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民俗到观念
——对福州脱胎漆器“仿生造物之美”的研究

2024-01-13杨静byYangJing

雕塑 2023年6期
关键词:大漆漆艺造物

文/杨静 by Yang Jing

(福建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

学者吴朦等人在《酶联免疫法检测发现8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跨湖桥居民把天然大漆用作涂料和胶黏剂》的文章里表明中国是迄今为止发现人类最早使用大漆的国家。并随着“漆弓”的出现,将我国使用漆器的历史又提前了一千多年。福州脱胎漆器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其工艺精湛,享誉国内外,是中国的漆艺重点区域,被称为“中国漆艺之都”。

福州脱胎漆器于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研究成果丰硕,有不少学者聚焦于福州脱胎漆器的历史沿革、工艺技法、传承方式等。这些学者将福州脱胎漆器与福州地域环境、文化、经济等进行了相关联的大量研究,但在脱胎漆器造型、胎体特征及特定语境的研究还鲜为少见。本文在既有的研究成果上,从福州脱胎漆器造物之美的视角切入研究,对脱胎漆器的造物特征及造型进行全面的解读,以求能够全面地把握与分析福州脱胎漆器仿生造物的转变动机,并对漆艺的仿生造物、生活化模拟自然仿生造物、现代观念意象装置仿生造物做整体观照。

一、从实用性器用到观赏性艺术

福州地处偏安东南一隅,初期漆器起步晚于中原等地,且实物难寻综迹,但自唐代以来有漆器就有不俗的表现,尤其从宋代的“福犀”到清代的“脱胎”之变,漆器的发展得到了质的飞跃。

福州脱胎漆器的艺术魅力之一源于它的繁杂工序。脱胎漆器的制作,需要经过数十道甚至上百道的工序制作才能完成,且制作的工期一般都要几个月以上,同时装饰技法丰富多样,可以说是一项独特而精细的手工艺。正是因为耗时费力,福州脱胎漆器才能成为难得的艺术珍品。福州脱胎漆器更妙的是在选材上,选取了本土自然材料,又模拟了自然界中的生物形态特征,还在自然物象的造型上进行衍生,形成了独有的“仿生造物之美”。在原始社会里,器具要做到既实用又美观是很难的。其主要原因在于器物的结构、材料、工艺等均直接影响着漆器的造型,也就说器具的实用性常常与观赏性相互制约,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完善,人们可以更好地做到了实用性与观赏性相结合,并且在观赏性上精益求精。

福州脱胎漆器的形制不断发生变化,形成一定的演变轨迹与发展规律。从柔韧的夏布变成坚硬的漆器,是脱胎换骨的蜕变。色彩的瑰丽与材质的坚固,铸就它庄重的气质,而脱胎的工艺使得它具有轻巧、易于携带搬动的功能性。

二、“仿生造物之美”的三种诠释

万物皆可漆,漆器的包容与开放,历经数千年而长久不衰。漆器是人造物活动的重要成果之一,是客观世界的物象进行主观创作,使得物象成为了意象,且漆器的追求表达了人类淳朴、自然的愿望与热爱生活的本质。福州脱胎漆器仿生造物与当地的民俗文化密切相关,承载了丰富的民间故事与文化内涵。同时,从造物美学与文化学角度上看漆器艺术的背后是造物思想,更是时代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可见,脱胎漆器不仅可以做到沟通地域文化、分析造物活动关系,还丰富了闽系的文化内涵。

1.民间习俗的漆艺仿生造物

福州民间宗教信仰众多,各种宗教仪式和活动对漆器造像的需求便随之增加,特别是在传统节庆和喜庆活动中,脱胎漆器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无形之中,宗教祭祀活动推动了脱胎漆器的发展。常见的脱胎漆器以人物为主,如观音、弥勒、麻姑、寿星、关公、仙女等,蕴意生动形象,服饰讲究,且多用薄料敷彩,图案与福州的民俗文化密切相关,体现民间文化与生活。

梁芳《器兮》

其中沈正镐的《脱胎提篮观音》底径37cm,高75.5cm,古铜色,模仿的是观音菩萨提篮、衣袂飘飘的形象。其观音的面庞端庄丰满,头梳高髻,发丝纹路雕刻细腻逼真,身着通肩花边大衣,腰部束花结带,长裙及地,线条流畅大气。她的双手戴镯,右肘前曲,手提鱼篮,左手收贴右腹下,赤足立于浪花翻卷的荷花座上,整个栩栩如生、熠熠生辉。沈绍安恂记的《脱胎薄料寿星》描绘的是一个长寿、幸福、吉祥的老者形象,寓意着健康和长寿。寿星面容慈祥,目光慈悲,精神矍铄,笑容荡漾起的皱纹线条流畅,其服装轻盈薄软,锦纹密布,装饰精细,色泽鲜艳,工艺精湛。以上两幅作品可以看出福州脱胎漆器的形象塑造对象主要来源于民间习俗文化,对宗教神话人物的的仿生造物成为福州脱胎漆器的特色之一。

