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东绿色经济区发展探索

2024-02-17关颖哲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4年2期
关键词:辽东城乡绿色

□文/关颖哲

(辽东学院 辽宁·丹东)

[提要] 绿色经济是建设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选择,我国经济发展正步入经济绿色化变革转型之路。本文旨在找到城乡融合发展的绿色路径,并为推进辽东经济区建设提供思路。

一、辽东绿色经济区的由来及区域战略定位

2020 年,辽宁省“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建设辽东绿色经济区,将岫岩县、凤城市、本溪县、桓仁县、宽甸县、新宾县、清原县、抚顺县、西丰县列入绿色经济带,提出探索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径的部署。辽东绿色经济区是辽宁构建“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的重要板块。辽东绿色经济区森林覆盖率高、水资源十分丰富、自然生态保护优越,成为辽宁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实践基地。

(一)因地制宜实现辽东经济圈发展新机遇。辽东绿色经济区建设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区域协调发展之中,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和空间协同保护,建成重点生态功能区、绿色产业集聚区、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样板区。从辽东绿色经济区区域环境而言,丘陵密布、江河纵横、植被丰富、地广人稀,区域优势一直没有协调发展。而辽东绿色经济区建设将充分利用辽东经济圈天然地理优势,转变发展新模式,形成绿色经济圈,抓住绿色经济的新红利。

(二)顺应时势助力“碳中和”顺利进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对标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强化水资源保障作用,打造合作共赢、富有活力、开放富裕的绿色发展示范区。辽东绿色经济区的建设在助力“碳中和”众多措施中,主要是通过增加生态碳汇,而此在碳中和中确实是最难的,也将会是效果最显著的。

(三)为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重要支撑。辽东绿色经济区的建设,是落实东北东部绿色经济带建设任务,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强化水源保障作用,构建具有辽东特色的绿色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特色农林业、大健康、中药材、特色旅游等产业,打造合作共赢、富有活力、开放富裕的绿色发展示范区。辽东山区作为辽宁省重要生态屏障区,对全省生态环境改善和可持续发展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绿色是辽东地区最靓的底色,也是最持久的竞争力。

二、辽东绿色经济区建设实践探索

(一)辽东绿色经济区建设的实践探索。辽东绿色经济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加快建设重点生态功能区、绿色产业集聚区、全域旅游示范区,积极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近年来,依托辽宁丰富的绿色资源和水源供给,自然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显著提升,绿色低碳发展取得积极成效,森林涵养水源120 亿吨,水资源总量144 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3.7%,森林蓄积量增长7.7%,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达到或好于Ⅲ类比例达到100%,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辽宁绿肺”“辽宁水塔”功能不断增强,生态安全屏障重要地位更加稳固。文旅产业加快发展,本桓高速开工建设,新宾县获批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本溪花溪沐枫雪温泉小镇、宽甸县天桥沟滑雪场等冰雪旅游点成为知名打卡地,抗美援朝、岫玉文化、凤凰山登高赏雪等旅游品牌美誉度持续提升。绿色产业加速聚集,特色农林业、大健康、中药材等“+旅游”格局逐步完善,现有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地10家、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基地10 家,各类绿色产业园区持续壮大,知名地理标志品牌成为特色旅游商品,助推绿色旅游经济发展。

(二)新发展阶段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绿色化”内涵意蕴。以绿色发展驱动的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不是单一指向经济高速增长,不是“城乡融合”与“绿色发展”的简单拼接,而是城乡融合发展各方面、各领域和全过程具有丰富的“绿色发展”内涵意蕴。

1、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化”意味着城乡地域系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是共生、共存、共融、共享的新型生态关系,这种新型生态关系确立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影响,人类依靠自然界生活,自然界为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提供物质来源和物质条件,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交换活动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当人类社会通过“非绿色化”社会活动作用于自然界时,势必造成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紧张。因此,应当以绿色发展作为引导城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绿色化”转型。

