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王堆竹简《十问》“接阴”试探

2024-01-16张继刚

古代文明 2024年1期

张继刚

关键词:《十问》;阴;接阴;健身养生

长沙马王堆简帛出土之后,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涌现出了大量的校释和研究成果。而马王堆医书的研究成果也极多,从帛书抄写年代、医学源流、文字考释、药物学研究、导引与养生等角度展开研究。其中《养生方》《房中记》《合阴阳》《天下至道谈》等内容引起了养生和医学研究者的重视,这些篇目一般被认为都属于房中术。受《合阴阳》《天下至道谈》《房中记》的影响,诸家在研究《十问》时,也是在房中术的范围内进行的,《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也认为“《十问》内容属于房中术”。此后,学术界将《十问》基本都是按照房中术看待的。其实,将《十问》归类为房中术,似乎有些牵强。《十问》还有更为丰富的内涵,需要进一步阐发。

一、《十问》“阴”字义再释

马王堆竹简《十问》共101枚,发现于马王堆三号墓五十七号漆奁内。《十问》中有很多单独使用的“阴”字,并未引起学界的重视。“阴”的内涵较为广泛,1如何理解“阴”的含义,对理解整个简文影响甚大。第四问、第五问、第七问、第八问中都有单独使用的“阴”字,下面先来看第五问中的“阴”。

·尧问于舜曰:“天下孰最贵?”舜曰:“生最贵。”尧曰:“治生奈何?”舜曰:“审夫阴阳。”尧曰:“人有九缴(窍)十二节,皆设而居,何故而阴与人具(俱)生而先身去?”舜曰:“㱃(饮)食弗以,谋虑弗使,讳亓(其)名而匿其(体),亓(其)使甚多而无宾礼,故兴〈与〉身俱生而先身死。”尧曰:“治之奈何?”舜曰:“必爱而喜之,教而谋(诲)之,㱃(饮)而食之,使其题坚强而缓事之,必盐之而勿予,必乐矣而勿写(泻),材将积,气将褚(畜),行年百岁,贤于往者。”舜之椄(接)阴治气之道。

“何故而阴与人具(俱)生而先身去”,如何理解第五问这句话中的“阴”,是理解和解释整个《十问》的关键所在,关系着对整个《十问》主旨的认识。马继兴认为“此处系指男性器官,具有隐、私之义,为房中之学的专词”。“此句系指为什么阴器和人体(包括全身各部的其他器官、组织)同时诞生,但却比人体的其他器官、组织更早的衰退?”周一谋、萧佐桃认为:“阴,指生殖器官。言生殖器官虽然与人体同时生长,但其功能容易衰退,比其他器官要早衰的多。”魏启鹏、胡翔骅:“阴,这里指男阴,男性生殖器。”其他还有一些研究成果也认为此处的“阴”是男阴。6而《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陆)》(下文简称《集成》)对此处的“阴”字并没有明释。

若按照以上解释,第五问所述便会有不通之处。首先,“先身而去”者,与身体相对,是一种非器官性的因素。其次,人体器官怎么能先身体而去呢?再次,第五问中还提到“阴”“讳亓(其)名而匿其(体)”,既不知道名字也看不见形状,人的器官怎么能既不知道名字又看不见形状呢?

又马王堆竹简《天下至道谈》有相同的表述:“黄神问于左神曰:‘阴阳 九譤(窍)十二节俱产而独先死,何也?’左神曰:‘力事弗使,哀乐弗以,㱃(饮)食弗右,其居甚阴而不见阳……讳其名,匿其(体),至多暴事而毋(無)礼,是故与身俱生而独先死。’”这段文字所述同于第五问,只是第五问说“阴与人俱生而先身去”,《天下至道谈》则明确说“阴”与“九窍十二节”俱产,“阴”与“九窍”是并列的。而九窍就包括头部七窍和下阴二窍,若“阴”为男阴,则这段文字就会表述不通。所以,“阴”是九窍之外的概念,不包括在九窍之内,故第五问“阴与人俱生而先身去”中的“阴”不是指男阴。

