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的认知逻辑

2024-01-16柴奕齐卫平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柴奕 齐卫平

摘 要:在作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两个结合”新概括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提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新论断,激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深入发展的新动力,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认知,确立实事求是的新指南,增强人类文明形态创造的新自觉,提升发挥主动精神的新高度。全面把握“第二个结合”新概括,深刻认识“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新论断蕴含的重大价值,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要求,着力在“第二个结合”上扎实下功夫,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第二個结合;思想解放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围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思想深邃的精辟论述,强调必须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新时代新征程“新的文化使命”。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新论断。“第二个结合”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任务,“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1]。从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认知、确立实事求是的新指南、增强人类文明形态创造的新自觉、提升发挥主动精神的新高度等方面理解这个新论断的重大价值,有助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想和行动逻辑。

一、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激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深入发展的新动力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党在长期奋斗中得到的深刻认知,也是党的历史传统。坚持和发扬这个历史传统,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原因。毛泽东指出:“在中国就是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当我们没有将它们结合或者结合得不好的时候,我们就受挫折、失败;结合得比较好的时候,我们就胜利。”[2]什么时候结合得好,党就能兴旺发达,什么时候不能很好地结合,党的事业就会遭遇挫折。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第一次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在新的征程上必须坚持这“两个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3]。这是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形成的新概括。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两个结合”,“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4]。党的二十大强调,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坚持“两个结合”,“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5]。从发展眼光审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和实践深入推进的历程,形成“两个结合”新概括,是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结出的重大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一直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现在我们又明确提出‘第二个结合’”[6]。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两个结合”作出新概括具有深厚的思想基础和实践底蕴。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始终秉持批判性继承、扬弃中发展、传承中创新的科学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成为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和汲取一切国外先进文明成果的基本方针。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内涵其中。“中国具体实际”包含中国文化,不能很好地继承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缺少了重要根基。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问题时,把它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紧密相联系的思想逻辑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论述了“两个结合”的辩证关系、价值内涵和内在机理,强调“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7]。“两个结合”新概括的深刻意蕴在于突出了文化作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价值分量,以坚定的文化自信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强大力量。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连续发展的中华文明是党和人民坚定文化自信的历史基础,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锻造红色文化、建设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统一起来,奠定了文化自信的充足底气。“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8]作为“两个结合”新概括中的新论断,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两个结合”时突出强调了“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第一,从“两个结合”相互成就角度指出,“第二个结合”把两个来源不同的思想文化有机连接,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从而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彼此高度的契合性,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的角色统一于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践中。第二,从拓展道路的文化根基角度指出,“第二个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首先来自马克思主义,同时也吸收了中国文化中朴素的社会主义元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9],中华五千多年文明是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资源,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重要保证。第三,从发挥主动精神角度指出,“第二个结合”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有助于迸发思想和文化主动的力量,在面向未来的创新探索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文化空间。第四,从深刻认识和把握规律角度指出,“第二个结合”体现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10]。这“三个新高度”的揭示与深刻把握“三大规律”的要求相吻合,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新发展,是深刻认识和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

加深“两个结合”新概括的认识,必须深刻认识“第二个结合”是党的又一次思想解放新论断的重大意义。党史上,每一次思想解放都带来社会发展的契机,每一个历史进步都是思想解放的结果。延安时期进行全党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是党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改革开放初期以思想解放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反对教条主义的思想解放,就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没有摆脱苏联模式的思想解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就。对中国共产党来说,不断实现思想解放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深入发展的实践遵循。“第二个结合”新论断促进又一次的思想解放,释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新发展的巨大能量,必将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产生深远影响。