2、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化”意味着城乡地域系统生态与文明协同共进。纵览人类文明史,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尊重自然生态,才能实现生态和文明共荣共进。作为人类在认识和利用城乡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型文明理念,绿色发展不仅拓展了城乡空间界面“生态”与“文明”之间的共进逻辑,而且建构起了城乡空间“生态”与“文明”之间的链接通道和中介机制。同时,能否建立起城乡之间“绿色化”资源要素市场化的良性循环通道,关键在于能否建立起与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相配套的“绿色化”制度和治理体系。因此,“十四五”时期推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亟须重构城乡关系走向一体融合所形成的城乡“绿色化”循环通道,通过城乡之间“绿色化”资源要素交换、产业结构升级、空间布局优化,构建起城乡空间“人”与“自然”共生、“生态”与“文明”共进的新型城乡融合发展模式。

3、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化”意味着城乡地域系统良好生态与美好生活对接。良好生态环境具有环境民生意蕴,绿色发展构建“环境”“民生”与“美好生活”之间的共生,而环境民生的增进和人们的美好生活又需要依靠城乡融合发展绿色化带来的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变革,直接体现于城乡居民对美好宜居的生态环境幸福生活的体验。因此,推进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不仅要重塑城乡地域空间界面上的绿色场景、绿色空间、绿色产业以对接乡村振兴对生态宜居的要求和新型城镇化对城市可持续发展韧性的要求,协同提升城乡自然环境质量和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而且要将坚持绿色发展“为民”“惠民”“利民”的环境民生取向融合贯穿于城乡融合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促进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供给不断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消费需求和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真正走以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建构美好生活之路。

4、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化”意味着城乡地域系统自然资本和自然价值转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城乡融合绿色发展的本质是让绿色发展为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赋值和赋能,同步推进城乡之间的自然、生态、资源实现“货币化”“价值化”转化以及“市场化”“有偿化”利用,深度开发自然、生态和资源等自然生态财富蕴含的经济社会价值,全面释放城乡空间各类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要素对促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价值潜能和发展动力,助力城乡融合发展走上内生“经济-社会-生态”多重目标效应的绿色之路。因此,通过对城乡生态资源要素的绿色化赋能、健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利益机制、建立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从“点绿成金”向“向绿掘金”优势转化的绿色化生产力模式、实现城乡两大地理空间界面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相统一,是绿色发展理念、原则和目标向城乡地域系统延伸和拓展的关键“着力点”,也是挖掘城乡融合绿色增长潜力的“结合点”。

5、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化”意味着城乡地域系统绿色制度和治理的耦合。绿色发展作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新理念,具有很强的制度设计和治理特征。当前,由于没有处理好“绿色经济”与“绿色治理”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中出现的“绿色化”政治责任不到位、制度供给不衔接、法治保障不严密、惩处监管不得力等“治理障碍”,不利于城乡融合绿色化。在城乡融合绿色化过程中,只有各级党委和政府明确责任,才能形成城乡融会贯通的绿色治理效能。

6、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化”意味着城乡地域系统主体生态治理共识行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化”是各方主体的共同事业,离不开多元主体的联动协同,城乡融合发展的绿色转型也依赖于城乡地域空间界面上多元行为主体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领域实施整体性绿色变革的共识行动。因此,以绿色发展驱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不仅要聚焦绿色发展在空间界面上的“协调性”、在时间维度上的“持续性”以及在治理层面上的“衔接性”,而且要突破绿色发展“集体行动困境”的路径锁定。只有加强行动主体层面的“联动性”,构建其参与绿色发展的新机制,才能让城乡融合发展的绿色转型内生为行动主体共同参与和共同发力的公共事业。