那第五问中的“阴”何指?《天下至道谈》“其居甚阴而不见阳”一句,马继兴认为“此句系继上文指阴器位于体内深部,而不在外表”。这种认识有不当之处。《黄帝内经》:“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既然在身体内部,就更不可能是生殖器,而是精、气之类。如第八问禹问于师癸:“勭(动)用必当,精故泉出……禹于是㱃(饮)湩,酒食五味,以志治气。目眀(明)耳聪,被(皮)革有光,百脉充盈,阴乃□生,”3师癸说导引运动之后可“精故泉出”,大禹听取了师癸的建议,行师癸之道后“阴乃□生”,可见在第八问中,“精”和“阴”是同一概念。“阴乃□生”,即生命得到复苏,故“阴”指生命的原生力量,指身体内的精气。又如第四问曰:“天地之至精,生于无征,长于无刑(形),成于无(体),得者寿长,失者夭死。”“精”无形、无体,第五问和《天下至道谈》中的“阴”“讳其名”“匿其体”,也是无名、无形。故第四问中的“至精”,就是第五问和《天下至道谈》中的“阴”,“阴”即“精”。连邵名也认为:“气为天地间之至精……精、气、神,三者均无形无体,养生家主张养神聚精,安本固真……人体中‘与身俱生而独先死’者,即是精。”

综上,“阴”者,即身体内在的精、气,因为在身体内部,看不见、摸不着,所谓“讳其名,匿其体”,故称“阴”。《释名》:“阴,荫也,气在内,奥荫也。”“覆而在内,故其气奥荫。”6阴为身体内的奥荫之气。从《十问》行文看来,“阴”并不是阳的对立面,而是一个独立的有所实指的概念。

明确了《十问》“阴”的含义,张家山汉简《引书》中的“阴”字也可有新的解释。张家山汉简《引书》:“吸天地之精气,实其(阴),故能毋病。”吸天地之精气,以实“阴”,即通过治气的方法实阴。此处的“阴”与《十问》中的“阴”相同,也是一个独立的概念。《引书》:“人生于清(情),不智(知)爱其气,故多病而昜(易)死。人之所以善蹶(瘚),蚤(早)衰于阴,以其不能节其气也。能善节其气而实其(阴),则利其身矣。”要重视治气,否则会衰于“阴”;善节气便可以实“阴”,实“阴”则会身体健康。《引书》这段表述和《十问》非常相近,《十问》中“阴先身而去”同于《引书》“早衰于阴”

“阴”作为身体内在的精、气,对人的健康影响甚大。《管子·内业篇》:“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春秋繁露·通国身》:“气之清者谓之精。”气之精者谓之精,故《十问》说要治气抟精。从本质上来讲,精就是气。古文献中精和气经常通用,杜正胜认为:“不论‘精’或‘神’,本质上都是‘气’。”

《管子》:“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藏以为泉原,浩然和平,以为气渊。”《管子》认为精气是生命活力的源泉。秦汉时期认为气的有无或者聚散是生死的关键,《庄子·知北游》:“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黄帝内经》:“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夫精者,身之本也。”《难经》:“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论衡》注引杨泉《物理论》云:“人含气而生,精尽而死。”《天回医简》载:“臧(藏)生气,气生肉,肉生脉,脉生血。”精、阴,是一种维持生命活力的气,是生命活动的能量、动力,或者是一种生命力。中医学者认为:“中医学关于人体的组成也有类似的分类,‘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素问·调经论》),即将整个人体分为相对静止的物质性的血和相对运动的功能性的气。其中气对机体具有温煦和推动作用,故应该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内经》从医学角度,认为精就是成为人类生命根源的气。”朱越利认为:“中医将精视为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视为人体各种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通过上文分析,阴是与形体相对的概念,而“阴与人俱生而先身去”,实际上讨论的也是形与气的关系问题。形与气关系的论述,《内经》中比较常见,《内经》:“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内经》:“静以待时,谨守其气,无使倾移,其形乃彰。”“谨守其气”,“其形乃彰”,守好气,身体就会健康,“形不足者,温之以气。”而《内经》形与气关系的思想,与《十问》是非常接近的,《内经》:“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合理饮食、起居规律、适当的劳作,可使“形”与“神”俱在。《内经》“形与神俱”与《十问》“阴与身俱生”所述相同,“形”即“身”,“神”“气”即“阴”。故“阴与人俱生而先身去”中“阴与身”的关系,即《内经》“形”与“神”的关系,形与神,亦即形与气。形与气的关系,《十问》中也多次提到,如第三问“形气相葆”,第四问“形有云光”,第十问“气刑(形)乃刚”等。所以整个《十问》是從人的形体(身)与精气(阴)关系的角度来论述健身养生理论,很多内容和《黄帝内经》都是相通的。

