,两项指标(高质量发展指数、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位列全国首位。数字经济成为驱动江苏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随着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新基建推进,2022 年江苏数字经济整体规模超过5.1 万亿元,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水平在全国领先优势较为显著。

由于环境约束规制制约、要素成本提升,加之国际贸易环境复杂程度加剧,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必然路径选择就是转型和创新,现已成为比较优势和新引擎。先进制造业集群已形成规模优势,截至2021 年,在规上工业组成中有16 个省级集群规模的比重已达70%左右,另外有6 个集群在全国同类集群竞赛中明显胜出。无论是制造业国家级单项竞赛抑或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江苏省都占据绝对优势,实体经济是江苏经济发展的根本基石。江苏“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进一步明确巩固实体经济优势,产业集群提档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围绕实体经济持续发挥现代金融服务力、科技创新驱动力、人力资源支撑力的作用。通过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双向发力,率先建成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2、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变迁和演进受多重因素影响,在供给侧主要是人口、资源、资金、技术等,而消费、投资、进出口等从需求侧发力,产业政策调整、体制机制变化和社会文化环境等改变也能引致产业结构转型。因此,产业结构演进无固定模式,不同国家或地区表现出不同的形式,但以人均国民收入(人均GDP)作为考量不难发现,各国产业结构变动有趋同现象。相关理论在配第克拉克定理、库兹涅茨的人均收入影响论及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理论中均有所体现。

产业转型升级是江苏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即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具体而言,产业转型主要体现在由传统粗放式增长转型为集约型和创新型增长。一直以来,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是我国产业发展的优势,严重依赖高投入使得企业获得足够的利润。但随着劳动力成本提高,企业利润空间日益缩小,产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逐渐下降。信息技术发展,产业数字化转型速度加快,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优势进一步削减,需要通过革新生产方式,依靠创新形成新的优势占领市场。由此引致的产业升级表现为生产方式和具体生产工具的升级,产业链由中下端向中上游攀升,即由原来制造、组装、物流、销售和售后等环节向创新、设计和研发环节升级。产业链升级相应带来价值链升级,提升产业的竞争优势。

3、高职人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各类要素支撑,其中人力资源起着关键性作用。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多层次人才,产业链各环节也需要多样化人才。高职人才是来源于高职院校,经过系统学习,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娴熟操作技能、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的符合产业行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区别于研究型人才和生产一线的操作人员,高职人才可以形象比喻为技术和管理等工作的“操盘手”,立足项目任务、准确把握时机、熟练掌握技艺、反思创新提升,且可随工作境遇实现能力迁移。由于兼具职业性和高等性以及服务经济发展的特点,决定着此类人才在人才类别上更具职业性,在人才结构中属于中高层次定位,在经济发展中更注重创新性。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本文高职人才主要指初中毕业后进入高职院校学制五年,向数字化改造的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输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江苏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1、产业布局变化催动区域主导产业人才培养。产业集聚通过共享公共物品、优化营商环境、加强制度创新等方式优化资源配置,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十四五”时期,江苏产业集聚发展的方向体现在沿江、沿海、沿太湖、沿运河的联动发展格局,形成全域一体化趋势,加速创新引领,全面提升质量,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持续巩固制造业优势。不同区域在规划引导下立足自身发展需求,加强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人才的培养。主导产业能够集聚各类人才,针对高职层次,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加强技能培训,提升综合素养。新兴产业则要求高职院校动态调整专业,灵活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在以内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下,本土化人才培养尤为重要,这正是高职院校特色发展的机遇。

2、产业结构转变需要现代服务业人员。查阅统计年鉴,2021 年江苏地区生产总值构成中第三产业占比为51.4%,第二产业44.5%,第一产业4.1%,产业结构呈现“三二一”的状态,现代服务业的新业态需要大量新生代劳动者。《江苏省“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提出加快构建层次多元、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程度显著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更加突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为教育提供契机,也带来了挑战,其中高职教育通过培养知识型、创新型人才助力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消费升级、科技创新形势下,高职教育在规范发展中还需积极探索“互联网+教育”新模式,为不同行业企业培养人才拓展新空间。