三、城乡融合下绿色经济区发展策略

(一)以绿色发展规划为引领。推进城乡融合的绿色发展要以城乡融合为目标、以绿色化规划为引领。绿色化规划既要遵从党和国家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战略要求,又要以人民为中心,要兼顾城乡融合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领域以及城乡各类和各级主体功能区域。从城乡融合的经济维度来看,绿色规划应以建设现代化的绿色经济体系为核心和关键,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导向;从城乡融合的政治维度来看,绿色规划应以坚持建设绿色政治和生态型政府为保证,实现蕴含着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原则、理念、任务、举措的中央政府顶层设计与地方政府具体规划有效衔接;从城乡融合的文化维度看,绿色规划应以绿色文化为重要内容,以此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文化氛围;从城乡融合的社会维度看,绿色规划应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绿色社区、绿色社群、绿色社会作为重要载体,在全社会形成绿色化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从城乡融合的生态维度看,绿色规划应以国土空间为载体依托,以建设城乡国土空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生态格局。由此,城乡融合的绿色经济、绿色政治、绿色文化、绿色社会、绿色生态共同构成了城乡融合的绿色规划五个层面,只有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型政府、形塑生态型文化、形成绿色化生活方式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五大目标作为城乡融合的绿色规划发展导向,才能从顶层规划维度为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整体质量提供先导性条件。

(二)城乡融合发展的绿色化主体培育。绿色发展主体主要涉及党委、政府、企业、公众和社会组织,各主体的协调配合度会直接影响绿色治理的实践进程和方式选择。首先,政府应承担守夜人的角色,引导公众和社会组织发挥监督作用以规范企业行为,同时为之积极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参与绿色治理过程。其次,应采取多元化的城乡绿色治理格局。结合使用“命令-服从”“沟通-协商”式的绿色治理方式推进绿色发展,借助城乡居委会的组织力和号召力鼓励城乡居民参与绿色环保和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绿色互动。最后,政府应定期依法公开城乡区域环境信息,为企业、公众和社会组织参与绿色环境治理提供便捷途径。同时,应搭建与社会各界“沟通-协商”长效机制,进而保证其参与政府规划和项目的制定和执行,营造良好的城乡绿色发展氛围。

(三)城乡融合发展的绿色化产业升级。城乡融合的绿色发展关键在于绿色化产业支撑。绿色化产业须从人才、资金、技术、政策进行切入。需要构建绿色科技人才体系;搭建完整的城乡绿色金融市场体系;提升城乡绿色科技水平,同时建立健全城乡绿色产业和绿色环境政策体系。

(四)城乡融合发展的绿色化空间营造。城乡融合的绿色发展需要营造绿色化空间。通过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助推城乡各地域空间结构共生,在绿色空间营造中注重城乡共生空间的要素整合。城乡相关责任部门要充分运用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将人口、资源、环境、信息等“特色要素”进行集聚统筹。充分挖掘和运用大数据的价值,将大数据的理念与城乡绿色发展相融合,在优化资源高效配置的同时有效降低生产和消费端成本,为产业升级和消费转型增添新动能。此外,在城乡区域内设立统一的高端绿色技术信息服务平台,依据绿色经济运行目标以及规划构建区域相关产业、科研院所等基本信息数据库,便于各行为主体及时掌握科研动态、政策信息、先进技术等,达到信息“共建、共治、共享”目标。建立“智慧城乡”空间,打造城乡“生产圈-生活圈-生态圈-信息圈”为一体的空间格局,实现城乡绿色发展的智能化、专业化和系统化,营造城乡人人享有的“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及“共生环境”的绿色发展空间。

(五)城乡融合发展的绿色化制度衔接。城乡融合绿色发展需要加强绿色化制度的衔接,需要健全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并进行正确的引导。首先,加强制度建设。一是制定城乡绿色融合相关法律法规,并严格执法,公正司法,自觉守法;二是要完善包括城乡绿色金融制度、城乡绿色产权制度、城乡绿色监管制度及城乡生态补偿制度的建设。其次,加强引导。一是制定绿色文化产业战略,培养高素质的城乡文化人才;借助城乡区域图书馆、交流会、互联网平台等载体,宣传绿色文化。二是要加强城乡绿色道德引领,强化人文关怀,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应大力对生态道德进行普及和宣传。

猜你喜欢

辽东城乡绿色
绿色低碳
明代辽东镇险山参将地方城堡
心向辽东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城乡涌动创业潮
明末辽东沿海一带的“海上势力”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隋炀帝「辽东之役」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