二、“接阴”辨正

“阴与人俱生而先身去”就是形体(身)与精气(阴)关系健身养生理论的内容之一,如何防止“先身去”这一问题,《十问》的方法就是“接阴”。

“接阴”是马王堆《十问》中探讨的核心问题,不恰当理解“接阴”,就不能正确理解《十问》所表达的含义。由于学界将接阴之道理解为房中术,从而忽略了接阴之道所含的健身养生价值和意义。所以,对“接阴”进行考释,很有必要。《十问》中有5个问答提到了“接阴”,分别是第二问“接阴将众”、第三问“椄(接)阴之道”“椄(接)阴治神气之道”、第五问“椄(接)阴治气之道”、第七问“椄(接)阴以为强”“妾(接)阴食神气之道”和第十问“接阴之道”。但由于先入为主地将“接阴”理解为房中术,朱越利对《十问》的简文也难以理解:“把玉茎看成需要饮食、锻炼和保护的似乎具有独立人格的生物,这完全是奇想怪行。”通读《十问》,“接阴”似乎不是增强男性生殖能力那么简单。

根据前文论述,“阴”是与形体相对的概念,是身体内的精气,是一种维持生命活力的气,无形无名。“接阴”与“阴与人具(俱)生而先身去”“君必贵夫与身俱生而先身老者”同时出现的第五问和第七问中,可见“阴”与“接阴”是互相关联的概念。故明确了“阴”,“接阴”就好理解了。“接阴”即接通“阴”,接通精、气,让生命获得生机,“接阴之道”即健身养生的具体方法。

首先来看第二问中的“接阴将众”:

黄帝问于大成曰:“民何失而(颜)色鹿<麄>(貍—黎),黑而苍?民何得而奏(腠)理靡曼,鲜白有光?”大成合(答)曰:“君欲练色鲜白,则察观尺蠖。尺蠖之食方,通于阴阳,食苍则苍,食黄则黄。唯君所食,以变五色。君必食阴以为(当)常,助以柏实盛良,㱃(饮)走兽泉英,可以却老复壮,曼泽有光。椄(接)阴将众,㡭(继)以蜚虫,春(爵—雀)员(圆)骀,兴坡(彼)鸣雄,鸣雄有精,诚能服此,玉筴(策)复生。大(太)上埶(势)遇,壅坡(彼)玉窦,盛乃从之,员(圆)骀送之;若不埶(势)遇,置之以䵄。诚能服此,可以起死。”大成之起死食鸟精之道。

第二问主要讲如何通过饮食补阴。关于“接阴将众”,周一谋、萧佐桃认为,接阴“指与女子交接即交合,接阴将众者,言其能多次与女子交合或者与多个女子交合而阳强不衰也。”这种解释不甚恰当。“君必食阴以为常”,食阴指饮食营养物质,亦即《内经》所说的用食物补充精气,《黄帝内经》:“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精不足者,补之以味。”这种饮食补精的方法同于《十问》中的“食阴”。通读第二问上下文,“接阴将众”上接食阴之法食松柏子、饮牛羊乳,下接“继以蜚虫(鸟类),春雀圆骀(雀卵)”,又说是“大成之起死食鸟精之道”,故“接阴将众”应该理解为多次通过食阴(接阴的方法之一)补精之后,继续服食鸟精。

第七问中对接阴之法讲得非常明确:

“闻子椄(接)阴以为强”……“亓(其)事壹虚壹实,治之有节:一曰(垂)枝(肢),直脊,桡(挠)尻;二曰疏股,勭(动)阴,(缩)州;三曰合疌(睫)毋听,翕气以充(脑);四曰含亓(其)五味,㱃(饮)夫泉英;五曰群精皆上,翕亓(其)大眀(明)。至五而止,精神日抬(怡)。”耇老妾(接)阴食神气之道。