3、产业能级提升催生跨界融合人才培养。江苏产业能级的提升主要依靠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创新是引领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技术技能、管理方式、组织结构、体制机制等的创新,都离不开人才作用的发挥。江苏科技活动从业人员总数在全国领先,但与实体经济尤其制造业提质增效的人才需求相比,人才结构性矛盾较明显,尤其高职人才的匹配度亟待提高。随着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其覆盖性广、创新性强、融合性高,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以数字驱动产业能力提升,需要大量跨界融合型人才,将数字技术应用到多重领域,以便实现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协同推进。

二、江苏产业转型升级对高职人才需求分析

为进一步厘清江苏产业转型升级所需人才的状况,对人才需求与高职专业设置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采用的是简单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扬州地区不同行业40 家企业发放相关问卷180 份,回收172 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69 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8.26%。扬州地处苏中地区,其经济发展、文化教育、收入消费等方面在全省处于中等水平,产业结构演变也具有一定代表性。

(一)产业转型升级对高职人才的市场需求。产业结构演变中高职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经访谈发现,转型升级中的企业在招聘人才时综合考虑岗位性质、人才基本素质、岗位培训等情况。数字经济驱动产业转型并衍生出全新战略性产业。转型后的企业对技术更新服务、新生产线的维护等技术型人才需求量较大,而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初级技术研发、大数据智能技术应用、网络安全治理等高职层次的人才。紧缺岗位倒逼高职院校进行人才供给侧改革,以便解决人才脱节问题。人才能够创造先进生产力并广泛传播和应用,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由于信息不对称,现阶段对人才最直接的评价是学历证书,高职层次人才更强调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并且对职业道德和学习创新意识有更高的要求。调查中还发现,企业招聘人才对新入职员工都有一定时限的实习期,通过师带徒的形式促进学生更好认识岗位性质、适应岗位需求,并能在学习中持续提升技能水平。

(二)产业转型升级对高职人才的素质要求。企业对高职学生主要注重基本素养、专业技能、实践经历等方面。对企业的调查问卷中关于“用人单位录用高职学生时会优先考虑的因素”的选项进行分析发现,基本素养是企业招聘高职毕业生时首选内容(占比为71%),而侧重考察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仅19 份,占比为11%。超过七成的用人单位看重学生的操作技能水平。另外,毕业生的实践经历也是用人单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占比为71.6%),暂没有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会优先考虑毕业生的外语水平。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36.1%的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数字素养提出要求。调查可知,相关企业在招聘时一般优先考虑高职学生的吃苦耐劳等基本素养、操作技能、工作实践经历以及计算机应用能力。比较强调学生的基本素养与操作技能,这与高职院校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在一定程度上相呼应,由此可知,社会对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在质量上也是有要求的。

(三)产业转型升级对高职人才的能力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兼具高等性和职业性的特点,但与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教育有区别,也不仅仅着眼于培养学生基本职业技能和岗位知识,而是立足生产应用型职业教育,致力培养学生较高综合素养和较优技术技能水平。产业转型升级中,企业对人才能力要求呈现多元复合型倾向。一是职业素养多元化综合化。高职人才应具备自我角色认知,能将个人职业发展与行业企业发展相统一,形成具有幸福感和责任感的职业心态,养成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精于钻研的工匠精神。二是专业技能的多样化跨界化。在充分实践基础上理解专业知识与原理,运用项目化任务制形式再造岗位知识,将工作过程中复杂性的问题妥善解决,在产业融合过程中适应市场需求形成岗位胜任能力与职业迁移能力。三是创新思维的多维度创造性。正确认识创造性思维对社会生产和发展的重要性,努力形成合作性、创新性、实践性的人格,面对复杂形势和多重风险养成自信沉稳竞争合作的创新创业素质,提升直面挑战、果敢抉择、防范风险、耐受挫折的创新创业核心能力。四是职业生涯多层次阶梯性。具有主动获取知识、提升技术技能的意识,能够自主学习、自我约束和管理,将终身学习和自我发展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勇于接受新兴事物、关注行业发展,在适应岗位职业过程中发掘潜能,推动职业生涯阶梯式递进发展。