二、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认知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实践探索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向前推进的历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认识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创新运用马克思主义,系统总结党的建设基本规律,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脉搏所作出的全新理论阐释。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理论嬗变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全新认知,也是又一次思想解放的实践之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发展历程,就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形成新认知的思想解放历程。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认识在党的历史上由来已久。毛泽东曾有过非常精辟的论述。1962年12月,毛泽东会见外宾,当客人提到“毛泽东的著作是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时,毛泽东说,“我们是这样提法的——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11]。毛泽东始终把自己视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学生,他谦逊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追求、揭示、笃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那就是要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事实上,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先驱者就有把它“尽量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把他的精神变作实际的形式使合于现在需要的企图”[12]的初步认识。但这样的认识不是一步到位的,幼年时期的党“是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还没有完整的、统一的了解的党”,大批新党员、新干部“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之完全的统一的理解,还相距很远”[13]。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以坚持反对“本本主义”的经验为思想基础,明确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要求全党“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14]。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理解,集中十八年的经验和当前的新鲜经验传达到全党,使党铁一样地巩固起来,而避免历史上曾经犯过的错误——这就是我们的任务。”[15]20世纪40年代开展的延安整风运动成为党史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次成功实践,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党的思想解放取得的重大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回应时代发展要求,在继承老一辈革命家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认识的同时,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新的突破,那就是进一步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以更广阔的文化空间,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为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开辟了又一次思想解放的宽阔平台。

思想解放的含义就是既不能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无产阶级革命的“老祖宗”丢掉,又不能以教条主义的思维方式束缚自己手脚。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中国实践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而解决具体问题则必须由中国人自己来担当和完成。缺乏思想解放的自觉,局限于经典文本中的知识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树就难以常青,真理伟力就难以彰显。反思党的历史上遭遇挫折和失败的经历,思想不解放的教训集中到一点就是束缚于书本上学到的原理知识,造成的思维僵化使马克思主义偏离了中国化的发展轨道。马克思主义书本里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农村包围城市”“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特色社會主义”等概念术语,也没有直接可以照搬使用的思想原理。这些原创性概念、发明性术语和创新性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形成的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践推进中形成的新认知,体现在一次次思想解放中达到的新高度。

党的事业根植于中国实践,其发展一刻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沃土。从历史过程看,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事实上包含在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发展中。然而,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明确揭示出来,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论断,则标志着思想解放的新认知。新时代伟大变革孕育诞生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16]。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力地体现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主体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强大的文化力量引领时代,以坚实的文化基础增强国家认同,成为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指导中国实践的强大思想武器。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度演化,“两个大局”的情势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的深度与广度已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构想与描绘。“第二个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了有机组合的“化学反应”,结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一系列创新理论成果都成功融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基因。例如,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天下大同”的中国传统理念一脉相承,福祉世界的胸怀天下理念与“天下一家”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会贯通,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中所包含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等核心理念也是中华民族历来所崇尚的发展原则。“第二个结合”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认知,以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新路径,拓展了中国共产党人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新的时空领域,为党推动思想解放注入了新的理论内涵。

三、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确立实事求是的新指南

思想解放的要旨就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的话语用中国语言方式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经典阐释是“有的放矢”,“‘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17]。这个“矢”与“的”关系的阐述,十分透彻地讲明白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找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以及怎样才能把马克思主义坚持好、运用好的道理。因此,实事求是体现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遵循。

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目的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中深刻认识发展的内部联系,在“实事”中“求是”的指向就是从中发现和把握规律性,从而促进主观认识和客观世界相统一。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旨在不断深化对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实践的规律认识,不断形成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规律把握。这些规律的认识来源于实践的深入展开,有的已经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所揭示,但很多规律性的认识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找不到可以直接搬用的现成答案,中国共产党人需要跟随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加深认识。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看,坚持实事求是成为深化规律认识和把握的助推器,规律的新认识建立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践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千秋伟业正是在逐渐加深认识和深刻把握规律中不断向前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是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相统一的行动自觉中不断迈出有力的步伐。

如果说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实事求是的题中之义的话,那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则为坚持实事求是确立了新的行动指南。实事求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鲜明体现,更秉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华文明亘古不断、绵绵不绝,不能简单地用“奇迹”二字来形容。灿烂文明的背后,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儿女为探寻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而不断追寻、上下求索,形成了对人类社会独特且深刻的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众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突出特征,成为中华民族历经千难万险而不断走向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可以说,中华文明的发展之路就是一条不断探索真理的“实事”之路和“求是”之途,在发现、揭示和遵循规律中勇往直前的品质伴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绵发展流传下来,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实践中形成了对实事求是的深刻理解和有效运用。