耇老接阴使得身体强壮,吸天地之精气,健康长寿,盘庚问耇老如何做到的?耇老提到的接阴之道有:一,垂肢(同于六问中的垂手)、直脊、挠尻;二,疏股、动阴、缩州;三,合睫毋听(同于《内经》“静则神藏”)、吸气以充脑;四,含其五味、饮夫泉英;五,群精皆上、吸其大明。可以看到,接阴的方法有肢体活动、心态的平静、饮牛羊乳、7吸大自然的精气等。5种接阴之法中,只有“动阴”才提到男阴,其他都是健身养生之法。

第六问中的养生之法则有:肢体活动垂手、循臂、摩腹,治气“必先吐陈,乃翕竣(朘)气,与竣(朘)通息”,饮食“与竣(朘)饮食,饮食完竣(朘)”,8基本同于第七问。第四问主要讲治气之道,“治气槫(抟)精”“宿气为老,新气为寿”“食气有禁”“治气有经,务在积精”,治气之后,“以精为充,故能久长”,第四问中的治气之道,在传统文献都可找到相同表述。

第八问中的接阴之法则有:“于(脑)也施(弛),于味也移,道(导)之以志,动之以事”“以志治气”“非事也,无以勭(动)亓(其)四支(肢)而移去其疾……(既)信(伸)有(又)诎(屈)”,3将大脑松弛、饮食多样、心态平静、肢体运动相结合,可见接阴之道也是一个体系性的健身理论。“阴乃□生”,第八问讨论“阴”是怎么复生的。第八问中接阴的方法有:大脑松弛“于脑也弛”;饮食“于味也移”,注意饮食品种的多样性和营养的丰富性;身体四肢的运动,如“动其四肢而移去其疾”“既伸又屈”;“道(导)之以志,动之以事”,注重心态平静和适当运动的结合,所谓张弛有度、动静结合,“动用必当,精故泉出”。

第九问:“臣为道三百编,而卧最为首”,“道者敬卧”,文挚强调睡眠和吃韭菜对养生的重要性。第十问:“朝日月而翕亓(其)精光,食松柏,㱃(饮)走兽泉英”,“椄(接)阴之道,以静为强,平心如水”,5强调接阴须注重食阴和心态平静。

以上是《十问》中主要的接阴之法,下面再来看接阴所要达到的目的(亦即“阴”的外在体现):

第二问,却老复壮,曼泽有光;第三问,耳目聪明、音气高扬、皮革有光、百脉通行、可以寿长;壮者可使久荣,老者可使长生;第四问,“何得而生”“何失而死”“长寿生于蓄积”,“耳目葱(聪)眀(明)……身无苛(疴)央(殃)”“将欲寿神”(长久保持神气健壮);第五问,“治生奈何”“行年百岁”,即如何养生而实现长寿;第六问,“则可以久立,可以远行,故能寿长。”即通过治气和导引达到身体强壮——“久立”“远行”“寿长”;第七问,“以为寿长”;第八问,“目明耳聪,皮革有光,百脉充盈,阴乃□生”;第十问,“何处而寿可长”“却老复庄(壮),曼泽有光”“玉色重光,寿参日月,为天地英”。

综上,《十问》讨论的是如何通过接阴之法积累精气或者恢复精气,接阴的方法主要有肢体活动、导引、运动、按摩、治气、食阴、心态平静、大脑松弛、睡眠等,这些方法都是养生健体之法,其目的是为了健身、长寿,所以接阴之道是强身健体之道,是长寿之道。接阴之道是一个体系性的健身养生理论,方法多样,其目的是通过导引、治气以达到强身、长寿,具体目标包括身体强壮、皮肤光泽、耳目聪明等。

三、“以靜为强”“以志治气”

接阴最需要注意什么?《十问》接阴之法,非常强调心态的静,如第三问“接阴之道,必心塞葆”,第十问“椄(接)阴之道,以静为强,平心如水”,而第七问“合睫,毋听”,也是“静”的体现。

“以静为强,平心如水”,“静”是接阴之道的核心问题。藏精的关键也在静,《黄帝内经》:“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心态平静、无欲无求可以精神内守,藏精不泄。《管子·心术上》说的更加明确:“去欲则宣,宣则静矣。静则精。”反之亦然,《内经》:“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