三、江苏省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建议

(一)提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现代产业体系契合度。江苏在“十四五”期间将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四方面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为此必须有与之相匹配的现代职教体系来支撑和推进。一是推进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举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产业发展需要大量产业工人,而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中的劳动力无法满足转型升级的岗位能力,高职院校需开展包括劳动力入职培训、在职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以及创新创业培训等在内的职业培训,有效解决劳动力充分就业和企业用工荒双重难题。二是推进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贯通式职教体系建设。产业转型升级使得从才培养向高端化、跨界融合型转移,单纯技能型人才已经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从类型学视角,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贯通衔接。三是构建贯穿职业生涯全过程的现代职教体系。依据终身学习理念,开展江苏特质的职业教育实践,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产教融合共同体,拓展生态位广度,推进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将江苏地区新增劳动力培养成江苏产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并根据公众的学习需求将江苏职教真正建成全口径覆盖纳入的终身教育,让每个人的职业生涯都能有优质教育服务支撑。

(二)构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产业转型升级通过改变人才结构、数量和规格的需求进而驱动高职院校专业调整和优化。因此,可以认为产业转型升级是专业设置和优化的内在动力和现实依据,引领高职院校专业健康科学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又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其技术创新一方面来自研究型院校成果的转化运用,另一方面来自从业者生产实践中原发性的创新,而高职教育通过提升产业从业者的素质推进技术创新进程。在持续不断的产业转型过程中,每个阶段对职业人才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正建构出高职院校专业调整的定位、内容、规模和结构,分别体现为:精准判定产业转型阶段性需求,把握人才培养目标和方面;适应产业转型对学生素质新要求,调整和更新专业内容;科学剖析不同阶段人才需求规模,规划各专业规模结构;合理配置办学资源,依据产业转型动态增设或裁撤相关专业。应对产业转型升级,高职院校进行动态的专业调整,而调整过程中的科学合理与否直接决定调整的效果,因此需要设立一套完整的机制确保匹配专业调整逻辑。从调研需求出发,设计针对现存专业和人才需求变化的调研机制;依据专业调研机制分析专业人才数量结构是否符合产业发展需求,建立标准预警机制监测专业设置;准备阶段完成后,以最小的投入推进专业更新机制,确保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配置;按照物尽其用的原则,设计结构调整机制,妥善跟进专业的退出或增设。

(三)建立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技术和需求是推进产业扩张的内生动力和外部拉力,针对产业转型升级对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与之相匹配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则体现为技术创新导向和市场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关于技术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江苏为落实中国式现代化进行重要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方面融合化发展,另一方面集群式发展,到2025 年打造5 个具有国际竞争力、建设10 个国内领先、培育10 个引领突破的产业集群。规划指引高职院校改革课程体系,依据数字赋能经济发展方向,对接生产实际与教学过程,通过校企深度融合,切实解决高职院校难以独立培养适需技能型人才和企业难以规模化开展高质量技术培训的实践困难,为社会输送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优秀高端技能人才。关于市场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需充分研析江苏产业发展趋势,策应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省内全域一体化布局,锁定支柱产业、重点产业、主导产业发展需求,有前瞻性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借鉴生态位理论,拓宽人才需求容量,均衡人才需求结构,提高人才供给素质。

猜你喜欢

江苏升级转型
数读江苏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数独江苏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数读江苏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江苏
转型
回暖与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