实事求是与思想解放紧密联系,就意味着不能什么都以书本为依据,一切都照搬原理的条文。“我们党是有实事求是传统的,就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18]这个传统为党的思想路线确立了对待科学理论、对待理论创新的正确态度。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经久不衰的旺盛生命力,密钥就是马克思本人从来没有把自己的学说当作教条。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把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中华大地上彰显得更加充分,密钥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必须扎根中国的土壤,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立足自己的国情实现创造性的发展,实事求是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思想准则,也是不断推进思想解放的演进逻辑。

思想解放回应实事求是的要求,就不能把马克思主义之“矢”和中国具体之“的”的关系认识固化不变,使理论落后于实践发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19]永无止境的实践总是产生新情况新问题,真理的追求、揭示、笃行一刻也不能停止前进的步伐。“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20],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

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来说,“第二个结合”体现又一次思想解放的重要意义在于形成了文化资源拓展的新维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與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在坚持真理中深化认识和创新实践,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题中之义。保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要求思想不断解放,思想解放才能迈出理论创新与时俱进的步伐。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个新论断揭示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相契合的新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把先进的思想理论带到中国,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2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以不断创新发展推动历史进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促进思想解放为实事求是确立起新的行动指南。

四、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增强人类文明形态创造的新自觉

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思想和实践创新的历史汇总,每一次文明的创造都体现为思想解放的结果,每一个文明成果的产生都体现为思想解放的结晶。历史在思想解放中前进,有思想解放才有历史进步,人类文明得益于思想解放而不断生长出新枝新芽,世界格局借助思想解放而不断进行着重塑重造。

党的二十大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这个重大创新成果本身就是思想解放的体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的探索和实践,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理论和实践创新突破的发展,取得了科学社会主义最新重大成果的收获。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也是难度最大的现代化,它不仅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而且也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22]党的二十大把“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体现党和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的自觉程度进一步提升。

人类社会在文明形态创造中前进,世界历史在文明成果涌现中发展。中华文明灿烂辉煌,为人类社会作出了无比重大的杰出贡献。世界进入近代后,以工業革命为基础发展形成的西方文明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新文明的创造改变了世界进程。客观而言,现代化创造的文明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福祉,丰富的物质财富、便捷的交通工具、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的社会往来、完备的生活设置、畅通的信息网络刷新了人类生活的幸福感。然而,现代化又像一把正负交织的双刃剑,它在发展进程中产生的诸多弊端也使各国面临普遍的发展障碍和思想困惑。尤其是率先进入现代化行列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奉行霸权主义,把现代化模式标准化,造成“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以西方文明打压、排斥、诋毁人类社会其他文明,严重掣肘了世界历史的正常发展。

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表明,文明多元、多样、多姿的发展才构成世界的色彩斑斓。“历史呼唤着人类文明同放异彩,不同文明应该和谐共生、相得益彰,共同为人类发展提供精神力量。”[23]现代化从来就没有千篇一律、铁板钉钉的固定模式,也从来就没有到处适用、不可置换的普遍标准,各国只有根据自己的国情搞现代化才能争取成功的可能。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基于自身国情打造中国特色,基于独特优势创造出与西方现代化本质不同的新文明形态。这是中国人民的历史伟业和伟大创举,体现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本质要求,把体现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与打造更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相统一,把引领中国发展进步与解决全球治理难题相统一,把建设美丽中国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相统一,把关怀中国人民幸福与福祉世界各国发展相统一,凸显了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觉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崇高境界。中国式现代化以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为鲜明特色,这些图景表明,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实践以完全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样式的呈现,显示了自觉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觉醒。