这种静是心态的静,也是一种情绪上的平和,防止“暴乐暴苦”。对心理和情绪的调节,出土文献和传统文献中都很重视。马王堆《导引图》中的“引烦”,即引烦心,就是对心理的调节;《十问》强调要避免“喜怒不时”;张家山汉简《引书》载:“喜则阳气多,怒则阴气多,是以道者喜则急昫(呴)、怒则剧炊(吹)以和之。”则是对情绪的有意控制;《吕氏春秋》:“大喜、大怒、大忧、大恐、大哀,五者接神则生害矣。”这5种情绪一旦与精神交接,生命就会受到危害。

《老子》:“夫物云云,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治气时如何控制气呢,那就是静,以静制动。《管子》:“心静气理,道乃可止。”所以,《十问》中反复强调静。那如何才能达到“静”呢?《十问》还提到了“以志治气”,如第八问“于(脑)也施(弛),于味也移,道(导)之以志,动之以事”“以志治气。”“动之以事”,“事”即身体运动。“导之以志”,马继兴认为是“从事必要的脑力活动”,周一谋、萧佐桃解释为:“开导和启迪人的智慧和思维能力。”这两种解释都似乎不妥。“道(导)之以志,动之以事”,连邵名则认为“导引时以意导其气,以力动其身”,将“志”释为意念。

“导之以志”“以志治气”中的“志”应如何理解呢?《左传》:“味以行气,气以实志,志以定言,言以出令。”杜预注:“在心为志。”《庄子·人间世》:“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志”就是“心斋”“不动心”。“志”和“静”是不同的,“静”是心态的平静,“志”则是面对外界干扰要做到“不动心”,“志”的含义是如何保持“静”。“导之以志”,即治气之时需要集中注意力,做到不受外界干扰,要逐渐达到耳不听、心不动,最后达到“听之以气”,在人的意念中只有气的运行。杜正胜:“心志是气的主导,心之所至,气亦随之。”

《淮南子》:“心平志易,精神内守。”《黄帝内经》:“形乐志苦。”注曰:“志,谓心志。”《孟子》:“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注:“志,心所念虑也。”“志帅气而行之。”故“志”还有意志力的含义。《淮南子》:“若吹呴呼吸,吐故内新,熊经鸟伸,凫浴蝯躩,鸱视虎顾,是养形之人也,不以滑心。”“不以滑心”,导引时集中注意力,防止走神,亦即保持心态平静的意志力。

综上,“静”是心态的平静,“志”则是指心态平静以及保持这种状态的意志力。魏晋时人王基曰:“夫志正则众邪不生,心静则众事不躁。”《十问》接阴之道既强调“静”,也注意到了“志”,“导之以志”“以志治气”。《黄帝内经》:“夫志悲者,惋,惋则冲阴,冲阴则志去目,志去,则神不守精,精神去目,涕泣出也。”可知“志”与“阴”的关系极为紧密。

总体看来,《十问》是关于健身养生理论的著作,主要讨论通过“接阴之道”即导引、治气、运动、心态的平静、调整饮食的方法以达到长寿和强身健体的目的。“接阴之道”是一个体系性的健身养生理论,有一套系统的健身养生方法。“接阴”的健身养生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身体已经有一定损伤的情况下,如何再次焕发活力的方法;另一个是如何保持身体健康,实现长寿。“阴”的具体外在表现就是皮肤光泽、却老复壮、耳聪目明、轻身益力等,其终极目标则是长寿。杜正胜《形体、精气与魂魄:中国传统对“人”认识的形成》一文讨论了人的生命机能精、气、神,认为“精神为生命的本源”,刘建新等人《<内经>精气初探》认为:“精气既是构成人形体和生命的各种精华物质,也代表人的生命活力(各种生命机能)。”故精、气、神是古人对人体生命机能的认知,而“阴”则属于健身养生理论的概念。这也是《十问》时时使用“阴”来代替精、气的原因所在。《十问》既有受春秋以降人体气论的影响,但也体现出独特的一面,即重视健身养生,提出了健身养生概念“阴”,这是人体气论从理论的“虚”走向健身养生实践的“实”的体现。

总之,“阴”属于健身养生理论的概念,指精气,是一种维持生命活力的气,“接阴”是健身延寿的方法。《十问》是一部以“接阴”为核心,从形体(身)与精气(阴)关系的角度来论述的健身养生的理论著作,不可简单地视之为房中术,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由于各问内容互有重复,故是时人有意收集编写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