2.生活化模拟自然的仿生造物

随着航海贸易的发展和东西方交流的日益频繁,漆器以其精美的外形和实用的功能成为中国重要的外销产品。福州作为较早开放的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欧洲对东方精美的漆器需求又更进了一步。近代工业设计与福州脱胎大漆工艺的结合,产生了一批具有一定工艺美术价值的福州外销漆器。由于大量的外贸订单,就取自大自然本身进行仿生造物,以花卉、动植物、昆虫等自然元素为灵感,生活化模拟自然的仿生漆器作品也变得炙手可热。自然界为漆艺师提供了丰富的创作原型,千姿百态的自然之美是一个巨大的艺术宝库,可以说,大自然给予人类无限的财富。

1898年4月,在法国巴黎举办盛大世博会,中国参展的是福州脱胎漆器制作而成的水牛,当作品停靠在了塞纳河畔时,法国人惊讶地发现看起来重若泰山的水牛却没有想到搬运工仅用一只手就撑起了牛脚,轻而易举地从甲板上抬了下来。惊讶的同时该作品的质量也遭受到各种质疑,事实证明大水牛在水缸中泡了一周,不仅不变形不褪色,还越来越亮,其光泽和质地让人拍手叫绝。另有上海世博会上福建馆亮相的沈绍安兰记的《薄料印锦鼎炉》作品高27.5cm,三足鼎立,侧面双耳象鼻卷珠,中腹刻绘大灵芝,回纹金锦环绕,鼎盖为圆雕金狮戏球钮,底座为榕树盘根错节,呈不规则空隙,瘤疤自然,底部薄料双色,以及薄料雕刻、印制、织锦,且鼎炉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沈正镐的《脱胎鳌鱼桃瓶》口径53cm,高66.7cm,盘中盛大小桃和枝叶,底座作福海寿山中鳌鱼负荷叶型盘,通体操彩、金漆。现上海博物院收藏。

再有,梁芳的《器兮》作品长60cm,宽12cm,高30cm,意象选取了大自然的松树、松果,松树的树干粗犷有力,似有蓬勃的生命力,给予人无穷的想象。松果果瓣像片片鱼鳞,鳞片层次分明,整个松果颗粒饱满,有十足的把玩意味。作品主要采用脱胎的制作方法,外表采用瓦灰层层刮涂的方式展现,形成变样的脱胎漆器。以上的动物、植物、器具都来源于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中,漆器创作者通过自己的情感赋予作品新的生命力,展示了脱胎漆器的独有价值。

3.现代观念意象装置的仿生造物

现代观念意象装置仿生造物通过创新、思考和艺术实践使得漆艺在当代艺术领域中保持活力,也反映出当代文化与审美观念的特色。同时,它融合了现代艺术观念、创新技术以及当代文化内涵,是对漆艺的工艺、功能性的重新再认识,形成独具有特色的现代观念脱胎漆器作品。对当代社会、文化、审美观念的反思与表达,使漆艺具有更现代、时代感的特色。

沈也的《点石成金》借用了吕洞宾“点石成金”的典故,能将平凡之物变为珍奇之品,很好地弘扬了中国古典文化。同时作品具有极高的技艺和能力,选用形态大小不同的石头作为金子的样式,形成独具特色的金属质感。这种金属质感是传统脱胎漆器所罕见的。作品不利用传统的脱胎工艺做成,而是用纸的方式来完成脱胎,这种视觉“轻”与触觉的“重”形成了有趣的反差。同时,作品也蕴含着人生哲理。隐喻表面贵如黄金,金灿辉煌,但实际上,贱如纸薄,不堪一提。此外还有,孙文佳的《衍化系列》采用大漆、树脂、玻璃纤维、金属、聚苯乙烯等综合材料,以大漆为媒介,用髹饰化石作为材料,甚至还采用骨骼庞大的雕塑,其主要符合当下旧物利用、环境保护的理念,将物质循环、动植物生命延续,试图重塑、展现独特的艺术风格。以上作品都采用现代观念意象来装置的脱胎漆器,使得漆器作品更符合当下主流审美,做到老少皆宜、雅俗共赏。

三、福州脱胎漆器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福州脱胎漆器的运用与表达,呈现出演进式与渐进式的发展,对脱胎漆器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是对大漆材料本体的挖掘,更重要的是通过作品挖掘时代意识形态和观念的转变。福州脱胎漆器积极推动了福州文化品牌,加快了漆文化产业的发展,唤起了漆器工艺相关产业的振兴。在《新生万物》第五站来到中国漆都福州,探访脱胎漆器髹饰技艺传承的秘诀,彰显出华夏大地东方民族艺术的神秘与壮美。

笔者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能丰富福州脱胎漆器在观念上的转变,更为重要的是激励更多的当代学者关注福州漆艺,勇于创新。在面对新时代的中国美术,福州脱胎漆器应重新审视时代未来的发展方向,凝结着古人智慧的结晶,做好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力人,并且坚定地、勇敢地创新发展新的文艺作品,做到博古通今、中西贯通,使得福州脱胎漆器文化得以绵延不衰。

猜你喜欢

大漆漆艺造物
大漆世界:变·通
——2023湖北漆艺三年展作品选
蒲美合作品选
“与造物游”: 第二届晚明艺术史学术研讨会召开
造物新语——重组材料与构造
漆艺和现代家装的结合
造物美学
奇妙的漆艺之旅
以木造物
当农民画“恋”上漆艺
青年漆艺师夫妻的幸福生活:悠闲着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