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之“行”义解*

2024-01-09

学语文 2023年5期
关键词:体肤语意断句

□ 王 涛

一、部编版《语文》教材对“行”的释义

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的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文。在课文的随文注释中,“空乏其身”和“行拂乱其所为”分别被解释为“使他身处贫困之中”和“使他做事不顺”。遗憾的是,该教材并没有明确解释“行”的意思,使得学生和一线教师无法清楚地知道“行”在此句中的准确释义。不过,与该教材配套使用的《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八年级上册》(以下简称《教师用书》)将此句翻译为“身受贫困之苦,(以)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从中可见,该套《教师用书》将“行”理解为“行动”。

在这篇选文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天”是整句话的主语,“降大任于是人”是目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是方式,“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是结果,故《教师用书》将本句话译为“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以)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

依据这种分析,“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都是上天用来磨练人的性格、使之成长的具体方式,那么我们在翻译时,就可以在每一个分句前增添主语“上天”,并依据上下文语境增补出句子的使动用法,如“上天使他的内心痛苦”“上天使他的筋骨劳累”“上天使他体肤饿瘦”“上天使他身处贫困之中”。可是,若我们在“行拂乱其所为”前增添主语和使动用法后,这句话就该翻译成“上天使他(以)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如果按这种方式来翻译,这句话不仅语意不通,还会与前后文的文脉割裂。所以,我们认为将“行拂乱其所为”的“行”翻译为“行动”不是特别恰切。

二、以往研究对“行”的释义

历代学者对“行拂乱其所为”中的“行”理解不一。据现有资料来看,较早对《孟子》一书进行注解的是东汉赵岐的《孟子章句》,他在该书中把此句断成“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并将这两个句子分别解释为“使其身乏资绝粮”和“所行不从,拂戾而乱之者”。[1]后世在对《孟子》一书做注时也大都以此为蓝本,并对其进行损益。宋代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将“行拂乱其所为”注解为“言使之所为不遂,多背戾也”[2]。其实,朱熹对该句的注解依旧受到赵岐的影响,不过他巧妙地回避了“行”在该句中应如何理解的问题。清代的焦循在《孟子正义》中又将“行拂乱其所为”注解为“所为即所行,所行拂戾,于是乱其所为矣”[3],他认为“行拂”和“乱其所为”是主语“斯人”发出或承受的两种行为,其间还存在因果关系。这种解释不仅无法与前后句关联、形成排比,还会使得该句表意不清。

杨伯峻(1981)等学者也就这个问题发表过看法。[4]通过梳理已有文献,可以将现有研究观点大致分为两类:一种观点认为该句断句有误,“行”应上读;另一种观点认为该句断句无误,“行”可译为“将要”。

持前一观点的学者主张“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整句话的断句方式应调整为“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按照这种方式断句的理由集中于三方面:第一,就形式而言,按新的方式断句后,“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和“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句法一致,其句子内部句式更整齐,节奏更统一,读来气势磅礴、铿锵有力;第二,就句义而言,如此断句后,解决了原句语意重复累赘的问题,在新的句子中,句义可以分为三层,“苦其心志”指内心,“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指身体,“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指行为,三层意思各有侧重,互不重复;第三,就句法关系而言,“天”可以成为“必先苦其心志……拂乱其所为”中每个分句的主语,且在翻译时也可以在每个分句中增补出使动用法,如“上天使他体肤饥饿”“上天使他做事不顺”等。

持后一观点的学者主张“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断句是正确的,不过“行”应当看作副词,应译为“将要,将会”。其主要理由是:将“行”当作表“将要”义的副词后,既可使“天”成为整个句子的主语,也可使整个句子语意连贯。

上述看法各有侧重,但如果将以上两类释义带入上下文语境后就会发现,此两种处理仍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第一,依照原有方式断句,并非一定会破坏句子内部的齐整性。虽然《孟子》一书通过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方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但这并不是说该书使用的所有排比句都如骈文一样要求字数完全统一,例如: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公孙丑下》)

(2)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下》)

上面的两例排比句也出自《孟子》一书,它们的最后一句与前文相比,字数略有差别,但这并不影响整个句子的齐整性。由此观之,“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与上述两例情况相同,整个句子的齐整性并没有因个别句子的字数差异而被破坏。

第二,在原来的句子中,五个分句的句义各有侧重,并非重复累赘。部分学者认为,在原有的断句方式中,“身”指身体,“空乏其身”与“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一样,都是在表达上天从身体或外在形体方面考验此人,这就使整个句子语意重复累赘。若细读“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便可发现,这五个分句其实是从两大类别、五个方面介绍了上天通过哪些方式来磨练一个人,它们分别是静态层面的“心志(内心)”“筋骨(四肢)”“体肤(容貌)”“身(处境)”和动态层面的“所为(做事)”。换言之,原有的断句方式并未使整个句子的表意累赘繁复,相反它们各有侧重,互为补充,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第三,依照“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方式断句后,全句的主语看似一致,但整句话的意思则难以理解。究其原因,是主张采用新方式断句的学者们错误地理解了“身行”的意思,导致全句句义表述不清。《汉语大词典》收录了“身行”的三个释义[5],分别是:

①操行、品行。例如:仁人之用国,将修志意,正身行。(《荀子·富国》)

②亲自执行。例如:昔者子城子罕相宋,身行刑罚。(《史记·李斯列传》)

③只身行走。例如:身行万里半天下,僧卧一庵初白头。(苏轼《龟山》)

李家邦(2005)认为“身行”是“出行”的意思,整句话可翻译为“使他们出行缺乏资粮”[6];王松(2016)认为“身行”是“亲自执行”的意思,整句话可翻译为“自己努力地亲自去做”[7];赵建军(2020)认为“身”犹“行”也,则“身行”即“行动、行为”,整句话可译为“上天使他的行动处于空乏之中”[8]。

我们可以看到,“身行”在古代汉语中虽确有用例,但其在古代汉语中的使用语境和该句语境并不相同,缘此,“身行”在“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中就无法找到合适的解释,如果强行将“身行”的释义带入该句,整句话的翻译也就变得艰涩、难懂。

第四,保留原有的断句方式(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将“行”看作副词,译为“将要,将会”,虽然可以使整句话语义更通畅,但是该句与前文句子间就会出现较大的割裂,造成理解困难。如前所述,在“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中,“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是上天想要让一个人“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五种方式,所以这五个分句之间应该是并列关系,若是把此处的“行”译为“将要,将会”,该句就该译为“上天将会使他做事不顺”。单就这个分句而言,它不仅说得通,而且还与前面的句子保持了形式上的一致,可是若将这个句子与前面句子连起来看,就会看到前后句子的层次关系有较大的割裂,且句子语意也不大清楚。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改变现有的断句方式,将其断为“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还是保留原有的断句方式,将“行”译为“将会,将要”,都会出现语意不连贯的情况。

三、“行”应视为表“又”义的副词

通过文献梳理和对上下文语境的把握,我们认为,本句中的“行”用作副词,用以衔接前后不同的行为或事态,有“又”的意思。这种处理方式更符合该句的语境意思和《孟子》一书的行文特色。具体理由如下:

首先,“行”作为副词,译为“又”,这种用法在古代汉语中比较常见。如:

(3)上高堂,行取殿下堂。(《汉乐府·孤儿行》)

(4)间者历览诸子之文,对之抆泪。既痛逝者,行自念也。(曹丕《与吴质书》)

(5)话旧全应老,逢春喜又悲。看花行拭泪,倍觉下楼迟。(李益《下楼》)

(6)撞钟饮酒行射天,金虎蹙裘喷血斑。(李贺《梁台古愁》)

在例(3)-(6)中,“行”都与前后动词相连,表示动作的先后发生,故可将其译为“又”。比如,(3)中的“上高堂,行取殿下堂”可译为“(大嫂)上了高堂后,又从殿上下堂来”,“行”与“上”和“取”这两个动词相连;(4)中的“既痛逝者,行自念也”可译为“既痛念逝去的好友,又想到自己生命短促”,“行”与“痛”和“念”这两个动词相连;(5)中的“看花行拭泪,倍觉下楼迟”可译为“观赏着盛开的花,又擦拭着眼泪,更觉得下楼下迟了”,“行”与“看”“拭”这两个动词相连;(6)中的“撞钟饮酒行射天”可译为“撞钟、喝酒又射天”,“行”与“撞”“饮”“射”这几个动词相连。

仔细比较后,可以发现“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中的“行”在句中所处的位置、与前后句法成分的关系都与例(3)-(6)中的“行”一致,“行”与前后动词相连,表示动作的先后发生。如此一来,整句话可译为“上天必定会先使他内心痛苦,筋骨劳累,经受饥饿之苦,身处贫困之中,又使他做事不顺”。将“行”译为“又”的译文,与将“行”译为“行动”“出行”“亲自执行”等义的译文相比可以看出,前者语意更通畅、明了。

其次,就“行”在句中的作用来看,当我们把“行”译为“又”后,它就与该句中的“先”(出自“必先苦其心志”)形成前后照应关系,即“上天必定会先使他内心痛苦……又使他做事不顺”,此外,该词还标明了五个条件间的层次关系。

最后,就整句话的韵律来看,将“行”当作副词,译为“又”后,我们可将该句的节奏划分为以下形式“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如此一来,整句话既思路清晰、表意清楚,又语脉贯通、文气磅礴,这就非常符合《孟子》一书的特点。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将“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中的“行”看作副词,将其译为“复,又”,这既能够清楚地表明该句的意思,又可使整句话文脉连贯,读来铿锵有力,符合《孟子》一书的韵律特征。此外,这种处理方式也解决了学术界长期以来对该词的争议,可谓一举多得。

猜你喜欢

体肤语意断句
语意巧连贯,旧“貌”换新“颜”——从“八省联考”卷探析高考语意连贯题
神回复
运用思维导图,做好提炼语意题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断句” “密码”费人解(二则)
妙用标点巧断句
视觉传达设计中的符号学语意——读《符号学产品设计方法》有感
从中日两国宗教基本概念的语意表达看两国对宗教的认识
死身不死根
签名等9则