“第二个结合”体现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其重大意义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深入发展有了文化根基的坚实支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包含很多重要元素,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民为邦本、为政以德、九州共贯、多元一体、修齐治平、兴亡有责、厚德载物、明德弘道、富民厚生、义利兼顾、天人合一、万物并育、实事求是、知行合一、执两用中、守中致和、讲信修睦、亲仁善邻。这些思想资源展现了古代前人先贤思考人类生活和世界发展的卓越智慧,丰富的社会理想、治理思想、大一统传统、家国情怀、精神追求、经济伦理、生态理念、哲学思想、思维方法、交往之道,既是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源源不竭的思想宝藏,也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用之不尽的力量源泉。以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自觉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用不断丰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激活传统中华文明的宝贵思想资源,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体现又一次思想解放的“第二个结合”落实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整个过程。

五、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提升发挥主动精神的新高度

党的二十大号召全党同志“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24]。迈上新征程,新的使命任务砥砺百年大党接续奋斗再出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驱动力。充分发挥主动精神,是党和人民再接再厉、勇毅前行需要始终保持的精神状态。

主动建立在自觉的基础上,被动常和逼迫之下的无奈相关。发挥主动精神要求对掌握自己的前途命运有足够的自信,历史自信激发历史自觉,提升历史主动。党的十八大提出,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自信。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这三个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而“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25]。这就把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紧密结合起来,对党和人民充分发挥主动精神提出了实践新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26],写进了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极大增强了志气、骨气、底气,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充分爆发出来,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正在信心百倍写着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历史”[27]。党的二十大提出“增强历史主动”,就是要求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把握历史发展规律,跟随时代前进步伐,顺势而上、主动作为,为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提供保证。

改造客观世界必须通过人的主观努力,“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28]。马克思主义注重物质的力量,同时也强调精神的作用。所谓“历史主动”,不是说历史会自发地发展、自然地演进,而是指人们在推动历史前进中具有强大的能动作用。所谓“主动的精神力量”,就是指人们的主观力量能够在历史实践中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它是一种自我发现和力量彰显。毛泽东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29]在中国共产党一百余年的奋斗实践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发展的过程,随着历史不断演进和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主动的精神力量不断获得提升。

主动精神在党的奋斗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它使中国共产党人面对诸多困难而无所畏惧,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重大考验而无往不胜。“在近代中国最危急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30]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发展,只有立足中国大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才能走出一条福祉中华民族的发展道路。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坚持和信仰坚守,又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维护和精神弘扬。

文化在历史实践的基础上生成,也深刻影响历史的前进方向,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撑。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充分发挥主动精神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从命运为别人所操纵到掌握在自己手里的经历中深深认识到,充分发挥主动精神的中国人民将是任何人、任何势力不可战胜的。

党的二十大要求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31]。新征程已经扬帆起航,充分发挥主动精神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必须要在文化层面下功夫,做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篇大文章。“两个结合”相向而行,以深刻的“化学反应”互相成就,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以巩固文化主体性坚定自我,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根本依托[32]。“第二个结合”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动力,党和人民发挥主动精神提升到一个历史新高度。

六、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33]。没有理论思维的民族难以走在时代前列,没有正确思想指导的政党难以引领时代发展。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一路走来,尤其是新时代以来伟大变革创造出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奇迹和举世瞩目的辉煌,极大地振奋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这个精神表现的最大亮点就是黨和人民意志越来越坚定、思想越来越自觉、行动越来越有力、底气越来越充足、能力越来越强大。“两个结合”新概括和“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新论断,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和实践创新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指明了方向。“两个结合”是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把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就能够形成强大的优势。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汲取给养和能量,坚持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践就有了更加丰沃的土壤,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就有了更加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6][7][9][10][21][32][33]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9、6、6、9、9-10、7-8、8、10-11.

[2][11]毛泽东年谱(一九四九—一九七六):第五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153、174.

[3][8][28][30]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483、33、419、418.

[4][27]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4、62.

[5][19][24][31]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64、14、2、22.

[12] 李大钊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

[13][14][15]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10-611、534、614.

[16]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0.

[17]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1.

[18] 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7.

[20]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30.

[22][25]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3、538.

[23] 习近平外交演讲集:第二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89.

[26]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7.

[29]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